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雜46號

“滇雜46”是雲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利用育性穩定的合系42—7A不育系和強恢復系南46組配育成的雜交粳稻新組合。2009年參加省雜交粳稻區域試驗結果:嵩明、文山、大理三個試點產量均超過對照“滇雜31號”。同年在省內曲靖、保山、嵩明、彌渡等地多點種植,畝產756—869千克,較當地主栽品種增15%以上。09年在大理市原種場新品種(系)展示中,折合畝產932.5千克,較對照8904畝產835千克增97.5千克,增11.68%,壩區邊緣稻作區(蒼山腳)楊美堂農戶試種結果,畝產958千克,較周圍的常規稻增20%以上。2010年在東門、才村、石岺等地種植,預計產量可達800千克,根據市鎮村三級共同鑑定是2011年重點示範品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雜46號
  • 特徵特性:株高85—90厘米,穗長19—23厘米
  • 栽培要點:肥床旱育
  • 來源:合系42—7A不育系和強恢復系南46
主要特徵特性,栽培要點,

主要特徵特性

株高85—90厘米,穗長19—23厘米,穗實粒數100—120粒,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4—26克,紙臘臘全生育期175—180天,成穗率75—80%,劍葉長18—22厘米,劍葉寬1—1.5厘米,單株有效穗數5—10個,桿硬抗倒,株型緊湊,葉色深綠,穗大粒多,中熟偏早,分櫱中等台旋,綜合性狀較好。接種鑑定結果:抗稻瘟病(1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田間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抗性較好,米質較優,食味品質好,雜種一代配合力好,恢復力強,表現出較強的雜種優勢。適應我譽乃希遙市1974—2050米中上等肥力田上種植。

栽培要點

1、肥床旱育,扣種稀播,培育帶舟辨員櫱壯秧。在搞好種子處理及肥床的基礎上,每畝秧地播25—30千克雜交稻種子,實行稀播勻播,蓋土1—1.5厘米,見綠通風煉苗,一葉一心至二葉揭膜,秧齡45—55天,移栽時普通帶2個櫱以上。綜合考察,達到適齡壯秧標準。
2、抓住最佳節令,適時早育早栽。根據我市育秧期及抽穗期氣候特點,要求3月15—25日育秧,5月5日至20日移載,集中栽插節令,充分利用5—6月初可貴高溫時段,促進早生快發,爭取低位分櫱,避過兩頭低溫。
3、實行規範種植,達到合理稀植。根據近幾年我市試驗、試種結果,最佳栽培密度為7寸×3寸或6寸×3.3寸×1—2個帶櫱苗,折合每畝3萬叢,3—6萬帶櫱苗規格。
4、合理配方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實行控氮減磷補鉀及補施生物微肥。旱秧具有移栽後“爆發效應”的特點,化肥用量比常規秧減少三分之一。掌握前足、中輕、後巧原則,做到前期轟得起,中期穩得住,後期不早衰。
5、匪朽講加強水漿管理。掌握淺水移栽,薄水促櫱,夠苗曬田(群體總莖白轎巴櫱數達計畫數的85%左右時開始斷水曬田),寸水護苞,後期乾濕交替,以濕為主原則。
6、預防為主,加強病蟲害監測,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禁止使用有毒有害、高殘留農藥,減少洱海面源污染,做到生態、環保、安全芝汗閥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