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滇螈
- 拉丁學名: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 (Boulenger)
- 別稱:Yunnan Lake Newt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兩棲綱
- 目:有尾目
- 科:蠑螈科
- 屬:滇螈屬
- 種:滇螈
拉丁名:Hypselotriron wolterstorffi (Boulenger)
英文名:Yunnan Lake Newt
膜尾與頭體兒等長,尾肌發達而寬厚,鰭褶薄而窄。體背面棕黑色,背脊至尾後端有橘紅或橘黃色,有的體側有之;眼後下方有1枚橘紅色圓斑腹面色斑變異大,肛周圍至尾緣橘紅色。成體具鰓孔或鰓跡,生活於海拔1900米的滇池四周長有水草的淺水處,以水棲為主。產卵在水草上,漁民捕魚時常可捕到滇螈。分布於雲南(昆明、宜良)。
界: | 動物界 |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 Chordata |
綱: | 兩棲綱 | Amphibia |
目: | 有尾目 | Caudata |
科: | 蠑螈科 | Salamandridae |
屬: | 滇螈屬 | Hypselotriron |
種: | 滇螈 | H. wolterstorffi |
,體略側扁而肥碩。吻端略窄,頭後部稍高;唇褶發達;舌卵圓,與口腔黏膜相連,邊緣游離;犁骨齒列呈“A”形。軀幹部背脊隆起而不成嵴棱狀;四肢細弱;尾肌寬厚。皮膚較粗糙,全身滿布小痣粒及小疣粒,枕部有“V”形隆起。生活時通身背面黑色,眼後下方桔紅色點通常存在,脊紋桔紅色,尾背腹鰭褶及尾尖紅色,少數尾部末端黑色。雌螈全長可達136mm左右。棲於滇池周圍及其附近的小水塘、水溝及魚塘稻田中。有童體形,絕大多數個體有鰓孔、外鰓或鰓跡。由於其產卵場遭破壞,本種可能面臨絕跡的危險。僅分布於昆明(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