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證指歸

《溫證指歸》為溫病通論著作,四卷,清·周杓元著於嘉慶四年(1799年)。周氏認為楊栗山於溫病證治薈萃前言,參河間雙解為增損雙解諸方,其於治溫一法可謂百川匯于海,為總會眾派之歸宿,固名書為《溫證指歸》。

基本介紹

  • 書名:《溫證指歸》
  • 作者:周杓元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周氏在《溫證指歸》中指出,軒岐以來無溫疫之書,張長沙為治傷寒之祖,對於溫證略載數條,至劉完素書出而溫證始有所宗,宋以來溫證治法多宗河間雙解法。喻嘉言《尚論篇》亦頗多發明溫病之理,而究非溫證專書。吳又可著《溫疫論》,戴北山復廣其論。而楊栗山著《傷寒瘟疫條辨》,集諸說之大成,包羅萬有,總會眾流,為百川匯于海。周氏認為栗山先生學術“確乎為眾派之歸宿,吾於栗山一書,有觀海之嘆焉!”參以諸說,結合個人臨證心得,著成《溫證指歸》一書。

流傳版本

《溫證指歸》現存《三三醫書》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

作者簡介

周杓元,名魁,以字行,又號澹然子。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人,江蘇江寧人氏,與清初著名溫病學家戴麟郊(北山先生)同鄉,學術上頗受其影響。

書評、序言

自序
軒岐以來無溫疫之書。張長沙為千古傷寒之祖,而溫症略載數條而已,河間書出,而溫症始有所宗。宋以來,溫症《局方》概宗河間雙解法,明喻嘉言從傷寒諸論,髮長沙未發之旨,然《尚論篇》究非溫症專書,吳又可始著《溫疫論》,創邪在募原之說,洵乎元燈獨得矣。我朝諸名家,各執一見以補偏救弊,究不外河間三焦立論,益以吳氏諸成法而已。吾鄉戴麟郊先生復廣其論,分汗吐等法為六門,及諸雜症。條分縷析,開後人無數法門。茲祖其意,略附以溫疫所受之原及諸名家所論,與夫似溫症而實非溫症等法,匯為一冊。非敢雲指南之鑑,然其中一二心得之處,未必不可補前人所未逮而為青囊家之一助也。
二靜居氏自序於藥書草堂

章節目錄

溫證指歸卷一
引錄孫真人論溫一則
溫證正名論
溫證匯海論
溫證窮源論
羊毛疹辨
治溫證當明氣運方隅高下、人質強弱論
發明溫熱傷寒不同斷斷不可混治
治溫毒當與治痘毒同參
治溫當以保元為要
吳又可為治溫證千古一人
溫病有表證無表邪論
治溫證當明五兼十夾
舌苔論
望色論
切脈論
治溫當分老幼,不可棄其老為不治
溫證失治致變,不咎誤而咎藥辨
治溫證不急去邪,膠執養陰貽誤論
治溫證誤投辛溫香燥,重竭真陰論
溫證下不厭早,有首尾宜下辨
治溫邪首重涼下終或溫補,及不宜妄下過下論
溫證指歸卷二
慎始
發熱惡寒
不熱
寒熱往來似瘧
頭痛(附巔頂痛頭目脹)
頭重頭眩
身體痛(附身重)
項背痠痛
腰痛腰痠
腿膝脛足痠痛
肩臂痠痛(附腕痛)
周身骨節痠痛
拘攣瘈瘲痙痓(附筋惕肉瞤)
諸汗
頭面腫、耳旁腫
頸項胸紅腫
周身紅腫
發黃
發斑疹(附葡萄疫、玳瑁溫、疙瘩、瓜瓤、捻頸、大頭、軟腳諸溫)
煩躁
嘔吐自利(附吐蛔噦呃)
唇燥裂 赤紫淡白
鼻孔乾黑(附鼻掀扇)
舌苔強燥卷短痿
胸背脅肋腹痛(附脹滿 附羊毛溫)
羊毛溫疹治法
腹滿痛(附少腹滿痛)
便膿血大便閉
諸小便頻數、不利、黃赤、黑多、短少、遺尿
囊縮
多言 譫妄 善妄 (附呢喃鄭聲)
發狂
沉昏多睡(附不寐)
循衣 摸床 撮空
身冷
耳聾
口苦 口甘
齒燥
咽乾咽痛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補法
四損四不足
三復
五兼十夾
風溫
時毒
發腫
發頤
發瘡 發痿
發蒸
索澤
急發證
緩發證
溫邪壞證紀略
婦人
小兒
溫證指歸卷三 諸方
溫證指歸卷四 醫案

內容簡介

《溫證指歸》首卷論治溫證之原,引述諸賢高論。卷二辨溫證之治,詳載證候變化兼瘟疫重症。卷三為匯選溫證套用之方。集諸方150首,附方18首。卷四羅列溫證治驗之案。全書引述前賢精論,亦獨抒己見。譬如主張溫邪慎始最為重要,初起即應予升降、雙解方藥。周氏以為溫病下不厭早,有首尾宜下辨。他推崇河間雙解,並認為加減數味以治溫病較原方尤覺大驗,故將增損雙解列為“溫病主方”。又提出“治溫當以保元為要”之論,指出“治溫毒當與治痘毒同參”。周氏還從運氣變遷角度正確看待歷代前賢治驗與論說,評價前人頗為中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