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邊境山區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下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分縣名單的通知》等相關重要檔案精神,結合滇西邊境片區實際,編制本規劃。

簡介,基本情況,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發展優勢,貧困狀況與特殊困難,發展機遇,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空間結構,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鎮基礎設施,口岸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農業,工業,旅遊業,民族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產業化扶貧,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興邊富民,小城鎮與村莊建設,農業生產條件,農村生活條件,整村推進與扶貧搬遷,就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

簡介

滇西邊境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集邊境地區和民族地區於一體,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中邊境縣數量和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片區。
本規劃區域範圍包括雲南省保山市麗江市普洱市臨滄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10個市州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市區(以下簡稱片區縣)56個,其他縣市區5個,共61個。區域內有48個民族自治地方縣市區、19個邊境縣、4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明確了滇西邊境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依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基本情況

自然條件

規劃區大部分位於橫斷山區南部和滇南山間盆地,國土總面積20.9萬平方公里。區域內山高谷深,高黎貢山、怒山、無量山、哀牢山縱貫其中,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和元江等江河穿越其間,河流湍急、落差大。氣候類型總體上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高度相差懸殊,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森林覆蓋率達54.6%。

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末,總人口1751.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499.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831.5萬人。有漢、彝、傣、白、景頗、傈僳、拉祜、佤、納西、怒、獨龍等26個世居民族,其中有15個雲南獨有少數民族、8個人口較少民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994.1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736.3元,分別是2001年的3.5倍和3.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5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306元,分別是2001年的2.5倍和2.4倍。三次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39:26:35調整為26:37:37;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15.5%提升到27%。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楚大鐵路、大麗鐵路和杭瑞、昆曼等高速公路貫穿本區域,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通航條件不斷改善,大理、麗江等支線機場容量明顯提升,初步構成立體交通骨幹網路。
2001至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從84.2%提高到94.9%,青壯年文盲率從1.6%下降到0.6%,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2年增加到8.2年。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為160人。所有鄉鎮都建立了衛生院,91.8%的村建立了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8%。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推廣,2010年參保人數達372.3萬人。農村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發展優勢

水能、礦產資源富集。區內水系發達,地勢海拔高差巨大,水量年內分配相對均勻,可開發水能蘊藏量極為豐富。地處我國西南三江成礦帶,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富集,資源組合優勢明顯。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物物種多樣,資源豐富,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生物基因寶庫"、"藥物寶庫"之稱,發展特色農業和生物產業條件優越。
民族文化多彩。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民俗風情濃郁,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民族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發展潛力大。對外開放區位優勢明顯。19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邊境線長達3148公里,分別占雲南省陸地邊境線長度的77.5%和全國的13.8%。區內有9個國家級口岸,邊民互市貿易活躍,與周邊國家產業互補性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陸路通道,對外開放合作前景廣闊。

貧困狀況與特殊困難

貧困面廣程度深。2010年,1274元扶貧標準以下貧困人口為15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0.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7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平均水平高4.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1%和55.9%,農民收入水平低、來源單一,工資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613元。相當部分民眾還存在住房、出行、飲水、就醫、上學等困難問題。因病、因災返貧等現象突出。部分地區從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發育相對滯後。
基礎設施瓶頸突出。2010年底營運鐵路僅297.3公里,10個市州中尚有7個不通鐵路,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僅為872.8公里,幹線公路網路化程度較低,缺少東西、南北方向貫通的公路交通主通道。縣鄉公路等級低、質量差,3.7%的鄉鎮和72.6%的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32.2%的自然村不通公路。水利設施薄弱,骨幹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設施明顯不足。小微型水利設施缺乏,基本農田中有效灌溉面積占比僅為58.5%。22.2%的行政村未完成農村電網改造,7.3%的自然村不通電。
基本公共服務不足。到2010年,人均教育支出僅為1410.9元,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6個百分點,教育設施整體落後,師資力量明顯不足。人均衛生支出僅為319元,還有8.2%的農村居民未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8.2%的行政村沒有衛生室,近15.1%的行政村沒有合格醫生,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婦幼保健力量弱,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足。科技文化設施建設滯後,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農技推廣服務不足,農業科技套用水平低,現代農業發展緩慢。社會保障程度低、水平不高。
特色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滯後。與全國相比,第一產業比例明顯偏高,與農民增收直接相關的地方特色產業規模小、效益低、深度開發不足,缺乏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基地。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深度開發與綜合利用水平和資源配置能力較低,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水電、有色金屬等資源開發滯後,二產對一產的拉動作用還沒完全形成。同時,產品要素交換和對外開放程度低,市場體系不健全,倉儲、包裝、運輸等基礎條件差,配套金融、技術、信息等高端市場體系不健全。
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有9個縣屬於川滇森林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有2處世界文化自然遺產、6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森林公園,是長江、瀾滄江、怒江上游生態環境重要保護地區,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發展機遇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做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快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是滇中經濟區的加快發展和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建設,為該區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三是國家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推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為加強對內對外開放與合作,推進生產力布局調整,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重大意義

加快滇西邊境片區區域發展步伐,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保障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和邊境繁榮穩固;有利於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構築我國西南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有利於增進睦鄰友好,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合作與交流,提升我國沿邊開放水平,促進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充分利用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歷史機遇,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著力加強以交通、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發展保障能力;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夯實農村發展基礎;著力開發人力資源,提高扶貧開發支撐能力;著力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邊疆繁榮穩定。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與扶貧攻堅相結合。通過加快發展為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扶貧攻堅重點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民眾的發展能力,為加快發展提供內源動力。
堅持加快發展與改革開放相結合。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作為推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強大動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立足國家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努力形成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
堅持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支撐,發揮比較優勢,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合理有序開發資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促進可持續發展。
堅持統籌協調與突出重點相結合。著眼長遠,全面夯實發展基礎,立足當前,突破瓶頸制約。強化扶貧攻堅,培育壯大優勢產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貧困民眾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
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加強規劃引導,整合各類資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投入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充分發揮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戰略定位

我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門戶。按照國家支持雲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戰略部署,發揮沿邊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沿邊開發開放,積極參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次區域等經濟合作平台建設,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國家全方位合作與交流,建設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
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發揮水能資源富集優勢,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擴大裝機規模。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最佳化能源結構。加強區內能源保障,完善外送通道,建設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依託獨特的熱帶亞熱帶生態資源、高原高山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提升旅遊服務水平,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加強旅遊協作,提高旅遊綜合效益,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綜合旅遊區。
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熱區農業和特色農業,發揮橡膠、咖啡、南藥、甘蔗、小桐子、茶葉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優勢,調整結構,最佳化布局,提高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水平,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加強珍稀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依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以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為載體,推進林業生態建設,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和重點區域石漠化綜合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邊境穩定和民族團結模範區。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障邊境地區繁榮發展與和諧穩定。發揚各民族和睦共處優良傳統,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
人力資源開發扶貧示範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學校教育為基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努力促進社會進步。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努力培養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農村實用等各類人才,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創新教育扶貧機制,積極倡導現代文明,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

發展目標

到2015年,旅遊業、文化產業、能源產業、農業等特色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交通水利等瓶頸制約得到緩解;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人力資源支撐作用大幅增強;生態建設不斷加強,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成效,對外開放明顯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交通水利等瓶頸制約有效緩解;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資源環境優勢得到增強;民族團結進步,邊境繁榮穩固,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總量同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扭轉,與全國基本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空間布局

功能分區

根據資源環境條件,按照整體保護、點狀開發、集聚發展的原則,將該區域劃分為重點發展區、農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中心城市、縣城和單獨開發的重要項目區。要充分利用城鎮空間和產業基礎條件,集約節約用地,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人口集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逐步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農業發展區。主要包括河谷平壩和低坡丘陵地區。以農村居住空間和農業生產空間為主,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業生產和生態相協調,積極發展特色農業。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濕地、草地、水域及各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生態旅遊業、種養業和開展必要的科學試驗外,限制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結合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有序推進人口易地安置。

空間結構

依託鐵路、高速公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通道和網路,加快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區發展,提升輻射帶動功能,推進該區域與滇中經濟區的融合發展,增強與緬甸、寮國、越南和泰國、印度等鄰近國家經濟聯繫,擴大對外開放與合作,構建"七中心三帶四走廊"經濟發展格局,形成布局合理、聯繫緊密、特色鮮明、城鎮體系完善的空間結構。
專欄2 "七中心三帶四走廊"空間結構
"七中心":大理市、保山市、普洱市、楚雄市、麗江市、臨滄市、芒市。
"三帶":
沿邊開放經濟帶。以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和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依託,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邊境通道等基礎設施,發展外向型特色加工製造業、邊境商貿物流、跨境旅遊和特色農業。沿怒江、瀾滄江經濟帶。以怒江、瀾滄江及鄰近交通通道為依託,重點開發水能資源與礦產資源,發展礦產資源深加工業和特色農業。
香格里拉-麗江-大理-鎮沅-普洱經濟帶。以國家高速公路杭州-瑞麗聯絡線
麗江-大理段(G5611)、國道G214、大理經南澗、景東、鎮沅、景谷-寧洱公路和大理-麗江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旅遊業、民族文化產業、裝備製造業和特色農業。
"四走廊":
玉溪-普洱-景洪-磨憨、打洛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重慶-昆明聯絡線昆明-磨憨段(G8511)、中老鐵路和磨憨、打洛口岸為依託,重點發展旅遊業、商貿物流業、生物產業、農林產品加工業和現代農業。
玉溪-臨滄-清水河經濟走廊。以石屏經鎮沅、臨翔-孟定公路和清水河口岸為依託,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特色農業、生物醫藥、農林產品加工業和旅遊業。
楚雄-大理-保山-芒市-瑞麗、猴橋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杭州-瑞麗(G56)、中緬鐵路和瑞麗、猴橋口岸為依託,重點發展商貿物流業、旅遊業、民族文化產業、生物醫藥和特色農業。
攀枝花-麗江-蘭坪-片馬經濟走廊。以攀枝花經永勝、麗江、蘭坪-瀘水公路和片馬口岸為依託,重點發展旅遊業、礦產資源加工業和特色農業。
圖1 空間結構示意圖(略)

城鎮布局

中心城市。重點建設大理市、保山市、普洱市、楚雄市、麗江市、臨滄市、芒市七個中心城市,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有序建設產業園區,拓展城市空間,促進人口與產業集聚,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專欄3 中心城市
大理市。重點發展旅遊業、民族文化產業、商貿物流業、裝備製造業等,建成國際知名旅遊城市、交通樞紐城市、職業教育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
保山市。重點發展商貿物流業、能源產業、新型建材、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等,建成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旅遊城市和農產品加工基地。
普洱市。重點發展商貿物流業、新能源、農產品加工業、礦產資源深加工業等,建成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農產品加工基地、職業教育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
楚雄市。重點發展生物製藥、農產品加工業、商貿物流業、礦產資源深加工業等,建成生物產業基地、職業教育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
麗江市。重點發展旅遊業、民族文化產業、商貿服務業等,建成國際知名旅遊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
臨滄市。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礦產資源加工業、新材料、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商貿物流等,建成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
芒市。重點發展國際商貿、旅遊和民族文化產業、特色農業等,建成生物產業基地、進出口加工和物流基地。
城市群和城市布局。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重點縣城為節點,加快滇西城市群發展,合理引導滇西南、滇西北城市布局。加強片區內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拓展城鎮空間,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渠道,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專欄4 城市群和城市布局
滇西城市群。以大理、隆陽、芒市和瑞麗為核心,以騰衝、龍陵、祥雲、盈江等為節點,著力推進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打造滇西沿邊開放城市群。
滇西南城市布局。以思茅、臨翔和景洪為核心,以寧洱、瀾滄、雲縣、耿馬等為節點,重點推進口岸城市建設,逐步建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良好的滇西南沿邊開放城市群。
滇西北城市布局。以麗江為核心,以香格里拉、瀘水等為節點,有序發展城鎮體系,著力深化與川藏的合作,打造國際知名旅遊休閒城市群。

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協調推進、適度超前、保護生態的原則,加強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交通

交通運輸主通道。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國家鐵路建設,加強國省幹線公路改擴建,提高國家級通道的運輸能力。規劃建設"四橫三縱"交通運輸主通道,強化主通道與邊境口岸的聯繫,加快重要的旅遊區快速通道和沿邊通道建設。構建大理國家公路運輸樞紐。推動瀾滄江-湄公河航道和港口建設。形成東聯滇中經濟區通沿海,北經成渝經濟區進中原,西南通達緬甸、寮國、越南的交通運輸主通道。
圖2 交通主通道示意圖(略)
專欄5 "四橫三縱"交通運輸主通道
"四橫":攀枝花-麗江-瀘水-片馬通道。規劃建設麗江-攀枝花鐵路。規劃建設麗江-
永勝-仁和-華坪-攀枝花高等級公路。
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瑞麗通道。建設中緬鐵路大理-瑞麗段,完成廣通-大理鐵路擴能改造。建成國家高速公路G56(杭州-瑞麗)龍陵-瑞麗段。
石屏-鎮沅-臨翔-清水河通道。規劃建設石屏-鎮沅-臨翔-清水河高等級公路。
屏邊-江城-思茅-孟連通道。規劃建設瀾滄-勐阿段、江城-綠春-金平段高等級公路。
"三縱":
昆明-思茅-景洪-磨憨通道。規劃建設中老鐵路玉溪-普洱-勐臘-磨憨段。建成國家高速公路G8511(重慶-昆明)聯絡線小勐養-磨憨。
麗江-臨翔-思茅-景洪通道。規劃建設祥雲-臨滄-普洱鐵路。建成國家高速公路G5611(杭州-瑞麗)聯絡線麗江-大理,改造升級國道G214線(西寧-磨憨)麗江-磨憨段。
貢山-瀘水-保山-臨滄-打洛通道。規劃建設瀘水-保山-雲縣-勐海-打洛高等級公路、貢山-福貢-瀘水高等級公路。
區域內交通網路建設。加強與國家公路、鐵路網路連線,加快省道、專支線鐵路及主通道聯絡線規劃與建設。構建保山、麗江、臨滄、芒市等區域性交通運輸樞紐。開展通航河流航道建設,提升航運能力。加快民用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提高口岸通道、縣際及通縣公路的技術等級和網路化程度,實現縣到鄉鎮通瀝青(水泥)公路。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和農村客運網路化工程。形成布局科學、乾支結合、結構合理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專欄6 重點交通建設
鐵路。依託幹線鐵路建設區域其他支線鐵路。
公路。龍陵-永德-鎮康-南傘,保山-騰衝-猴橋,麗江-寧蒗-瀘沽湖、玉龍-寧蒗、麗江-維西-福貢,景東-鎮沅-寧洱、景谷-鎮沅、墨江-江城、南澗-景東,耿馬-滄源、雙江-耿馬-永德,永仁-大姚-姚安-南華、楚雄-廣通、楚雄-雙柏、雙柏-雲縣、姚安-牟定,石屏-紅河-綠春-元陽,勐倉-磨憨口岸、勐臘-岔河、勐臘-磨憨、勐海-勐龍,維西-蘭坪-雲龍,清華洞-彌渡、賓川-祥雲,鎮康-滄源-西盟-孟連-瀾滄,綠春-江城-基諾山,芒市-中山,隴川-騰衝。
航運。完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其他通航河流航道整治、碼頭港點及庫湖區航運基礎設施建設。
機場。建成瀘沽湖、滄源、瀾滄等機場,改擴建大理、臨滄、芒市、保山、騰衝等機場,新建一批通用機場。

水利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以抗旱為重點,兼顧防洪,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展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區域內水庫建設,提高水資源供給、調蓄和防洪能力。統籌開展城鎮應急儲備水源建設,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全面推進城鎮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大型灌區骨幹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病險水庫和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加強幹熱河谷地區、糧食生產區抗旱應急水源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強重要江河及區域內中小河流重要段和跨境河流的綜合治理,推進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強重點城鎮防洪工程建設。
專欄7 重點水利建設
重點水庫。建設郭大寨、清水河、壇罐窯、東密、清塘河、丫多河、黃木、五里河、南丙河等中型水庫。
水庫除險加固。實施北廟、河西、中屯、麻柳、允楞等大中型病險水庫、重點病險小(二)型水庫、一般小(二)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重點灌區。實施蜻蛉河、祥雲、賓川、勐海、盈江和共和、龍川、姚安壩、俄阿、異寶、青山嘴、甘露寺、施甸、勐糯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新建保山、麻栗壩、耿馬、石屏等大型灌區。
江河治理。實施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元江等重要江河及區內中小河流重點段、跨界河流等的治理工程。
合理配置和保護水資源。根據區域氣候條件和水資源條件,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工農業用水、城鄉用水,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高效利用。制定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控制指標,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大力發展低耗水、高產出的節水型農業與清潔型、循環型高效節水工業,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嚴格入河排污口審批和管理。

能源

增強能源保障能力。在切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瀾滄江、金沙江等水電資源開發,加快風電項目的開發建設,穩妥發展大型太陽能併網光伏發電項目,因地制宜開發分散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生物質等新能源,建設國家重要
清潔能源基地。推進與周邊國家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合作。推進電網和油氣管道建設。加強骨幹電網和"西電東送"通道建設,提高網際交換能力,拓展電力輸送通道。推進電網智慧型化建設,加強城鄉一體化電網建設,全面提高電網輸送能力和供電質量,提高電網應對自然災害和保障經濟發展的能力。積極推進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建設,加快建設德宏、保山、大理等市州油氣輸送管道。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全面完成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實現戶戶通電、同網同價。有序發展農村小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大力提高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沼氣工程,加強沼氣技術服務,建設農村沼氣後續服務網點。推進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
專欄8 重點能源建設
水電站建設。建設金沙江龍盤、梨園、阿海、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岩和瀾滄江功果橋、糯扎渡、黃登、大華橋、苗尾等水電站。
電網建設。建設魯地拉、龍開口、糯扎渡、功果橋、苗尾、大華橋、黃登、開關、蒼嶺等電站送出工程及骨幹輸電工程。
新能源建設。續建和新建帕頂梁子、火木樑、甲淶波、永三、漕澗梁子、大尖峰、忙糯、九頂山、呂合等風電場;建設施甸、永仁、賓川等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推廣小桐子、橡膠籽等多種生物柴油。
油氣管道建設。建設中緬油氣管道,保山-大理-楚雄、玉溪-普洱、大理-麗江等成品油管道,紅河州天然氣支線、祥雲-臨滄天然氣管道。
農村能源建設。推進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和大中型沼氣站建設,建設116萬口戶用沼氣池、61萬口節能灶和100萬戶太陽能熱水器。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城鄉寬頻網路、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路能力和覆蓋率。加快信息網路寬頻化升級,初步實現城鄉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頻進鄉入村。積極推進電信網、廣電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建設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加強電信普遍服務。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以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為重點,不斷延伸經濟社會領域的信息服務。推進電子政務,大力普及推廣城鎮和農村電子商務,提高網上交易、信用監管、結算支付和現代物流等配套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和防災減災救災等民生領域信息化。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完善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網路保障體系建設,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通信能力和網路信息監測、預警、管控能力。

城鎮基礎設施

加強城鎮道路建設和改造,建設便捷的城鎮道路系統,完善地名標誌設定體系,實現城際、城鄉間互聯互通,改善城市公交和城鄉客運基礎條件。完善中小城鎮給排水、供氣管網等公用設施。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園林綠化,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城鎮綠化。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加強城鎮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建設生態宜居城鎮。

口岸基礎設施

加強邊境口岸城鎮和國門、聯檢查驗監管設施、貨場等口岸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口岸道路、水、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加強電子口岸建設,提高貨幣結算、通關聯檢等服務能力,推進貿易單證標準化、電子化,促進貿易單證信息互聯互通和監管信息共享,構建集通關、商貿、信息等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完善口岸行政功能區、綜合服務區、商貿區、進出口產品加工及倉儲區布局。

產業發展

依託優勢資源,加快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體系,形成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友好的支柱產業,為區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農業

特色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茶葉、橡膠、甘蔗、菸草、咖啡等傳統作物生產水平;大力發展石斛、重樓、滇紅花等道地中藥材及香蕉、鳳梨等熱帶水果。推進生豬、肉牛和家禽的規模化養殖,提升集聚度。因地制宜發展水奶牛、烏骨羊特色養殖和野豬、竹鼠等特種養殖及水產養殖。支持特色種養殖基地建設,積極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推動綠色(有機)認證和國家地理保護標誌認證,做大做強區域品牌。鼓勵雲南農墾企業整合以天然橡膠為主的優勢產業,培養橡膠龍頭企業集團,建設立足國內、輻射東南亞和南亞的橡膠主產區。
林業產業。積極發展兼具生態經濟功能的林木產業,大力發展核桃、油茶和小桐子等木本油料,逐步培育紅豆杉、柚木、鐵力木、紅椿等珍貴木用材林,積極發展竹藤生產。鼓勵發展林間種藥、養畜及野生菌採集等林下經濟。
專欄9 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茶葉基地。建設龍陵、昌寧、思茅、寧洱、景東、江城、瀾滄、綠春、勐海、南澗、芒市、臨翔、鳳慶、雲縣、永德、雙江、耿馬、雲龍、雙柏等茶葉基地。
橡膠基地。建設寧洱、墨江、景東、景谷、鎮沅、江城、孟連、瀾滄、西盟、臨翔、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元陽、金平、綠春、勐海、勐臘、芒市、盈江等橡膠基地。
蔗糖基地。建設施甸、龍陵、孟連、瀾滄、西盟、元陽、勐海、勐臘、芒市、梁河、盈江、隴川、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等蔗糖基地。
木本油料基地。建設隆陽、昌寧、玉龍、永勝、墨江、景東、鳳慶、雲縣、楚雄、雙柏、大姚、石屏、紅河、漾濞、永平、梁河、盈江、瀘水、蘭坪、南澗、巍山、永仁、南華、騰衝、隴川、思茅等木本油料基地。
咖啡基地。建設隆陽、施甸、思茅、墨江、景東、景谷、鎮沅、江城、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勐海、勐臘、芒市、盈江、隴川、臨翔、雲縣等咖啡基地。
中藥材基地。建設龍陵、玉龍、寧蒗、景谷、孟連、永德、雙江、耿馬、滄源、勐海、勐臘、瀘水、福貢、貢山、蘭坪、南澗、鶴慶等中藥材基地。
香料基地。建設隆陽、騰衝、思茅、玉龍、鳳慶、楚雄、雙柏、姚安、大姚、永仁、鶴慶、紅河、元陽、金平、綠春、石屏、盈江、瀘水、貢山、牟定等香料基地。
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臨翔、鳳慶、雲縣、永德、耿馬、滄源、元陽、紅河、金平、綠春、芒市、梁河、盈江、隴川等珍貴用材林基地。
畜牧養殖基地。建設隆陽、施甸、玉龍、永勝、思茅、景東、景谷、鳳慶、雲縣、楚雄、雙柏、紅河、石屏、祥雲、鶴慶、隴川、勐海、蘭坪、大理、洱源、牟定、南華等畜牧養殖基地。
水產養殖基地。建設玉龍、永勝、劍川、思茅、雲縣、雙江、耿馬、勐海、勐臘、芒市、隴川、盈江、彌渡、祥雲、鳳慶、古城等水產養殖基地。
農業服務體系。完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健全農業科研、農技推廣、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機械化、防災減災、農產品檢測認證、農業環境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服務體系。改進農技推廣手段,提高農技社會化服務水平。
農業市場體系。健全農產品批發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和農貿市場體系,完善倉儲等物流設施。推進農資連鎖經營,規範農資市場秩序。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農超對接"、"農社對接"。推進農產品網上推介、洽談和貿易,完善市場中介服務。培育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行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在市場建設中的作用。

工業

礦產資源開發。加大礦產勘查力度,有序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做大做強有色金屬產業,加快發展稀貴金屬深加工。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綜合效益。積極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
清潔載能。在水電和礦產資源富集地區合理布局清潔載能產業。推進多種形式的礦電聯營,發展水電鋁、水電鐵合金產業。積極探索原料、能源、市場三頭在外的外向型產業發展新模式。生物醫藥。進一步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中藥、民族藥、天然藥,積極開發化學藥、新型疫苗及診斷試劑、植物提取物和天然保健品、藥用化妝品。加強傣藥等民族藥物和名醫名方的產業化開發及推廣力度。
農林產品加工。鞏固提升製糖產業和橡膠產業,推動跨區域整合,促進主產品精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整合提升制茶產業,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推進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食用菌、咖啡、果蔬及畜產品加工。發展林化產品深加工,促進林化產業向精細化工領域擴展。推動集成材、纖維板等林板行業聯合重組,提高技術裝備和資源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家俱製造業。有序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建設。發展以竹包裝箱板、竹木中密度纖維板等產品為重點的竹藤產業。
工業園區建設。統籌規劃,科學確定園區定位和發展方向,加強園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大力推進現有園區整合,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支持省級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

旅遊業

打造重點景區和線路。依託多彩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濕地公園等為主體,以交通為紐帶,構建旅遊組團和精品旅遊線路。突出旅遊主題,打造熱帶風光、高原畫廊、民族風情、原始生態、神秘邊境等特色旅遊品牌。加強旅遊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增強旅遊產業的整體活力和綜合實力。建設一批旅遊強縣、名縣和旅遊小鎮、旅遊特色村。加強行業自律,提高旅遊服務水平。
專欄10 旅遊組團和精品線路
旅遊組團:
民族休閒度假旅遊組團。以楚雄市、大理市等旅遊集散中心為依託,包括大理古城、三塔、雞足山、普陀泉、新華村、紫溪山、彝人古鎮、石羊古鎮、石門關、方山、博南古道、雲南驛、密祉旅遊小鎮、無量山、曲硐小城鎮、白族古村諾鄧、虎頭山、茈碧湖、寺登街、千獅山、雲鶴古鎮、石寶山等景區。
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旅遊組團。以景洪市、思茅區、臨翔區等旅遊集散中心為依託,包括司崗里崖畫谷、翁丁原始部落、秘境臨滄、石洞寺、滇緬鐵路遺址園、南汀河、拉祜風情旅遊區、佤族生態旅遊區、芒玉峽谷、娜允古鎮、墨江北回歸線標誌園、付臘溫泉小鎮、九甲千家寨等景區。
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組團。以蒙自市、元陽縣等旅遊集散中心為依託,包括石屏古城、異龍湖、花腰風情旅遊區、元陽哈尼梯田、迤薩鎮、金水河、蝴蝶谷、哈尼文化聖城、李仙江等景區。
三江併流人文生態旅遊組團。以麗江古城區、怒江六庫為旅遊集散中心,包括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玉峰寺、白沙壁畫、拉市海、束河古鎮、老君山、長江第一灣石鼓、瀘沽湖、程海、聽命湖、陰陽山瀑布、石月亮、丙中洛、獨龍江、老窩山等景區。火山熱海邊境旅遊組團。以隆陽區、騰衝縣、芒市為旅遊集散中心,包括潞江壩、邦臘掌溫泉、松山戰役遺址、史迪威國際公路遺址、火山熱海、和順古鎮、善洲林場、勐巴娜西珍奇園、大盈江風光、景頗山官文化園、南甸宣撫司署、高黎貢山等景區。
精品線路:
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瑞麗、騰衝
昆明-普洱-西雙版納
昆明-楚雄-祿豐-元謀-永仁-攀枝花
昆明-建水-元陽-綠春
昆明-楚雄-大理-麗江-香格里拉
昆明-石屏-紅河-元陽-綠春-金平
大理-保山-怒江-貢山
大理-麗江-永勝(程海)-寧蒗(瀘沽湖)-華坪-攀枝花-楚雄-大理
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貢山-六庫-保山-大理
保山-騰衝-梁河-盈江-隴川-瑞麗-芒市-龍陵-保山
臨滄-西盟-孟連-瀾滄-思茅-寧洱-景谷-鎮沅-景東-雲縣-臨滄
提升旅遊服務能力。完善旅遊交通網路及配套服務設施。完善景區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加強安全防護與應急設施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完善信息諮詢、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和功能,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精品度假酒店和地方特色餐飲品牌企業集群,發展旅遊地產和特色街區。
開發多元化旅遊產品。重點發展養生休閒、民族文化體驗、森林生態、戶外探險越野、珠寶玉器購物、攝影繪畫等特色旅遊。積極開發旅遊商品,提升質量和文化內涵。推動特色旅遊商品設計及製造產業,延伸產業鏈條。

民族文化產業

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促進文化遺產傳承。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維護特色民族村寨和古村鎮。
民族特色文化開發與利用。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發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基地,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音樂、歌舞等資源,綜合運用影視、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原生態歌舞及音樂節目等多種形式,弘揚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品牌。

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依託中心城市和產業基地,建設專業物流中心。依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和重要口岸,發展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國際物流。構建覆蓋全區的物流網路,完善運輸、倉儲、商品配送、信息網路服務等物流配套設施。推動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促進第三方物流發展。
商貿服務業。完善城鄉商業網點、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和綜合服務社(農家店)建設,採取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形成以專業批發為主、特色零售為輔的服務體系,構建業態完善、服務配套、規範有序、活躍繁榮的商貿服務格局。
金融業。積極發展地方金融服務,鼓勵股份制銀行在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增加農村金融網點。加快推進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建設,探索發展新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拓展扶貧開發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礦權、林權、經營權、股權抵(質)押等新型融資業務。開展農業保險和貸款擔保業務。
科技、信息服務業。圍繞礦產資源加工、生物醫藥和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需求,改善科研條件,加大研發力度,完善推廣體系,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按照信息進社區、進村莊要求,適應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醫療等信息綜合運用和資源共享的需要,大力推進信息服務業發展。
第六節 跨境經濟合作
跨境產業合作。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大力促進境外農業、水電、礦產等資源開發合作以及紡織業、機電、科技、衛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推進跨境旅遊。推動地面數位電視、第三代移動通信等技術和標準在周邊國家套用。跨境經貿合作。推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促進一般貿易、邊民互市貿易和加工貿易協調發展,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重點投向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環境保護和勞動密集型等產業。

產業化扶貧

扶持特色優勢產業。立足資源環境、市場和勞動力條件,重點支持經濟林木種植、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中藥材栽培、特種養殖和旅遊等覆蓋面大、帶動力強、比較優勢突出、扶貧效益明顯的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對貧困農戶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
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按照產業化扶貧要求,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扶貧龍頭企業、小微型企業等能夠直接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產業組織發展。鼓勵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戶積極參與產業化全過程並分享收益。支持扶貧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效對接。鼓勵企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農戶增收。支持企業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積極推行訂單農業,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形成穩定利益關係,實現共同發展。鼓勵農村集體和農戶在當地資源開發項目中入股,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新形式。

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小城鎮與村莊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

興邊富民

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鞏固邊境一線,實施邊境扶貧,做到"留得下、守得住、能致富"。著力改善邊境地區交通和邊境重點地區信息等基礎設施條件,推進口岸、邊民互市貿易點、邊境旅遊點等建設。支持邊境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邊境旅遊,大力發展邊境貿易。積極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保障,完善對承擔守邊任務邊民的補助機制。加強邊境學校建設,提高教育水平。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提高邊民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大對區域內農墾企業支持力度,將墾區中低產田改造、道路和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家和地方建設規劃,與地方同步實施。

小城鎮與村莊建設

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小城鎮布局。重點建設一批旅遊度假、商貿流通、加工製造等特色小城鎮,支持一批交通區位優、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發展成為中心鎮。加大小城鎮道路、電力、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小城鎮人口集聚能力,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適度集中。
專欄11 重點建設小城鎮
旅遊度假。姚關、紫溪、和順、光祿、石羊、新街、磨黑、者東、勐卡、勐侖、大理、喜洲、雲南驛、草海、右所、沙溪、諾鄧、大研、束河、石鼓、魯史、上關、鳳山、勐董、潞江、龍川、永定、拉市、大具、白沙、寶山、程海、六德、永寧、南詔、雞足山、丙中洛、獨龍江、石月亮、石屏古城、迤薩、大興、馬鞍底等。
商貿流通。金水河、勐馬、打洛、磨憨、芒海、那邦、片馬、孟定、瓦窯、仁和、沙橋、龍朋、通關、上允、大倉、三營、甸南、勐捧、勐庫、思茅港、中山、由旺、愛華、柯街、期納、永北、平河、南沙等。
加工製造。蒲縹、勐糯、卡斯、漕澗、昔馬、興泉、通甸、漫灣、永康、勐省、鄂嘉、前場、宜就、大黑山、文井、永平、勐大、整董、勐混、紅岩、劉廠、力角、公郎、松桂、舊州、杉陽、遮放、芒東、隴把、三川、拉井、勐撒、水長、金山、異龍、金河、祥城、西邑、鳳儀、蒼嶺等。
村莊規劃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科學編制村莊規劃。適度集中建設居民住房,突出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整合各類資金,統籌建設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完善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和生產生活設施。以交通沿線等人口聚集區為重點,建設一批中心村。

農業生產條件

鄉村道路建設。進一步實施鄉村通達、通暢工程,實現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村級道路向村民小組、居民點延伸。提高道路管理養護水平。
中低產田改造。堅持治水、改土並重,統籌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機、農藝措施,加強農村和國有農場土地整理復墾,改造中低產田,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土地平整、坡改梯、水利渠系配套、土壤改良等工程,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加強農業生產田間路和機耕道路建設。
農田水利建設。加強現有灌區渠系配套和節水改造,強化農村和國有農場河道綜合整治、塘堰清淤,增強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小壩塘、蓄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農田灌溉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縣開展小農水重點縣建設。

農村生活條件

改善人居環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重點改善農村杈杈房、茅草房等簡易住房戶的居住條件。加快實施農村和國有農場飲水安全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城市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提高農民飲水水質和保障水平。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和國有農場污水、生活垃圾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綠化美化村鎮,建設幸福新家園。
倡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結合新農村建設,實現人畜分居。開展改水、改廁、改廚、改圈四改工程,提高生活質量。開展健康多樣的鄉村文化活動,倡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

整村推進與扶貧搬遷

貧困村整村推進。科學編制貧困村整村推進規劃。加大專項扶貧投入,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圍繞改善生計、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貧困村整體脫貧致富。
扶貧搬遷。堅持自願原則,積極引導生存環境惡劣和缺乏發展條件的貧困戶開展扶貧搬遷。完善相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貧困戶補助標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配套公共服務,支持產業發展,探索扶貧搬遷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路子,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就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服務。著力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深入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

就業促進

調整就業結構。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統籌推進就業。最佳化城鄉就業結構,擴大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就業容量。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提高二三產業就業比重。
拓寬就業渠道。著力提高旅遊、商貿、物流等服務業就業人員比重,大力拓展第三產業就業渠道。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吸納當地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鼓勵優先招收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勞動力實現就業。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勞動力向滇中經濟區及周邊大中城市轉移就業。充分利用東西扶貧協作、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務合作。大力開拓東南亞和南亞勞務市場。
完善就業服務。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大力促進區域內勞動力流動,建立勞務輸出和勞動力流動跟蹤服務制度。建立市(州)、縣就業服務平台,提供就業政策諮詢、培訓信息、職業介紹、就業和創業指導、維權保障等綜合服務。大力發展就業中介服務,發展壯大一批勞務經紀人和勞務公司。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健全就業與社會保障的聯動機制,為勞動者靈活就業、流動就業或轉換工作崗位提供支持。完善針對農村勞動力的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縮小與城鎮居民在子女入學、就醫、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結合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依託現有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支持本地各類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定向、定崗技能培養與培訓,加強與發達地區職業院校聯合辦學。鼓勵區域內外企業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形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崗前培訓,加強轉崗培訓,實現穩定就業。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鑑定補貼。
貧困家庭勞動力職業教育與培訓。鼓勵農村貧困家庭未升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生活費補貼。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培訓。逐步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學生學費。進一步完善"雨露計畫"實施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對農村貧困家庭中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的在校學生,在享受國家規定的補助政策基礎上,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再給予適當補助。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大力開展技術培訓,使每戶農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圍繞特色產業,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和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種植養殖水平,培養科技種植養殖能手和農機操作能手。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業及培訓機構深入農村,建立實用技術示範推廣基地,鼓勵科技服務進村到戶、良種良法示範到田、技術要領培訓到人。充分利用遠程信息平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鄉土人才培養。通過項目、資金、培訓等方式扶持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農村經紀人,支持優秀鄉土人才到職業學校、高等院校和發達地區接受培訓。鼓勵和支持鄉土人才創業興業,組建經濟合作組織、協會、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示範基地。加快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和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以及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等生產經營型人才。推動建立農民技能資格認證制度。支持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人員紮根農村,引領文明生活方式,帶領民眾致富。建立村(社區)幹部輪訓機制和村(社區)幹部管理庫,重點加強少數民族鄉土人才培養。推動"東部城市對口支持西部地區人才培訓計畫"的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