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水系

滁河水系位於長江左岸,古稱塗水,唐代後改稱滁河,是蘇、皖兩省邊界河流,發源於安徽省肥東縣梁園鎮附近,平行長江東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滁河水系
  • 位於:長江左岸
  • 古稱:塗水
  • 改稱滁河年代:唐代後
河流簡介,古籍記載,河流支系,

河流簡介

滁河,位於長江左岸,古稱塗水,唐代後改稱滁河,是蘇、皖兩省邊界河流,發源於安徽省肥東縣梁園鎮附近,平行長江東流。有數源:南源出自馬集鄉黑窪小型水庫上游;中源出自管灣中型水庫上游黃栗鄉蘆店;北源有二,一出自袁河西中型水庫上游黃栗鄉南許集和富旺集大邵家,一出自謝家灣中型水庫上游趙亮集鄉小甘莊南。中源為主源,數源於高亮集西楊富村匯合後,向東南流,在梁興集南進入轄境,沿全椒縣與巢湖市邊界東南行,至全椒縣古河鎮後,沿全椒縣與含山縣邊界東南行,經濮集折向東北流,至大鄭家沿全椒縣與和縣邊界東北行,經赤鎮、官渡、金銀漿,至陳家淺沿全椒縣與江蘇省江浦縣邊界東北行,至小蘆莊蒿子圩進入江浦縣,在津浦鐵路東葛車站南,穿過鐵路再下行至汊河集進入來安縣,過汊河集後沿來安縣與江浦縣邊界東北行至張堡朱家山河口沿來安與江蘇省六合縣邊界東北行,經馬汊河口於來安縣姜渡出轄境,再東流經六合縣城、瓜埠於大河口入長江。
全長269.12千米,流域面積8056.7平方千米,在轄境內上、下二段共長114.5千米,流域面積4405.5平方千米。滁河在古河鎮以上比降較大,古河鎮以下約為二萬分之一至四萬分之一之間,水流平緩,河道彎曲狹窄,洪水渲泄不暢,兩岸地勢低洼,多為圩區,常有洪澇災害發生。
為分泄滁河洪水,在中游開挖駟馬山、朱家山河、馬汊河分洪道。在河中游建有襄河閘、汊河閘二個控制工程,還有公路橋、鐵路橋等建築物。

古籍記載

歷代古志上對滁河多有記載,摘錄二段。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編印滁州志載:“滁河源出瀘州舊梁縣蜃母池,東南行百餘里入全椒縣界,又四十里入含山界,黃山之水自仙蹤鎮北流來會,又四十里經和州界復入全椒界,至石潭與襄水合,東北流十里入州境九都八都七都與江浦以河為界,在和州謂之後河,在七都又謂之前河,又北入江浦界,下游至三汊河與清流河合,至六合出瓜埠口入於江。”
民國九年(1920年)排印全椒縣誌記載:“滁河為淮南大川之一,發源於廬州舊梁縣,紆折四百里,經六合瓜埠口入江,其所交諸水,在全椒有襄河,在滁縣有清流河,沿河南岸為含山、和縣、江浦、六合交錯之地,眾流輻集,不下百數,一遇淫潦,勢莫驟泄,往往以沿河圩田為壑,居民苦之。”

河流支系

滁河支流眾多,在轄境內自上而下有小馬廠河、管壩河、大馬廠河、襄河、土橋河、清流河、來安河、沛河、皂河等支流,均集中於北岸,發源於江淮分水嶺南麓,其中清流河最大,襄河、來安河次之。
小馬廠河
小馬廠河發源於五尖山,靠近南譙區章廣鄉小馬廠,進入樟木山小型水庫,出庫南流於小朱家入全椒縣,經西王集收來自昌家灣之西山區之水後進入岱山水庫。出庫入肥東縣,向東南流於全椒縣章輝鄉北寺塘,又南流經肥全壩、新壩於安全胡入滁河。長約29.6千米,在全椒縣境內約15千米。流域面積289平方千米,在轄區境內為109平方千米。
舊滁州志載:“王家坊有水三道,東一來自昌家灣,中一來自鴉窩集黑郎廟,西一來自小馬廠,合流入全椒西旺集”。即指小馬廠河幾個源流。
管壩河
管壩河在全椒縣境內,發源於瓦山南麓隆興集,南流入三灣中型水庫,出庫後南流經管壩、董家壩、翻身壩於晉家壩下入滁河。河長25.5千米,流域面積141平方千米。
大馬廠河
大馬廠河在全椒縣境內,有東西二源。西源之西支出自瓦山林場,東支出自孤山南麓,均於復興集附近入馬廠中型水庫,出庫南流於大連陳與源自瓦山東麓之喻河匯,又南流於王家河與東源匯;東源出自三合與黃栗樹兩鄉交界處之大窪,南流入新光小型水庫,出庫向西南流經中陳、河林家等地至王家河與西源會。兩源相匯後南流經大馬廠、河姚、西蔣家、大樂家等地,於大何家穿過合浦公路,再南流於蘆子壩入滁河。河長40.5千米,流域面積295平方千米。
襄河
襄河是滁河在全椒縣境內最大支流,發源於皇甫山南麓,有三源,以西源為最長。西源發源於南將軍嶺西麓,分三支:西支出自鴉窩集西,東流入劉程小型水庫,出庫沿滁州至章廣公路南側東流;中支出自皇甫鄉小周家,南流入東方紅小型水庫,出庫南流;東支出自常山鄉小韓家,南流入下王小型水庫。中、東支於常山匯合後向東流,穿過滁章公路匯西支後於板橋與中源匯。
中源發源於南將軍嶺東麓李集鄉南張西,南流入大林小水庫,後經下馬穿過滁州至章廣公路於板橋與西源匯。
東源出自李集鄉三星王北,南流經金莊穿過滁州至章廣公路後,於廟張收來自施集鄉井南之水,復南流與西、中源匯。三源匯合後南流於周家崗進入全椒縣。
三源均入黃栗樹大型水庫(另在黃栗樹北有出自南譙區施集、花山兩鄉交界處之支流黃栗河入黃栗樹水庫,在庫西有源自孤山之昌家灣河入庫),出庫後過石勒進入丘陵區,又東南流,過上石壩小型水庫與石沛河匯,又南流鄭壩與東王河匯,又南流過白酒崗,經全椒縣城襄河鎮西側,與出自小集過趙店中型水庫之趙店河匯,從鎮北繞過縣城後折向東南流過長窪小型水庫,再南流經分路碑進入圩區,於三汊河入滁河。河長74千米,流域面積720平方千米。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編印之滁州志對襄河有如下記載:“皇甫山有水二道,西曰薛家河,東曰淮家河,行經天同院折而東,合流入全椒陡山坊,合發源於象鼻山鴉窩集水,東行經集南又東至李集南,合皇甫山東之水曰蔣家河,經江寧頭保入全椒,臥龍寺昌家灣二水東北流合至周家崗與薛家河”。所述即今襄河上游諸源。民國九年(1920年)全椒縣誌記載:“襄河源出石臼山之北,由石樑潭至襄城入襄村河,過寶林橋下轉東北繞縣治後曲轉向南循東過積玉橋經儒學前至窗家渡由赭間石潭入滁河”。所述對襄河下游段走向較詳。
土橋河
土橋河發源於南譙區廟山南腰鋪鄉,南流於龍營子進入全椒縣,入楊崗小(一)型水庫,出庫流經十子路北,穿過滁全公路又南流入土橋中型水庫,出庫南流經大頭汪、百子樓於陳家淺鄉韋灣入滁河。河長22千米,流域面積76.6平方千米。
清流河
清流河是滁河在轄境內最大支流,也是滁河最大支流,又稱烏衣河。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內,上游有數源,西源為大沙河,中源為盈福河,東源為百道河,三源於滁州市南譙區沙河集東三汊河匯合,始稱清流河。而後沿津浦鐵路東側南流,於小河灣九面塘與二道河匯,在滁州市城北陳灣收源自三官鄉范郢之水,於滁城東側五孔橋與小沙河匯,於伏家灣進入來安縣,並折向東流離開津浦鐵路,至來安縣汊河集西側入滁河。河長84千米,流域面積1252平方千米。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編印之滁州志對清流河記載較詳,茲錄有關段落:“清流河一曰白茆河,源出磨盤山仙居澗,經大柳保合梁郢澗入廣武衛保南與瓦店河合,東過珠龍橋折北過小店保,牛頭山之水自北來入,又至二都二保過龍亭口,又北過白米山,至沙河集東南與盈福河合,又南合嘉山百道河,南流過州東門外五孔橋西與小沙河匯合,南流到四都頭保東合菱溪塘水,又南右岸為伏家灣入來安界,左岸過五都上下烏衣八都七都入江浦界”(左右岸與現左右岸相反)。
清流河主要支流
大沙河
大沙河又名白茆河,是清流河西源。發源於磨盤山東麓仙店子北仙居澗,南流過小油坊小型水庫後於大柳穿過滁定公路,又南流經清流寺、廣衛於下國與瓦店河匯,又折向東北流於珠龍橋西入沙河集大型水庫,出庫後東流於沙河集穿過津浦鐵路於集東三汊河入清流河,流域面積306平方千米。大沙河在三個源流中流域面積最大,應為主源。
瓦店河發源於滁定邊界山區,北源出自黃峰嶺東麓爛泥沖,出山南流於曲亭東與南源匯,南源出自北將軍嶺與黃峰嶺交界處九板橋附近,出山後東南流,經曲亭於門坎嶺與源自北將軍嶺皇甫山林場南部支流匯(從滁州志記載看,該支流為淤河),東流於石作與北源匯,又東流過穆莊小型水庫(庫南有源自徐營之小支流),過穆莊於邢郝有源自花山西麓林家向北流經施集、明張、興珠寺後過下陳小型水庫之常家河匯合(古志稱清流沛),再東流入清流河。
盈福河
盈福河,清流河中源,發源於蒙良山北部豺狗山、 飛石山,北流入明光市,又折向東南流,至釣魚台與源出雙山之水匯合後,於萬里洋又進入南譙區,向東南流經盈福寺,於袁營有源自牛頭山簸箕嶺之水匯,又折向東流經山許、東圩穿過津浦鐵路,於沙河集東北入清流河。流域面積約110.8平方千米,該河大部分處於低山區,因過盈福寺而得名。
滁州志載:“盈福河源出馬院牆保之雙山與定遠縣交界,東南過盈福寺,一支自牛頭山簸箕嶺發源北行來匯,又東至沙河集東與清流河合”。在光緒年間,嘉山尚未設縣,其西南部屬定遠縣。
百道河
百道河,清流河東源,因上游眾流匯集而得名,古名秋沛水。有東西二源,東源之西支出自中嘉山東麓,東南折向南流於南黃與東支匯,東源之東支出自明光市杏山東麓毛家崗,南流折向西南流經西圍後與西支匯,匯合後西南折向南流於鄭壩收來自老嘉山南麓之水,再往普賢寺與陡澗朱進入南譙區,又南流於丁巷與西源匯。西源之東支出自老嘉山南麓林場,南流經廣佛寺(廣福寺)入燕子灣中型水庫(因流經廣福寺,故名廣福河),出庫南流經關山於鄭郢西進入南譙區,於大壩子與西支匯,西源之西支出自明光市張八嶺西北老母豬溝,東北折向東南流於石塘沖穿過津浦鐵路,經張八嶺鎮於年營收來自松花梁(松花梁小型水庫)之水,又南行進入南譙區入紅石溝小型水庫,出庫後與東支匯,兩支匯合後南流於丁巷與東源匯。兩源匯合後南流於三汊河入清流河,河長24千米,流域面積約104.8平方千米。
滁州志載:“嘉山百道河一曰秋沛水,源出來安之嘉山集,南流入州境三都六保,過張八嶺南合獨山水,獨山水源出黃泥崗北獨山下,西南流合嘉山東之水經三都四保與百道河合,又南合紅沙澗”。所載獨山水,似為二道河西源。清道光十年(1830年)編印來安縣誌載:“秋沛水,縣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嘉山西至蒲與獨山水合入清流河。州志白茆河在州西北至浦與盈福河及來安嘉山河合,入清流河。以上為縣境百條水”。
二道河
二道河為清流河左岸支流,有東西二源。西源出自明光市東南部曾家崗(甄港)一帶,西流至大毛村折向西南,於張鋪郢北入獨山中型水庫,東源出自來安縣境龍王山西麓葛王附近,過石橋小型水庫,向西南入練子山中型水庫,出庫後向西南流經黃泥於獨山水庫下與西源匯,匯合後又南流經金牛、三官至九面塘入清流河。河長32.5千米,流域面積約146.4平方千米。
滁州志載:“紅沙澗上游為雙源沛,一出來安之州鋪營保清河嶺南流,一出來安練子山,西流均入州境三都五保,匯合南流復入縣境又入州三都三保為二道河,西南流與秋沛水合南入清流河”。以上所述似為二道河東源,西源似獨山水。來安縣誌載:“雙源沛,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志,一源出昭信界嶺下,一源出本縣界練寺山後官莊嶺下,兩水相合於此,因名,十里至沙澗入清流縣界北趙村與清流河合”。(昭信亦稱招信,在明光市東部,清流縣是滁州市在清道光年間舊名。)
小沙河
小沙河為清流河右岸支流,有三源。中源出自花山鄉,分三支,中、東兩支出自大旗山北麓榮玉、潘郢子,西支出自泉豐嶺北汪郢,三支於黃石壩穿過公路於胡莊匯合後北流,於南莊右岸收來自大豐山西麓包山頭過紅花橋小型水庫東源之水,左岸收來自花山凹西源之水,又東北流入城西中型水庫,出庫後老河穿過滁定公路,又穿滁城而過於東關穿過津浦鐵路後於五孔橋入清流河。河長26千米,流域面積約183平方千米。
滁州志對該河記述較詳。“小沙河源出一都二保分水嶺與全椒縣交界,東北行左匯側菱山水右匯龍蟠窪水,又東左匯福珠兩山之水右匯馬鞍山及關山兩路之水,過官莊東仙橋下折而北入赤湖鋪,即石瀨澗也。石生水底,嵯峨突兀,亘數十丈,水流其間,縈紆往復,每盛夏溪漲,水石相激,澎湃有聲,波瀾眩轉,觀者忘倦,為州十二景之一,曰石瀨飛瓊,舊有飛泉概亭,今圯,又東合金家橋下之水為烏菟河,有橋曰烏菟橋,又東入上水關,以在州之西,又名西澗,唐韋應物西澗詩即指此,上有野渡橋,即取詩意也,貫城中出下水關合清流河”。茲錄韋應物西澗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清流河還有一些小支流,因源短流細,不再記述,古志所載亦不再摘錄。
來安河
來安河在來安縣境內,有東西二源。西源發源於明光市自來橋附近,分三支,北支出自老虎山南麓,西支出自烏山南麓,南支出自龍王山北麓,三支於雙塘匯合後東流,過於營進入來安縣,於陳營與東源匯;東源發源於來安縣北部山區,亦分三支,北支出自來安縣高塘,西支出自陸家窪西,東支出自小公司與五義港,三支先後匯合後南流與西源匯。兩源匯合後南流於屯倉(楊郢)入屯倉中型水庫,出庫南流經舜山,於天彭營收來自長山西麓之二個小支流,又南流於來安縣城新安鎮北,收來自復興集東過陳郢小型水庫之水,於清水庵收來自油坊田過紅豐中型水庫之水,於水口鎮收來自雙塘之水,過水口鎮,石塘羅小型水庫經復興集入平陽中型水庫,又南流於楊樓折向西南於小河口入清流河。新河經廣大圩穿汪波盪於汊河集西入滁河。河長70.5千米,流域面積739平方千米。
清道光十年(1830年)編印之來安縣誌對該河有如下記載:“來安水,縣東三里,其水行砂石澗,澄清沏底,一名沙河,源出縣北九十里馬嶺山,迤邐西南,合諸澗谷水,三十五里經寶山西,又南二十五里,經尖山東南五里,經石固山西過石瀨又南三十里過縣城東,高官龍尾水自西注之,又南五里過洪家橋,東雙壩水自西注之,又南十五里,過清淨橋,又南十里,至水口鎮,過觀風橋,又南十里過板橋,大小澗水自徐轉而東會流,三十里至汊河集入滁河”。“高官水源出縣北銀杏山東南由高官橋至甄家河入來安水”。“龍尾水,縣城東源出縣北普潤塘,東南流經東關外龍尾壩,東南繞頓邱故城根至毛家橋入來安水”。“玉帶河,縣城東分龍尾壩水支流,向南由銀錠橋至陸家崗轉入來安河,以其環繞如帶故名”。1958年編嘉山縣誌對來安河有如下記述:“自來橋澗在縣東偏南90里,發源有三,一出掛子山西南蘇家港,屈曲向南流約20里,抵於大強崗北老牛汪,一出周家山北,東北流合門坎嶺水,轉東南經三里廟繞自來橋北而東匯入,長約15華里,一出周家山西周家港,東南流合馬腰子水,過關家橋繞張家山合魏家崗西來澗水,東流過自來橋東南匯入,長約10華里,由老牛汪東南流至西衝出縣境,入來安縣龐家河,再南入來安河經水口出烏衣南小河口達清流河下貫滁河”。
五加河,古稱小澗水,來安縣誌載:“小澗水,縣西九里,源出龍富山,西南匯為大石塘,又南過杜家澗,繞八石山根經蔡家橋、張家灣過縣西小澗橋,又南過清水壩會大澗水,轉而東南至徐家溝出口與來安水合”。“大澗水,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黃道山側,東南過腰鋪橋又南過大澗橋,……又東南至清水壩會小澗水,出徐家溝口合來安水”。大澗水應為五加河支流,其上游有金歪橋小型水庫。該河長40.3千米,流域面積199平方千米。
沛河
沛河又名施官河,古名吳沛水,在來安縣城之東,發源於長山東麓芝麻嶺。出山過東寺港小型水庫,南流經龍山、施官集、雷官集,收來自彭崗鋪南之水,折向東南,又有數支小支流匯入,於大英集東三汊灣水閘上游入滁河。河長39.3千米,流域面積280平方千米。
來安縣誌載:“吳沛水,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百龍山大石,南流十二里過施官集界首橋,又東南至下灣,二水合流,又東南二十五里入赤山湖,交六合縣界,三國時吳作塗塘築瓦梁偃於此,亦稱吳堰,水稱吳沛,以此水又東注滁”。
皂河
皂河發源於天長市汊澗鎮西南與來安縣交界之曾家營,南流進入來安縣大合橋水庫並進入江蘇省六合縣境,南流於劉營收來自天(長)、六(合)邊界之水,於竹鎮收來自梅營西之水,又南收來自大勝、馬集、黃崗之水,旋即沿來安、六合兩縣邊界南流,於孫營北收來自來安騎馬嶺經中所集東之水,至馬圩北進入六合縣境於皂橋東入滁河。河長28千米,流域面積472平方千米,其中本市境內河長13千米,流域面積80平方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