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體育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基本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正成為人們新的追求。在此背景下,為統籌“十二五”時期全市各項體育改革與發展任務,促進體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體育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獨特作用,根據溫州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和新時期體育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特制定《溫州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十二五”時期溫州市體育發展的重要依據和指導性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 契機:北京奧運會
  • 倡導: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
  • 堅持:一月一主題
現狀基礎與發展機遇,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空間布局與重點項目建設,保障措施,

現狀基礎與發展機遇

(一)發展回顧
1、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十一五”期間,以北京奧運會為契機,溫州市積極倡導“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廣泛開展民眾體育活動。市本級堅持“一月一主題”,組織舉辦方便民眾參與的全民健身活動。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溫州傳遞活動,多屆元旦萬人健身跑、春節橫渡甌江冬泳活動,以及市直機關幹部職工運動會、社區運動會、“百鎮千村萬場籃球賽”等特色體育活動。各級各類體育組織不斷完善,體育人口快速增長。截至2010年底,全市擁有市級體育協會28個,各類體育社團組織600多個,省級國民體質監測與健身指導中心3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9000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口占總人口的33%,國民體育合格率達到91%;新創4個省級體育強縣(區)和95個省級體育強鎮(鄉、街道),並蟬聯“全國游泳之鄉”稱號。
2、競技體育捷報頻傳。“十一五”期間,溫州市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體育專業和後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湧現出呂志武、陳慧佳、蔣川等著名體育明星,向上級體校和體育訓練部門輸送的運動人才數量名列我省前茅。溫州體育運動學校和瑞安市少體校列入“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我市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成績優異,共獲得1枚奧運金牌、7枚亞運會金牌、4枚全運會金牌和4枚全國城市運動會金牌,在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省運會上所獲金牌、獎牌、總分保持全省前三,市體育局被市政府記集體二等功一次。
3、體育產業逐步發展。“十一五”期間,溫州市體育用品製造、銷售及體育服務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全市現有體育用品製造企業88家,體育用品銷售店765家,體育服務企業780家。體育彩票五年內累計銷售額40.53億元,為國家籌集公益金11.2億元,近三年發行量均進入全國所有城市前十位。社會力量辦體育邁出新步伐,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先後成立凱易路馬術俱樂部、溫州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等,投資開辦健身房近40家,羽毛球場地400多片,活躍了體育賽事、健身休閒和體育培訓等市場。
4、體育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全市體育設施投入大幅增加,相繼建成奧林匹克射擊中心綜合樓、溫州體校2號樓、瑞安市體育場、永嘉縣體育場、文成縣體育中心,已開工建設甌海區體育中心、泰順縣體育中心、蒼南龍港體育館。通過實施省小康體育村創建計畫、市政府體育為民辦實事工程,新建1567個全民健身苑點、1450個籃球場、300個桌球室和一批門球場、羽毛球場、游泳池館等體育設施,全市行政村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90%以上,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有效改善農村、社區健身環境。
5、賽事舉辦能力進一步增強。“十一五”期間,溫州市成功舉辦第五屆世界女子金屬地擲球錦標賽、全國第九屆成人游泳公開賽、世界女子職業高爾夫循環賽、國際海釣邀請賽、2007年全國汽車短道拉力賽、全國馬術盛裝舞步錦標賽、全國武術(男子)套路錦標賽、全國女子九球精英賽、全國蹦床錦標賽、中國旅遊城市·楠溪江全能定向越野賽等一系列高規格、高水準的重大賽事,進一步增強了承辦重大體育賽事的能力。
(二)存在問題
1、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待提升。體育公共服務存在城鄉和人群間的不平衡。大型體育設施和體育社團組織主要集中在城區,廣大農村地區相對缺乏。基層體育組織薄弱,行政村(社區)建有體育俱樂部的不到6%,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僅1人,科學健身指導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年人群體參與體育健身鍛鍊的比例明顯低於青少年群體和老年人群體,且體質監測指標有下降趨勢。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程度低,制約著民眾體育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另外,體育科研經費投入不足,人才建設、科技服務相對薄弱。
2、體育設施建設亟需加強。2010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1.1平方米,與體育強市的要求(人均場地面積1.5平方米)有較大差距。全市有6個縣(區)尚無體育中心,龍灣、洞頭、蒼南三個縣(區)沒有標準公共體育場或體育館、游泳館。體育訓練設施比較落後,溫州體校作為目前省內規模最大、項目最全的體校,仍無獨立校區、無固定校舍、無完善場館。
3、競技體育面臨發展瓶頸。體育訓練機構單一,溫州體育運動學校集中了全市絕大部分訓練項目,管理難度大,難以與具備專項訓練機構的兄弟城市抗衡。重競技、射擊等優勢項目面臨其他城市的衝擊,田徑、水上項目、三大球滑坡,游泳項目和標兵的距離在拉大。運動員退役安置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體校招生難問題日益顯現。教練員待遇低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高水平的教練員引進與留任困難。
4、體育產業發展相對滯後。體育製造業、服務業整體規模小,除體育場館開放、培訓和有償訓練之外,體育產業創收渠道少,2010年全市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0.42%。民眾主動參與體育健身、觀摩賽事、體質監測的消費理念尚未形成,體育休閒、體育旅遊等仍處在探索開發階段。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發展緩慢,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少,沒有形成品牌賽事。缺乏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社會投資體育設施建設、引進體育賽事、興辦體育俱樂部的積極性不高。
(三)面臨機遇
1、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為體育發展提供了機遇。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為新時期體育發展指明了道路。《全民健身條例》、《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檔案相繼頒布,為體育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配置要求,我市科學編制《溫州市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11-2020年)》,進一步最佳化全市體育設施布局,城鄉體育事業發展迎來機遇。
2、民眾對體育的新需求為體育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十二五”時期,隨著我市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和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民眾對生活質量將有新的、更高的追求,參與體育、享受體育將成為廣大民眾的內在需求,體育健身、賽事觀摩、體育休閒、體育旅遊等活動將會迎來廣闊的市場。同時,經濟發展為體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3、大都市建設為溫州體育發展提供了歷史契機。“十二五”時期,我市著力構建“1650”大都市發展新格局,隨著一批都市型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隨著城市建設和人口集聚,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體育配套設施。中心城區加大推進舊城改造和工業用地“退二進三”等城市最佳化提升工程,可進一步盤活城區用地,為解決部分社區因用地空間限制而產生的體育設施歷史欠賬問題提供可能。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體育法》,深入實施省委“兩創”總戰略,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三生融合幸福溫州”的總目標,按照“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要求,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體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力爭體育發展水平與溫州作為我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相適應,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相適應,為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對公益性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確保必要的財力投入,保障民眾日常健身需求和後備人才培養;積極引導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體育事業。在增加財政對體育投入的同時,調整投入結構,激活市場機制,擴大社會參與,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繁榮體育市場。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促進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以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體育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滿足民眾多元化的體育需求。通過落實城鄉一體化的體育設施建設,不斷提高體育服務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科教優先,人才強體。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重視和發揮科技、教育、人才隊伍在體育事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體育科技的進步,依靠體育教育的發展,依靠體育人才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發展和壯大體育事業。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積極探索新時期民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各項體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實現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至2015年,形成民眾體育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水平全省領先、體育產業特色鮮明、體育設施布局合理、體育科教較為先進的體育發展新格局,率先建成省級體育強市。
2、具體目標
——民眾體育。親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體育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民眾體育鍛鍊意識明顯增強、身體素質不斷提高。到2015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0%以上,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20000人左右,國民體質合格率達91%以上;新創建4個省級體育強縣,市級體育協會達到30個以上,體育社團在推動全民健身、提供體育服務、參與體育管理方面實現全省領先。
——競技體育。重點突出、梯度推進,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水上運動、重競技、游泳、羽毛球、飛碟、帆船(板)、體操、腳踏車等一批訓練基地加快建設。力爭到2015年,創建2個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3個省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向上級訓練部門輸送優秀體育後備人才50名以上。確保第15屆省運會成績位居前三名,力爭在第七、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上的參賽成績名列全國中上游水平,在2012年奧運會、2013年全運會、2014年亞運會上有新的突破。
——體育產業。以運動休閒、競賽表演、體育用品製造與銷售、體育彩票為主的體育產業加快發展,體育服務與產品能基本滿足民眾消費需求,體育產業成為我市新的經濟成長點。力爭到201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40億元以上,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0.1%以上,五年內體育彩票銷售額超過50億元。
——體育設施。基本形成功能較齊全、布局較合理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四級體育設施網路體系。建成溫州奧林匹克主體育場、溫州奧林匹克游泳跳水館和羽毛球訓練基地、溫州奧林匹克體育館等市本級重大項目;基本實現每個縣(市、區)都有體育中心。力爭到2015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5平方米以上,農村新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達100%,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率達到90%以上。
——體育投入及科研水平。提高體育運動的科技含量,推動體育科技與民眾體育、競技體育相結合,發揮科技和教育在提升全市體育發展水平中的基礎作用;確保財政性體育經費投入穩中有升,培育、引進、充實各類體育人才;營造體育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表2-1溫州市“十二五”期間體育發展指標表
指標分類
指標名稱
單位
2010年
2015年目標
民眾
體育
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
%
33
>40
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
9000
20000
國民體質合格率
%
91
>91
省級體育強縣(區)
5
9
市級體育協會
28
>30
競技
體育
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2
2
省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3
3
五年向上級訓練部門輸送優秀體育後備人才
[48]
>50
體育
產業
體育產業增加值
億元
12.2
>40
體育產業從業人員占總人口比例
%
——
>0.1
五年體育彩票銷售額
億元
[40.53]
>50
體育
設施
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平方米
1.1
>1.5
農村新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
%
90
100
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率
%
——
>90
註: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和省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每四年認定一次。[ ]為“十一五”累計值。

重點任務

(一)實施民眾體育普及工程
以創建體育強市為目標,深入推進全民健身工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全面提高民眾體育覆蓋面,增大包容量,建立健全以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組織建設、活動開展、健身指導、科學評估等為主要內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力爭到2015年,全市有9個以上的縣(市、區)進入省級體育強縣行列,創強人口覆蓋率達到80%以上。
1、營造日常、雙休日、節(長)假日三個體育生活圈。以構築三個體育生活圈為目標,有計畫、有重點地建設一批民眾健身場所。圍繞民眾日常健身需求,建設和開放包括廣場、公園、健身苑點、社區文化體育中心、社區公共運動場等居民身邊健身場所,營造日常體育生活圈;以休閒體育服務為主,建設包括公共體育設施、商業體育設施、社會體育設施等多元化市民健身娛樂體育服務基地,營造雙休日體育生活圈;以特色體育服務為主,建設包括水上運動、極限運動等特色體育服務基地和體育公園,營造節(長)假日體育生活圈。
2、打造一批民眾體育品牌活動。廣泛開展民眾基礎好、地域特色濃的全民健身活動,提升民眾特色體育品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城鄉居民參與其中。市本級繼續開展好“元旦萬人健身跑”、“春節橫渡甌江”、“端午節划龍舟”等傳統品牌民眾體育活動,創新“萬鎮千村百場籃球賽”、溫州足球聯賽等傳統項目活動模式,擴大民眾參與面;並圍繞“一月一主題”活動,不斷創新民眾體育活動項目。指導各地按照“一縣一品”要求和特色體育鄉鎮建設目標,結合本地山水、人文資源打造一批有影響、有規模、有特色、民眾參與面廣的品牌活動。
3、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路。積極發展城鄉基層體育組織,形成遍布城鄉、規範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力爭市級單項體育協會達到30個以上,每個縣(市、區)縣級單項體育協會達到15個以上。鼓勵中心鎮建立體育聯合會,推動鄉鎮單項體育協會和中心村體育輔導站建設。積極推動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村級體育俱樂部、老年體育俱樂部、職工體育俱樂部、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建設,為民眾參與全民健身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4、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志願者隊伍建設。積極籌建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管理;完善表彰激勵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力爭“十二五”時期新增11000名社會指導員,在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傳授健身技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基礎,加快形成覆蓋城鄉、服務到位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隊伍,廣泛組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技工作者、體育教師和社會熱心人士從事義務健身輔導,普遍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
5、強化對各類人群體育活動的引導。大力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畫”和“學校陽光體育運動計畫”,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質。以各級各類學校、公共體育設施及社會各類性質體育設施為載體,引導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鍊時間。引導、鼓勵老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加強婦女、少數民族、殘疾人體育工作,重視開展新居民(外來務工、創業者)體育工作,積極為他們參加體育健身和參賽創造條件。重視職工體育,推進“假日休閒健身年”活動,促進體育鍛鍊與日常生活、工作相結合。積極創新與推廣適合特殊人群的體育健身新項目、新方法。力爭到2015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全市總人口的40%以上。
6、加強全民健身調查監測和科技服務。加快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構建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路,完善國民體質監測、科學健身諮詢、民眾體育現狀調查制度。定期開展公益國民體質測定與科學健身指導活動,將國民體質監測指標納入社會發展綜合統計指標,力爭到2015年達到《全國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標準的城鄉居民人數比例達到91%以上;認真做好全國第四次國民體質監測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建設集科學健身、知識普及、諮詢、科研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民眾體育科學健身服務平台,提高全民健身科技服務水平。
(二)實施競技體育提升工程
以立足省運,瞄準城運,爭取為全運、亞運、奧運多做貢獻為目標,圍繞優勢競技體育項目和潛力優勢項目,加快後備人才訓練基地建設,大力培養拔尖人才,形成項目的群體優勢和梯隊優勢,提高全面參與競爭的綜合實力。
1、最佳化運動項目布局,走競技體育精兵之路。依託全市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調整項目結構布局,走競技體育集約化的發展路子。著重發展游泳、重競技、體操、射擊等優勢項目,重振羽毛球、桌球、三大球等項目優勢,提升田徑、水上運動等基礎性大項。科學布局各縣(市、區)業餘訓練項目,把培育優勢運動項目、承接市隊縣辦項目作為發展重點,確保每個縣(市、區)都有自己的拳頭項目。
2、強化訓練,做好運動會的備戰和參賽工作。整合競技體育資源,建立目標明確、責任到位、措施具體、管理規範、競爭有序、獎罰分明的工作機制,確保省運會、城運會備戰和參賽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第15屆省運會成績位居前三名,在第七、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上的參賽成績名列全國中上游水平,取得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注重把備戰省運會、城運會當作培養和鍛鍊後備人才的載體,通過競賽槓桿的積極作用,把目光瞄準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3年全運會,確保溫州競技體育環環銜接、延續發展。
3、抓好體育訓練基地和業餘體校建設。結合我市競技體育發展實際,“十二五”期間,爭取增設水上訓練中心(皮划艇、賽艇、帆船、帆板)、重競技中心(摔跤、跆拳道、柔道、舉重、散打、武術、拳擊)、射擊腳踏車訓練中心(射擊、射箭、腳踏車)等3箇中心,以及羽毛球、體操、游泳等若干體育訓練基地。到2015年,爭取創建2個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3個省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辦好各縣(市、區)少體校,擴大體育特色學校規模,形成以溫州體育運動學校和各中心(基地)為龍頭,以縣(市、區)少體校為重點,以陽光體育基地學校、體育特色學校為基礎的體育訓練格局,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4、拓展運動員培養渠道,提升運動員培養質量。圍繞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的“選好苗子、著眼未來、打好基礎、系統訓練、積極提高”的指導方針,健全以運動成績為核心的競技體育人才評價體系,大力加強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工作,確保五年內向上級訓練部門輸送優秀體育後備人才50名以上。以國家級和省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評比創建活動為載體,提高各級各類體育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構建並完善我市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抓好運動員的運動訓練和文化教育,開拓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新途徑,提高運動隊伍的科學文化素質。
5、完善運動員保障體系。積極探索運動員社會保障機制和就業培訓制度,將運動員保障工作的中心從物質激勵、福利保障等基礎層面向人力資源的深層次開發轉變。積極創造條件,拓展就業安置渠道,鼓勵退役運動員自主擇業,加大對運動員進行職業輔導、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創業扶持等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優秀運動隊運動員保障體系。建立人事勞動社會保障局、教育局、體育局等單位協調機制,推進退役運動員組織安置工作,為運動員提供暢通的工作和學習再安置渠道,消除運動員的後顧之憂,使其安心訓練與比賽。
6、加強競技體育行業作風和賽風賽紀建設。建立健全競賽仲裁制度和賽風賽紀的監督、檢查和處置機制。加強對裁判員的培訓和管理,努力維護體育競賽的公平、公正;加大運動員的資格審查力度。貫徹落實《反興奮劑條例》,堅持“嚴令禁止、嚴格檢查、嚴肅處理”的“三嚴”方針,抓好“教育、自律、制度、監督、懲處”五個環節工作,建立層層負責的有效責任約束體系,加大對使用違禁藥物的處罰力度。
(三)實施體育產業培育工程
以創建體育產業特色基地和培育“一縣一品”為重點,促進體育產業規模與效益、結構與質量的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以體育健身服務、體育競賽表演、體育運動休閒為產業主體,其它外圍產業為有益補充的發展格局,力爭到201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4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0.1%以上。
1、體育健身服務業。結合全民健身工程,大力普及健身體育知識,培養民眾體育健身意識,引導激發大眾體育消費。積極提升適合民眾需求的健身健美、羽毛球、籃球、足球、網球、武術、游泳等項目服務品質,打造一批知名體育健身服務品牌,讓市民樂享高品位的體育有償消費。積極培育一批連鎖經營的體育健身企業和高素質從業人員,有效提升我市健身市場檔次。鼓勵各體育協會向商業性體育俱樂部發展,走市場化、專業化道路。開展體育服務評星工作,推動健身娛樂業服務水平。
2、體育運動休閒業。充分發揮我市山水資源優勢,以“六城聯創”為契機,打造兩個特色運動休閒圈:打造以大羅山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國家級運動休閒基地)、麗岙馬術、瑤溪賽車、仰義高爾夫、澤雅漂流、濕地龍舟、江心嬉水等為主的都市運動休閒圈,大力發展假日體育;打造以帆船、帆板、動力傘、摩托艇、環島腳踏車等為主的洞頭—甌江口新區海洋運動休閒圈,提升溫州體育運動休閒的檔次和品位。爭取用3-5年時間培育出一個國家級運動休閒基地,1-2個省級運動休閒基地。發揮各縣(市、區)資源優勢,加大特色體育產業板塊的打造與推廣力度,在全市形成“一縣一品”的特色體育產業分布格局,努力使我市運動休閒業走在全省前列。
3、體育競技表演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思路,每年舉辦幾項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力爭在3-5年內打造龍舟大賽、海釣、全國羽毛球超級聯賽等品牌賽事。加快我市競技體育職業化步伐,通過政府引導,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社會力量投入到競技體育中來。探索賽事、運動員市場運作模式。積極開發賽事冠名權、體育廣告經營權、門票銷售權等各類無形資產,重視賽事轉播權的培育,建立良性發展的賽事產業經濟。
4、體育用品業。充分利用我市製造業量大面廣、基礎雄厚的優勢,加大對體育用品製造業的引導扶持力度。在進一步發揮行業指導作用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體育用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爭取到2015年培育出1-2個全國知名的體育用品品牌。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體育用品標準體系建設以及產品質量監管和認證工作,提升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體育用品大賣場、網路銷售等先進銷售模式,提升體育用品銷售業的規模和水平。
5、體育中介業。加快我市體育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培育,為我市體育中介業發展提供基本條件。鼓勵體育事業單位、體育協會、企業等社會主體合資建立體育中介公司,作為組織和運營重大賽事的主體。鼓勵廣告公司、諮詢公司、文化娛樂公司、律師事務等社會組織從事體育中介業務。加強體育無形資產的保護和開發,依法保護體育智慧財產權。加快體育保險業發展,鼓勵開發推廣適合我市實際的體育保險品種,不斷提高保險業為體育產業發展保駕護航能力。
6、體育彩票業。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彩票管理條例》,依法加強體育彩票銷售工作的管理,確保體育彩票安全運營、健康發展。開展市縣銷售機構的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最佳化銷售網點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體育彩票行銷制度,堅持行銷推廣、創新行銷手段,穩步擴大銷售量,力爭五年內體育彩票銷售額超過50億元。
(四)實施體育設施最佳化工程
落實《溫州市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11-2020)》,以合理配置利用體育設施資源、公平地向民眾提供高質量的體育健身服務為目的,設定各級公共體育設施,引導公共體育資源合理配置,建立較為完善的公共體育設施配置體系,促進全市體育協調健康發展。
1、加快市本級重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按照“具備舉辦全國城市運動會等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能力”的要求,結合現有體育設施布局和規劃,重點加快溫州奧林匹克主體育場、溫州奧林匹克游泳跳水館和羽毛球訓練基地、溫州奧林匹克體育館、溫州市水上運動訓練基地等市級重大體育設施建設。建立並完善國家級海釣基地(洞頭)、國家級地擲球訓練基地(浙工貿)、國家級羽毛球訓練基地等國家級運動項目基地。
2、推進縣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按照城市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標準,每個縣(市、區)原則上都要形成一個體育中心(體育公園)和多處縣級體育設施相結合的格局。重點加快樂清新城區體育中心、甌海體育中心、洞頭縣全民健身中心、蒼南縣體育中心、平陽縣游泳館、永嘉縣體育館、游泳館及體育場等縣級重大體育設施建設。同時,結合各地實際,謀劃建設鐵人三項基地,蒼南濱海汽車拉力賽賽道、沙灘排球基地、泰順山地腳踏車賽道、文成室內滑雪場、永嘉楠溪江國際全能定向越野賽基地等特色運動休閒場地,以場館設施帶動體育旅遊產業發展。
3、完善城市或城鎮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結合溫州山水資源,積極構建五大體育休閒生活區,即沿江(甌江、楠溪江、飛雲江、鰲江健身走廊)、沿河(沿塘河腳踏車健身道、健身游步道)、環海(以洞頭海島為主體,樂清、瑞安、平陽、蒼南為補充,打造海洋體育)、山地(泰順、文成、永嘉山區生態體育)、都市(以大羅山、三垟濕地為支點,打造都市休閒體育),打造城市和城鎮居民10分鐘健身圈。繼續實施“體育為民辦實事”工程,重點在中心鎮、城市居住社區建設一批健身中心、社區體育運動中心。力爭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心鎮均建有健身中心,每個街道的大型居住區設1-2個社區體育運動中心。
4、大力推進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按照《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畫(2008-2012)》,組織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努力改善以農村新社區為主體的農村基層體育設施條件,確保廣大農民民眾均等享受體育公共服務。銜接村級辦公樓改擴建和新建,充分利用現有閒置房產,建設村級體育運動設施,到2015年,全市範圍內農村新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達100%,其中有80%以上的農村新社區建有標準的籃球場。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以投資、捐贈和贊助等形式支持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和體育事業發展。
5、積極推進專項體育場館建設。進一步加大羽毛球、游泳、足球等當地民眾樂於參與,但有效供給不足的活動場館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羽毛球訓練基地建設,爭取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落戶;結合各鄉鎮(街道)體育活動中心布置羽毛球館,建成分布相對均勻的羽毛球場地網路體系。提高現有游泳場所利用率,加大各級體育活動中心游泳場館建設,合理開發公共天然水域,緩解游泳場館不足壓力。加快西洲島足球體育公園建設,同時結合各地公園綠地設定小型足球場。
6、推進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借鑑外地的成功經驗,加強與教育等有關部門的協調,推動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緩解城鄉居民體育健身設施不足的壓力。以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為突破口,制定相應的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鼓勵政策和保障措施,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將符合公共場所安全管理有關要求的學校體育場館,無償或有償向社會開放。力爭到2015年,全市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率達到90%以上。
(五)實施體育科教提高工程
積極提高體育運動的科技含量,推動體育科技與民眾體育、競技體育相結合,發揮教育在提升全市體育發展水平中的基礎作用;結合體育科技教育發展需要積極培育和引進各類體育專業人才,促進全市體育科教水平進一步提升。
1、推進體育科技與競技體育的結合,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堅持把體育科技服務作為提高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以運動訓練為優先主題,大力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和參賽能力。圍繞大賽奪金重點、重點項目、重點運動員,組建由各方面科研人員組成的科技攻關小組,以專項技術、體能增強、疲勞恢復及運動器材等為重點確定攻關課題,進行重點突破。注重提高優秀運動隊自身的科研服務水平,為全面提高運動員的整體技術水平和能力提供科學訓練的依據。
2、推進體育科技與民眾體育的結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以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健身指導體系建設為重點,積極將體育科技服務引入民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活動。重點做好國民體質資料庫建設和數據評價工作,為指導民眾科學健身提供依據。推進民眾體育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探索建立民眾體育學術團體。整理、創編和推廣民眾喜聞樂見、有地方特色、科學健康的體育健身方法。
3、發揮體育教育的基礎作用。充分利用高校體育、體育運動學校、少體校等體育系統的教育資源,實施體教結合,為各類人才培養發揮積極作用。探索與國內優秀體育院校聯合設立教練員崗位培訓基地,全面提高教練員的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積極推進高等體育院校建設的前期工作,按本科類體育高等院校規格引進國內或國外知名體育大學聯合辦學,提升辦學質量,為我市體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教支撐。
4、深化體育科技體制改革。結合溫州實際,按照科技面向訓練一線、面向大眾健身科學化的要求,有效整合全市體育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機構,構建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精幹高效的科技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體育人才評價機制,以職稱評審為抓手,以包括收入分配體系和獎勵制度的激勵機制改革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人才的選拔、任用機制,逐步形成獎罰分明、能上能下的動態管理體系。構建溫州體育人才資料庫,建立人才諮詢決策機制。
5、積極培養、引進體育人才資源。積極爭取財政與政策支持,將體育人才納入溫州人才引進系列,加快對各類體育人才的培養、引進步伐,造就一支優秀的運動員、教練員和體育科研人才隊伍。定期向全國公開招聘運動健將級以上的優秀退役運動員和高水平教練員,提升教練員隊伍的整體水平。加快體育管理、體育競技、體育法制等各類體育人才的培養步伐,為體育工作實行全方位管理和巨觀指導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十二五”期間,爭取引進10名以上優秀運動員和高水平教練員、2-3名優秀體育科研人員。
6、營造優秀體育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體育人才評價機制,以實施專業人才、教練員競爭上崗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人才的選拔、任用機制,逐步形成獎罰分明、能上能下的動態管理體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進體育事業單位的評聘分開和全員聘用工作。不斷完善體育人才激勵機制,建立有利於調動體育人才積極性、創造性的收入分配體系和獎勵制度。構建體育人才資料庫,建立人才諮詢決策機制。

空間布局與重點項目建設

(一)總體空間布局
圍繞體育強市創建目標,結合“1650”大都市建設,按照推進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體育設施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布局全市公共體育設施,在全市形成“中心集聚、六副並進、網路最佳化”的公共體育設施布局構架。
1、中心集聚
“中心”指溫州大都市區主中心,包括鹿城、龍灣、甌海、甌江口、洞頭、甌江北岸(含上塘)區域。中心區的公共體育設施按市級—區(縣)級—街道級—社區級四級進行配置,形成以溫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類學校為主,以洞頭縣體育中心等區(縣)級體育中心為輔,以體育公園和溫州帆船帆板基地、溫州棋院等專項體育設施為補充的大型公共體育設施構架,滿足服務大型體育賽事和賽後居民使用的要求。
同時,根據居住人口規模和合理使用範圍,結合管理單元劃區,形成以街道級公共體育設施為核心、以基層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為基礎的,以環山(大羅山、景山、吹台山登山健身步道、戶外運動場地)、環河(溫瑞塘河腳踏車健身道、游步道、活動場地)、沿江(甌江兩岸健身步道和籃球、足球場地)健身走廓為補充的中心區公共體育設施均衡網路式布局結構,服務居民日常體育健身。
2、六副並進
“六副”指瑞安、樂清、平陽、蒼南等沿海副中心和泰順、文成等山區副中心。縣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以服務居民體育活動為主,兼顧體育賽事。“十二五”期間,在確保各副中心縣市建有一處上規模的綜合性縣級體育中心的基礎上,支持、引導各縣(市)根據本地區地域特色和體育發展現狀,積極布局相關專項公共體育設施。
3、網路最佳化
“網路最佳化”是指依託溫州大都市50個左右中心鎮,以推進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廣大民眾日常體育健身需求為主要目標,充分挖掘鎮(街道)、村(社區)兩級公共體育設施潛力,形成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均衡式”布局模式。
鎮(街道)級公共體育設施應注重配置球類、游泳、健身等場地,同時提供休息室、社交場所等附屬設施,打造集健身、休閒、娛樂、社交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活動中心。村(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主要配置一些分散的小型運動場所、體育器械運動點、老人活動場地等,滿足居民日常的鍛鍊需求。
(二)重點項目建設
充分銜接《溫州市社會事業設施布局“十二五”規劃》、《溫州市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11-2020)》以及各縣(市、區)區域總體規劃,結合“十二五”我市體育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重點實施25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約64.69億元,其中“十二五”期間投資約63.79億元,以提高本規劃的可操作性。
1、市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溫州奧林匹克主體育場、溫州奧林匹克游泳跳水館和羽毛球訓練基地、溫州體育運動學校永中校區、溫州奧林匹克體育館、溫州棋院、溫州市龍舟基地、溫州市帆船帆板基地等,共10項,“十二五”期間投資約44.73億元。
2、縣(市、區)級體育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樂清新城區體育中心、甌海體育中心、洞頭縣全民健身中心、蒼南縣體育中心、平陽縣游泳館、瑞安市體育中心二期(游泳館)等,共15項,“十二五”期間投資約19.06億元。
(三)項目建設資金及用地安排
1、項目建設資金安排
根據“十二五”時期我市重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項目安排,項目資金籌集方案共分為兩類,即財政投入、財政投入+自籌。完全由財政投資建設的項目有5個,總投資約11.04億元,由財政和業主單位共同出資建設的項目有20個,總投資約52.75億元。對於財政投入+自籌類項目,如果財政投入與業主單位自籌資金的比例按1:1計算,“十二五”期間,財政約需投資36.62億元用於重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表4-1 重大建設項目資金籌集方案匯總表
項目類別
財政投入
財政投入+自籌
項目數
總投資(億元)
項目數
總投資(億元)
市級體育設施
0
0
10
44.73
縣(市、區)級體育設施
5
11.04
10
8.02
合計
5
11.04
20
52.75
2、項目建設用地安排
根據“十二五”重大體育設施建設安排,做好與全市及各縣(市、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總體規劃的銜接工作,保障項目建設用地,逐步建成一批與區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育設施,促進體育與經濟協調發展。按照可操作性原則,結合體育設施用地現狀和要求,將公共體育設施布局分為獨立占地和共用地兩類,市級、縣(市、區)級公共體育設施需獨立占地;對於老城區或其他新增獨立用地困難區域,鎮(街道)、村(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可以採用共用地形式,與公共綠地、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或其他建築結合設定。
表4-2 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用地安排
用地類型
用地策略
獨立占地
保留
儘量保留現有的公共體育設施,同時對於廢棄、被占用的公共體育設施儘量保留、恢復使用。
改擴建
保留體育設施用地性質,改建為其它類型公共體育設施;對於用地侷促,但有擴建條件的場地進行擴建。
新建
對於控規已確定的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通過新建增加設施;對於控規未明確的地塊,通過選址現狀無建築或少建築、拆遷難度小的場地,特別是結合“退二進三”及廠房改造、用地置換,或結合舊城改造用地置換,以滿足需求,並編制相應規劃或修訂規劃加以落實。
共用地
Ø與公共綠地結合。適當改造現有公共綠地,增加體育設施,在新規劃的公共綠地設計中增加體育設施的內容。
Ø與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或其他建築結合設定。通過設定室內體育設施和建設室外體育場地,滿足居民體育活動需求。新規劃居住區中需要按規範設定一定規模的體育設施。
Ø開放機關、學校、企業附屬體育設施。
Ø結合文化設施設定,利用文化設施中的體育設施功能。

保障措施

(一)重視規劃引導,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根據規劃實施和體育強市創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體育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把體育工作擺上議事日程,把體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區域總體規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大對規劃實施的跟蹤檢查力度,完善督辦檢查機制,以重點工作、重點工程為主,帶動其他各項任務的落實,確保我市體育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和總體目標的實現。加強體育隊伍建設,推進體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市體育局直屬單位體制改革,強化對全市體育發展的領導。完善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鄉鎮(街道)要確保有專(兼)職人員負責體育工作;社區、行政村要落實兼職文體人員,確保基層民眾性體育活動的健康發展。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資金投入體系
認真貫徹《體育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和省、市有關檔案精神,將體育事業經費、基本建設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畫,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步增加。注意調整和加大體育科技、體育人才資源開發等薄弱環節的資金投入比例,縣(市、區)財政應配套相應經費,加大對體育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的教練員、運動員、管理人員的激勵。加強對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理,嚴格按國家規定的範圍用於體育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溫州體育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投融資平台功能,加快大型公共體育設施項目的建設、運營以及相關延伸產業的經營開發。對於可以實行市場化運作的項目,加大項目招商力度,積極吸引民間資金的投入,探索建立多渠道的體育經費投入體系。
(三)開展交流合作,接軌國際體育發展
以備戰和申辦大型體育賽事為目標,引進國際、國內高水平單項比賽;以舉辦國家級以上的體育賽事和體育交流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同國內外的體育交流。採取“請進來、派出去”等方式,以體育競技、體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流與合作為重點,積極學習、借鑑和掌握體育先進省、市和其他國家發展體育的成功經驗、先進技術,引進、培養人才,增強我市體育發展的綜合實力。加強與各類國際體育組織的溝通、聯繫與合作,確保每年對外交流1-2次,促進我市體育發展與國際接軌,促進我市體育又好又快發展。
(四)加快政策研究,積極爭取政策扶持
加強政策法規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爭取建立體育事業專項扶持基金,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儘快出台體育事業捐贈辦法,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捐贈、投資等形式支持公益性體育事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體育產業。制定並完善產業政策,如財政、信貸等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內資,吸引外資,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體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參股、租賃、組建體育產業集團等形式,參與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和開發,參與投資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加大競技激勵政策力度,進一步完善訓競管理人員目標考核獎、運動員的運動成績獎和教練員的人才輸送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五)開展體育宣傳,營造良好體育氛圍
準確把握體育的本質和內涵,通過藉助外力、整合資源,不斷提高體育宣傳工作質量和水平,為體育的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構築體育信息平台,建立信息保障服務體系,多渠道、多層次開展體育宣傳,大力倡導體育的生活化、科學化、社會化、產業化、法制化理念,提升公民的體育意識、健身意識、消費意識。深入挖掘體育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大力倡導奧林匹克精神,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讓體育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成為溫州精神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六)加強法制建設,加快依法治體步伐
強化對全市體育發展的巨觀管理和微觀指導,加強各級體育部門與本地政府職能部門的協商和溝通,統籌安排,落實工作責任。建立健全競賽仲裁制度和賽風賽紀的監督、檢查和處置機制,進一步加強對裁判員的培訓和管理,加大對運動員的資格審查力度,加大對使用違禁藥物的查處力度,努力維護競技體育的公平、公正。依法加強對體育市場的監管,規範市場秩序,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確保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
附表:溫州市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表 單位:億元
序號
項目名稱
建設性質
建設內容、規模
建設年限
總投資
"十二五"投資
籌資方案
項目選址
用地需求(畝)
合計(共25項)
64.685
63.79
-
-
2495.39
一、市級公共體育設施(共10項)
44.73
44.73
-
-
1499.64
1
溫州奧林匹克主體育場
新建
主體育場包括6萬座主體育場、綜合體育館(含5000座體育館、訓練館、1000座游泳館)、S1線上蓋物業等。
2011-2015
19.9
19.9
財政、自籌
龍灣永中
586
2
溫州體育運動學校永中校區
-
總建築面積約240000平方米,能滿足5000名學生的學習訓練生活需要。
2011-2015
9.9
9.9
財政、自籌
龍灣永中
429
3
溫州奧林匹克游泳跳水館和羽毛球訓練基地
新建
3000座游泳跳水館,配室外游泳池及兒童池,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並建設羽毛球運動訓練基地。
2012-2015
3.4
3.4
財政、自籌
靈崑街道
200
4
溫州奧林匹克體育館
新建
主要建設10000座體育館,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2011-2015
4
4
財政、自籌
甌海麗岙
110
5
溫州棋院
新建
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
2011-2015
2
2
財政、自籌
甌海麗岙
25
6
溫州市帆船帆板基地
新建
地上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
2011-2015
1.2
1.2
財政、自籌
洞頭
56.4
7
溫州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
新建
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
2012-2014
0.3
0.3
財政、自籌
溫州體育中心游泳館東側
10
8
溫州市水上運動訓練基地
新建
賽艇、皮划艇比賽訓練設施及學習生活區,建築面積9493平方米
2011-2013
0.68
0.68
財政、自籌
樂清清江
77.35
9
溫州市室內體育活動中心
新建
建築面積8542平方米
2011-2013
0.35
0.35
財政、自籌
九山北路
5.89
10
溫州市龍舟基地
新建
龍舟廣場、祭壇、樓閣、賽道、觀眾看台、後勤服務中心
2011-2015
3
3
財政、自籌
三垟
待定
二、縣(市、區)級體育設施(共15項)
19.955
19.06
-
-
995.75
1
龍灣區全民健身中心
新建
建設籃球場、國民體質監測站、球類館等,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
2012-2015
0.8
0.8
財政
龍灣永中
18
2
甌海體育中心
續建
建設游泳館、體育館、體育場,總建築面積7948平方米
2010-2012
0.365
0.29
財政、自籌
甌海郭溪
109.5
3
樂清新城區體育中心
新建
體育場、體育館、跳水館
2011-2014
7.74
7.74
財政
樂清新城
351
4
瑞安市體育中心二期(游泳館)
續建
建築面積14300平方米
2011-2012
0.9
0.9
財政
瑞安錦湖
25
5
瑞安市少體校
新建
訓練館、教學樓、宿舍等
2013-2016
0.5
0.4
財政
瑞安錦湖
10
6
永嘉縣體育館、游泳館及體育場
新建
兩館用地60畝,建築面積18500平方米,400米田徑場用地50畝
2011-2014
2.65
2.65
財政、自籌
永嘉上塘
110
7
洞頭縣全民健身中心
新建
體育館、游泳館、心羽毛球館、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等
2011-2015
1.2
1.2
財政
洞頭北岙
25.2
8
平陽縣游泳館
續建
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包括50米*25米泳池及管理用房等
2011-2012
0.9
0.9
財政、自籌
平陽昆陽
26
9
平陽縣少體校
續建
總建築面積13031平方米,包括教學樓、訓練用房、辦公用房、學生宿舍及食堂等
2011-2012
0.3
0.3
財政、自籌
平陽昆陽
10
10
平陽縣鰲江鎮體育中心(鰲江體育館)
新建
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及配套設施
2011-2015
0.6
0.6
財政、自籌
平陽鰲江
27
11
文成縣游泳館
新建
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
2011-2015
0.3
0.3
財政、自籌
文成大嶨
6.75
12
泰順縣體育中心
續建
建築面積13380平方米
2010-2011
0.7
0.2
財政、自籌
泰順羅陽
60
13
蒼南縣體育中心
新建
體育館固定座位3092座,活動座位1052座;游泳館活動座位1052座。
2011-2014
1.3
1.3
財政、自籌
蒼南縣城新區
144.2
14
蒼南龍港體育館
續建
總建築面積30865平方米
2008-2013
1.7
1.48
財政、自籌
蒼南龍港
73.1
15
中心鎮、農村社區體育活動場所建設
新建
各中心鎮健身中心、農村社區體育設施
2011-2015
待定
待定
財政、自籌
各中心鎮
待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