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橋,中國山西省晉中市境內橋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家橋
- 所在國家:中國
簡介,規模,
簡介
溫家橋,坐落於長凝鎮溫莊村東,村人稱之為“東橋”。民國26年修《灤縣誌》有載,但僅記“溫家橋”三字,無下文。閱《重修溫家橋碑記》拓片,加之尋蹤調查,方略知一二。
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溫家橋碑記》言,“聞家橋莫知其從始也,跨泝河之上流,據海陽之要路。”說明此前已有石橋,因無碑記,又無人詳知,故以“莫知其從始也”一言以蔽之。“跨泝河之上流”一說似有誤。溫莊村耆老均不知泝河之上曾有溫家橋。泝河發源於灤州城西烽火山,上游分大泝河、小泝河,於蓮台二流匯合,至蠶沙口入海。大小泝河合流後南行10餘里於溫莊西經過。溫泝間大約6里,隔楊安坨、梁營二村。梁營村西向距泝河尚1里,此處未曾有石橋,向南3里許東染各莊村西曾有人行木板橋一座。長凝鎮的東染各莊和程莊鎮的前染各莊原為一村,稱前染各莊。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秋初,暴雨成災,大水從前染村南北向衝出一條河,成為泝河分支,河西仍稱前染各莊,河東稱東染各莊,兩村之間始架上述板橋。
規模
溫家橋實坐落於溫莊村東200餘米之坑塘上。雨季坑塘水量充沛則順河溝東向經楊沈莊村南匯注小青河而入海。此處曾為長凝至倴城必由之路,即《碑記》所言“海陽之要路”。嘉慶重修前之古石橋,“考架鼉鞭石之遺,擬玉棟金鰲之制,非不壯麗也”。可見橋美麗壯觀,憾不知其從始,未詳其舊事。蓋石橋坐落於溫莊村東,且由溫莊溫姓首事始建,故名溫家橋。因年久失修,傾圮難行,溫莊等八村於嘉慶二十年重修溫家橋。重修後,石橋為3墩4孔,長10米,寬3米有餘,東西走向。據村人回憶其無欄有飾。其無欄未必確切,或年久毀壞,或日本侵華為過汽車展寬時去掉也未可知。橋之梁北向雕龍頭,南向雕龍尾,渾然一體。乾旱季節,中間兩孔有水,兩側孔洞無水。夏秋兩季,4孔均通水折而東流。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曾覆土木將橋展寬以能過汽車、裝甲車,將橋震軋損壞。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為迎接東野入關,支援平津戰役,政府組織修拓長倴公路,溫莊東一段北修200米,避開了坑塘及破損石橋。石橋廢棄後於1958年拆掉。今溫家橋已無蹤影,坑塘變窪地,河溝已成為平疇沃野。
溫家橋雖成往事不再,但溫莊等八村百姓修橋行善之舉被廩膳生員張玉衡所撰碑記存留下來,以傳後人。碑記引經據典,夾敘夾議,文采飛揚,動情入理,別具一格,可謂古文之佳作。原碑高(不含碑額)120厘米、寬67厘米,清左居士溫玉如書丹。碑書為楷,柳筋顏骨,剛勁有力,透著清新質樸、師法不拘之風。貞珉原作雖不知所終,但碑文拓片卻有倖存留於世,此乃不幸之萬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