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川翠雀花

滇川翠雀花

滇川翠雀花(學名:Delphinium delavayi Franch.)是毛茛科,翠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100厘米,等距地生葉。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五角形,兩面疏被糙伏毛;葉柄基部有狹鞘。莖上部葉稀疏,總狀花序狹長,多花;基部苞片葉狀,其他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苞片生花梗頂端,狹披針形,萼片藍紫色,寬橢圓形,花瓣藍色,瓣片長方形,蓇葖長;種子倒卵球形,褐色,密生鱗狀橫翅。7-11月開花。

分布於雲南、四川西南部。生海拔2600-3600米間山地草坡或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大理。根藥用,治風濕疼痛、癲癎、蛔蟲等症。

該種是《中華草本》收錄名為雞腳草烏的藥用來源。入藥部分為滇川翠雀花根,藥性辛、苦,溫。有毒。有驅風除濕,散寒止痛,通絡散瘀之功效。用於風濕關節痛,胃痛,跌打損傷的治療。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川翠雀花
  • 學名:Delphinium delavayi Franch. 
  • 別稱:細草烏、雞足草烏(雲南)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翠雀族
  • 翠雀屬
  • 滇川翠雀花組
  • 分布區域:雲南(北部、中部及東南部廣布)、四川西南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觀賞,藥用,主要變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60-100厘米,與葉柄密被反曲的短糙毛(毛長達0.5-2毫米),有時下部變無毛,等距地生葉。
滇川翠雀花
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五角形,長4.5-6厘米,寬7.5-11厘米,三深裂,中深裂片菱形,漸尖,三淺裂,淺裂片有缺刻狀小裂片和牙齒,側深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深裂,兩面疏被糙伏毛;葉柄長為葉片的2-3倍,基部有狹鞘。莖上部葉稀疏,漸變小。
總狀花序狹長,通常有多數花;基部苞片葉狀,其他苞片線狀披針形,密被糙毛;軸和花梗密被白色短糙毛和黃色短腺毛;花梗長1.2-3.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頂端或距花2-6毫米,狹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8-2.2毫米;萼片藍紫色,寬橢圓形,長1-1.2厘米,外面有短柔毛,距鑽形,長1.6-2.1厘米,上部粗2-3毫米,末端稍向下彎;花瓣藍色,無毛;退化雄蕊藍色,瓣片長方形,二淺裂,腹面有白色或黃色髯毛;雄蕊無毛;心皮3,子房密被柔毛。
蓇葖長1.6-2.4厘米;種子倒卵球形,長約2毫米,褐色,密生鱗狀橫翅。7-11月開。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600-3600米間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喜冷爽濕潤氣候,不耐夏季炎熱高溫,要求深厚肥沃、通氣性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在自然條件下,適生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10-14%。

分布範圍

產雲南(北部、中部及東南部廣布)、四川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大理。

主要價值

觀賞

翠雀花清雅秀麗,開花繁茂,深受人們喜愛,翠雀花耐蔭性較強,是作林下地被的優良材料,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由於翠雀花期長,可作為簇植花卉,布置花壇、花境或在草坪、道路邊緣栽植。

藥用

【藏藥】恰羔貝:地上部分治療瘟病時疫,毒熱, “赤巴”病,皮膚病《藏本草》。
滇川翠雀花
【傈僳藥】奪乃俄:塊根治風濕關節炎,胃寒疼痛,跌打損傷,小兒驚風,肺炎,蛔蟲《怒江藥》。
性狀鑑別:滇川翠雀花,根多呈結節狀,有的兩端膨大成啞鈴狀,長1.5-5cm,直徑4-12mm。表面灰褐色,具縱紋,有的表皮脫落,可見棕色纖維,具較多的不規則突起和鬚根痕;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中空的莖基,下部叢生鬚根。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色。氣微,味辛、苦。
化學成份:含有豐富的特徵性化學成分二萜生物鹼,是毒性成分,具有顯著的生理活性,另外還含有黃酮,甾醇,脂肪酸等。二萜生物鹼按照骨架可分為C-19二萜生物鹼和C-20二萜生物鹼。

主要變種

須花翠雀花(變種)白升麻(貴州威寧)Delphinium delavayi var. pogonanthum (Hand. -Mazz.) W. T. Wang, st. nov. 。與滇川翠雀花的區別:莖和葉柄密被平展的硬毛,毛長達2-3毫米;萼片外面疏被硬毛。產雲南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水城和威寧一帶)。生海拔2600-3600米間山地灌叢、林中或林邊草坡上。根供藥用,治風熱頭痛,水瀉等症(貴州草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