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物:第十五輯》是2017年西泠印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文物:第十五輯
- 作者:溫州博物館編
- 出版社:西泠印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0822627
《溫州文物:第十五輯》是2017年西泠印社出版的圖書。
《溫州文物:第十五輯》是2017年西泠印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溫州文物(第15輯)》是溫州博物館長期在編的有關溫州文物及全國文物界新進展情況的彙編,一年出版一次。此次包括溫州古代街坊的演變與研究、麗塘東晉紀年墓、永嘉新...
《溫州文物(第12輯)》是2015年12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溫州博物館。內容簡介 《溫州文物(第12輯)》由溫州博物館的王同軍主辦,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溫州文物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紀念胡珠生先生專題。圖書目錄 胡珠生紀念專輯 胡珠生先生簡介 胡珠生先生學述(兩篇)悼念胡珠生 人生道路坎坷...
《溫州文物(第13輯)》是2016年7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溫州博物館。內容簡介 溫州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原址在江心嶼。全館擁有文物3萬多件,尤以陶瓷器、彩塑、書畫為特色。《溫州文物(第13輯)》分兩部分內容:溫州文物方面的研究;博物館現代管理專題研究。主要撰稿...
溫州文物綜錄 溫州文物綜錄是1998年天馬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社出版圖書,ISBN:9787503903526。內容介紹 本書按文保等級收入溫州地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二處、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四十四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百五十六處。對於各文保單位,都撰文予以介紹,簡要地勾勒了溫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整體風貌。
《溫州風光圖》《溫州風光圖》是南戲博物館收藏的文物。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溫州甌塑”技術製作的畫幅《溫州風光圖》,鑲嵌在畫面上的文字,是古代學者考證南戲誕生於溫州的學術依據。現收藏於南戲博物館。
鑄造美觀精緻,表面略銹,有水銀沁色。現收藏於溫州博物館。文物介紹 形如鑰匙,由刀環和刀身組成;刀環如圓形方孔錢,刀身如刀;刀環內外郭、刀身周郭高高隆起。刀環面文穿上下“一刀”二篆字,順讀,陰文,嵌以黃金;刀身面文“平五千”三篆字,陽文。背面無文。鑄造美觀精緻,表面略銹,有水銀沁色。
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是2022年5月揭牌的研究所。發展歷程 2022年5月19日,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揭牌。建設意義 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成立,是貫徹落實中央及浙江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有關檔案精神,加強設區市考古機構和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對加強浙江省文物考古力量,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
戰國齊返邦長法化刀幣 長183,寬31毫米,銅質 年代:戰國 ;尺寸:長183,寬31毫米,重49.2克;質地:銅質;來源:1981年11月18日寓居上海溫籍人士湯蓮塘先生捐獻;內容:俗稱“六字刀”,是戰國時期齊國大型刀幣之一,與小型的齊明刀的換算關係是1:30,存世量極少。形如刀削,略尖刀首,凹刃,圓弧刀身,...
溫州風光圖 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溫州甌塑”技術製作的畫幅《溫州風光圖》。現收藏於南戲博物館。基本信息 收藏:南戲博物館。文物介紹 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溫州甌塑”技術製作的畫幅《溫州風光圖》,鑲嵌在畫面上的文字,是古代學者考證南戲誕生於溫州的學術依據。現收藏於南戲博物館。
印學研究·第十五輯·松雪堂印萃 《印學研究·第十五輯·松雪堂印萃》是201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金成。
此展品為北宋彩塑,面容豐腴,衣紋線條流暢,上身略右轉,作翩躚欲舞狀。現收藏於溫州博物館。文物介紹 1965年白象塔出土。此像頭束朱紅捲雲紋布包髻。頭略向右,面容豐腴,唇紅膚白,眉目娟秀,張口含笑,雙耳垂肩。內穿右袒赭紅色襦衫,胸下橫束帛帶,系同心結;肩披石綠色天衣,腰束石綠色圍腰,下著紅色羅裙...
2022年7月27日上午,溫州市政協副主席徐有平率隊考察調研宋元碼頭遺址,仔細了解遺址勘探情況,實地考察沉船、碼頭、棧道等重要遺蹟,並赴溫州博物館參觀最新出土的歷史遺存。2022年11月4日至6日,溫州朔門古港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召開,以高質量推進古港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深度闡釋遺址內涵與價值。文物保護 2023年3...
此展品為北宋彩塑,面容豐腴,唇紅膚白,衣紋線條流暢,富有織物質感。現收藏於溫州博物館。1965年白象塔出土。此像頭束朱紅捲雲紋布包髻,耳後二綹垂髻至肩部。頭略向右,面容豐腴,唇紅膚白,眉目娟秀,張口含笑,雙耳垂肩。胸飾瓔珞,著從右肩斜披到左腰赭紅色帔帛,於胸前系同心結,肩搭石綠色天衣,坦胸露臍...
《海岱考古(第十五輯)》是202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海岱考古》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編的關於海岱地區考古學文化研究的集資料性與學術性為一體的系列考古學文集。此叢書集中發表了山東省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的簡報與報告,有重點地刊載了本地區考古學研究的論文。圖書目錄 目錄 泰安虎城遺址調查報告...
張鳴鏞教授1926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並留校任助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到廈門大學數學系任講師,197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並任數學系副主任。1986年病逝。現收藏於溫州數學名人館。文物介紹 張鳴鏞教授1926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並留校任助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吾縣粵海水庫遺址2018年調查簡報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哈密市文物局 伊吾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3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軍馬場墓地發掘簡報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59)北京市通州區台湖村遼、清代墓葬考古發掘簡報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77)研究與探索 史前牧獵...
2016年5月25日溫州市甌海區博物館(中心館)新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從業人數26人,其中在編人數5人,文職人員4人,安保人員17人。保潔及其管理人員2人,志願者30人。2022年6月,入選浙江省博物館(紀念館)名錄(2021年 )。展出內容 現有藏品5453件(組),其中文物3433件(組),文物之中一級品5件,二級品1...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五輯)》是201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大學博物館、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內容簡介 本輯刊發考古發掘簡報4篇,公布了重慶涪陵、湖北宜城、四川安岳和廣西梓平四個地點的考古新資料;收錄論文8篇,分別對三星堆遺址、新一村遺存與十二橋文化的關係、石寨山文化的同心...
44支華欣編著,《溫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協會,2000年5月,第41、101頁。45同上書,第 42頁。46同上書,第43頁。註:以上歷史摘自《基督教溫州市城西堂簡史》(陳豐盛)文物保護 城西基督教堂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 代:1898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鹿城區城西街73號。由美國傳教士索畢慶建於清...
《關於梅瓶歷史沿革的探討》蔡毅 《中國古陶瓷研究》第6輯2000年11月 《陶瓷選粹異彩紛呈》蔡毅 《紫禁城》2000年1期 《清宮珍藏的紫砂器》蔡毅 《紫玉金砂》1998年1月總52期 《對高溫釉上彩的若干認識》蔡毅 《文物春秋》1997年38期 《論粉彩》蔡毅 《文物》1997年3期 《關於長沙窯...
103、《唐代嶺南籍宰相劉瞻與粵北連州考——兼論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地域文化的關係》,《廣州文博》第十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104、神靈考校與早期道教定期齋戒制度論考——以《太平經》為中心的考察(論文,3.3萬字),《歷史研究》編輯部《第十屆歷史學前沿論壇論文集》,福州,2016年12月。105、南漢...
72 敦煌古代文物保護述略(合作,第一作者),《敦煌研究》2012年第1期,第11-24頁。73 文化認同與藝術選擇——以榆林窟第15、25窟為例看吐蕃密教藝術進入敦煌石窟的嘗試,寬旭主編《首屆大興善寺與唐密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編《密意劉韻——唐代密宗的文化與藝術》,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
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良,構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浙江泰順泗溪東橋 泗溪東橋位於浙江溫州泰順的泗溪鎮...
陳桷遺著有文集十六卷。《宋史》有傳。明人編撰《弘治溫州府志》卷一八、王圻《續文獻通考》、《萬曆溫州府志》、清《雍正浙江通志》、《民國平陽縣誌》均記載:“陳桷有《無相居士集》”。文集早失。關於陳桷詩文的流傳,清乾隆曾唯所輯《東甌詩存》收錄陳桷詩《合掌岩》一首。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的《全...
111、《呂潛年譜》(《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三輯,與陳名揚合撰);112、《明代著名詩文書畫家王璲考述》(《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04期);113、《席書年譜簡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06期,與孫蛟龍合撰);114、《清代蜀中詩冠張船山及其楹聯》(《蜀學》第十五輯);115、《清代大詩人...
4.《簡牘所見秦漢鄉政新探》,《簡帛》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2010年 1.《說東牌樓漢簡〈桂陽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緘〉》,《文物》2010年第10期 2.《劉向〈列女傳〉流傳及版本考》,《北大史學》第十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3.《探知古史的真實——王子今教授訪談錄》,《學術月刊...
張志鵬:《有“樊”銅器與樊國史地考論》,《南方文物》2019年第1期;張志鵬:《逢叔盤與匜及相關問題研究》,《出土文獻》第十五輯,中西書局,2019年;張志鵬、尹俊敏:《南陽市博物館藏上鄀太子平侯匜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物》2020年第4期;張志鵬:《新見雌盤考釋》,《華夏考古》2022年第1期;張志鵬:...
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
郭靜雲,《甲骨文"天"義通考———兼於"天"與"大"二字來往的商榷》,《甲骨文與殷商史》第十二輯,頁400-411。郭立新、郭靜雲,《中國最早城市體系研究(三)》,《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頁1─15。郭靜雲,《文明起源乃是基於協作》,《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8月30日 2021年 郭立新、郭靜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