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漂

滬漂,也稱滬漂一族。是特指來自非上海地區的、非上海戶口(即傳統上的上海人)的、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人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滬漂
  • 別稱:滬漂一族
  • 人群:非本地大學畢業生
  • 歷史追溯:上海開埠以來
  • 歷史名人魯迅
  • 類似:北漂
名詞解釋,滬漂者人群,追溯歷史上的滬漂,滬漂名人,

名詞解釋

滬漂,也稱滬漂一族。是特指來自非上海地區的、非上海戶口(即傳統上的上海人)的、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人們。
滬漂之家滬漂之家
因這類人在來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的,給人漂乎不定的感覺,其自身也因諸多原因而不能對於上海有更多的認同感,故此得名。
近來出現的“滬漂一族”一詞,在特定的意義上,是指那些從其他地方來到上海(“遷移”應是“漂”的第一層含義),在上海生活但卻沒有上海固定住所的人群,他們或已經有職業,或正在尋找發展機遇(“未紮根”應是“漂”的第二層含義)。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年人,多數人往往具有一定學歷或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技能,他們主要尋求在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一展抱負。

滬漂者人群

對於滬漂人群,有的人是從上海高校畢業後,沒有去所分配的外地而在上海找到工作;有的人則是從外地高校畢業後,離開最初的工作單位而前來上海尋得崗位。
儘管他們實現了就業,但有相當部分人在上海沒有自己的房產,有的甚至有了上海戶口,但仍然屬於“漂”的一族。
滬漂,對於漂泊在上海的知識階層,所謂漂泊、就是沒有正式的上海戶口,不算正式的上海居民,仍然不能算上海人;但又不是打工的農民,那些建築工地上的農民工還有菜場裡擺攤的人,不算滬漂,叫打工仔,因為他們的根還在老家,老家有房有地。滬漂,沒有根,沒有老家,生活在這個城市,這個城市給他們一份職業,一個飯碗,一間出租屋,卻不承認他們屬於這個城市。
滬漂,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滬漂族”是指那些從其他地方來到上海(“遷移”應是“漂”的第一層含義)。 在上海生活但卻沒有上海房產的人群,他們或已經有職業,或正在尋找發展機遇(“未紮根”應是“漂”的第二層含義)。這些人幾乎都是青年人,多數人往往具有一定學歷或較高的文化素養、知識技能,他們主要尋求在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一展抱負。 這些人在心理上更是一種漂的狀態,也許很多滬漂人很成功,但很多人的內心,卻還缺少一種心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心理的漂”應該是“漂”的第三層含義)。從養老、醫療、福利方面講漂泊一族同樣交稅,但在享受待遇上因為各種原因還有現實的區別。在這方面,滬漂白領們在心理上沒有優越感。

追溯歷史上的滬漂

自上海開埠以來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間上海一共經歷了三次龐大的移民浪潮。
上海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最初源於太平天國戰爭時期,1860年代初太平軍大規模進攻蘇杭地區,這期間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江、浙、皖一帶的大批占據社會各階層的難民躲入有外國勢力保護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榮,並為日後源源不斷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礎。從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淨增90萬。第二次則是日軍侵華期間,上海兩租界人口增加78萬。第三次是解放戰爭期間,上海人口增加208萬。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上海市的人口遷出量甚大,但流入量則大為減少,現代上海人的群體逐漸穩定下來。這一情況直到1990年前後才被徹底改變。
從移入方式上看,多屬零散、自發、非組織性移民,而不是古代那種以宗族為單位的集團性移民。按1950年1月的統計,人數最多的是江蘇、浙江人,均超過百萬。這么多的外地移民湧入上海,迅速地改變了上海的人口結構,使得客籍即非上海籍人口遠遠多於上海本地人口,因此在當時,上海籍人口僅占15%。按照現在說法,另外的85%比例的來滬人員都是“滬漂”一族。

滬漂名人

上海開埠後,各地的精英移民來到上海。上海有“冒險家樂園”之稱,很多近代的上海名人並不出生於上海,如魯迅(紹興)、周璇(常州),他們也曾經是“滬漂”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