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滄海郡位置存疑,找到滄海郡,張店漢城曾被認為是史料中出現的沓氏縣,六條理由否定沓氏縣說法,
滄海郡位置存疑
對於滄海郡的位置,學界一直存疑。滄海郡之地原屬東夷濊人。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東夷薉君南閭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滄海郡”。元朔三年(前126年)“春,罷滄海郡”。顏師古註:“南閭者,薉君之名。”服虔註:“穢貊在辰韓之北,高句麗、沃沮之南,東窮於大海。”據此,學界曾認為滄海郡轄地應包括武帝元封三年所置的臨屯郡(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韓國分治的江原道地區)。設立滄海郡的目的是阻隔朝鮮國與匈奴的聯繫。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其地理位置在松花江流域到鴨綠江流域的範圍內。由於史籍記載簡略,其建制情形已難以詳考。
2017年6月22日,來自中國全國的考古及歷史學專家在大連市普蘭店區召開會議,對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提出的,針對普蘭店張店漢城是否為漢代滄海郡遺址的治所,以及關於今後如何對張店漢城遺址保護利用進行了廣泛而充分的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張店漢城為漢武帝時期滄海郡治所,較比國內外學者以前論述的說法更為科學合理,依據更加充分。普蘭店張店漢城理應是西漢時期滄海郡的遺址所在,其築城年代可能早於西漢,因為在張店古城內發現了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大連的城史紀元開端應提前至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滄海郡的建置。這一結論打破了此前諸多歷史“常識”。它不僅意味著大連地區的歷史將追溯至公元前128年,並且推斷出大連在2000年前的漢代已經是一個郡一級的中心城市。
找到滄海郡
滄海郡是我國漢代一個城市,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很短,僅有兩年。
據《漢書·武帝紀》《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東夷傳》 等諸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128年,穢國國君南閭,帶領28萬人口投降漢武帝,漢武帝將其安置在遼東內屬,並設立滄海郡。公元前126年,滄海郡被撤銷。滄海郡之名又見於《史記》。《史記》云:“彭吳賈穢、朝鮮,置滄海郡”。《漢書》食貨志亦云:“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范曄《後漢書》則云:“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釁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滄海郡,數年乃罷”。
據《漢書·武帝紀》《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東夷傳》 等諸多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128年,穢國國君南閭,帶領28萬人口投降漢武帝,漢武帝將其安置在遼東內屬,並設立滄海郡。公元前126年,滄海郡被撤銷。滄海郡之名又見於《史記》。《史記》云:“彭吳賈穢、朝鮮,置滄海郡”。《漢書》食貨志亦云:“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范曄《後漢書》則云:“元朔元年,濊君南閭等釁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滄海郡,數年乃罷”。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對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化交流史學會會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教授通過考證,認為穢國是漢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位於今天吉林帽兒山、東團山、西團山附近。
當時,興起於嫩江流域的索離國後裔——夫餘人,頻繁越過松花江。不堪夫餘人侵擾的穢國國君南閭決定南遷投降漢朝,找一個強大的靠山。
南閭的決定契合了漢武帝的“外交”戰略。因為全力攻打匈奴的漢王朝,需要穩住東北和遼東。於是,漢武帝將南閭率領的28萬軍民安置在“遼東內屬”,並專門設定滄海郡。
不過,對於滄海郡的位置,學界一直存疑,這個只存在兩年的“城市”,也成為一個歷史之謎。學者認為,其地理位置在松花江流域到鴨綠江流域的範圍內。
當時,興起於嫩江流域的索離國後裔——夫餘人,頻繁越過松花江。不堪夫餘人侵擾的穢國國君南閭決定南遷投降漢朝,找一個強大的靠山。
南閭的決定契合了漢武帝的“外交”戰略。因為全力攻打匈奴的漢王朝,需要穩住東北和遼東。於是,漢武帝將南閭率領的28萬軍民安置在“遼東內屬”,並專門設定滄海郡。
不過,對於滄海郡的位置,學界一直存疑,這個只存在兩年的“城市”,也成為一個歷史之謎。學者認為,其地理位置在松花江流域到鴨綠江流域的範圍內。
張店漢城曾被認為是史料中出現的沓氏縣
普蘭店城區距鐵西街道二道嶺社區平房屯約10分鐘車程。在數百米長的村屯小路上,兩側民居已被粉刷一新,營造出秦磚漢瓦的風格,張店漢城遺址的石碑就在路邊。
普蘭店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指著一大片玉米地告訴記者,2000年前的張店漢城遺址,位於玉米地下面幾米的位置。直到現在,農民春耕還經常能翻出並撿到大量碎陶碎瓦。
張店漢城遺址1972年就已被發現,分大、小兩個城。大城南北長約340米,東西長約240米,小城在大城南側,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3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83年1月,當地農民在村邊意外發現了一塊馬蹄金。如今,馬蹄金已是大連旅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根據城內外出土文物斷定,張店漢城遺址始建於戰國,兩漢時期呈現出繁榮景象,遼金時期沿用。
2009年,由遼寧省和大連市組成的考古隊對張店漢城遺址周圍的漢墓進行發掘,清理髮掘了兩漢墓葬212座,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玉覆面、鎏金銅貝鹿鎮等。
墓葬是歷史的見證,張店遺址規模之大,文物之豐富,十分罕見,說明張店漢城是2000年前一座人口集中、十分繁華的城市,其經濟文化水平,甚至高於漢代的遼東郡。專家們一度認為,張店漢城即是在秦漢歷史文獻中頻繁出現的“沓氏縣”,是大連的“母城”。
張店漢城遺址1972年就已被發現,分大、小兩個城。大城南北長約340米,東西長約240米,小城在大城南側,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3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1983年1月,當地農民在村邊意外發現了一塊馬蹄金。如今,馬蹄金已是大連旅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根據城內外出土文物斷定,張店漢城遺址始建於戰國,兩漢時期呈現出繁榮景象,遼金時期沿用。
2009年,由遼寧省和大連市組成的考古隊對張店漢城遺址周圍的漢墓進行發掘,清理髮掘了兩漢墓葬212座,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玉覆面、鎏金銅貝鹿鎮等。
墓葬是歷史的見證,張店遺址規模之大,文物之豐富,十分罕見,說明張店漢城是2000年前一座人口集中、十分繁華的城市,其經濟文化水平,甚至高於漢代的遼東郡。專家們一度認為,張店漢城即是在秦漢歷史文獻中頻繁出現的“沓氏縣”,是大連的“母城”。
六條理由否定沓氏縣說法
6月22日,在大連市召開的普蘭店張店漢城遺址保護利用研討會上,王禹浪表示,張店漢城其實是漢代的滄海郡。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顛覆了此前學界的諸多觀點。
漢代城市建制為郡縣亭鄉,郡的行政級別較高,往往是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王禹浪介紹,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那次穢國28萬人口南遷,數量龐大,遼東郡人口也只有25萬。這意味著大連在2000年前的漢代時期,就已經是一個相當於副省級的大城市,而不是此前所稱的“沓氏縣”。大連歷史可能要重新書寫。
王禹浪提供了六個理由。
一、一手文獻記載的穢王南遷,並被漢武帝安置在遼東內屬,設滄海郡,這一史實基本確定。
二、遼東是今天以遼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北至開原、西豐,西至瀋陽與大遼河,東至鴨綠江,南至大連旅順老鐵山,“內屬”之意為歸順朝廷的屬地或屬國,而兩漢時期,遼東的控制範圍尚無法越過長白山到松花江流域,更不可能東至日本海。
三、“滄海”之名在滄海郡之前早已有之,意為深青色的海。考據表明,滄海位置在遼東半島兩翼的黃渤海兩岸,滄海郡必臨近遼東地區的濱海之地。
四、張店漢城位於渤海濱海地帶,符合對滄海地望的考證範圍。其自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古城南有鞍子河、東有平安河,為天然護城河。兩條河幾乎於同一地點注入渤海。張店漢城正處於兩河入海口的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易於農耕、築城,有條件聚集大量人口,符合兩漢時期修這種大規模城市的地理條件。
五、郡址必有漢代城址或漢代文物的發現。從對張店漢城的考古發現來看,其周邊發現戰國至漢代大量的珍貴遺物,如“臨穢丞印”封泥、“千秋萬歲”瓦當、繩紋大瓦、銅鏃、鐵農具、貨泉、馬蹄金等,至今城址內的殘磚碎瓦俯拾皆是,說明古城內曾有密集的建築。“千秋萬歲”瓦當是較高等級的城址官府的標誌之一,只有郡縣一級的城池才具備裝飾“千秋萬歲”瓦當的禮制和財力。
六、張店漢城的“馬蹄金”,進一步佐證了該城不是一般的縣級規模。以往學術界將“麟趾褭蹏(niao ti)”統一稱為馬蹄金。2015年江西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大墓出土的金器表明,麟趾與褭蹏並不相同,馬蹄金和麟趾金,均為皇帝祝禱封賞之物。可見張店漢城與中原發生過非同一般的關係。
綜上,王禹浪認為,張店漢城遺址為漢武帝時期滄海郡的治所更為科學合理,大連城史紀元的開端,應該提前至漢武帝時期的公元前128年。此前認定的“沓氏縣”,另有他址。
研討會專家出具了意見書。專家認為,“王禹浪提出的張店漢城為漢武帝時期滄海郡治所,較國內外學者以前論述的說法更為科學合理,依據更加充分,大連的城史紀元開端,應提前至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滄海郡的建置。”
漢代城市建制為郡縣亭鄉,郡的行政級別較高,往往是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王禹浪介紹,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那次穢國28萬人口南遷,數量龐大,遼東郡人口也只有25萬。這意味著大連在2000年前的漢代時期,就已經是一個相當於副省級的大城市,而不是此前所稱的“沓氏縣”。大連歷史可能要重新書寫。
王禹浪提供了六個理由。
一、一手文獻記載的穢王南遷,並被漢武帝安置在遼東內屬,設滄海郡,這一史實基本確定。
二、遼東是今天以遼陽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北至開原、西豐,西至瀋陽與大遼河,東至鴨綠江,南至大連旅順老鐵山,“內屬”之意為歸順朝廷的屬地或屬國,而兩漢時期,遼東的控制範圍尚無法越過長白山到松花江流域,更不可能東至日本海。
三、“滄海”之名在滄海郡之前早已有之,意為深青色的海。考據表明,滄海位置在遼東半島兩翼的黃渤海兩岸,滄海郡必臨近遼東地區的濱海之地。
四、張店漢城位於渤海濱海地帶,符合對滄海地望的考證範圍。其自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古城南有鞍子河、東有平安河,為天然護城河。兩條河幾乎於同一地點注入渤海。張店漢城正處於兩河入海口的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易於農耕、築城,有條件聚集大量人口,符合兩漢時期修這種大規模城市的地理條件。
五、郡址必有漢代城址或漢代文物的發現。從對張店漢城的考古發現來看,其周邊發現戰國至漢代大量的珍貴遺物,如“臨穢丞印”封泥、“千秋萬歲”瓦當、繩紋大瓦、銅鏃、鐵農具、貨泉、馬蹄金等,至今城址內的殘磚碎瓦俯拾皆是,說明古城內曾有密集的建築。“千秋萬歲”瓦當是較高等級的城址官府的標誌之一,只有郡縣一級的城池才具備裝飾“千秋萬歲”瓦當的禮制和財力。
六、張店漢城的“馬蹄金”,進一步佐證了該城不是一般的縣級規模。以往學術界將“麟趾褭蹏(niao ti)”統一稱為馬蹄金。2015年江西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大墓出土的金器表明,麟趾與褭蹏並不相同,馬蹄金和麟趾金,均為皇帝祝禱封賞之物。可見張店漢城與中原發生過非同一般的關係。
綜上,王禹浪認為,張店漢城遺址為漢武帝時期滄海郡的治所更為科學合理,大連城史紀元的開端,應該提前至漢武帝時期的公元前128年。此前認定的“沓氏縣”,另有他址。
研討會專家出具了意見書。專家認為,“王禹浪提出的張店漢城為漢武帝時期滄海郡治所,較國內外學者以前論述的說法更為科學合理,依據更加充分,大連的城史紀元開端,應提前至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滄海郡的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