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紅史略 作者是馮紹裘(註:滇紅創始人,被譽為機制茶之父(1900——1987)), “滇紅”,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濃著稱於世,以它獨具的形美色艷馳名中外。每當我看到或聽到國內外報刊雜誌各界人士稱頌“滇紅”的時候,我總禁不得思潮奔涌,仿佛回到了創製“滇紅”的那些歲月。
滇紅簡介,主要內容,調查,試製,建廠成批生產,總結與期許,
滇紅簡介
友人每每向我詢問,“滇紅”是怎么樣創製出來的,我總無暇作答。現我已年過八旬了,想在生前奉答友人,了此一願,以不負諸友一片盛情矣。從1938年秋到1941年秋,創製“滇紅”經歷了調查,創製,建廠成批生產三個階段。
主要內容
調查
“七·七”抗戰開始不久,我被疏散離開祁門茶葉改良場。1938年春,應舊中國中茶公司壽景偉、吳覺農先生電邀到漢口參加該公司工作,任技術專員,搞茶葉產銷技術工作,同年八月隨舊中茶公司遷往重慶工作。九月中旬,即被派往雲南調查茶葉產銷情況。和我一同前往的有舊中茶公司專員鄭鶴春先生,十月中旬,我們由昆明乘汽車三天到達下關,然後步行山路十來天,十一月初始到達順寧(即現在的鳳慶縣)
這是秋末冬初時節了,但看到順寧縣鳳山茶樹成林,一片黃綠,逗人喜愛。茶樹均為單本植,高達丈余,芽壯葉肥,白毫濃密,芽葉生長期長,頂芽長達寸許,成熟葉片大似枇杷葉,嫩葉含有大量黃素,產量既高品質又好,這些雲南大葉種茶的特點,非常合乎我的理想。
經了解,雲南各茶區當時只生產青毛茶,屬綠茶一類,高溫殺青後,揉捻、曬乾而成,然後由茶商到產區高站收購,馱運到茶葉集散市場,設廠壓制各種“緊形茶“以便運銷,其中餅茶僑銷,“緊茶”(心形)邊銷,沱茶內銷,從來沒有生產過紅茶。
試製
一向不生產紅茶的雲南,能否生產出好的紅茶呢?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是完全可能的,如能採用大葉種茶創製出好的紅茶,其發展前途是無可估量的,為此,我懷著滿腔熱忱,決心試一試,創製名茶為中華民族爭榮。
我到順寧第二天即商請鳳山茶園試采“一芽二葉”樣品,以觀察其品質的優劣,找出問題之所在。 一切都很如意,兩個茶樣,看去一紅一綠,宛如一金一銀,使人不勝欣喜。紅茶樣: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光(桔紅),香味濃郁,為國內其它省小葉種的紅茶所未見。綠茶樣:滿盤銀白毫,湯色黃綠清亮,葉底嫩綠有光,香味鮮濃清爽,亦為國內綠茶所稀有。
當時把試製的紅綠茶郵寄香港茶市,認為這兩種茶堪稱我國紅綠、茶中之上品。沿長江南北一帶地區都不產冬茶,而雲南迤西順寧初冬季尚能生產這樣的高級紅、綠茶葉,誠屬可貴。經了解,雲南迤西以南一帶氣候溫暖,從不下雪,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茶樹生長旺盛,採摘期長,從三月初到十月底,一年九個月都有芽葉可采,量多質優,實為大葉種優良茶區,尤宜於紅則大有作為。十二月轉回昆明,茲將順寧茶區茶葉產銷情況和試製的紅綠茶樣品向舊中國雲南省經委匯報,取得解放前當地政府同意,由鄭鶴春先生和我負責籌建舊雲南茶葉公司和順寧實驗茶廠,並負責“滇紅”的試製生產和運銷工作。
建廠成批生產
1939年初,舊中國雲南小經濟委員會決定由鄭鶴春負責雲南省茶葉公司;由我即刻著手規劃籌建順寧實驗茶廠。建廠工作在舊小茶葉公司支持和具體幫助下,進展順利,一方面先搭臨時廠棚,趕製竹木器具投入生產,並加緊向茶農宣傳如何改制紅茶我始終認為這是想要制出好茶必不可少的一環;另一方面則忙於徵用土地五十餘畝,積極興建茶廠。並通過舊中茶總公司,向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招聘技工,舉辦培訓班,積極培育制茶技術人員和技工。當時,順寧實驗茶廠機構和員工配備是這樣的:廠長室,由我兼任廠長;生產室,主任技師童衣雲,技師祁曾培、馮元伯;業務室主任吳國英(我離雲南後由代廠長);總務室主任周東白,會計室主任蔣振庸等;初,精製技工共32名。
順寧地處山區,交通困難,百餘里山路,只能靠騾馬馱運,所以制茶機器設備和物資購運既難又慢,為了爭取早日試製,我們在機器和動力設備沒有配齊安裝完畢的情況下,採取土法上馬,使用人力手推木質揉茶桶,腳踏烘茶機,竹編烘籠烘茶等辦法,保證“新滇紅”試製工作順利開展。1939年,第一批“新滇紅”約500擔終於試製成功了,當時沒有木箱鋁罐。即用沱茶簍裝運香港,然後再改木箱鋁罐出口。
“滇紅”創製出來了,當時,我擬定名為“雲紅”意即安徽“祁紅”,湖南紅茶稱“湖紅”,故云南所產紅茶亦可稱“雲紅”也,同時又想借天空早晚紅雲喻意其中,但舊中國雲南省茶葉公司方面提議用“滇紅”雅稱,即借雲南簡稱“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龍門瞰下秀麗的滇池一水,也別有妙處,我則不違眾人之意,最終以“滇紅”定名。
1940年後,“滇紅”年有發展,成為祖國茶史上的一朵燦爛的名茶之花。“滇紅”問世之後,國際市場上齊加讚賞,認為外形內質都好,可與印、斯紅茶媲美,據說英國女王將“滇紅”置於透明器皿內作為觀賞之物,視為珍品,特別是解放後,“滇紅”又進一步得到發展,現在“滇紅”已占雲南省茶葉出口量的85%,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掙得了大量外匯,立了功勞,我感到十分欣慰。
總結與期許
傳統當然需要繼承發揚,新的事業更需要努力建樹,加快步子搞四化建設,需要更好的名茶。我高興地看到,我國最近經茶葉界同事們的努力又創出一些新興的名茶,富於生命力。這篇回憶距當時創製“滇紅”成功已達四十多年之久,難免有些出入,我謹愿這篇回憶能向茶葉界的同事們提供一點借鑑和參考,為蓬勃發展我國歷史悠久、譽滿全球的茶葉事業,不辭辛苦,不避艱難,不拘一格地栽培出一朵又一朵名茶之花,點綴在我國四化建設的壯麗之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