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雜47”是雲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利用育性穩定的H479A不育系與強恢復系南34組配育成的優質雜交粳稻新組合。2013年經雲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定名為“滇禾優34”,審定編號為滇審稻2013013號。2011—2012年雲南省雜交粳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705.81千克,比對照滇雜31增3.94%,增產點次率45.45%,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4.3千克,比對照滇雜31增1.6%。2013年在省內騰衝、隆陽、瀘西、師宗、巍山等地示範結果,畝產710—780千克,平均畝產748千克,較大面積水稻增10%以上。同年在我市大理鎮東門、下雞邑、喜洲等地試種10.5畝,平均畝產849.7千克,較鄰近大田水稻增15%以上。經省市村共同鑑定結果,是我市值得示範推廣的一個優質、高效的粳稻新組合。
主要特徵特性
株高95—98厘米,穗長20—22厘米,畝最高莖櫱32—36萬,畝有效穗25—29萬,每穗總粒數150—165粒,穗實粒數130—140粒,結實率81—85%,千粒重23—25克,全生育期170—175天,落粒性適中。株型緊湊、穗大粒多、早中熟、抽穗整齊,後期熟相好,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田間抗性較好。米質檢測:出糙率83.2%、精米率70.5%、整精米率62.6%,粒長5.4mm、粒型長/寬比2:2、堊白粒率30%、堊白度3.0%、直鏈澱粉15.8%、膠調度70mm、鹼消值7.0級、透明度2級、水份12.7%,達到國際優質3級標準。
栽培要點
1、肥床旱育、扣種稀播、培育帶櫱壯秧。在搞好種子處理及肥床的基礎上,每畝秧地播25—30千克雜交稻種子,實行稀播勻播,蓋土1—1.5厘米,見綠通風煉苗,一葉一心至二葉揭膜,秧齡45—55天,移栽時普遍帶2個櫱以上,綜合考察,達到適齡壯秧標準。
2、抓住最佳節令、適時早育早栽。根據我市育秧期及抽穗期氣候特點,要求3月15日至25日育秧,5月5日至20日移栽。集中栽插節令,充分利用5—6月初可貴高溫時段,促進早生快發,爭取低位分櫱,避過兩頭低溫。
3、實行規範種植,達到合理稀植。根據近幾年我市試驗、試種結果,最佳栽培密度為7寸×3寸或6寸×3.3寸×1—2個帶櫱苗,折合每畝3萬叢,3—6萬帶櫱規格。
4、合理配方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實行控氮、減磷、補鉀及補施生物微肥。旱秧具有移栽後“爆發效應”的特點,化肥用量比常規秧減少三分之一。掌握前足、中控、後巧的原則,做到前轟得起,中期穩得住,後期不早衰。
5、加強水漿管理。掌握淺水移栽、薄水促櫱、夠苗曬田(群體總莖櫱數達到計畫數的85%左右時開始斷水曬田)、寸水護苞、後期乾濕交替、以濕為主原則。
6、預防為主,加強病蟲害監測,綜合防治病蟲害。禁止使用有毒有害、高殘留農藥,減少洱海面源污染,做到生態、環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