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龍蟠寺市,該寺,,後朝廷御賜“壽聖寺”額,便更名為龍蟠山壽聖寺且因地處龍蟠山故俗稱龍蟠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滁州龍蟠寺
- 位於:安徽省滁州
- 始建於:北宋
- 初名:廣福禪寺
龍蟠寺歷史,龍蟠寺摩崖石刻群,龍蟠寺風景,
龍蟠寺歷史
曇廣禪師至滁州傳禪始居龍蟠山並且召來自己的徒弟正式落戶於此著手興建寺院宋元佑年間(1086——1094年)又得到希爰、紹安二人的鼎力相助,寺院即成,歷時八年,極土木之麗,費錢千萬。元祐三年(1088)年,其時曇廣已老邁,滁州太守請廣熙祠法誠禪師為主持,四方學士雲集。時方年旱張希尹於寺西南山坡鑿石五十尺為井,名曰靈芝井。因“飛泉暗從井中過”之故,仰泉湧出,充足眾食。
龍蟠寺鼎盛時,日有僧人百眾,佛宇樓閣,金碧輝煌。南宋的滁州處於金宋對峙的前沿,幾經戰亂寺廟受損。到了紹興年間,戰亂稍息,滁州的佛教又有所恢復,紹興十九年(1149年)在州府的支持下龍蟠寺得到了修葺,郡守魏安行親臨龍蟠寺巡視,並留摩崖石刻於藏經樓後山坡。
隆興二年(1164年),龍蟠寺毀於金兵,僅存藏經樓;淳熙十一年(1184)年僧人正祥重建龍蟠山壽聖寺。南宋嘉定以後金兵、元兵多次攻占滁州,在此期間龍蟠寺徹底被毀。元朝九十多年沒有興建。
明代天順、成化年間龍蟠寺又得到一次簡單的修建,明末徹底荒廢,存遺址至今。
龍蟠寺摩崖石刻群
位於龍蟠寺後山坡的摩崖石刻群均刻於北宋元豐、重和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碑刻字型均為楷書和行書兩種,多為名人記游。
另有寬40厘米、高50厘米的一塊宋代摩崖石刻,上書“蔡延慶、韋驤、沈銖,元豐庚申(1080年)孟夏十七日游”。雖經千年風雨仍字跡清晰,殊為珍貴。
龍蟠寺風景
龍蟠寺為古滁州十二景之一的“龍蟠疊翠”因地勢而得名,位於琅琊山林場內,地處滁花公路煤炭口南側龍頭山和龍尾山之間的腹地,龍頭山在北,龍尾山在南,龍頭山地勢稍高,宛若昂起的龍頭。古人把龍頭山和龍尾山合稱龍蟠山,稱其“勢若蟠龍,蜿蜒圍匝”。在龍頭山和龍尾山之間是一座突起的球狀小山,遠遠望去猶如雲龍蟠珠當地人稱之為鑄珠山。
龍蟠寺遺址尚有直徑60厘米的楹底石墩十數,屋基為5層,主體建築自南向北分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共進深130米,東西寬80米。偃月洞位於龍蟠寺後,為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中石刻最奇古,歲久字畫半滅磨。”相傳偃月洞因“光怪昕夕隱現”被人們堵塞。德雲亭在龍蟠寺院的北側山坡處,偃月洞的西北側,久廢。攬勝亭在龍頭山的山頂上世紀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