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景雲,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3年, 因家貧輟學。1898年到青島鐵路局工程處乾工。1902年考入水師工務局馬尾船塢學鍛工。1914年回到家鄉,後去北京民生工廠當帶班工頭。1917年再次回到家鄉,進樂道醫院和文華中學(今濰坊二中)辦的理化製造所,負責發電機、 蒸汽機、水塔等設備的維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滕虎忱
- 外文名:Teng Huchen
- 出生地:山東省安丘市滕家莊子
- 出生日期:1883
- 逝世日期:1958
- 字號:字虎忱,又作虎臣
人物簡介,獻身實業,
人物簡介
1920年,將家中3間住房和土地變賣,租用濰縣(今濰城區)東關大街民房合股開辦“華豐”機器廠,出任經理,招收20餘名工人,親自教授鍛打、車床、鉗工等技藝。1927年,又購地36畝,擴建廠房,添置車床、 刨床、鑽床等設備。1928年繼續擴建廠房,職工增至150餘人,並在黃縣、濟南、青島、徐州、鄭州等地設營業部。生產的“石丸式”織布機、馬拉灌田斗子水車、彈花機、軋花機、榨油機等產品行銷18個省。1931年,在南關大馬路建“華豐”二分廠。1932年秋試製成功了中國華北地區第一台15馬力柴油機。接著又試製成功了8馬力、25馬力、40馬力柴油機。前後總計生產各種型號柴油機250餘部。1934年5月, “華豐”生產的柴油發動機、救火機、織布機、彈花機、軋花機、水車等產品,參加了國民黨政府鐵道部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鐵路沿線產品第三屆展覽會”和在青島舉辦的展覽會,獲得獎勵。七七事變後,他辭去經理職務,並將“華豐”資產交董事會,由代董事長張執符與日人周旋,自己攜眷奔赴西安,後去漢中、成都、重慶、昆明等地。其間當過復烤廠技工,聯合山東同鄉辦過“利豐”麵粉廠。1945年秋趕至濟南,索取日軍強行運往濟南的“華豐”機器廠的機械設備。1948年春濰縣解放後,即從濟南返回濰坊,在原二廠舊址重建廠房,添置設備,生產彈花機、軋花機、榨油機、12馬力柴油機等。1951年1月他應邀出席濟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2年5月華東軍政委員會任命他為濰坊市人民政府委員。 1954年8月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3月被選為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 同年,“華豐”實行公私合營,他繼續擔任經理。
獻身實業
滕虎忱原名景雲,字虎忱,又作虎臣,1883年農曆七月初五出生在山東省濰縣南鄉滕家莊(今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滕家莊子村)。他少年時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鋦鍋匠,後來成為技術高超的機械工程師。他素懷實業報國之志,傾畢生精力和全部才智為我國動力機械工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受到孫中山先生和馮玉祥將軍的褒揚,新中國成立後又成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隨父學藝 街頭鋦鍋為生
滕虎忱的父親是一名技術嫻熟的鋦鍋匠,一條扁擔兩箱工具,每日走街串巷。儘管他十分勤勞,但收入微薄,家境並不富裕。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還是將滕虎忱送進了村裡的私塾,但僅僅讀了三年便難以為繼。於是,年僅10歲的滕虎忱便跟著父親走街串巷,乾起“屋檐底下蹲,兩手白灰塵;腳下漫長路,舉目無親人”的鋦鍋匠生涯。據老人們回憶,父子二人晚上住在城裡的車馬店,白天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遇到下雨時,便在一些大戶門洞中避雨。
父親對自己的行當十分鐘愛,希望兒子也能夠繼承自己的職業,將來養家餬口,所以對滕虎忱要求非常嚴格,經常手把手地教他。當時社會上有句俗語:“男子十一,自掙自吃。”就是說一個男孩到了11歲,就應該學徒自己掙飯吃了。這是因為古代手藝人全憑技術,必須早早學徒才能全面掌握,其後得心應手,俗稱“奶功夫”。正是這一時期的嚴格要求,成為滕虎忱注重技術的啟蒙階段,也為他日後成為技術高超的機械工程師奠定了基礎。
青島謀生 掌握先進技藝
1898年,15歲的滕虎忱隨父親去山東青島謀生,先在鐵路工程處做修路工。1902年,他考入德國海軍的青島水師工務局馬尾船塢公司,成為公司下屬鍛工車間的一名學徒。在這期間,他潛心學習,認真鑽研,不久即成為一名優秀的鍛工,而且還學會了旋工、鉗工等工種的操作,小小年紀便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幹。
由於技術精湛,身懷絕技,他很快被提拔為工段長。在當時,該廠擔任工段長的幾乎都是德國技師。滕虎忱能夠在德國人辦的企業里脫穎而出,說明他已經具有高超的技術水平。從此,這位年輕技師刻苦鑽研技術的故事傳遍了整個青島。
1912年8月,孫中山到達青島的時候,就聽到了關於這位青年工人刻苦鑽研技術的事跡,對此十分讚賞。他在青島的演講時多次提到滕虎忱,盛讚他刻苦鑽研技術取得的成就,並號召青年人向他學習,為中國人爭光。
實業救國 創辦華豐機器廠
在青島打工期間,滕虎忱有幸兩次聆聽了孫中山“反對列強,喚起民眾,挽救中華,實業救國”的演說,從而萌發了實業救國的念頭。1916年秋,滕虎忱拒絕了德國企業的熱情挽留和高薪待遇,返回闊別多年的家鄉,立志實現實業救國的夙願。
返回家鄉後,滕虎忱先是到濰縣樂道院醫院和文華中學辦起了“理化製造所”,主要擔負樂道院各種機械設備的維修工作。
1918年,滕虎忱在濰縣東關豆腐巷路南召集十幾個股東,開了一個華豐號營業鋪,主要修理腳踏車、小機器等,並且出售機械零件。營業鋪儘管規模不大,設備也十分簡陋,主要有兩部小工具機、一台鑽床以及幾名工人,但在當地,卻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正是這個營業鋪,使滕虎忱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開始有條件、能力創辦真正的企業。
1920年,以滕虎忱為首,聯合社會賢達丁執庸、尹炳文等人為股東,募集資金3000元,在濰縣東關大街魁星廟處,租用民房數間,創辦起機器製造工廠,取“中華”“豐盛”之意,命名為華豐機器廠,滕虎忱任廠長。
滕虎忱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先為煙濰公路工程設施及橋樑製造夾板、螺栓等零部件,後根據農業生產需要,研製生產斗式水車、彈花機、軋花機、榨油機、軋豆機等農用設備。
在生產中,由於滕虎忱善於進行技術革新,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供不應求,因此企業規模不斷擴大。1922年,他們正式遷入新廠,機器設備增多了,並擁有100餘名職工,當年就生產織布機150台、農用水車80台,成為當時濰縣最大的機械工廠。
1923年,華豐機器廠又在濰縣城區南關建立了二廠,主要製造“石丸式”織布機。這種織布機設計合理,銷路遍布濰縣及附近地區,直接促成了濰縣棉紡織業的興盛。僅1923年到1935年的12年間,濰縣境內擁有千台以上織布機的企業就不下10餘家。到抗日戰爭前夕,濰縣已有新式織布機6.5萬餘台,紡織手工業者近20萬人,年產普通棉布6000萬米,因而獲得了“十萬織布機”的讚譽。
1932年,滕虎忱領導的華豐機器廠自行研發生產出中國北方第一台15馬力柴油機,使濰縣成為中國除上海外第二座能夠生產柴油機的城市。1933年,華豐機器廠又開始研製市場前景看好的8馬力、9馬力、25馬力、40馬力等多種型號、多種用途的柴油機,很快便獲得成功。其中9馬力柴油機受到格外歡迎。
1935年,華豐機器廠在原有資金20餘萬元的基礎上擴大一倍,達到了40萬元的規模水平。於是,他們在濰縣南關大馬路購置土地3.6萬平方米,新建140餘間廠房,並且大量招收學徒工,企業人員增至500餘人,各種機器設備高達70餘台。華豐機器廠成為江北最大、全國馳名的機器製造廠。
當時,國民政府鐵道部先後在南京、北平及青島等地舉辦鐵路沿線產品展覽會,華豐機器廠參展的各種柴油機、發電機、電動機、救火機、織布機、彈花機、軋花機、軋豆機、榨油機和斗式水車等產品,經嚴格測試,質量比進口產品過硬,為我國的民族工業爭得了榮譽。馮玉祥將軍在參觀華豐機器廠後,曾高度讚揚滕虎忱艱苦創業的精神,他說:“如果全國有二百家像你們這樣有血性、能奮鬥的企業,國家的前途就大有希望。”
歷經周折 迎來二次創業
七七事變後,滕虎忱擔心華豐機器廠淪入日軍之手,打算將企業內遷湖北漢口繼續生產經營,但由於諸多原因沒有成功。於是,在濰縣淪陷前,他毅然辭去經理職務,攜眷赴陝西西安,又經漢中再至四川成都。在成都時,他開辦了一家利豐麵粉廠,同妻子、兒子一起參加生產。
日軍侵入濰縣後,占據了該廠,並將原有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等200餘噸,裝在9節車廂內運走。日寇還強令華豐機器廠與其合資,按當時匡算,華豐機器廠的總資產至少100餘萬元,但日方僅作價50餘萬元作為中方投資,另由日方出資50萬元復工生產。1941年,日方又生歹意,藉口戰時需要,企業設在濰縣不安全,強行將一分廠、二分廠遷往濟南,建成日軍直接管轄的兵工廠——歷山工廠。原廠區僅留下數十間宿舍和工廠區的圍牆。
抗戰勝利後,充滿喜悅的滕虎忱自四川成都趕回山東濟南,他向南京國民政府要求發還華豐機器廠的資產,得到的答覆卻是“戡亂期間,暫征軍用”。
1948年,濰縣和濟南相繼解放後,他立刻返回濰坊,在原二廠舊址的基礎上重建廠房,恢復生產,重新創辦了華豐柴油機廠。後經公私合營改名為濰坊發動機廠,他繼續擔任經理。由於滕虎忱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經營有方,該廠發展極其迅速,不久便超過了原來華豐機器廠的規模,成為新中國機器製造業的主要支柱之一。
由原華豐機器廠遷建的濟南歷山工廠被華東軍政委員會接管後,於1953年定名為濟南柴油機廠。這個叫響了半個多世紀的大型動力機械企業在追溯起源時,一直把華豐機器廠作為其前身。
由於滕虎忱對國家和人民的重大貢獻,1951年1月他應邀出席濟南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2年華東軍政委員會任命他為濰坊市人民政府委員,1954年他被選為山東省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1955年他被選為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委員。
1958年12月28日,滕虎忱因病去世,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