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是清代葉天士著的一部綜合性醫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 作者:葉天士
  • 類別:醫藥衛生
  • 價格:100.00元
  • 頁數:88頁
  • 開本:32開
  • 出版時間:2009年
  • 裝幀:平裝
書籍信息,作者,張序,醫方摘錄,

書籍信息

書名: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作者:葉天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圖書售價:100.00元
圖書類別:醫藥衛生
上書時間:2009-03-08

作者

葉天士(約1666 -1745),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遷居蘇州,世居上津橋畔。
葉天士少承家學。祖父葉紫帆(一作子蕃),名時,醫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親葉陽生,名朝采,醫術更精,讀書也多,且喜歡飲酒賦詩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當時葉天士才十四歲。葉天士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父親去世後,家貧難為生計,便開始行醫應診,同時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他聰穎過人,“聞言即解”、一點就通,加上勤奮好學、虛心求教,見解往往超過教他的朱先生。
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採。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只要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之為師;一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後始歸。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他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無怪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葉天士生前傷病盈門、日日忙於診治病人,無暇親筆著述。他留給後學者的寶貴醫學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人蒐集、整理的結果。其中顧景文和華岫雲兩位門人的功勞特別大。
在清代以前,中醫論治熱病大都用《傷寒論》的方法。明末清初的吳又可著《溫疫論》,才把傷寒與溫疫分別對待。雖然他對溫病理論的建立起了先導作用,但卻沒有分清“溫疫”和“溫病”的界線。葉天士首次闡明溫病的病因、感受途徑和傳變規律,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溫”的傳統認識,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天士的曾孫葉萬青,取家藏處方驗案編成。還有門人周仲升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案》等,也頗為流行。此外,題為葉氏所作的醫案和著述還有很多,比如《醫效秘傳》、《葉氏醫衡》、《葉氏名醫論》、《葉天士家傳秘訣》、《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釋義》(有乾隆十年自序)、《葉評傷寒全生集》、《柯氏來蘇集評批》、《景岳發揮》、《眉壽堂方案選存》、《三家醫案合刻》、《南陽醫案》等等。世間所傳葉天士注釋的《本草》,其中頗有心得之言。
除上面提到過的門生和後人外,葉天士還培養了不少濟世救人的名醫。史稱“大江南北,言醫者轍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他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是著名醫家,只不過被父親的巨大名聲掩蓋了。許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理的名言,一直對後學起著啟迪和借鑑的作用。他的學說在身後二百多年的持續發展中,形成了中醫史上一個重要的醫學流派 ——“葉派”,在近代醫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葉天士在世八十年,臨終前警戒他的兒子們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這是一個對自己的言行極端負責的仁者之言。同時也顯示出他在醫學,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因為往上走得越高,就越知道天高遠不可及,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足言。最聰明的人,大多是謙虛的人。在整箇中國醫學史上,葉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貢獻的偉大醫家。後人稱其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對兒科、婦科、內科、外科、五官科無所不精、貢獻很大的醫學大師。史書稱其 “貫徹古今醫術”,他是當之無愧的。無論其醫學理論,還是治學態度都是值得後人珍惜和學習的寶貴遺產。特別是他那種謙恭好學、改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是後世習醫者的光輝典範。

張序

敘曰∶古之志士,隱淪卜祝,藏器屠釣,非賤鼎鐘輕軒冕也。喪亂既降,非才不宏,故有辱利祿有損於賢豪,賢豪無求於利祿,故甘岩壑,悅棲遁者,惡聞足音。然閒曠性之所適,衣食身之所資,不能棄所資取所懌,是以君平握粟以自怡,韓康負囊而不悔。小林先生,隱君子也,以醫三致千金,視夫士大夫之屈志意,競名利,又與夫無岩處奇士之行,而說仁義,長貧賤者,不可同年而語。義而能富,孔父不等浮雲,巧者有餘,子長於焉驗道矣。予嘗嘆夫技不足養妻子,財不足給祭祀,守殘缺,命高蹈,何足稱焉。此乃小林先生之所羞也。惜其術成不可托後昆,懼其藝之將沒,乃寄意《臨證指南》,托其宗旨,抒其所得,亦可慨矣。嘗自謂人頌予為濟世。如予者,乃世濟耳。蓋無驕之心,見於是語與是書,殆司馬遷所謂富而好行其德者與。夫證莫大於寒熱,班固疾醫之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然則醫之能辨寒熱者鮮矣。淳于意自雲藥方試之多不驗,則十全者難矣。況《素問》、《九靈》,文辭質奧,通人尚難章句,醫乃神聖所慎,今則視為讀書不成,去學劍之事也,惡能決嫌疑定可治哉。又嘗論世之學師醫師,其權與朝廷等,且為朝廷之害,何以言之,人雖聖、俗師教之無不狂也。人雖壽,庸醫治之無不夭也。是朝廷培之,俗師覆之,朝廷生之,庸醫殺之。揚馬之文章,鄭孔之學術,管樂之事功,亦云少未遇俗師,長未遇庸醫耳。世之父兄孫子,方卑辭濃禮於俗師庸醫之前,悲夫∶若小林先生之綜覽書史,強記博聞,予竊慕焉。宜其逍遙池館,謀度酒食,耆艾若童稚,健步若壯夫。撰述傳於遠裔,待收侔於千戶也,有味哉。

醫方摘錄

越婢法
《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麻黃石膏,恐不可以治此,症或有誤楊(五十二歲) 氣從左升,自肝而出,酸水湧上,食入嘔出,胃中乏陽營運,木來克土。當此年歲,反胃妨食,乃大症也(既系木來克土,吳萸雖能泄肝而乾薑、胡蘆巴、川椒俱是辛溫,恐益助肝之震烈,尚須斟酌)。
人參茯苓吳萸乾薑 胡蘆巴 炒黑川椒
此方尚應安頓肝木藥參入二三味。
沈(五十三歲) 吞酸嘈雜,不化食味(宣洩氣火)。
藿香 橘白 川連 金石斛 茯苓 黑梔皮胡(用直,四十六歲) 望色瘦少膏澤,按脈弦促而芤。問納谷不旺,病幾數年,每春夏陽升氣泄,偶加煩冗,或情志不適,血必溢出上竅,已交中年,非少壯陰火相同(清真切當。)夫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髒陰內虛,陽動乃溢,常服歸脾湯減 、術、木香加芍,和肝脾之陽,久進有益。宜靜攝不宜煩勞,乃王道養正善藥,不計驟功者。
徐(富郎中巷,四十三歲) 向來納谷不旺,自失血咳嗽以來,僅能靜坐。若身動必加氣喘,問仍在操持應接,脈來虛濡,此皆內損髒真。若見血投涼,因嗽理肺,即是謬藥
人參 茯苓 黃精炙草枸杞子白芨棗仁 桂元肉黃(六十九歲) 凡食腥油濁物,胃脘必痛,老人營運之陽已衰(脾陽已衰,陽不勝陰,不主為胃行其津液。)濁味皆陰凝內痛,必以取氣陽藥。沉香,白蔻破泄真氣,誤用則刺其凶。
人參 小熟附子 生薑 白蜜 桂枝 茯苓
陳(十八歲) 暑傷熱入於陰,癉瘧。
生淡鱉甲 肥白知母 粉牡丹皮 川貝母 大原生地 地骨皮 麥門冬肉 生粉甘草
張(二十五歲) 血色厚厚,是肝腎陰虛。凡勞心情慾,必要禁忌,醫藥以寒涼滋清,久則胃傷減食變凶。
熟地 芡實山藥(炒) 湖蓮肉 川石斛 茯苓
方中皆補而不滯之品。
邵(三十三歲) 五液變痰涎,皆腎液之化,陰不承載,咳痹痛甚,乃勞怯之未傳,能勉強納谷,可望久延。
阿膠 雞子黃 黑豆皮 川石斛 戎鹽藥用鹹降。
葉(十七歲) 沖氣自下而起,丹溪謂上升從肝而出,木侮胃,食少嗆逆,不得著枕臥眠。
夏熱時風迎胸痛,艾炙稍安,久恙陽微,須用甘溫。前法皆以疏通不效,本虛無疑,《金匱》見肝之病,必先理脾胃,防患於克制耳(惟中上之陽氣不充,是以下焦沖氣得以自肝而出,人參建中充實中上之陽,下焦濁氣何能上升,此君明臣良,下民安靖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