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海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域和南亞季風氣候區域內,大型天氣系統活動十分活躍。冬季,受亞洲大陸強大冷高壓影響,造成大範圍的降溫和大風天氣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以及熱帶氣旋的侵襲春、秋季為季風過渡期,常常受溫帶氣旋的影響。這些構成了中國海大風的天氣系統,導致中國海主要的災害性海浪。在南海,主要有颱風型、東北季風型和西北季風型海浪分布在渤、黃、東海,則有強冷空氣天氣過程、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等影響下的海浪分布。以下主要討論颱風型、冷高壓型及溫帶氣旋型等海浪分布。
性質
中國海受溫帶氣旋影響頻繁,幾乎一年四季皆有發生。尤其是春季和初夏(3~7月),渤海、黃海、東海溫帶氣旋的活動更為活躍。影響中國海的溫帶氣旋有東北低壓,渤、黃海氣旋,江淮氣旋和東海氣旋。通常,低壓中心通過時海浪並不很大,最大海浪在低壓中心通過後幾個小時出現。在渤、黃、東海,較弱的氣旋可產生波高為2~4m的海浪;中等強度的氣旋,可造成波高為4~6m的海浪;最強的氣旋,可造成波高為6~9m的海浪(蘇紀蘭等,2005)。如1983年4月25日至28日,發生在渤海、黃海的一次強氣旋天氣過程,就出現11級大風和波高為6.7m的巨浪(沈文周,2006)。
舉例
圖4.7為東海氣旋型海浪分布的一個例子。在這個例子中,黃海南部、東海北部和中部、琉球群島一帶,皆出現波高為3~4m的海浪。尤其是九州附近海域,波高達5m。冷鋒來臨前的風向和波向,皆為西南向I冷鋒過境後,風向和波向轉變成東北向。根據1976-1985年的資料統計表明,一年中,各海區受4m以上氣旋型海浪影響的平均天數(蘇紀蘭等,2005)為渤海2.3d,黃海15d,東海14d,台灣海峽11d,南海北部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