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論箋正》是溫病通論著作,清·葉桂(天士)述,民國陳光淞箋正,本書不分卷,是陳光淞對葉桂《溫熱論》集諸家之說進行的註解,並充分體現了他本人的觀點,是此類著作很有特色的一種。
基本介紹
- 書名:《溫熱論箋正》
- 作者:陳光淞
- 成書年代:民國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陳氏在吳縣做官時耳聞吳人傳誦葉天士治病的神奇療效,乃求其書,熟讀《臨證指南》、《醫效秘傳》數種。對葉桂的學識絕為折服,認為“其天資高邁,學術純粹,非宋元以後作者可及”,但慮其忙於臨床,無暇著書,所著《溫熱論》乃學生所記,又經年久,恐學術失傳,故為其箋正。
流傳版本
《溫熱論箋正》首刊於民國五年(1916年),現存上海掃葉山房初版石印本、1936年世界書局《珍本醫書集成》鉛印本。
作者簡介
陳光淞,字根儒,號贅道人,又號清道人,生卒年不詳。浙江蕭山人。據其《溫熱論箋正》“序例”所言,幼時多病,在讀書之餘,對醫方有興趣。所習醫書頗豐,如《素問》、張仲景之書、陳修園醫書、徐大椿醫書等等。成年之後,在吳縣做官,習葉氏之學,遂箋正其《溫熱論》一書。
書評、序言
曹序
醫者,古聖人通神明之德,不忍生民罹於五行六沴之患氣,而為之術以救其死而遂其生者也。由斯道者,必先之以經籍,正之以師,法廣之以聞見。心精力果,慎思明辨,乃克有濟。醫書如《靈》、《素》之窮源,《難經》之解經,《金匱》、《傷寒》之證治,固已無源不浚,無流不通,第詞簡意深,不易貫闡。後此著作,浩如煙海。其膾炙人口者,如《千金》、《外台》四大家書,各極其妙。而不善學者,每以古方今病,多半枘鑿。以之治雜病,尚可循序研究。以之治時邪伏氣,則朝夕變遷,安危反掌,可不求之有素乎?吾吳葉天士先生,才長學博,洞貫古今。所著如《本事方釋義》、《景岳發揮》、《醫案存真》、《醫效秘傳》,及手批書,皆極精當。又及門所編《臨證指南》,雖非盡出自先生手訂,而精義所在,實先生有以啟之。其尤切時用者,莫如先生口授溫熱病各法。相傳謂於舟次所錄,及門傳鈔,不無遺漏失序。後人編注,如《溫熱經緯》、《溫熱贅言》及《吳醫匯講》所載,雖曲暢旁通,猶未盡蘊奧。今陳君根儒觀察,復以《溫熱》一編,匯集精要,貫以己意,為之箋正,補當時之闕漏,作後學之楷模。書成,問序於余。余受而讀之,服其好學之專,得師之正,而濟人利物之心,無窮已也。余老不言醫,自丁未奉召入都,戊申因病假歸,杜門養疴,幾及十年。學殖荒落,愧無所得。今讀是書,不禁怦怦心動而幸論溫熱者之得所指歸也。謬序於首,以志欽服。並希速付梨棗,以餉海內。是亦君子學道愛人無己之心也夫。
丙辰春初古吳曹元恆智涵甫識於蘭雪書屋
內容簡介
《溫熱論箋正》取王士雄《溫熱經緯》所注《溫熱篇》,“箋葉氏之旨而正諸家之失也”,即為考訂舊聞,正其謬誤,循流溯源,務使曲暢旁通,各極其趣。其醫理部分的注釋,取王士雄、章楠所論為主,補以《內經》、張仲景、劉完素,以及朱震亨、尤在徑諸家;其方藥部分取吳鞠通《溫病條辨》方為主,大多只給出藥物組成,以示大意。陳氏個人意見,以按語的方式給出。
此書的特點是就學術論學術,對其所引用的各家評論比較公允,不帶偏見。遇精彩處,讚賞之情溢於字裡行間;遇不足處,也不避批評之語。比如,關於癍疹之屬於虛者,他十分讚賞章虛谷的註解,認為:“章氏實火誤補亦死之語,足補此篇之闕。”關於“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他又對二家註解均不以為然:“章虛谷、王孟英之說,均無分曉。”有時他會對各家所言做出比較,如評章虛谷、王士雄二家對絳舌的註解,他說:“章虛谷注:純絳鮮澤者,言無苔色,則胃無濁結,而邪已離衛入營,其熱在心包也。若平素有痰,必有苔色。王孟英謂絳而澤者,雖為營熱之徵,實因有痰,故不甚乾燥。問苦胸滿者,尤為痰據,不必有苔,菖蒲、鬱金即為此設。若竟無痰,必不甚澤。按:王說頗有經驗,勝於章氏。”
他還以按語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溫熱的認識。如認為“逆傳”乃指溫邪由淺入深而言;“透癍之法,不外涼血清熱,甚者下之,所謂煬灶減薪,去其壅塞,則光焰自透。”陳氏將《溫熱論》分為二十四節,於每節之後,總結此段的大意,顯示了陳氏獨到的見解。如對“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一段總結說:“言溫邪傳人之次第,而出其治法。學者循其序而察之,而不必泥也。”
影響評價
陳氏此書集諸家之說進行註解,對各家所說持論公允,並充分體現陳氏本人學術觀點,為後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