滯回曲線

滯回曲線

滯回曲線,別名是恢復力曲線,是在力循環往復作用下,得到結構的荷載-變形曲線。它反映結構在反覆受力過程中的變形特徵、剛度退化及能量消耗,是確定恢復力模型和進行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的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滯回曲線
  • 別名恢復力曲線
  • 英文別名:restoring force curve
hysteretic curve
在力循環往復作用下,得到結構的荷載-變形曲線。它反映結構在反覆受力過程中的變形特徵、剛度退化及能量消耗,是確定恢復力模型和進行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的依據。又稱恢復力曲線(restoring force curve)。
結構或構件滯回曲線的典型形狀一般有四種:梭形、弓形、反S形和Z形
梭形說明滯回曲線的形狀非常飽滿,反映出整個結構或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很強,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例如受彎、偏壓、壓彎以及不發生剪下破壞的彎剪構件,具有良好塑性變形能力的鋼框架結構或構件的P一△滯回曲線即呈梭形。
滯回曲線滯回曲線
弓形具有“捏縮”效應,顯示出滯回曲線受到一定的滑移影響。滯回曲線的形狀比較飽滿,但飽滿程度比梭形要低,反映出整個結構或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比較強,節點低周反覆荷載試驗研究性能較好,能較好地吸收地震能量。例如剪跨比較大,剪力較小並配有一定箍筋的彎剪構件和壓彎剪構件,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其滯回曲線均屬此類。
反S形反映了更多的滑移影響,滯回曲線的形狀不飽滿,說明該結構或構件延性和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較差。例如一般框架、樑柱節點和剪力牆等的滯回曲線均屬此類。
Z形反映出滯回曲線受到了較大滑移影響,具有滑移性質。例如小剪跨而斜裂縫又可以充分發展的構件以及錨固鋼筋有較大滑移的構件等,其滯回曲線均屬此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