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明往事》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共同製作的新聞紀錄片。
該紀錄片講述了一群熱血澎湃、理想高遠、忠誠堅定的年輕人,從繁華的大都市,到邊遠的山區,在三明流淌汗水、揮灑青春的感人故事。
該片於2022年12月29日在福建新聞頻道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滬明往事
- 類型:新聞紀錄片
- 出品公司: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台
- 導演:黃敏、胡曉蓓
- 編劇:沈世豪、黃敏
- 製片人:鄭建武
- 集數:3 集
- 線上播放平台:中國紀錄片網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沙溪河畔,黃浦江邊。兩個地理坐標間,橫跨60多年的時間軸,濃縮的是一段激情昂揚的歲月,一份兩地相融的深情,一座工業新城的崛起。跟隨鏡頭把記憶展開,時間的褶皺里,是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故事。通過尋訪眾多三明工業立市初期的參與者、見證者,以及上海、福建兩地文史專家,藉助他們的回憶、講述,真實還原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三明這座新興工業城市建立之初的故事。
分集劇情
第1集 《城市的誕生》
1958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十萬建設大軍匯聚三明,在一片荒地上築起了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
第2集 《青山不老》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支援福建工業基地建設和“小三線”建設,18家上海企業整廠遷到福建三明。成千上萬來自上海的職工和家屬,順著鷹廈鐵路來到來到遠離家鄉的地方。他鄉成為故鄉,成為一輩子魂牽夢縈的地方,他們在這片熱土上唱響了無法忘懷的青春之歌。
第3集 《生生不息》
上海和三明超越時空的精神,如美麗的沙溪河,生生不息,把兩座城市緊緊系在一起。長江後浪推前浪,很多當年隨遷到三明的二代、三代們,沿著祖輩父輩的足跡,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揮灑著汗水和智慧。
選集
關閉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為了加快推進滬閩文化交流和滬明對口合作的具體成果,展示滬閩、滬明交流歷史,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共同製作新聞紀錄片《滬明往事》。
創作過程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高級編輯、《滬明往事》導演黃敏第一次拿到劇本,做了一些功課後,便跟自家的孩子探討這個話題,孩子沒有理解這些人為什麼不留在上海。 正是這個不理解,喚起了黃敏心底做該部紀錄片的意義。《滬明往事》不應該是僅僅用來喚起人們心底的記憶,更應該做給年輕人看,告訴更年輕的一輩,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帶著這份初心,2022年6月,黃敏和主創團隊開始了策劃踩點。
《滬明往事》節目組還特意邀請了中國國內影視演員宋春麗擔綱解說。
主創團隊
總策劃 | 張彥、趙嘉鳴 |
---|---|
出品人 | 許守堯 、劉偉澤、 胡勁軍、 張明生、曾祥輝 、沈軍 |
總統籌 | 陳加偉、陳列平 |
節目策劃 | 鄧金木、陳紅興 、王克新 |
節目協調 | 蘭鋒、曾濤、張海波 |
導演 | 黃敏、胡曉蓓 |
撰稿 | 沈世豪、黃敏 |
統籌 | 廖傳良、劉輝、邱樹青 |
總攝像 | 游丁琳 |
攝像 | 時祥鈞、 李壽峰 |
製片 | 趙宇丹、王婉冰 |
製片人 | 鄭建武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歌曲名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
《謝謝你來過》 | 黃敏 | 郭超 | 張若兮 | 主題曲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2022年 | 福建新聞獎 | 一等獎 | 獲獎 |
2023年 | 第33屆中國新聞獎 | 二等獎 | 獲獎 |
發行信息
宣傳活動
2023年2月20日,在三明召開新聞紀錄片《滬明往事》研討會。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 播出平台 |
---|---|
2023年3月3日 | 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人文頻道 |
2023年2月24日 | 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人文頻道 |
2022年12月29日 | 福建新聞頻道 |
作品評價
該片用心用情採訪詳實,收集了大量歷史珍貴資料和影像,通過親歷者口述,用影像化的手段呈現了一段特殊不能遺忘的歷史。個體記憶關照宏大敘事,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早期階段,建設者們的初心使命。照應現實,新的歷史征程依舊需要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前赴後繼的付出與努力。該片以個體窺見時代,以往事觀照當下,勾勒出奮鬥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推進革命老區振興,走共同富裕道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對進一步深化和推動新時代滬明合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中國記協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