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

根據《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規劃》確定的總體發展思路,緊密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和大都市區建設謀劃戰略定位、科技與生態深度融合的發展目標,結合溫州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
  • 發布單位: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類別:政府規章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深入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統領,按照“高端集聚、創新協同、要素共享、設施共建”的要求,聚焦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培育,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建設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構築全要素創新生態體系,探索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創新資源密集和服務鏈條完善的民營經濟創新引領區和科技生態融合發展高地。
二、主要目標
以《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規劃》為總指導,構建“2+6+3”的工作體系,即“2”是以打造科創帶和產業帶為核心,形成內外兩環聯動的格局;“6”是以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以下簡稱科創走廊)涉及的6個片區為建設基礎;“3”是打好環大羅山科創走廊重點區塊打造、交通路網建設、環境整治提升三大會戰。總體目標是“共建兩帶、六園聯創”,爭取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一年立框架打基礎、二年做提升上規模、三年出形象見成效。
到2022年,科創走廊初步成型,協同創新機制基本建立,環大羅山交通路網布局完成,周邊各類環境得到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和服務水平提高,創新資源集聚。
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資源要素加速集聚,重點區塊基本成型,累計新增高能級創新平台20家以上、省級企業研究院35家以上,技術交易額年增速30%以上。創新支撐產業效果顯現,有效高新技術企業900家以上、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600家以上,累計引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00名以上。科技創新平台基本建成,創建(培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達到10家以上,創建未來社區4個。
交通路網互聯互通基本成型。以服務科創走廊為核心的交通主幹路、快速路、城市交通建設基本實現半小時交通圈,以道路網、軌道網、地面公交網為支撐的“1030”走廊綜合交通體系基本成型,各大科創資源集聚地基本實現“10分鐘入環、30分鐘通環、半小時通達動車站或龍灣機場兩大門戶”。
宜居宜業環境大幅度提升。圍繞各個重點區塊、主幹道等推動成片連片的舊村莊、舊廠房等提升改造,加快環境質量與產業提升深度融合,使環大羅山周邊環境整治成效明顯。三垟濕地城市公園、城市書房、學校、人才社區、醫療中心、公園、綠道、運動健康場所等基礎設施逐步成型。
三、具體任務
(一)全力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
1.建設重點區塊。對標國內一流,按照高科技標桿型企業、高能級研發機構、高端化公共研發平台、高精尖科技型產業化項目、高素質領軍型研發人才和團隊、高品質城市配套功能、高辨識度主導產業、高效率政務服務環境、高顏值周邊環境等“九大場景”+核心指標的要求,龍灣區圍繞溫州浙南科技城核心區、中國眼谷,甌海區圍繞溫州南湖科創小鎮、甌海生命健康小鎮,樂清市圍繞高新區核心區塊(樂清灣電力科技小鎮)、高端智慧型裝備產業園,瑞安市圍繞塘下東工業城東新區塊、塘下北工業園區核心區,浙南產業集聚區圍繞金海湖科創核心區、智慧型製造及數字經濟產業園,甌江口產業集聚區圍繞甌江口機器人產業園、中國溫州安全(應急)產業園,全市集中資源打造形成10個以上科創資源集聚、區域創新引領作用顯著的標誌性重點區塊。
2.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聚焦智慧型裝備和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加強統籌謀劃,推動各園區平台差異化發展,做強優勢細分領域,重點推動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溫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等高能級平台建設,加快基因藥谷、中國眼谷等重大科技項目建設。推動傳統產業重塑,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導入。培育(創建)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推進孵化器、加速器的專業化運作,引進科技孵化器運營商,增強一站式服務能力,到2022年,創業孵化面積達到110萬平方米。
3.培育創新型市場主體。實施創新型領軍(瞪羚)企業培育計畫,助力企業赴主機板、科創板上市,力爭到 2022 年創新型領軍(瞪羚)企業新增30家。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畫,到2022年,科創走廊內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分別達到900家和3600家。圍繞智慧型裝備、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以及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加強產業鏈精準招商。到2022年,累計實施30個以上創新型重大科技項目,建成具有全國知名度的科創走廊標誌性項目。
4.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培育一批“兩院”院士、戰略科學家、行業領軍人才等海內外高水平科技團隊,全力推進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對接合作項目落地轉化,充分釋放峰會乘數效應。到2022年,每年引進10個高水平科技團隊,累計引進培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000名以上。培育溫商創新名家,到2022年,助力100名左右重點企業帶頭人成長,培育10名左右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和市場開拓能力、引領全國科技產業發展的溫商創新名家。鼓勵支持“溫籍青年人才回溫創業、在溫院校學生留溫發展”,建立賽會招才機制,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團隊集聚。到2022年,建成10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0個產教融合示範基地。
5.共建飛地創新平台。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創新資源和在外溫籍企業集聚地,共建科創走廊飛地平台,強化與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的聯動。深化世界(溫州)華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合作。針對在美國矽谷、日本東京、德國、義大利、以色列等創新資源集聚地,謀劃建設離岸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飛地。在科創走廊內謀劃建設對接飛地創新資源的承接總部,加速創新資源、技術成果在溫州的承接、利用和轉化。
6.擴大科技金融服務效能。積極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科技金融,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鼓勵和推動商業銀行設立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科技專營機構。提升溫州科技金融中心服務能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平台和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科技大市場線上線下平台,推動溫州科技大市場在科創走廊重點平台的站點全覆蓋。扶持專業化規範化技術轉移機構,推動國內外名校大院在科創走廊設立技術轉移機構,培養職業化國際化技術經紀隊伍。推行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模式,探索開展技術產權債券化等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7.推動創新型高校建設。支持溫州醫科大學建設“雙一流”、溫州大學“升博”和建設省重點高校。推動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等高校依託優勢學科承接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推動溫州高校與學科排名世界前50位的大學或國內“雙一流”大學建立合作,引進設立大院名校溫州分校,爭取創辦工科類大學。以高教園區為核心,積極提升科教創新基礎設施水平,圍繞科技成果加速轉移轉化,促進資金渠道多元化,引入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搭建和運營科教創新平台。
8.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推動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在科創走廊內設立企業研發總部、專家工作站等平台,推動形成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質變效應。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建立溫州市“卡脖子”技術攻關庫,到2022年,每年開展10項左右“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探索科技成果精準對接模式,從需求端與供給側同步發力,推進“企業出題、院校破題、政府助題”的技術研發攻關模式,推進企業與專家教授、技術專員建立緊密聯繫。
(二)構築一流宜居宜業新環境。
1.打造內優外暢快速交通網路。構建暢通無阻內部交通網路,打造半小時交通圈,六個片區都以環山路、快速路網建設為主線最佳化路網兩環體系。注重新建與改建相結合,建設城市快速路,提升已有道路快速通行能力,最佳化各類輔路建設,打通斷頭路,同步建設快速公交或公交專用道。結合科創走廊發展,最佳化完善主幹公交線,增設公交線路,布局各重點區塊至主城區的快速公交BRT或公交專用道,實現溫瑞公交跨區域對接。
2.開展沿大羅山環線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六個片區加強對重點區塊周邊、大羅山山邊、交通環線周邊視野可見的環境整治。開展城市修補工程,加大違法建設整治、農田清理力度。加強地面保潔、保持水體清潔,治理亂占道、亂開車、亂建房,治理沿街立面、拆後疤點。針對有機更新區塊確定更新方式(綜合整治和整體改造)、方向(功能和強度)、時序(近中遠期)等。營造兼具溫州特色與國際風格、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的城市風貌。以科創要素集聚區域為核心,在重點區塊、環大羅山主幹道路等地做重點的形象標識設計和宣傳。
3.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宜居環境。在科創走廊內率先布局未來社區先行試點,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科創與人居綜合功能單元。結合科創平台建設合理配建人才公寓,進一步研究測算和制定人才公寓建設方案。完善各類公共配套服務。根據溫州全市學校布局規劃,在科創走廊周邊做好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資源配套,引進滬杭以及國際優質學校建立教育聯盟;提升醫療資源配置和數位化服務水平;從就近化、便利化出發,完善住宿、餐飲、商業、金融、娛樂、休閒等配套服務網點。
4.打造人文休閒空間。規劃打造科創主題綠道,以科創體驗為主題,綠道與慢行道疊加,依託優美的山體景觀資源,植入各類科創元素。加快景觀帶工程建設,提升現有公園內公共藝術設施、文化體驗設施建設,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溫州傳統文化創新成果展示視窗。編制風貌控制深化設計規劃,依託沿線良好的自然風光背景形成借景和對景,並通過加強與城鄉各類建設用地的溝通與聯繫,精心營造“山水智城”的景觀展示面。
(三)探索科技創新改革新機制。
1.鼓勵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積極舉辦世界溫商大會、世界溫州人大會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會、論壇。重點加強對科創走廊宣傳推介力度,突出優勢,樹立溫州新形象,吸引全球優秀浙商、溫商落戶。降低民營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深化落實民營創新創業企業減負擔降成本系列政策。以創新券、服務券的形式加大民營經濟發展補貼力度。支持小微企業園區等創新創業平台建設,增強集聚和服務能力。全面實施民營企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拓寬民營經濟準入領域,探索民營經濟改革開放突破性舉措。
2.開展科技創新改革試點。推動“銀政企保”合作,建立符合地方特點的信貸體系、融資擔保體系,健全應急轉貸、風險補償等機制。鼓勵銀行發展高科技人才信用貸款,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單獨的信貸標準和審批的流程。推進智慧財產權質押、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租金收入質押融資試點,探索適合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服務模式,建立科技改革創新舉措複製推廣機制,及時落實和推廣科技改革好做法好經驗。
3.建立高效協同創新機制。建立區域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整合區域內的各類科研資源,打造若干科技創新技術聯盟,鼓勵區域內的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項目合作。建立區域科技政策聯動機制,建立統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機制,強化科創走廊內的成果轉化和成果交易。建立完善“科技大腦”的各類科創信息公布平台,統籌各平台之間對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創新人才及科創團隊的招引政策,統籌考慮新進項目的布局。
4.打造最優創新政務服務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建立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區域一體化的審批機制,實現審批結果跨行政區互認,允許企業依照相關規定在區域內自由遷移。統籌項目安排,制定統一的重點招引產業項目門類,開展重大優質項目的跟蹤推進協調。探索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和流程,實現科創走廊內企業享受全生命周期無差別服務。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最佳化調整現有的自創區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機制,組建溫州國家自創區(科創走廊)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辦四組”專班,集中辦公,統籌調配。“一區五園”自創辦由屬地政府(管委會)分管領導任自創辦主任,牽頭推進自創區建設。同時完善三大工作推進機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科創走廊建設重大問題。
(二)強化區域協同。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力度,做到統一規劃落實、統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一重大產業政策和人才政策。區域共同打造、維護科創走廊品牌,加大科創走廊的宣傳、推介力度,並統一利用科創走廊品牌進行招商。加強區域項目統籌安排,研究制定統一的重點招引產業項目門類、下達年度招商目標任務、開展招商工作考核以及重大優質項目的跟蹤推進協調。
(三)加強監督考核。自2020年起,將對各責任主體科創走廊建設推進情況進行動態評估,強化過程跟蹤,加大督查力度,並將三大會戰內容納入市委市政府考核考績的內容,同時實現“月度例會、季度觀摩、年度比拼”的工作推進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舉措落到實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