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賦》是近代姜子房編纂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刊於1929年,不分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溫病賦
- 作者:姜子房
- 創作年代:近代
- 類別:溫病類
《溫病賦》是近代姜子房編纂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刊於1929年,不分卷。
《溫病賦》是近代姜子房編纂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刊於1929年,不分卷。內容簡介姜氏悉心研究傷寒、溫病,將溫病諸證編成歌賦,詞意明顯,初學易誦,為溫病學入門參考書。版本信息現有1929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
《溫病條辨》朱序 《溫病條辨》汪敘 《溫病條辨》征保序 問心堂《溫病條辨》自序 《溫病條辨方歌》范序 《溫病賦與方歌》自序 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賦 暑溫伏暑賦 附:無名氏六暑辨證西江月 濕溫賦 寒濕賦 秋燥賦 瘧疾賦 痢疾賦 解產難賦 解兒難賦 傷寒賦 溫病方歌 (附)危急重證搶救用方歌 ...
重點是原文分析,除詮釋原文外,還提出一些理解原文應注意的問題並指出原書作者的長短得失,惟以臨床實用為宗旨。在每篇之末,附有結語,包括學習要點和複習思考題,供習研者參考。 本書以1958年4月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增補評註溫病條辨》為主要藍本;書後附李厚堃所編的《溫病賦》,以供讀者參考。
《瘟疫證治賦》是清代陸儋辰撰寫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23年。系《陸筦泉醫書十六種》之一。內容簡介 本書論疫病之病因、證候與一般外感之不同,故治療亦與“外感風寒汗不厭早”不同,治時必兼辛涼辛寒以救陰,方用荊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之類。其他內容則多襲從前人之說。版本信息 現版本見於1923年...
《溫病條辨》是2016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順保,開本是16開。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醫古籍《溫病條辨》原文繁體豎排,線裝函套珍藏本,仿照宋刻本的排版設計,一函四冊。《溫病條辨》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作者前後花了六年時間才寫成。刊行之後,為醫家所重...
《國醫九經》叢書簡介:“國醫九經”這個名字取儒家九經的意,書目如下:《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溫病條辨》(中醫五大經典)、《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中醫四小經典)。本套叢書選取這九種中醫經典的精良底本,只取原文,不加註解,...
《歷代中醫歌賦精選》是1991年董連榮主編的一部臨證綜合類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全書十三章。集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五臟默訣》、《顏湖脈學》、《溫病條・症方歌括》等二十二部古醫籍的歌賦編成,按基礎理論、診斷、中藥、方劑、《傷寒論》、《金要略》、溫病,以及內、外、婦、兒、針灸、等科分門別...
解表散寒發汗是辛溫解表類藥物中每味藥的主要功效;疏散風熱,用於溫病初起、風熱所傷亦是辛涼解表類每味藥物的主要功用。但在每味藥物中一般不再指出,而著重各自的特點。這樣既能使文句簡潔,避免重複,也能較全面地概括每種藥的主要功效與套用特點,並儘量與中藥學相符。第二部分為藥性賦釋義。釋義包括每種...
由於家庭的薰陶,常自習清道光鹹豐年間淮安名醫曹伯玉的《傷寒賦》、清中葉醫學家吳鞠通(河下人)的《溫病條辨》、清末醫學家李厚坤(河下人)的《溫病賦》。十五歲拜晚清秀才鄰里殷汝金為師,鑽研文學,同時隨父侍診,抄方按脈,勤苦實習三年。後又隨堂叔章鑒虞在仁源生藥店學藥三年,業滿時,先生其父因病故去,章...
李厚坤編著的《溫病賦》被他人盜名,由來已久,早就引起醫界的義憤。民國二十四年(1935)前後,上海國醫公會執委會委員淮安籍醫家楊彥和曾在《醫聲》周刊上發表《醫書剽賊考》、《再論溫病賦》,在上海《醫界春秋》雜誌上發表《溫病賦考》等文章,揭露姜某剽竊李厚坤的著作。在《溫病賦考》中,楊氏說:“粵稽嘉慶...
李厚坤,字小亭。同治二年(1863年)秀才。從劉金方習醫,精研溫病。著有《溫病賦》9篇,《溫病湯頭歌訣》1冊,醫界傳抄,膾炙人口。李氏醫術精湛,痼疾沉疴,悉應手而愈,就診者踵相接,戶常擠滿求醫者。高映青(1850-1910),世居河下鹽河北大街,劉金方弟子。為人清介不拘,精通文史。施醫擅治溫病、婦女病及...
、《醫方歌括》三種,以及《疹辨》一種。內容包括傷寒、濕病、內科雜病、方藥等。皆以歌訣體裁編著。作者簡介 陸儋辰,字筦泉,號耳鄉。海陵(今江蘇州)人,清代醫家,陸氏善書法,明醫理,於傷寒、溫病、運氣、本草,針灸,無所不精著《陸管泉醫書十六種》,中有《針灸書》多以歌賦形式述及針灸之學。
溫病學內容,葉天士《溫熱論》前十段系公認經典,標註如前,《三時伏氣外感篇》因其重要而收錄,以供參閱;薛生白《濕熱病篇》,擇其菁華以錄之;《溫病條辨》與《傷寒論》交相輝映,全文收入,參教學大綱而擬定背誦條文。九、針灸學作為傳統中醫的兩大板塊之一,也有基本內容值得背誦,主要選取市面通用版本,結合...
黃帝之所以被當成名醫,是因為有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
其初學醫時即熟讀陳修圓“醫書十六種”,後攻 “四大經典著作”及葉、薛、吳、王諸家著述,尤其佩服吳鞠通的治學精神和高深造詣,對其《溫病條辯》領悟較深。他深知,要想在醫學領域有所成就,必須熟諳經典,融會各家,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因此,他在遵從老師學術思想的同時,文、史、哲、易,詩、詞、歌、賦,...
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
夏謫塵(1898—1992)又名夏濟經,原籍當塗薛鎮,世傳中醫。祖父夏思雲(1831—1891),弱冠時遷涇縣塘頭街懸壺行醫,擅長喉科、傷寒、溫病,能在喉腔內施行針刀切口排膿手術而聞名遐邇。父親夏世謙(1871—1935),自幼隨父學醫,17歲臨床應診,開方施藥,並旁通易經與堪輿學,鑽研祖傳醫術,醫名大振。夏謫塵7歲入...
先生學識淵博,功底深厚,少時背誦的《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藥性賦》及《脈訣》等醫籍,晚年仍能熟吟如流。中年研讀《內徑》《溫病》《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頗有心得,串解廣博,析釋深透。認為“仲景作傷寒論首創六經辨證,成於漢,溫病立三焦辨證,始於明;兩皆相距千年成匹配之作,延今鼎立,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