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試驗:兩個人的改革開放史

《溫州試驗:兩個人的改革開放史》中講述了兩位“孤膽英雄”的諸多故事,講述了改革開放前期溫州的故事。1984年3月,42歲的陳定模毛遂自薦。來到仍是一片荒灘的龍港,擔任鎮委書記。他夢想著要在這片灘涂上建設一座真正屬於農民的城市。 1990年11月,陳定模黯然神傷地離開了他朝夕相處了6年的“城市”。 1974年,樂清第一批供銷員在跑業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叫“觸頭”的低壓電器易損件,把它帶回了樂清。樂清的電器化之路隨之開始。 當年的柳市區區長屠挽生.深情回顧樂清農民是如何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電器王國,從而走上鄉村工業化之路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溫州試驗:兩個人的改革開放史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372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作者:吳逢旭 陳文苞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3038303
  • 品牌:浙江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溫州試驗:兩個人的改革開放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文苞,1974年出生。畢業於浙江大學新聞本科,在讀復旦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經濟師。在各級報刊發表新聞作品、論文800多篇。目前在溫州某投資集團工作。

圖書目錄

為什麼是溫州?——《溫州試驗》序言/l
陳定模傳奇——龍港走向城市化
陳定模到任蒼南縣龍港鎮鎮委書記後,開始在龍港這塊很小的地盤上,進行地、戶籍等改革,每一項改革都是向當時的政策發出挑戰。
陳定模設計的城市日後被命名為“農民城”。
而陳定模在政壇上都是孤獨的。
他被人譽為“孤膽英雄”,以至於農民城造好後,他只能黯然神傷地離開了龍港。
一直到1998年9隻,他高票當選為“溫州改革開放風雲人物”之後,人們方又一欠想起了他。他的那些傳奇故事吸引著我們,也感動著我們。

第一章 蓄勢待發/3
第二章 龍港!龍港!/32
第三章 闖關/53
第四章 孤膽英雄/7l
第五章 調查組/93
第六章 放虎歸山/105
第七章 布道十年/115
第八章 從村民到市民/124

屠挽生記憶——柳市邁向工業化
20世紀80年代,他見證了樂清農民走上工業化道路的艱難歷程,親歷了“溫州模式”試驗區的各項改革試驗。
他就是原樂清縣柳市區區長屠挽生。
20多年過去了,當年風起雲湧的改革試驗,他還歷歷在目。
現在,他要講述的是中國電器之都崛起的奧秘。

第一章 柳市崛起的“三大法寶”/143
第二章 開路先鋒/163
第三章 供銷員白手打天下/177
第四章 白銀時代/196
第五章 溫州農民的偉大創造/208
第六章 對金錢的審判/229
第七章 柳市人找水吃/246
第八章 區長五年/259

溫州試驗區——中國試驗田裡長出參天大樹
溫州,一直就是在爭議聲中成長起來的。
溫州,一直就是在磨難中發展起來的。
爭議來自高層,也來自溫州本地。
磨難來自外部,也出於自身。
如果說中央領導希望溫州成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話,理論家們更希望溫州首先是自己的實驗室。30年過去了,從這塊試驗田上,果真成長起改革開放的參天大樹。

第一章 副總理來了/28l
第二章 省委書記在溫州/290
第三章 自費改革/303
第四章 姓“社”還是姓“資”(上)/317
第五章 姓“社”還是姓“資”(下)/332
第六章 激盪著,碰撞著/349
後記 牽一髮而動全身/370

文摘

陳定模說服縣委副書記撤走工作組,贏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
1980年下半年,一場名為“堅決捍衛社會主義道路,狠抓階級鬥爭,堅決打擊‘單幹’風”的運動開始了。儘管當年中央頒發了“75號檔案”,提倡生產責任制,但在很多地方並沒能得到徹底貫徹。浙江省委採取了層層委派工作組的辦法,號召各級幹部要從資本主義復辟的高度去認識“包產到戶”的危害。1981年春天,溫州地委由吳俊祥副書記帶隊進駐宜山區,平陽縣委副書記李長茂帶隊進駐錢庫區。
宜山和錢庫屬於平陽縣江南片區,自古以來在民間中就有土法紡織傳統。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宜山和錢庫農民已經在悄悄地搞土法紡織。但是,上頭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堅決取締“地下工廠”,按照當時的話說是“封三機”,即封殺紡紗機、織布機、開花機。當時還流傳著這樣的話,織布紡紗、捕魚抓蝦、種菜種瓜,統統都是資本主義的“尾巴”。
溫州地委和平陽縣委層層發動,各鄉也組織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調查,進行地毯式的搜查,發現誰家私自在育種,一律責令倒掉,因為私人育種也是屬於“走資本主義道路”。
42歲的陳定模是當時最年輕的區委書記,他長期從事理論研究,是有名的“鐵嘴”,可是還沒有真正到一個地方主政過。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定模來到民情和社情最複雜的錢庫區,能否在錢庫乾好自己的工作,對他來說,自己心裡也沒底,但是憑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他希望能夠藉助錢庫這個平台,去施展抱負,哪怕失敗了,也值!
陳定模上任後,他坐著小船到9個鄉鎮轉了一圈,看到不少鄉鎮幹部去各村把農民家裡偷偷育的谷種全部倒掉,而這些谷種有的是剛剛浸下的,有的才剛剛發芽。陳定模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回到區里後,他思緒萬千,徹夜難眠。
他找了許多同志談話,問他們對倒谷種的看法。大部分的幹部都說,“倒的是資本主義的谷種,心安理得”。
陳定模對這些思維單純的幹部深感痛心。為什麼他們會喪失了基本的常識,育谷種也關係到社會制度問題嗎?

後記

20世紀80年代,僅僅只有lO年,可這10年,卻是中國社會急劇轉換的一個偉大時期。舊的體制被宣布死亡,新的體制在慢慢確立;農民“洗腳上岸”在房前屋後辦起手工作坊。城市開始甦醒。理論家在激烈地爭論農民從事工業品生產的是與非。幹部們忙著發動民眾“包產到戶”。與此同時,外來文化進入中國,與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劇烈碰撞。各種各樣的改革家登上了中國大舞台。中國的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各種新奇的故事。所有我們今天看來非常正常的變革,都在當時引起廣泛爭議,有的在艱難掙扎中維繫,有的前途未卜。溫州就在這樣極其複雜的大背景下,開始了“自費改革”。
80年代的溫州,是風起雲湧的溫州,是改革英雄輩出的溫州,是大無畏的溫州,是臥薪嘗膽的溫州,也是背負著各種罵名和讚譽的溫州。為了還原這段歷史,為了追尋改革者的腳步,我們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走訪了以陳定模和屠挽生為代表的一大批基層幹部,從他們的親身經歷展開去,發掘與他們有各種聯繫的人和事,試圖展示被世人稱為“溫州模式”的真諦,給讀者提供一部原汁原味的80年代溫州“自費改革”的悲喜錄。
我們把目光凝聚在溫州這片土地上。
我們為改革者的破舊立新而歡呼雀躍。
我們為改革者的命運不公而流淚。
我們久久地盤桓在柳市與龍港這兩個小鎮上,為小鎮的繁華而驕傲,為小鎮的困惑而焦慮。

序言

為什麼是溫州?我一遍遍地追問。
從歷史文化背景來看,溫州是南宋永嘉學派的發祥地(溫州古稱永嘉)。永嘉學派推崇“事功”,不尚空談義理心性,在義利之辯中主張“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又注重“通商惠工”。這些思想意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非主流,甚至有些異類,但亦非空穴來風,想來是與南宋當時、特別是溫州一帶商品經濟的活躍大有關聯,有記載說宋代永嘉的商稅額有全國平均數的7倍之多。
到了近代,永嘉學派在中西文化交會激盪的背景下迎來復興。如清末大儒孫詒讓不僅學有專精,更身體力行,在家鄉溫州積極創辦新式教育和實業,時與南通的張謇齊名。另一位代表人物陳虬,創辦了全國首家採用西式辦學制度和方法的新式中醫學堂,真正是中西合璧,更提出“齊商力,捷商徑,固商人,明商法”的鮮明主張。這在長期重農抑商的中國可謂振聾發聵的吶喊,發自溫州卻非偶然,也並不顯得突兀。孫詒讓、陳虬都培養了很多學生,使清末民初的溫州乃至整個東南風氣為之一新。
這些源遠流長的精神資源,潛移默化,積澱深厚,不僅凝結在文章典籍上,更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在遍布海內外的溫州人身上,特別是在本書所介紹的若干位創業者、改革者身上,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共通的文化稟賦和人格特質潛在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