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是安徽省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滁州學院前身是創辦於1950年的滁州師範學校;1977年設立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滁州分校);1980年更名為滁州師範專科學校;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並定名為滁州學院。2019年,學校正式被納入安徽省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截至2019年5月,學校占地面積108.9萬平方米,有會峰、琅琊兩個校區,校舍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值2.8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27萬冊,電子圖書132冊;設有15個二級學院,60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17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9人、副高級職稱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讀98人)、碩士73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942人。
基本介紹
- 學校官網:http://www.chzu.edu.cn
- 中文名:滁州學院
- 外文名:Chuzhou University
- 簡稱:CHZU
- 創辦時間:1950年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
- 學校特色:安徽省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安徽省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2014年入選) - 主管部門:安徽省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陳潤 、校長:鄭朝貴
- 本科專業:62個
- 院系設定:文學院等
- 院訓:修德、求是、博學、篤行
- 院歌:《琅琊翰墨育棟樑》
-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會峰西路1號(會峰校區)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西路2號(琅琊校區) - 院校代碼:10377
- 主要獎項:2012年2月,獲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
2011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5年2月,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0年,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2014年,獲全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 知名校友:舒楠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教學交流,學校榮譽,學術研究,科研機構,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校徽校名,校訓,名人題詞,學校領導,歷任領導,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50年的滁州師範學校(滁縣師範學校)。
1950年4月,皖北行署決定籌辦“皖北滁州師範學校”。9月,新創辦的滁州師範學校開始招生,首次招生計畫100人。開辦中師班、初師班,不少學套屑漿道生在讀期間兩次參加各類招工考試、參軍入伍,到1953年首屆學生畢業時,剩下56人。
1951年暑期,學校遷至定遠爐橋辦學,開設了師資輪訓班,招收了一個初師班、兩個中師班。
1952年初,學校回遷到滁縣園藝場處(今滁州學院北校區)辦學;皖北區滁縣師範學校更名為安徽省滁縣師範學校。
“文革”期間,1966年到1969年三年停止招生。從1970年秋始,恢復招生,連續招收兩屆一年制師範類速成班學生。1973年開始恢復考試入學,學制兩年。
1977年11月11日,滁縣師範學校經安徽省革命委會批准成立“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依託滁州師範學校設立的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1977年開始招生,首次招收中文、數學兩個本科專業學生204人,這批學生於1978年春入學。
1978年,安徽師範大學滁縣教學點更名為安徽師範大學(滁州分校)。
1981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安徽師範大學(滁州分校)、滁縣師範學校合併組建滁州師範專科學校。
2001年3月9日,滁州市政府召開滁州師專擴建工作協調會,5月30日,初步決定徵用正大飼料廠北側土地建設新校區。4月4日,安徽省教育廳下發關於滁州師專新校區規劃的批覆,原則上同意校朵獄晚雅園設計規劃,要求加快新校區建設,海束嬸確保實現2005年新校區在校規模達到6000人的發展目標。6月12日,校黨委研究決定成立滁州師專南校區建設指揮部。
2002年8月27日,南校區首期工程竣工啟用,2540名學生正式入住。南校區與教學大樓遙相對應的實驗樓、圖書館、風雨操場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5年,滁州學院新鍵汽增6個本科簽戶料專業,其中,部分專業首次面向新疆、江蘇等省區招生,這是滁州學院建校以來首次面向全國招生。
2014年,入選“安徽省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
2019年11月,滁州學院鳳陽花鼓傳承基地入選《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12月,滁州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校企合作框架協定。
2020年3月,入選“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
註:圖冊資料來源於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2月,學校設有17個二級學院,62個本科專業。
學院 | 專業 |
---|---|
文學與傳媒學院 | 漢語言文學(師範類)、漢語言文學(非師範)、新聞學(網路新聞傳播方向)、語文教育(專科)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市場行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審計學、物流工程 |
數學與金融學院 | 金融工程、經濟統計學、數學與套用數學 |
教育科學學院 | 學前教育、國小教育、學前教育(專科)、初等教育(專科) |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 網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軟體工程、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英語(師範)、商務英語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轎己蒸化臘永灑、汽車服務工程、車輛工程 |
音樂學院 | 音樂學 |
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美術與設計學院 | 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含中韓合作辦學2+2國際班)、環境設計、廣告學、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
地理信息與旅遊學院 | 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地理科學、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 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製藥工程、套用化工技術(專科) |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科學、園林 |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建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依託“安徽省熱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設立“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點學科:套用化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現有教職工117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9人、副高級職稱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讀98人)、碩士737人。
師資隊伍建設得到新提升。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推進“博士化”工程,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有效支撐學科建設。實施“雙百”“雙證”“青藍”計畫,提升教師“雙能”素質。引進國家級人才10餘人。獲批省高校領軍人才團隊、省委組織部省人才辦Ⅱ、Ⅲ類引才平台各1個。認定“雙能型”教師402人。1名教授作為全國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應邀出席全國兩院院士大會。1名教授入選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養人選。1名教授入選我省第五批“特支計畫”。學校高質量完成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金寨縣農村宅基地調查和利用技術服務項目”,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顯。
全國模範教師:許志才
全國優秀教師:趙振華
省級教學名師:許志才、鄭平建、戴仕寶、陳桂林、許雪峰、薛連海、宋德如、諸立新、張曉旭
省級教壇新秀:李慶宏、賁培雲、鄭愛龍、葛浩、於春燕、吳文杰、翟明清、夏岩磊、王敏、秦莉、黃述亮、張玲、姚光順、顧留碗、吳小芳、周亮廣
全省模範教師:葛秀濤、景剛副
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李虎、翟明清
全省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邢存海
全省優秀教師:王曉梅、葉高副、邢存海、劉利副、許雪峰
全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吳開華
全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趙生慧
團隊名稱 | 團隊負責人 | 立項年度 |
---|---|---|
套用數學教學團隊 | 許志才 | 2008年 |
地理信息系統教學團隊 | 鄭平建 | 2010年 |
化學工程與工藝教學團隊 | 薛連海 | 2010年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汪才明 | 2011年 |
金融工程教學團隊 | 翟明清 | 2013年 |
大學數學本科教學團隊 | 李慶宏 | 2014年 |
教師教育教學團隊 | 宋德如 | 2014年 |
食品加工與品質控制教學團隊 | 蔡華珍 | 2015年 |
化工原理教學團隊 | 鄭建東 | 2015年 |
教學建設
數據截至2019年5月,學科專業建設取得新成效。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通過新建、調整和改造,最佳化專業布局,培植套用型專業生長點,打造學科專業特色。學科專業轉型被教育部評估中心推介為轉型發展典型案例。“單一師專升本院校套用型學科專業調整建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地理信息科學、物聯網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3個套用型專業獲批安徽省一流(品牌)專業。擁有省級產業創新團隊1個、滁州市“221”產業創新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8個,獲批設立院士工作站2個。地理學獲批安徽省“雙一流”建設國內一流學科(B類)。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1名教師入選“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
學校的油畫作品《抗擊非典》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廢墟上的陽光》獲得2008奧林匹克美術大會銅獎。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理信息科學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地理信息科學
安徽省特色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自動化、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新聞學
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網路工程、測繪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質量與安全、地理科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學前教育、旅遊管理、自動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套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滁州學院—安徽華塑鹽(化工)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滁州學院—安徽金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實踐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課程: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網路、中國地理、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套用技能、計算機網路
安徽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地理信息系統原理、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數學、Java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單片機套用技術、機率論與數理統計、GIS基礎套用技能、大學物理、數據結構、旅遊地理學、食品化學、教育心理學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食品工程師計畫、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卓越國小教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計畫、卓越國際商務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安徽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區、卓越工程師計畫、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區
安徽省示範實驗實訓中心: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綜合訓練中心、食品實驗實訓教學中心、測繪實驗實訓中心
安徽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網路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地理信息科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教學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學校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聯繫,互派教師做訪問學者。與美國布里奇波特大學開展了“4+1”碩士培養,與美國科羅拉多理工大學開展了教師培訓項目。與馬來西亞城市理工大學舉辦了“6+7課程”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項目,與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舉辦了交換生項目,與韓國韓瑞大學、韓國湖南大學聯合舉辦了“3+2”、“4+2”以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2”、公費交換生等校際合作項目,互派留學生。
學校榮譽
2010年,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2011年6月,獲2010年度“全國高校節能管理先進院校”。
2011年11月,被評為第九屆“安徽省文明單位”。
2011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1年12月,獲全國高校後勤十年社會化改革先進院校。
2011至2014年度,連續四年獲得省教育廳節能工作考核“優秀”等次。
2012年2月,獲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
2011年1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4年,獲全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2014年,入選安徽省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2015年2月,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建有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校級研究機構8個;建有安徽省大學生思想動態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套用協同創新中心
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嶺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熱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機構:地理信息技術研究所、化工技術研究所、滁州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聯網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地理國情與區域環境研究所、皖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所、鳳陽花鼓音樂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87項,廳(市)級科研項目572項;與企事業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31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65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檢索304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擠壓組織化技術研究與推廣”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動物線粒體基因組及相關類群的系統進化研究”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WDX60特大比表面積吸附樹脂研發”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鑑定及相關生物學研究”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114萬冊,電子圖書92萬冊。截至2013年6月30日,學校圖書館擁有電子圖書72.79萬冊,中外文報刊1980種,收藏有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清華同方《中國優秀碩博全文資料庫》、萬方《中國數位化期刊群全文資料庫》、《讀秀學術搜尋》、萬方《中國學位論文資料庫》、《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資料庫》、《中國法規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銀符考試模擬題庫》、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的電子圖書以及自建的特色資料庫《吳敬梓研究專題資料庫》等20餘個資料庫。
- 學術期刊
《滁州學院學報》為綜合性雙月刊,逢雙月月末出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1982年創刊,是“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入網期刊。
《滁州學院學報》每年1、3、4、6期刊登社會科學研究類學術論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學研究類學術論文;開設“江淮分水嶺研究”“皖東文化研究”和“皖東發展研究”三個特色欄目。
2009年學報被安徽省教育廳和新聞出版局聯合評為優秀學報;2010年榮獲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優秀期刊稱號。
文化傳統
校徽校名
“滁州學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書法字型。郭沫若曾於1964年為滁州學院前身“滁縣師範學校”題寫過校名,“滁”“學”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選自郭沫若的其他書法手跡。
滁州學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縮寫)和“1950”為基本元素。
篆字“滁”為核心,呈現了滁州學院建設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旗幟的形制,代表著滁州學院團結進取、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載了滁州學院人知難而進、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獎盃的形制,抒發了滁州學院人崇高的集體榮譽感和不斷創新的卓越情懷。結構精密的晶片形制,象徵著滁州學院科技與人文並舉的時代風範。
校名“滁州學院”採用郭沫若的字型,突顯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1950”字樣標誌了滁州學院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奮鬥歷程。中英文有機融合的方式,體現了滁州學院國際化辦學的豪邁姿態。
校徽呈現開放形態,展示著滁州學院人海納百川的胸懷。漢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繪了滁州學院依山傍水的美麗校園,闡述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校訓
修德、求是、博學、篤行
“修德”,即做人之本,應努力提高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言行習慣。
“求是”,即勇於追求真理,探索規律。
“博學”,即廣泛地學習各類知識。
“篤行”,即強調重視實踐,實現知行統一。
名人題詞
- 美國東亞太平洋總幹事朱曉陵為學校題詞
2003年11月27日,美國基督教協會東亞太平洋總幹事朱曉陵先生(滁州籍人)來校參觀考察時用大紅紙為學校題詞:“今天見到家鄉有這樣的大學,終生難忘。祝願在新的進程中更有豐碩的成果。”
- 著名音樂人舒楠校友為母校題詞
2010年4月22日,著名音樂人、滁州學院音樂系1992屆校友舒楠用大紅紙為學校題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家園,母校在我心中是永遠的溫暖和寧靜!祝福她!”
- 教育部師範司司長管培俊題詞
學校領導
歷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校長 | 楊漢章 | 兼,1950-1951年在任 |
沈長纓 | 1951-1953年在任 | |
辛艱 | 1953-1956年在任 | |
馬孝伯 | 1956-1957年在任 | |
耿基 | 1957-1968年在任 | |
熊盛發 | 革委會主任,1968-1969年在任 | |
張鳴洲 | 1969-1977年在任 | |
張有理 | 1977-1979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教學點領導小組組長 | 孫秀山 | 兼,1978年在任 |
黨委第一書記 | 馬愛民 | 兼,1979-1980年在任 |
黨委書記 | 趙璧如 | 1978-1979年在任 |
馬孝伯 | 1979-1980年在任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黨委第一書記 | 張曙東 | 兼,1980-1984年在任 | 校長 | 馬孝伯 | 1980-1984年在任 |
黨委書記 | 馬孝伯 | 1980-1984年在任 | 孫秀山 | 代校長,1984-1988年在任 | |
孫秀山 | 1984-1993年在任 | 寧永祿 | 1988-1993年在任 | ||
孫謙 | 1993-1997年在任 | 甘霖 | 1993-1998年在任 | ||
凌炳余 | 2000-2004年在任 | 邱克 | 2000-2004年在任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滁州學院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 陳賢忠 | 兼,2004年6-12月在任 |
黨委書記 | 2005-2012年在任 | |
2012-2017在任 | ||
陳潤 | 2017年-至今在任 | |
校長 | 邱克 | 2005-2010年在任 |
許志才 | 2010-至今在任 |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陳潤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張勇 |
黨委委員、副校長 | 鄭朝貴、吳開華 |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譚中元 |
2014年,入選“安徽省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
2019年11月,滁州學院鳳陽花鼓傳承基地入選《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12月,滁州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校企合作框架協定。
2020年3月,入選“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
註:圖冊資料來源於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2月,學校設有17個二級學院,62個本科專業。
學院 | 專業 |
---|---|
文學與傳媒學院 | 漢語言文學(師範類)、漢語言文學(非師範)、新聞學(網路新聞傳播方向)、語文教育(專科)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市場行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審計學、物流工程 |
數學與金融學院 | 金融工程、經濟統計學、數學與套用數學 |
教育科學學院 | 學前教育、國小教育、學前教育(專科)、初等教育(專科) |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 網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軟體工程、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英語(師範)、商務英語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汽車服務工程、車輛工程 |
音樂學院 | 音樂學 |
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美術與設計學院 | 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含中韓合作辦學2+2國際班)、環境設計、廣告學、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
地理信息與旅遊學院 | 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地理科學、旅遊管理、酒店管理、土木工程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 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製藥工程、套用化工技術(專科) |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 | 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科學、園林 |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建有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依託“安徽省熱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設立“安徽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安徽省重點學科:套用化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5月,現有教職工117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9人、副高級職稱232人,博士274人(含在讀98人)、碩士737人。
師資隊伍建設得到新提升。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推進“博士化”工程,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有效支撐學科建設。實施“雙百”“雙證”“青藍”計畫,提升教師“雙能”素質。引進國家級人才10餘人。獲批省高校領軍人才團隊、省委組織部省人才辦Ⅱ、Ⅲ類引才平台各1個。認定“雙能型”教師402人。1名教授作為全國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應邀出席全國兩院院士大會。1名教授入選新疆天山英才工程培養人選。1名教授入選我省第五批“特支計畫”。學校高質量完成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金寨縣農村宅基地調查和利用技術服務項目”,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充分肯定,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彰顯。
全國模範教師:許志才
全國優秀教師:趙振華
省級教學名師:許志才、鄭平建、戴仕寶、陳桂林、許雪峰、薛連海、宋德如、諸立新、張曉旭
省級教壇新秀:李慶宏、賁培雲、鄭愛龍、葛浩、於春燕、吳文杰、翟明清、夏岩磊、王敏、秦莉、黃述亮、張玲、姚光順、顧留碗、吳小芳、周亮廣
全省模範教師:葛秀濤、景剛副
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李虎、翟明清
全省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邢存海
全省優秀教師:王曉梅、葉高副、邢存海、劉利副、許雪峰
全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吳開華
全省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趙生慧
團隊名稱 | 團隊負責人 | 立項年度 |
---|---|---|
套用數學教學團隊 | 許志才 | 2008年 |
地理信息系統教學團隊 | 鄭平建 | 2010年 |
化學工程與工藝教學團隊 | 薛連海 | 2010年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汪才明 | 2011年 |
金融工程教學團隊 | 翟明清 | 2013年 |
大學數學本科教學團隊 | 李慶宏 | 2014年 |
教師教育教學團隊 | 宋德如 | 2014年 |
食品加工與品質控制教學團隊 | 蔡華珍 | 2015年 |
化工原理教學團隊 | 鄭建東 | 2015年 |
教學建設
數據截至2019年5月,學科專業建設取得新成效。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通過新建、調整和改造,最佳化專業布局,培植套用型專業生長點,打造學科專業特色。學科專業轉型被教育部評估中心推介為轉型發展典型案例。“單一師專升本院校套用型學科專業調整建設路徑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地理信息科學、物聯網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3個套用型專業獲批安徽省一流(品牌)專業。擁有省級產業創新團隊1個、滁州市“221”產業創新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8個,獲批設立院士工作站2個。地理學獲批安徽省“雙一流”建設國內一流學科(B類)。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1名教師入選“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
學校的油畫作品《抗擊非典》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廢墟上的陽光》獲得2008奧林匹克美術大會銅獎。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理信息科學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地理信息科學
安徽省特色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自動化、農產品質量與安全、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新聞學
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網路工程、測繪工程、工商管理、食品質量與安全、地理科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學前教育、旅遊管理、自動化
安徽省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套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滁州學院—安徽華塑鹽(化工)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滁州學院—安徽金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化工實踐教育基地
安徽省精品課程: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網路、中國地理、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套用技能、計算機網路
安徽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地理信息系統原理、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數學、Java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單片機套用技術、機率論與數理統計、GIS基礎套用技能、大學物理、數據結構、旅遊地理學、食品化學、教育心理學
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食品工程師計畫、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卓越國小教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機械工程師培養計畫、卓越國際商務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安徽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區、卓越工程師計畫、地方性高校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套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區
安徽省示範實驗實訓中心: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綜合訓練中心、食品實驗實訓教學中心、測繪實驗實訓中心
安徽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網路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地理信息科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教學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學校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聯繫,互派教師做訪問學者。與美國布里奇波特大學開展了“4+1”碩士培養,與美國科羅拉多理工大學開展了教師培訓項目。與馬來西亞城市理工大學舉辦了“6+7課程”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項目,與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舉辦了交換生項目,與韓國韓瑞大學、韓國湖南大學聯合舉辦了“3+2”、“4+2”以及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2”、公費交換生等校際合作項目,互派留學生。
學校榮譽
2010年,獲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2011年6月,獲2010年度“全國高校節能管理先進院校”。
2011年11月,被評為第九屆“安徽省文明單位”。
2011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1年12月,獲全國高校後勤十年社會化改革先進院校。
2011至2014年度,連續四年獲得省教育廳節能工作考核“優秀”等次。
2012年2月,獲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
2011年1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4年,獲全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2014年,入選安徽省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
2015年2月,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建有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校級研究機構8個;建有安徽省大學生思想動態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院。
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套用協同創新中心
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嶺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熱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機構:地理信息技術研究所、化工技術研究所、滁州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聯網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地理國情與區域環境研究所、皖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所、鳳陽花鼓音樂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87項,廳(市)級科研項目572項;與企事業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31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65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檢索304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擠壓組織化技術研究與推廣”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動物線粒體基因組及相關類群的系統進化研究”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WDX60特大比表面積吸附樹脂研發”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鑑定及相關生物學研究”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114萬冊,電子圖書92萬冊。截至2013年6月30日,學校圖書館擁有電子圖書72.79萬冊,中外文報刊1980種,收藏有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清華同方《中國優秀碩博全文資料庫》、萬方《中國數位化期刊群全文資料庫》、《讀秀學術搜尋》、萬方《中國學位論文資料庫》、《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資料庫》、《中國法規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銀符考試模擬題庫》、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的電子圖書以及自建的特色資料庫《吳敬梓研究專題資料庫》等20餘個資料庫。
- 學術期刊
《滁州學院學報》為綜合性雙月刊,逢雙月月末出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1982年創刊,是“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入網期刊。
《滁州學院學報》每年1、3、4、6期刊登社會科學研究類學術論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學研究類學術論文;開設“江淮分水嶺研究”“皖東文化研究”和“皖東發展研究”三個特色欄目。
2009年學報被安徽省教育廳和新聞出版局聯合評為優秀學報;2010年榮獲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優秀期刊稱號。
文化傳統
校徽校名
“滁州學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書法字型。郭沫若曾於1964年為滁州學院前身“滁縣師範學校”題寫過校名,“滁”“學”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選自郭沫若的其他書法手跡。
滁州學院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縮寫)和“1950”為基本元素。
篆字“滁”為核心,呈現了滁州學院建設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旗幟的形制,代表著滁州學院團結進取、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載了滁州學院人知難而進、敢為人先的奮鬥精神。獎盃的形制,抒發了滁州學院人崇高的集體榮譽感和不斷創新的卓越情懷。結構精密的晶片形制,象徵著滁州學院科技與人文並舉的時代風範。
校名“滁州學院”採用郭沫若的字型,突顯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1950”字樣標誌了滁州學院人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奮鬥歷程。中英文有機融合的方式,體現了滁州學院國際化辦學的豪邁姿態。
校徽呈現開放形態,展示著滁州學院人海納百川的胸懷。漢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繪了滁州學院依山傍水的美麗校園,闡述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校訓
修德、求是、博學、篤行
“修德”,即做人之本,應努力提高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言行習慣。
“求是”,即勇於追求真理,探索規律。
“博學”,即廣泛地學習各類知識。
“篤行”,即強調重視實踐,實現知行統一。
名人題詞
- 美國東亞太平洋總幹事朱曉陵為學校題詞
2003年11月27日,美國基督教協會東亞太平洋總幹事朱曉陵先生(滁州籍人)來校參觀考察時用大紅紙為學校題詞:“今天見到家鄉有這樣的大學,終生難忘。祝願在新的進程中更有豐碩的成果。”
- 著名音樂人舒楠校友為母校題詞
2010年4月22日,著名音樂人、滁州學院音樂系1992屆校友舒楠用大紅紙為學校題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家園,母校在我心中是永遠的溫暖和寧靜!祝福她!”
- 教育部師範司司長管培俊題詞
學校領導
歷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校長 | 楊漢章 | 兼,1950-1951年在任 |
沈長纓 | 1951-1953年在任 | |
辛艱 | 1953-1956年在任 | |
馬孝伯 | 1956-1957年在任 | |
耿基 | 1957-1968年在任 | |
熊盛發 | 革委會主任,1968-1969年在任 | |
張鳴洲 | 1969-1977年在任 | |
張有理 | 1977-1979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教學點領導小組組長 | 孫秀山 | 兼,1978年在任 |
黨委第一書記 | 馬愛民 | 兼,1979-1980年在任 |
黨委書記 | 趙璧如 | 1978-1979年在任 |
馬孝伯 | 1979-1980年在任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職務 | 姓名 | 時間 |
---|---|---|---|---|---|
黨委第一書記 | 張曙東 | 兼,1980-1984年在任 | 校長 | 馬孝伯 | 1980-1984年在任 |
黨委書記 | 馬孝伯 | 1980-1984年在任 | 孫秀山 | 代校長,1984-1988年在任 | |
孫秀山 | 1984-1993年在任 | 寧永祿 | 1988-1993年在任 | ||
孫謙 | 1993-1997年在任 | 甘霖 | 1993-1998年在任 | ||
凌炳余 | 2000-2004年在任 | 邱克 | 2000-2004年在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