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港鎮

滄港鎮

滄港鎮位於漢壽縣城西郊,距縣城僅7公里,北臨沅水河,與賀家山農場隔江相望,南接毛家灘鄉,西抵新興鄉。全鎮國土面積109.21平方千米(2017年),共轄28個行政村、1個漁場、2個居委會,287個村民小組,47732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滄港鎮
  • 外文名稱:Cangg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中
  • 下轄地區:金龍、菱湖、張家昏等
  • 政府駐地:滄港
  • 電話區號:0736
  • 郵政區碼:415914
  • 地理位置:縣城西郊,距縣城僅7公里
  • 面積:109.21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773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清水湖旅遊度假區
  • 車牌代碼:湘J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經濟,屈原故鄉,滄浪與屈原,

行政區劃

轄友誼橋、軍劉、八鴿山、祝家崗、小凡洲、萬福、報國、凰山、北美、菱湖、北拐、青山、風菱13個行政村、新興、屈原2個社區。
友誼橋村位於滄港鎮西北部,與德山經濟開發區隔河相望,沅澧快速幹線6號大道穿境而過。由原鐵路村、西林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19個,人口2426人,面積5.86平方公里。
報國村位於滄港鎮東部,緊臨沅水大堤。由原報國村、蘇家口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17個,人口3190人,面積9.24平方公里。
小凡洲村位於滄港鎮東北部,第一批美麗鄉村建設村,由原楊李村、魯家河村、乾興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31個,人口4073人,面積11.09平方公里。
軍劉村位於滄港鎮,由原軍劉村、青泥村、五里塘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29個,人口3425人,面積7.63平方公里。
八鴿山村位於滄港鎮北部,下轄村民小組16個,人口2152人,面積3.66平方公里。
萬福村位於滄港鎮東北部,下轄村民小組13個,人口2156人,面積4.88平方公里。
祝家崗村位於滄港鎮北部,下轄村民小組16個,人口2249人,面積4.1平方公里。
凰山村位於滄港鎮西南部,與滄浪街道老鸛樹社區比鄰,沅澧快速幹線6號大道穿境而過。由原烏珠湖村、譚坪湖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28個,人口3737人,面積8.9平方公里。
青山村位於滄港鎮東南部,由原菱東村、張家碈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12個,人口2141人,面積4.34平方公里。
北美村位於滄港鎮西部,沅澧快速幹線6號大道穿境而過。由原七星村、軟納橋村、高凡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20個,人口2950人,面積9.02平方公里。
菱湖村位於滄港鎮東南部,第一批美麗鄉村建設村。由原金龍村、高盧家村、菱湖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27個,人口4644人,面積8.8平方公里。
北拐村位於滄港鎮南部,緊鄰沅水大堤、圍堤湖大堤。由原金菱村、北拐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17個,人口3263人,面積4.8平方公里。
風菱村位於滄港鎮東部,由原筆架嘴村、菱北村合併成立,下轄村民小組21個,人口3110人,面積5.5平方公里。
新興社區位於滄港鎮北部,新興村成建制併入新興嘴社區後成立,下轄村民小組10個,居民小組8個,人口3682人,面積4.54平方公里。
屈原社區位於滄港鎮南部,滄浪漁場併入原屈原社區後成立,下轄居民小組7個,人口2392人,面積4.76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全鎮耕地面積 25391 畝,其中水田20892畝。全鎮經濟作物以糧食、棉花、蔬菜和鮮魚為主,工業以食品、化工業為龍頭。滄港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發達,距長常高速公路、石長鐵路和319國道僅咫尺之遙,通村公路已基本硬底化。
地理位置

自然資源

滄港鎮資源豐富,是典型農業大鄉,以水稻、蔬菜種植為主,更有報國村稻蝦套養、菱湖村南美對蝦養殖、龍陽土豬養殖、濱湖水牛養殖等特色農業、養殖業逐漸形成規模。鎮屬範圍內沅水河道砂石資源豐富。

人口

滄港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9365

9989

9376
家庭戶戶數
4982
家庭戶總人口(總)
19317
家庭戶男
9946
家庭戶女
9371
0-14歲(總)
4030
0-14歲男
2082
0-14歲女
1948
15-64歲(總)
13668
15-64歲男
7145
15-64歲女
6523
65歲及以上(總)
1667
65歲及以上男
762
65歲及以上女
90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9001
47732人(2017年)。

經濟

漢壽縣享有全國特產“五鄉”的美譽,水產資源豐富。1995年4月6日在北京首批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大會上,漢壽被命名為唯一的“中國甲魚之鄉”。漢壽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錦鱗香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位於滄港鎮,是專業名貴水產品深加工的合資企業。主要生產特色甲魚食品、休閒風味魚系列食品、醬鹵食品和臘製品等總計20餘個品種。年產值1000萬元,年上交稅40萬元。該公司生產的特色甲魚榮獲2007年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及湖南省第九屆農博會金獎。黨委、政府計畫在近三年內將全鎮食品行列組建成一個集團總公司,聯手農業種植業,真正做到種植生產、銷售一條龍。做大做強漢壽食品行列。
該鎮與漢壽縣正陽化工公司簽定了招商引資契約,投入資金達1500萬元,生產產品有:茄尼醇、淨油、菸鹼、浸膏、棒狀燃料、果膠和蛋白質等,年產值高達2000萬元,年交稅50萬元。2006年獲市科技進步獎,2008年已向省科技廳申報:菸草行業菸草因體廢棄物環境友好系統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技術,“省科技技術進步獎”。該公司計畫在近三年內成為全縣第一家上市公司。

屈原故鄉

一、有眾多歷史文獻記載
漢壽,古稱龍陽,,在荊州1域辰陽界,是古時水上交通的樞紐。古楚有七澤,“雲夢。"便是一澤。《一統志》載,“常德府,荊州之域,商周時為蠻夷所居”,按晉代郭璞作《雅爾傳》謂,“華府東南,龍陽東北",包括“巴丘湖”,此皆 “南沱之雲夢”地。由此可見,漢壽地域,在古荊州南沱雲夢區即叫“雲夢”,屈詩所說:“江南之夢”。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昔我先祖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可見長江流域最早為楚人開墾。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武王乃請於周王室尊楚,封其為諸侯,但周王室不許,於是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和隋國會盟後離去,楚武王3 7年,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這樣把濮地變為了楚國的糧倉,交通中心,軍事重地,及可靠後方。這是武王採取的一個重大措施。當時武王有子名瑕,亦隨軍中屯墾。而屈瑕是在武王“開濮地”之後,以“莫敖’’的身份進入《春秋左傳》史冊的,說明屈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就是“開濮地”的時候。按楚國的慣例,武王將屈瑕所“開濮地”封給屈瑕,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同時,“屈”與“濮”同韻,也可以視為“屈”與“濮”的疊韻通假,也就是說屈瑕所受“屈”地,就是楚王所“開濮地”。這也進一步說明,楚國的屈地就是指當時的洞庭地區。
古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屈原的祖先屈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這也就是說,屈原的屈氏家族是以屈瑕受封的“屈”地區。我們要深入了解這個問題,還得了解楚國屈地的方位。《左傳》中記載了兩處“屈”地:一是晉國以產名馬著稱的屈地,二是楚國的屈地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楚子使遠射城州屈,復茄人焉"。這裡的“楚子”,是指楚平王,“州屈”顯然是指楚國的“屈”地區,即洞庭地區。
乾隆《岳陽府志》載:“臨湘縣,古如城,按縣誌,楚子城州屈以居如人,即此。”這裡提到的“如人”,就是《左傳》中說的“茄人”。這一有關楚國“州屈”方位的記載,是可信的。據《楚世家》載:楚平王在“城州屈”的前兩年,受到吳國大舉進攻,“楚恐,城郢”。所以,“城州屈”就應在“城郢”不遠的防止吳軍進攻的戰略要地。這裡說的“臨湘”,正在洞庭地區,也就是屈原說的“州土地區。這一帶,是楚國春秋時代重點移民開發的戰略地區,已載入史冊的就有,楚文王遷羅人於汨羅,楚莊王遷糜人於梅市。楚平王“城州屈”,就是這種移民開發戰略方針的繼續,當然也應在這一帶。還有,屈原晚年“飛鳥反故鄉,狐死必首丘”,“托彭鹹之所居”而“自沉汩淵”,就在楚文王遷羅的地區,與楚莊王遷糜的梅市不到5 0公里,與楚平王“城州屈”的臨湘不到1 0 0公里,詩人稱這一帶為“故鄉”、“首丘”之地,並在此以身殉國,充分說明這一帶是屈原的故鄉,是屈氏家族封地“屈”地區。
另據《正義》:“濮在楚西南”,劉伯莊註:“濮地在楚西南”,杜預日:“建寧郡(宜昌、枝江)南有濮夷。”尤其是《辭源》解釋“濮地”在今湖南西北部,澧沅二水流域。這已表明是漢壽,因只有漢壽才同時有澧沅二水經過。
二、有不少地下文物證明
在漢壽現至少發現楚墓1 8 0 0多座。如此多的墓葬說明,漢壽是楚國的重要家族聚居地。同時發現和挖掘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的楚文物,其中出土了一把曠世罕見的珍貴銘文“武王之童”青銅戈。上面的“武王”,應是楚武王而不是秦武王,因為楚武王在世就已稱“武王”,秦武王是死後的諡號,不可能死者授人。“童”與“重”相通,是“重大”之意,“督”是統帥、監督之意。此戈即為“武王之大督”,意為楚王軍隊的統督、統帥。可見,這把“武王之童督”是楚武王授予自己軍隊統帥的“尚方寶劍”,是代表武王在這一帶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權柄。楚武王是楚國第一位正式稱王的人物,又是將楚國帶進春秋時代的國王。我們將這把青銅戈同它周圍1 8 0 0座楚墓,進行綜合考察,就發現,漢壽一帶封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一定是武王的王族重要成員,是武王軍隊統帥,是武王開疆略地的功臣。春秋戰國時代的漢壽一帶,就是這位“武王之童督”的封地,居住這裡一帶的家族,其始祖就是這位“武王之童督”。據黃露生教授考證,這位被封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就是屈原的祖先屈瑕。按照先秦王族制度,“武王之童督”的銅戈,是名副其實的“尚方寶劍”,對屈瑕來說,無疑是權力和功勳的憑證和象徵;對屈瑕子孫來說,這一 “先王之器”供在祖廟,無疑家族的護身符,是家族在楚國王族中地位的根基,在王族不斷進行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過程中,無疑具有穩定和保證作用。因此,“武王之童督”青銅戈在漢壽出土,既是莊子說的“著封”的又一證據,更是證明春秋戰國時期的漢壽一帶,是屈氏家庭“受屈”的屈地區中心,是屈原故鄉在漢壽的有力證據。
另外,近年來漢壽楚墓中還出土了青銅官印“郢室畏戶之璽”(即楚國都城護衛長官之印)。據專家考證,這可能是掌管此印的執政官從楚國郢都失陷後逃出帶回家鄉的。此人是屈原家族的重要成員,一說為楚懷王的大將軍屈丐,一說為上柱國屈署,一說為屈瑕。這一印璽為什麼在漢壽出土?這主要是因為漢壽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屈氏家族的封地,今即以漢壽為中心的洞庭平原。無論是誰,他們都是屈氏家族的代表。還有根據“楚之法”,楚軍統帥戰敗,必定“身死”,即不是戰死,就是自殺,如屈氏家族的屈瑕自殺,屈丐戰死,就是如此;又如項燕、項羽自殺,也是如此等等。據此,在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 7 8年),秦軍白起攻破郢都,作為楚國郢城護衛長官屈氏,當時很可能戰死,或自殺。所以,“郢室畏戶之璽”,應是屈氏死後遺物,在漢壽出土,說明漢壽是屈氏的家鄉,更說明以漢壽為中心的“江南”是先秦楚國屈氏家族的封地。因此,這又進一步證實,漢壽既是屈氏的故鄉,更是屈原的故鄉。
同時在聶家橋鄉開掘的3 2座古墓中,還發現過一座特大的戰國墓葬,南北向,楠木套棺,棺蓋極度豪華,這不是一般官員墓葬。與此同時,又發現了“青鋼鹿角紋鏡”、 “龍風青銅鏡”、“攤屍板”等1 3 7件古文物,這些古文物只有顯赫家族才可能享有的。
隨後又在漢壽發現了兩座珍貴文物“古鐃”,即“編鐘”,上有“女丁"突出體,編鐘是古時宮廷高級官員所享用的樂器,分紐鐘(定調用),用鐘(演奏用),編鐘(加大音量),這正好和屈原詩賦中相同,“叩鐘調磬”、“二八接舞”、 “代秦鄭衛”、“鳴竽張只”,“伏戲駕辨”,“楚商勞只”、“娛人亂只”相符,這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楚國高級樂師在叩著編鐘,調著磬,吹起竽,和著簫,奏起鄭衛音樂,讓那些 “朱唇皓齒”、“豐肉微骨”的美女翩翩起舞。這也只有顯赫的屈氏家族才可能享受此等高級待遇。
另外在漢壽還出土了大量的如鹿角紋青銅鏡(罕見珍貴文物)等貴族生活用品以及青銅劍、戈等武器。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說:“能夠得到多數的地底證據,那是再好也沒有的。”因此地下出土的文物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明。
三、有較多的古蹟遺存
在漢壽歷史上沒有大的文武官吏,也不是重要的港口,卻有較多楚國和紀念屈原的古蹟遺址:
1、三閭大夫祠。漢壽有兩座,一座在滄港鎮,一座在縣城南郊,前者為屈原死後二年,楚將莊辛收復了江南五邑,據記載,三閭大夫祠起始叫屈原廟,是為屈原招魂,曾在滄港立廟,是《史記·封禪書》載,當時秦曾允許民各自奉祠,後又按秦例改為三閭大夫祠。漢壽縣郊三閭大夫祠為東漢時劉表將荊州治所置漢壽時期建,系按秦楚郊祀禮改建,二所祠均有記載,可見於《明嘉靖常德府志》,《清代嘉慶常德府志》、《清代同治龍陽縣誌》。唐代劉禹錫來滄港時曾在《采菱行》中記載見過三閭大夫祠:“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
2、東嶽廟。漢壽有兩座,一座在漢壽城郊屈原祠旁,一座在現今滄水發源地東嶽廟鄉。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嘉慶常德府志》和同治《龍陽縣誌》都有記載。又據尚屬書《堯典》記載“岳為四方諸侯之長”,為避諱和秦始皇的“皇”字相同,本為祭祀東皇的廟改為了東嶽廟。東嶽廟鄉的東嶽廟就是秦代和兩漢時期承先秦楚國祭祀傳統改建,古時有祭壇。漢壽城郊(東嶽廟)為東漢時期,劉表將荊州治所置漢壽時按郊祀之禮建。
3、女嬃廟。據《湘中記》記載,此廟建於南北朝以前,即公元4 2 0年前所建,常為各界祭祀女嬃神靈地方。
4、濯纓橋。為屈原放逐到滄港時期所建,建國初期尚存,1 9 6 4年其橋石被折除後運往修建電排涵閘了,但其基石埋沒在原橋址地下。原橋址在現滄港鎮血防院圍牆外西北側。
5、屈原廟。修建在唐朝以前,廟內立有屈原詩碑,為唐崔禮山撰。
6、滄溪寺。建於東晉,三進大寺,藏有屈原廟移過來的唐人詩碑,後進有琴台,屋頂有龍鳳寶葫蘆等裝飾,有戲台和舍利塔。民國年間,改寺為廟,後為鄉公所占用,還辦過國民國小。一尊滄浪娘娘塑像(據傳為女嬃)被移到天乙宮。
7、天乙宮。是古三苗遺民為成湯天乙而修造的功德祠。後來楚人來屈地中心後,於戰國末年在天乙宮內加修一進楚王殿,供奉有楚王和屈原祖先1 7位屈家名人像,屈原自沉汩置後,屈家後人將屈原像也供此殿,共1 8位。
8、屈原巷(又稱三閭巷)。據傳是屈原的降生地。他的祖先被封為“莫敖",率軍赴湘沅辰陽邑屯田積糧,其領萬餘人在滄港安營紮寨。於是屈氏在此繁衍生息,後人又稱此地為“屈家巷”。屈原逝世後,改稱“屈原巷”。
9、清斯亭。在屈原巷旁邊的滄浪水出口處,傳說屈原小時候常在這裡玩耍、洗東西。因屈原遭貶後住在老家滄浪時,曾逆滄水而上,發現此水源於滄山的清斯湖,故名清斯亭。
10、江潭。在滄浪河下游,離滄港鎮西約一華里路。屈原在《漁父》中說:“屈原既放,游於江潭’’,即指此地。又據《龍陽縣誌》清人陳一揆在《滄浪記》一文中指出:“江潭之號,咫尺猶存。原之經此與漁父對答,夫何疑之有?”
11、桔洲。離滄港十里許的沅水河中,洲長十里,因滿洲植桔樹而稱桔洲。據研究屈原的“桔頌”就是以桔洲為背景寫成的。
此外,還有招屈亭、釣魚台、七星堆、滄、浪二水等,總共多達十幾處。這些文物,史志有載,遺蹟有存。滄港這樣一個小小的集鎮,竟然給我們留下這么多屈原紀念文物,詩仙李白曾到漢壽酉港,怎么沒有李白紀念建築?湖北秭歸僅有屈原祠、屈原廟、樂平里牌坊等幾處紀念建築,有的建築比漢壽滄港的紀念建築要遲建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漢壽滄港這么多紀念文物,修建的時間又那么早,如果屈原的故鄉不在漢壽,滄港這個小集鎮怎么會修建那么多的紀念建築?
清《同治龍陽(今漢壽)縣誌》說:“龍陽為靈均(屈原字)落帆之浦”,屈原經沅澧來到漢壽滄浪之水合流之處滄浪港。滄浪在何處?清代屈學家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把各種說法進行比較後說:“滄浪水,在今常德府龍陽縣。本滄浪水發源地,合流為滄浪之水”;又說:“舊解以滄浪為漢水下流,如按今均州沔陽,皆有滄浪。在大江北,原遷江南,固不能覆至其地,且與篇首游於江潭,不相屬矣。及觀楚省全志,載原漁父問答者多有,皆影響不足憑,唯武陵龍陽,有滄山浪山及滄浪之水,又有滄港市、滄港鄉、三閭港、屈原巷,參而覆之,最為有據。”可見龍陽滄浪港(今漢壽滄港)在清代就引起過屈原研究者的重視。
四、有大量屈原詩歌印證
在屈原的詩歌中,還為我們提供很多相關證據。如《招魂》詩,有專家考證是屈原為屈丐招魂。詩中稱屈丐為“掌楚",呼喚屈丐“魂兮歸來哀江南”。這裡的“楚”和“江南”,都是指洞庭湖地區。屈丐是屈氏家族的宗子,詩中稱他為“掌楚”,就是執掌楚澤地區,也就是洞庭湖地區的領主。這就更確切地說明屈氏家族的封地“屈”,就在長江南的洞庭湖地區。
一些專家還從屈原筆下描寫的特有沅湘地區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發現屈原青少年時代生活,說明屈原故鄉很可能在漢壽,否則難以寫得這么逼真。屈原作品不少描寫與漢壽地名有關,如滄浪港(“滄浪之水清兮”)、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顧南行”)、橘洲(屈原寫有《橘頌》)等。有的與漢壽風俗有關,如王逸說:“《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常德府志》、《龍陽縣誌》均載常德府人“信鬼好巫,龍陽更甚”。屈原的作品,對沅湘地帶的美景的描寫則真實地展示了漢壽的鄉土風俗。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漢壽湖區風俗),“欖木根以結芷兮,貫薜荔之落蕊”、“嬌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漢壽一帶用蔬草編繩索),“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漢壽愛種植蘭花做藥), “折瓊枝以繼佩”(漢壽婦女常佩戴梔樹花),“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沅湘地區),“洞庭波兮木葉下”(寫 洞庭),“茺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嬡”(寫沅澧之間),“朝 發枉諸兮,夕宿辰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寫漢壽),“築兮水中,葺之兮荷蓋”(寫洞庭)。在屈詩中到處是“極目千里”的“江南夢鄉”和描寫沅澧漢壽“澤國水鄉、荻荷菱盪”的景象。
屈原在《離騷》中說:“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得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詩人這裡說的“初服",王逸在《楚辭章句》注“修吾初始清潔之服也”。可見,“初服”就是詩人青少年時代的 服飾,這裡的“芰荷”、“芙蓉”是詩人用來象徵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潔”的。這種特殊審美觀念,正是當時沅湘地區特有的審美風尚。我們可以看到沅湘地區人民對“芰荷”、“芙蓉”的特有的審美情趣,甚至作為服飾、 房屋、交通工具、環境等生活各方面美化的內容和根據, 她是沅湘地區特有的文化氛圍的表現。因此,我們從詩人的“初服”,可以發現詩人青少年時代是在沅湘地區度過的。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 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毗之木 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詩人這裡說的“修能”,王逸註:“言已修身清潔,乃取江離,辟苜為衣被;紉索秋蘭以為佩飾,博採眾善,以自約束也”。王逸這種說法是有見地的。沅湘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正適合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等亞熱帶植物的生長。詩人用這些香木芳草象徵高潔,屈原這種特有的審美情趣,正是沅湘地區特有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結晶。宋代劉次莊《樂府集》中說:“《離騷》曰:紉秋蘭以為佩,又曰: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今沅、澧所生”。同時,詩人這裡描寫的香木花草,還交待各自生長地的特點,如“江離’’的“江”,“毗之木蘭”的“毗”,“洲之宿莽”的“洲”。這也告訴我們,詩人“修能"的地區,有“江”,有“毗",還有“洲”。這一地貌特點,也正是沅湘地區洞庭湖一帶廣闊沖積平原上,江河縱橫,中間雜夾一些長洲、小山的地貌特點。可見,屈原青少年時代的“修能”是在沅湘地區。
《桔頌》開頭是:“後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詩人稱桔樹是皇天后土賦予的美好樹木。“生南國”,王逸註:“南國,謂江南也。……言桔受天命生於江南,不可移徒。種於北地,則化為枳也。屈原自比志節如桔,跡不可移遷也。”王逸是江北宣城人,應該很熟悉桔樹的這種習性,此話是可信的。因此我們從《桔頌》中表達的以生長江南為榮的鄉情,也可以看出屈原青少年時代是在江南沅湘地區度過的。
據考證,屈原作品2 6篇中無一處與“秭歸”有關,而2 3篇與江南有關。如《離騷》中“濟沅湘以南征兮”,《九歌》中“沅有芷兮澧有蘭”等都是寫的西洞庭湖平原地區,與全為山區的湖北秭歸不相符合,與湖北江陵也有所不同。屈原描寫的蘭、芷、芰荷等各種芳草在漢壽隨處可見,具有洞庭湖平原的特色。據專家考證屈原的出生地就在漢壽的滄港,因此屈原對漢壽熟悉,自然會將這些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特別值得反覆指出的是,在中國只有漢壽同時才有澧水和沅水經過,因此屈原的故鄉在湖南漢壽是很有可能的。當然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文物、史料來證明。

滄浪與屈原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三千年前的楚辭在今天讀起來仍會讓人覺得清新而富於韻律。詩中提到的“滄浪之水”究竟在何處?居住在水邊的人們又是如何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的呢? 漢壽,古稱索縣,東漢時期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始有漢壽之名。蜀漢大將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指的就是這裡。這是一方被水賦予了無限靈動的土地,是歷史上典型的洞庭魚米之鄉。據說,創立了浪漫主義詩歌體裁——“騷體”的屈原曾經長期生活在這裡。而漢壽與詩歌的緣分也就是從他開始的。  在漢壽境內沅江下游有一條由滄水和浪水匯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滄浪水。兩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來到這裡。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滄浪水邊,江水的波瀾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靜。一個漁夫搖著小船靠近他,詢問起了三閭大夫的苦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內心自然不是漁夫所能理解的,而他們的對話卻化為了《楚辭》中的名篇——《漁父》。據說,當年兩人交談的地方就是滄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義,地名叫做滄港。  千百年來,到漢壽憑弔屈原情懷、欣賞山川美景的人絡繹不絕。漢壽水域廣袤,河流帶來紅色的泥沙讓這裡原本有一個叫做赤沙湖的湖泊。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洞庭湖邊碰到了李曄和賈至。三人相約載酒泛舟湖上,不知不覺來到了赤沙湖。“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薴[1],不知霜露入秋衣”。詩人們的應和迴蕩在深秋的湖面上,夜涼如水,更添幾許清愁。從此,人們便把赤沙湖叫做太白湖了。  就是這樣,漢壽被詩人們的氣質所深深浸潤了。今天的漢壽仍以詩詞創作聞名遐邇,被譽為“中華詩詞之鄉”。而勤勞的漢壽人也把智慧運用在了湖區的生產上,讓帶有濃郁洞庭特色的苧麻、珍珠甲魚、黑楊等特色優質農產品聲名遠揚,成了“詩鄉”漢壽的又一品牌,與如詩如畫的山水一道構成了新的詩篇。
補充:
最近對湖南漢壽縣屈原學會提交的有關“屈原故鄉漢壽說”的研究成果進行鑑定,在仔細閱讀所報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紹後,又到漢壽縣滄港古鎮進行了實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遺蹟和出土文物以及與屈原作品相關描述的印證,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鄉很有可能在漢壽,起碼“屈原故鄉在漢壽”可稱為有根據的新的一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