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崑劇(溫州崑劇)

永嘉崑劇

溫州崑劇一般指本詞條

永嘉崑劇又稱溫州崑劇,是流行在以浙江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屬於崑劇流派之一。明萬曆年間(1573一1619)崑劇傳入溫州後,和溫州的戲曲聲腔互相融合,逐漸形成這個地方劇種。 永昆的聲腔,既有與蘇崑同牌同調,也有同牌異調和獨有曲牌。演唱中不受傳統聯套宮 調規律限制,可以同宮異調聯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間轉調,呈現極大靈活性和豐富性。在打擊樂方面也保存了較為古樸的民間鑼鼓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嘉崑劇
  • 又稱:溫州崑劇
  • 流行地區:以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
  • 永崑劇目:《荊釵》、《白兔》等
歷史,器樂曲牌,劇目表,

歷史

永嘉崑劇 腳色最初有小生、正生、當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戲,稱“八腳頭”。後發展到13腳。表演藝術古樸、自然、明快、講究生活真實。丑角道白多用溫州方言。
永嘉崑劇
永崑劇目大小約120多個,有《荊釵》、《白兔》、《殺狗》、《琵琶》、《金印》、《繡襦》、《八義》 等;尚有李漁作品七種和一批獨有劇目。
清嘉慶年間,永昆有秀柏、靄雲等班社。同光至民初為鼎盛時期班社多達三四十個,最 有名者為新同福與新品玉,時稱“品玉行頭好,同福價鈿老。”新同福系葉良金(藝名蒲門生)、 楊盛桃(阿桃兒)所組建,演員陣容齊整,名藝人徐鄭、炳虎(葉嘯風〕、邱一峰(小生水)皆得蒲門生親傳,名揚藝壇;另一演員高玉卿,觀眾暱稱“大姆旦”,演技精湛,數十年間獨步昆班,弟子達200餘人;從而永嘉崑劇聲名大振。其後有楊永棠、楊銀友繼承永昆衣缽。
抗日戰爭時期,永昆藝人日漸凋零,觀眾銳減。1951年,合併新同福、新品玉、一品春、 南春班社零散藝人,成立溫州地區巨輪劇團。1954年,劃屬永嘉縣,稱永嘉崑劇團。它曾以擁有生角演員楊銀友、旦角演員周雲娟等一批卓越的表演藝術家而風靡一時。五十年代赴上海演出《荊釵記》、《琵琶記》、《繡襦記》等,贏得一致好評,上海名家俞振飛觀後曾有“南昆北昆,不如永昆”之贊。1957年,溫州戲曲學訓練班為永嘉崑劇團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現又有一批學員在上海培養,可謂歷經風雪而無畏,依舊生意盎然。1999年,為參加首屆中國崑劇藝術節,永昆決定排演南戲古典劇目《張協狀元》,當時已經59歲的林媚媚成了扮演張協的不二人選,再次被拉上了舞台,人稱“花甲小生”。2000年春天更以一出《張協狀元》名震昆壇,贏得行家一致讚譽。林媚媚現名列新一批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之中。

器樂曲牌

從現存的器樂曲牌來考察,永嘉崑劇的器樂曲牌分為管弦樂和吹打樂兩大類,多用來渲染舞台氣氛或為舞蹈動作伴奏。早期永嘉崑劇的藝人大都來自亂彈班,故兼有兩個劇種的牌子。
來源於唱腔曲牌的有:
[風入松]、[六么令]、[玉芙蓉]、[錦堂月]、[川撥桌]、[香柳娘]、[青雲才子]、[泣顏回]、[番竹馬]等。有來自明清小曲的,如[五更轉]、[傍妝檯]、[四大景]、[九連環]、[寄生草]等。
來源於吸收其他劇種或取自民間樂曲的有:
[漢東山]、[大八板]、[百家春]、[孔雀開屏]、[雙鳳舞]等。
來源於吸收宗教音樂的有:
[三寶贊]、[七星贊]、[佛前燈]等。由於唱腔曲牌宮調多變,所以每一種宮調的唱腔都有同宮調與之相配套的曲牌。以嗩吶過場為例,就有[上字過場]、[尺字過場]、[小工過場]、[角調過場]、[六字過場]、[正宮過場]、[乙字過場]等名目,各調的演奏方法也不相同。潘好男

劇目表

早期劇目(12種)
《荊釵記》、《白兔記》、《屠狗記》、《琵琶記》、《金印記》、《八義記》、《繡襦記》、《尋親記》、《千金記》、《牧羊記》、《青蓮記》、《西廂記》。
傳統劇目(32種)
《春燈謎》、《燕子箋》、《一捧雪》、《永團圓》、《占花魁》、《雙熊夢》、《釵釧記》、《醉菩提》、《桂花亭》、《倒精忠》、《意中緣》、《鳳求凰》、《比目魚》、《蜃中樓》、《奈何天》、《玉搔頭》、《風箏誤》、《巧團圓》、《翡翠園》、《青冢記》、《紫釵記》、《長生殿》、《金鎖記》、《折桂記》、《胭脂判》、《翰墨緣》、《兒孫福》、《衣珠記》、《天門陣》、《金棋盤》、《大補缸》、《倭袍記》。
獨有劇目(42種)
《對金牌》、《鐘情記》、《女賢良》、《錯中冤》、《惠中緣》、《紫金魚》、《合明珠》、《後和番》、《火焰山》、《天喜柱》、《九龍柱》、《鵲橋會》、《下陳州》、《花鞋記》、《巧相逢》、《盤龍釧》、《玉翠龍》、《玉夔龍》、《熊虎報》、《繼母賢》、《雙鴛判》、《醉扶歸》、《雙玉龍》、《烽火台》、《玉蓮花》、《合蓮花》、《結網記》、《虐媳報》、《孽隨身》、《開金鎖》、《匿鎖記》、《殺金記》、《孟姜女》、《雙義節》、《花飛龍》、《花琵琶》、《花荊釵》、《戲牡丹》、《惡蛇報》、《懸岙猿》、《飛龍鳳》、《雙蓮橋》。
保留於甌劇中的全本戲(3種)
《連環記》、《雷峰塔》、《漁家樂》。
保留於和劇中的全本戲(1種)
《曾頭市》。
折子戲(共79種)
《鳴鳳記》:寫本、斬楊、嵩壽、送毯。《玉簪記》:琴挑、問病、偷詩、趕船。《一文錢》:燒香、羅夢。《九蓮燈》:火判。《昊天塔》:五台。《古城記》:斬蔡、訓弟。《獅吼記》:梳妝、跪池、變羊。《西川圖》:三闖、負荊、蘆盪。《單刀會》:訓子、刀會。《精忠記》:掃秦、敗金。《虎囊彈》:山門。《千忠戮》:草詔、慘睹、搜山、打車。《蝴蝶夢》:扇墳、劈棺。《洛陽橋》:下海。《天下樂》:嫁妹。《風雲會》:訪普、送京。《紅梨記》:賞燈、亭會、花婆、醉皂。《義俠記》:打店、打虎、挑簾、裁衣、戲叔、殺嫂。《水滸記》:殺惜、下書、借茶、活捉。《麒麟閣》:激秦、三擋。《鐵冠圖》:擒闖、別母、亂箭、刺虎。《古城記》:送嫂、挑袍。《雙珠記》:賣子、投淵。《浣紗記》:回營、姑蘇、打圍。《孽海記》:思凡、下山,我啊我啊. 。《爛柯山》:前逼、後逼、痴夢、潑水。《牡丹亭》:勸農、花判。《南西廂》:游寺、下書、佳期、賴簡、拷紅。《滿床笏》:卸甲、封王。《邯鄲夢》:掃花、三醉。
其他小戲(共26種)
《摩天嶺》、《霸王莊》、《金錢豹》、《拾花扇》、《打郎屠》、《打麵缸》、《大回朝》、《界牌關》、《喜封侯》、《賣花線》、《盪河船》、《絕闖山》、《麻姑進酒》、《蟠桃大會》、《八仙過海》、《雙埕翻醋》、《王文診脈》、《擋馬》、《太白醉酒》、《金錢豹》、《羅鍋》、《打韓通》、《八打投遼》、《挑女婿》、《啞背瘋》、《雙下山》。
高腔昆唱小戲(共4種)
《馬武搜山》、《溺女果報》、《木頭串戲》、《昭君和番》。
創作改編移植的劇目(共43種)
上世紀50年代後創作改編移植的劇目(共43種)
《羅衫記》、《馬陵道》、《杜十娘》、《東窗記》、《審誥命》、《十五貫》、《彩樓記》、《雪裡梅》、《百花贈劍》、《補鍋》、《畫皮》、《社長的女兒》、《贈書記》、《玉面狼》、《秦樓月》、《田螺女》、《取火棍》、《金魚仙子》、《枯井案》、《平頂山》、《煉印》、《三請梨花》、《海上漁歌》、《風雪擺渡》、《焦裕祿》、《鄭明德》、《紅燈記》、《水牢記》、《黨的女兒》、《平原游擊隊》、《雷雨夜》、《風雷渡》、《劉介梅》、《龍角山》、《星星之火》、《洪湖赤衛隊》、《紅霞》、《趕白鵝》、《血淚盪》、《游鄉》、《一袋麥種》、《風雨同路人》、《瓊花》。
改編移植的劇目(共12種)
上世紀80年代後創作改編移植的劇目(共12種)
《飛龍傳》、《牆頭馬上》、《百花公主》、《浮沉記》、《鳳求凰》、《白蛇後傳》、《斬娥》、《春草闖堂》、《牲祭》、《貴人魔影》、《婉娘與紫燕》、《嘉富村瑣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