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仲,祖籍台山市羅洞村,1932年出生,是加拿大著名的華人社會活動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仲
- 出生地:台山市羅洞村
- 出生日期:1932年
- 主要成就:110周年紀念勳章
多年來,為爭取華僑華人權益盡心盡力,為華人社會服務任勞任怨,對促進中加人民的友誼與交流功不可沒。為了表彰溫仲對國家和社會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加拿大政府先後於1977年和1993年分別授予他加拿大立國110周年紀念勳章、加拿大立國125周年紀念勳章。這是加拿大國家最高榮譽勳章,溫仲兩次獲得它,並且在第二次是與兒子溫威廉同獲殊榮,一時轟動了整個多倫多,在全加拿大傳為佳話。
上個世紀末,溫仲的祖父告別親人,離開故鄉,與一班同伴一起,飄洋過海,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加拿大,開始了築路勞工的艱苦生涯。靠著中國人傳統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不但要活下來,而且要活出個人樣的堅強信念,他奮鬥了幾十年,終於在異國他鄉堅持下來,並有了第二代。溫仲的父親繼承了父親一點的微薄的家產,開創新的生存途經。到了溫仲,已是溫家第三代了。雖然溫仲的祖輩、父輩都是生活在加拿大的華僑,但為了不讓後代忘記中華文化的思想傳統,他們把溫仲送回台山接受教育。所以,溫仲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故鄉渡過的。
作為著名僑鄉,台山是近百年來移民北美最早和最多的地方。到溫仲這一代,移民們已在他鄉站穩了腳跟,為了下一代能有文化、有知識,不再像上一代那樣只能出賣苦力,所以紛紛把掙回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辦學。溫仲就讀的台山縣立中學就是一所由美、加華僑捐建的學校。學校占地五百多畝。教學樓在當時是很有氣派的。溫仲在那裡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接受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的薰陶,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學的後期,溫仲轉學到了廣州第二中學。這所建在越秀山下的學校,在廣州較有名氣,師資力量雄厚,環境優美。溫仲在那裡如魚得水,初露鋒芒。他學習用功,各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學校的論文和演講比賽中,他以明確的觀點和雄辯的口才贏得獎項。在音樂方面,他的口琴技藝也是一流的,所以同學們都樂意向他請教。他領導的那個人數眾多的口琴隊,在二中相當出名。而且他名聲在外,曾被廣州市穗星口琴交響樂團聘為助理教授。在體育方面,來自著名排球之鄉台山的溫仲更是一名好手。他擔任二中排球隊長兼助教期間,二中排球在1950年廣州市全市學生組排球聯賽中獲得了第五名。溫仲還是一名田徑選手,擅長短跑,曾獲全市10項全能第三名。總之,在二中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裡,溫仲是一個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優秀學生。而溫仲在中學時代形成的活潑開朗的性格、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及助人為樂的品德,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追求中獲益非淺。
1953年,溫仲移民加拿大,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像他的父輩一樣,他把加拿大看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新生活。剛到加拿大時的生活是相當艱難的。50年代初,加拿大的經濟還不太發達,就業機會不多。一般本地人生活尚不易,何況溫仲初來乍到,不懂英語,又無技術,一切都只能從零開始。這一年,溫仲2l歲。
溫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館裡洗碗碟。那是一家坐落在多倫多皇后街的小餐館,溫仲每周工作6天半,每天都要彎著腰,弓著背,一站七八小時。到下班回到家,人已筋疲力盡,渾身酸疼。但溫仲從不叫苦,毫不氣餒。他知道,必須這樣拼搏,才能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必要的經濟基礎。因為要立足必須有錢,上學、讀英文要錢,辦事業更需要錢。因此,他必須咬著牙頂下去。
溫仲明白,光靠蠻幹,充其量也只能掙點錢過過小日子。可他的理想並不在此。當時,他雖然身處廚房那窄小、潮濕、陰暗的一角洗碗碟,可他的思緒早已飛向未來。他夢想著:我將來一定要擁有一間大大的餐館,裡面裝修豪華,高懸中國宮燈;侍應服裝整潔,一律上穿紅外衣,下著黑長褲,個個笑容可掬,服務同全;餐館菜色多樣,以色香味俱全的中菜為主,兼顧西菜,以滿足各種客人的需要。在憧憬中,他看到自己的小餐館由小到大,漸漸發展成為多倫多數一數二的中國酒樓。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儘快融人當地社會,溫仲加緊學習英語。當時年薪僅有1000加幣的他,為學英語就花去了600加幣。至今回憶起這段往事,溫仲能為自己的決定高興。
1957年,溫仲與朋友們合夥,在多倫多的西登打士街開了他的第一間西湖酒樓。當時的西登打士街還不成其為唐人街,商店稀少,街市冷清。在那裡開餐館,是需要有勇氣的。溫仲所以有這股勇氣,是因為他有遠見。他認為,多倫多的華人會越來越多,他們需要中國餐館。西湖酒樓剛開辦時規模很小,只有50個座位,但創業者都是一班充滿活力、具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他們首先推出著名的“北京鴨”,招徠了不少顧客。他們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諸如為議員競選籌款等,搞得有聲有色。西湖酒樓
漸漸出名,生意一天天紅火起來。
就在登打士街的華人們慢慢多起來,溫仲和朋友們的生意越做越多,西登打士街初具唐人街規模的時候,1967年,多倫多市政府作出一個決定,要把唐人街列為發展區。也就是說,要這一大片地方空出來,以備將來擴充城市時有發展餘地或改建花園之用。這就意味著唐人街有被吃掉的危險。訊息經傳出,整個唐人街為之震動,各商號業主深感威脅,一片恐慌。這時,溫仲顯示出他堅強的意志和出色的組織才能。他率先與餐飲業人士發起成立了“保護華埠委員會”,向市政當局交涉,闡明利害得失,又發動千餘同胞到市政府前抗議,進入市政會議廳旁聽,並呈遞備忘錄等。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多倫多市政府終於取消了原決定,唐人街在法律得到了認可,“保護華埠”行動獲得了勝利。這次行動,團結了多倫多的華人、華僑,也奠定了溫仲在多倫多華人心目中的地位。
幾年後,唐人街慢慢發展起來了。1976年,溫仲把西湖酒樓從西登打士街的一角遷到了熱鬧地段。酒樓的規模擴大了許多,裝修更加豪華氣派,比如宴會廳就由150個座席增加到了600個,西湖酒樓成為唐人街最引人矚目的大樓。此時的溫仲.,真是躊躇滿志。他常常坐在酒樓大廳里一張不起眼的餐桌旁。背向顧客,傾聽著大廳里熱鬧的喧囂聲,感受著顧客們在那裡聚餐、會友、結婚、慶賀生日的愉悅,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70年代中期,加拿大仍與許多歐洲國家一樣,禁止餐館在星期日營業。這種規定與中國的習俗大相逕庭。星期日正好是團圓、朋友歡聚的好時候,不準餐館營業,不但顧客深感不便,就是餐館業主也覺得彆扭。但多少年來沒有人提出反對。當時已是多倫多華商會主席的溫仲,挺身而出,組織業主們到市政府有關部門去遊說,曉以利害得失,說明準許餐館星期日營業對政府有百利而無一害,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在他們的努力下,政府終於打破上百年的慣例,允許餐館星期日營業。
在多年來創業的過程中,溫仲為維護華埠華人利益,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60年時,加拿大當局發起了一個調查所謂非法移民的事件,華人首當其衝受到衝擊。不但那些正在申請和辦理移民手續的華人在被調查之列,就是那些已辦理過移民手續的專業人士也在被調查之列。調查時,調查人員.直接進入民宅或辦事處搜查。移民局甚至還到香港警界請來許多警界人士協助調查,一時搞得華人社會風聲鶴唳,人心惶惶,氣氛非常恐怖。連加拿大社會許多有識人士都對華人的惡劣處境表示同情,起來抨擊當局這種不當的做法。年輕的溫仲激於義憤,與許多華人華僑一起為爭取華人華僑的合法權益而四處奔走呼籲。在這次事件中,溫仲的正直、勇敢贏得了人們的好感與信任。
華僑生活在異國他鄉,都有一個融人當地社會、適應當地風俗,同時也讓當地人民了解他們、適應他們習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一些誤會自然在所難免。在多倫多,就發生過一場所謂“燒臘風波”。事情經過是這樣的:移居多倫多的華人華僑多為粵港人士,他們愛吃燒臘食品。這燒臘食品可謂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有它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而正是這套獨特的製作方法讓一些外國人受不了,認為燒臘食品不乾淨,不符合衛生要求。於是,加拿大政府有關部門便作出了禁止出售燒臘食品的規定。為了保存自己的飲食習慣,加拿大華人華僑的燒臘業聯合起來向政府請願,多倫多市出面帶頭的就是溫仲。他們送來燒乳豬及各種燒臘食品,邀請兩院議員及新聞記者約500人集體品嘗、鑑定。溫仲與林善堂等僑領一起,進行了艱難的遊說活動。他們的努力終於獲得成功,政府承認燒臘食品是衛生的,允許上市出售。
多年來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華人華僑服務,使溫仲贏得了多倫多華人華僑的信任和愛戴。在他們的支持下,溫仲和其他人一起創辦了多倫多華裔會,他被連選為兩屆會長。後來,溫仲又創辦了多倫多華裔餐館會,並選為首屆會長。目前,這個餐館的會員已超過580個。可以說,溫仲的事業與多倫多華人華僑餐館業的興衰緊密相連,而多倫多華人華僑餐館業的興衰又與溫仲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但溫仲談到自己的這些貢獻時,總是謙虛地說:“我就是這社會的一員,我不過做了我該做的一點點事情,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如果說溫仲對華人社區的貢獻不能引起他的自豪,那么他為促進中加友誼所做的一切則足以令他引以為榮。
溫仲說過,“我首先是一個加拿大人,但我同時還是一名華裔的加拿大人。因此,我關心華人和中國與加拿大人民和國家的關係,希望雙方彼此理解、溝通、友好、合作。這是我最真誠的心愿,是一個加拿大的人的心愿,也是一個華人的心愿。為了這個心愿,我樂於作出最大的努力。”他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在70年代,加拿大人對中國不甚了解。溫仲第一個站出來倡議成立了加中友好協會,並擔任首席執行董事兼財務。十幾年來,加中友好協會在他的領導下,為促進加中兩國友好的往來做了大量重要具體的工作。1970年10月,中加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1986年,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與中國的江蘇省結成友好省,聚接著,多倫多市又與中國重慶市結為友好城市。溫仲在這些友好交往中功不可沒。
最讓加拿大人激動和難以忘懷的,是溫仲聯合多倫多各界友好華人社團一起,成功地把我國最珍貴的動物大熊貓“箐箐”和“全全”接到加拿大動物園展出。
大熊貓是地球上的一種珍稀動物,是中國的國寶。它憨態的可掬,深得各國人民的喜愛,都以一睹它的尊容為快事。加拿大人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在世界上僅存1000多隻大熊貓,除作為中國政府和首腦的禮物送給個別國家外,中國政府可不會輕易把大熊貓放出國門,更沒有作為展品借出去的先例。
出於增進加中兩國人民友誼的良好願望,溫仲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加拿大人民特別是孩子們親眼看一看中國的國寶。他開始穿梭於多倫多與北京之間,表達加拿大人民特別是兒童渴望看到中國國寶的強烈願望,並擔保大熊貓到加拿大展出一定會平安無事,保證“完璧歸趙”。面對加拿大人民的熱情要求,中國政府欣然同意。隨後,溫仲又在多倫多市各個部門及社團中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並領導成立了多倫多華人社團歡迎熊貓委員會,專門負責迎接熊貓的各項事宜,以保證大熊貓能在多倫多順順利利展出,平平安安生活,不出任何差錯。同時,這個委員會還擔負起為挽救大熊貓而籌款的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在那段日子裡,溫仲忙得不亦樂乎,連做夢都想著大熊貓。
1985年,當“箐箐”和“全全”抵達多倫多展出時,不但全市萬人空巷,就是在全加拿大也引起了轟動,不少人從各地也趕來。展出那天,動物園裡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正在加拿大作正式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為展出剪彩;更增加了熱烈和喜慶的氣氛。大熊貓在多倫多共展出100多天,觀者如潮,估計一周內就超過了100萬人。創下了多倫多市動物園觀眾的最高紀錄。一時間,熊貓熱席捲了整個加拿大,展出活動獲巨大成功。
加拿大與論一致高度評價溫仲的這一次展出活動,認為他為增進加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與友誼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同樣是在1985年,溫仲還組織一個多倫多市餐飲業交流團,到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訪門和交流活動。身為安大略省華商餐館會的創始人和前兩任主席,以及歷任名譽顧問的溫仲,自加中建交後,總想在餐飲方面與中國有所交流。於是便發起餐飲業同仁自費組織一個交流團到中國去,一方面旅遊觀光,了解中國的建設成就,另一方面與中國同行交流廚藝。報名時,人數之多出乎溫仲意料。最後組成了一個98人的龐大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中菜廚藝交流團前往中國。其中有第一個榮獲世界奧林匹克烹飪比賽冠軍的點心師,有曾為英國女王、公主的大型酒會及晚會主廚的特級廚師等。為了讓中國同行了解加拿大的中菜食物和廚藝,方便現場示範,代表團居然帶了兩噸多食物上飛機。由於這是加拿大第一個到中國來的餐飲業同仁訪問團,他們的出訪很受重視。在臨行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安大略省省長及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均有出席。加拿大新聞界對此訪問作了廣泛報導,不少記者還隨團來華進行採訪。
在中國,交流團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國務院僑辦和外交部領事司分別宴請了部份成員。交流團重點在北京和廣州與中國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在北京表演時,交流團的名廚用從加拿大帶來的材料做了34道菜,加拿大駐華大使和夫人及加國一些駐京記者都到場觀看和品嘗,大使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交流團所到之處,均受到熱情招待,當地名廚都親自下廚獻藝,請他們品嘗當地的名優特產、拿手好菜。溫仲和他的團友們的中國之行,不僅大開了眼界,還與中國同行建立了友誼。
中加兩國有關方面都高度評價了這次訪問。認為溫仲開創了兩國餐飲業交往的新篇章,促進了兩國關係向多元化方面發展。這次訪問以後;,中國經常從加拿大進口食料材料,而加拿大也常從中國進口蚝、髮菜、金針、木耳等土特產品,兩國貿易有了新發展。
但溫仲並不滿足,他仍不斷致力於促進中加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和時間。他和他的太太每年都要率訪問團來中國實地考察和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由於溫仲在擴大中加兩國貿易、文化諸方面的貢獻,他曾多次被安大略省省長和多倫多市市長邀請參加訪華團到中國訪問。作為一位加拿大公民,溫仲也不忘盡地主之誼,凡有中國代表團、訪問團到多倫多市,他都要在他那間著名的西湖酒樓設宴款待。
溫仲不僅在促進中加關係上貢獻良多,在熱心公益,支持慈善事業方面也頗有建樹。他是安大略省第一個華人慈善團體“孟嘗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從1965年開始,溫仲的西湖酒樓都要在每年春節舉辦慈善會,為“孟嘗基金會”籌款,幾十年來,從未間斷。1993年春節的慈善餐會分別在正月初七和十四兩天舉行,規模盛大,出席人數超過600人,其中包括安省省議員、多倫多市市長、市議員以及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總領事等。餐會共為“孟嘗基金會”籌得12000多加元。該基金會主席為了感謝溫仲數十年來的貢獻,特意把一塊寫著“為善最樂”的紀念牌贈給了溫仲。
1991年,中國南方發生特大水災,牽動了溫仲那顆熱愛故鄉的心。他在西湖酒樓舉辦了一場賑災籌款宴。在宴會上,他當眾表演口琴獨唱。頭一曲吹的是《念故鄉》,委婉動聽的琴聲,勾起了海外遊子們的思鄉之情,許多人紛紛當場解囊。接著溫仲又吹了一首明快輕鬆的蘇聯民歌《快樂的比翼鳥》,把人們的情緒引向歡樂的氣氛中。這次宴會相當成功,共籌得善款16000多加元。
多年來,得到溫仲支持的還有多倫多交響樂團、芭蕾舞團等。溫仲的愛心是寬廣的,這是他不但在華人社區中有威信,在多倫多這個多民族的社會中同樣享有很高榮譽的原因。
從昔日一個餐館的洗碗小工,成長為一個深受人們信賴的善長仁翁、友好使者、社會名流,溫仲的人生奮鬥是成功的。正如一位加拿大記者所指出的那樣,溫仲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他性格上的成功。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溫仲為人誠實,辦事認真,待人謙和,性格開朗,平易近人,是一位可信可親的長者。他愛好廣泛,喜歡打排球、跑步、游泳等運動,所以總是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仿佛有用不完的勁,別人都因此受到感染。
溫仲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太太是他移民加國後認識的,也是台山人。溫太是一位賢妻良母,絕對支持丈夫在外做公益事業。溫仲與太太育有一子溫威廉。他兒子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協助父親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工作。並曾兩次擔任多倫多市社區種族關係委員會委員等職。
1993年是加拿大建國125周年。在加拿大前自由黨聯邦部長、國會議員鮑勃・卡普蘭,現任保守黨聯邦部長、國會議員戴維・克羅比,參議員傑爾和著名攝影師艾爾・吉爾伯夫德等人的一致推薦下,加拿大政府授予溫仲父子加拿大立國土25周年紀念勳章,以表彰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做出傑出貢獻。訊息傳來,整個加拿大華人社會為之振奮。在為溫仲父子舉辦的盛大宴會上,安省僑領紛紛發言祝賀。他們說,溫仲父子服務社區不遺餘力,創會立社,出錢出力,為促進加中友誼貢獻力量,功績卓著,深得國人的器重,此次獲得殊榮,確為我華人爭了光。加拿大政府有關官員也到會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暉以及世界各地的僑界都發來了賀電、賀信、賀詞。晚會上,人們把一面寫有“華人之光”的大鏡屏送給了溫仲父子。
對於這份崇高的榮譽,溫仲有深刻的體驗。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像我這樣微不足道的人,能夠接受加拿大最高榮譽勳章,真是受之有愧。但一想到這是中國人的榮譽,是我們全體華人的榮譽,也就心安理得了。”他還說,“勳章的得失事小,能夠為加中兩國效勞事大,這榮譽屬於我和我的家人,同時也屬於為加中友誼盡心盡力的所有的朋友們!”
上個世紀末,溫仲的祖父告別親人,離開故鄉,與一班同伴一起,飄洋過海,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加拿大,開始了築路勞工的艱苦生涯。靠著中國人傳統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不但要活下來,而且要活出個人樣的堅強信念,他奮鬥了幾十年,終於在異國他鄉堅持下來,並有了第二代。溫仲的父親繼承了父親一點的微薄的家產,開創新的生存途經。到了溫仲,已是溫家第三代了。雖然溫仲的祖輩、父輩都是生活在加拿大的華僑,但為了不讓後代忘記中華文化的思想傳統,他們把溫仲送回台山接受教育。所以,溫仲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故鄉渡過的。
作為著名僑鄉,台山是近百年來移民北美最早和最多的地方。到溫仲這一代,移民們已在他鄉站穩了腳跟,為了下一代能有文化、有知識,不再像上一代那樣只能出賣苦力,所以紛紛把掙回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辦學。溫仲就讀的台山縣立中學就是一所由美、加華僑捐建的學校。學校占地五百多畝。教學樓在當時是很有氣派的。溫仲在那裡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接受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的薰陶,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學的後期,溫仲轉學到了廣州第二中學。這所建在越秀山下的學校,在廣州較有名氣,師資力量雄厚,環境優美。溫仲在那裡如魚得水,初露鋒芒。他學習用功,各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學校的論文和演講比賽中,他以明確的觀點和雄辯的口才贏得獎項。在音樂方面,他的口琴技藝也是一流的,所以同學們都樂意向他請教。他領導的那個人數眾多的口琴隊,在二中相當出名。而且他名聲在外,曾被廣州市穗星口琴交響樂團聘為助理教授。在體育方面,來自著名排球之鄉台山的溫仲更是一名好手。他擔任二中排球隊長兼助教期間,二中排球在1950年廣州市全市學生組排球聯賽中獲得了第五名。溫仲還是一名田徑選手,擅長短跑,曾獲全市10項全能第三名。總之,在二中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裡,溫仲是一個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優秀學生。而溫仲在中學時代形成的活潑開朗的性格、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及助人為樂的品德,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追求中獲益非淺。
1953年,溫仲移民加拿大,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像他的父輩一樣,他把加拿大看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新生活。剛到加拿大時的生活是相當艱難的。50年代初,加拿大的經濟還不太發達,就業機會不多。一般本地人生活尚不易,何況溫仲初來乍到,不懂英語,又無技術,一切都只能從零開始。這一年,溫仲2l歲。
溫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館裡洗碗碟。那是一家坐落在多倫多皇后街的小餐館,溫仲每周工作6天半,每天都要彎著腰,弓著背,一站七八小時。到下班回到家,人已筋疲力盡,渾身酸疼。但溫仲從不叫苦,毫不氣餒。他知道,必須這樣拼搏,才能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必要的經濟基礎。因為要立足必須有錢,上學、讀英文要錢,辦事業更需要錢。因此,他必須咬著牙頂下去。
溫仲明白,光靠蠻幹,充其量也只能掙點錢過過小日子。可他的理想並不在此。當時,他雖然身處廚房那窄小、潮濕、陰暗的一角洗碗碟,可他的思緒早已飛向未來。他夢想著:我將來一定要擁有一間大大的餐館,裡面裝修豪華,高懸中國宮燈;侍應服裝整潔,一律上穿紅外衣,下著黑長褲,個個笑容可掬,服務同全;餐館菜色多樣,以色香味俱全的中菜為主,兼顧西菜,以滿足各種客人的需要。在憧憬中,他看到自己的小餐館由小到大,漸漸發展成為多倫多數一數二的中國酒樓。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儘快融人當地社會,溫仲加緊學習英語。當時年薪僅有1000加幣的他,為學英語就花去了600加幣。至今回憶起這段往事,溫仲能為自己的決定高興。
1957年,溫仲與朋友們合夥,在多倫多的西登打士街開了他的第一間西湖酒樓。當時的西登打士街還不成其為唐人街,商店稀少,街市冷清。在那裡開餐館,是需要有勇氣的。溫仲所以有這股勇氣,是因為他有遠見。他認為,多倫多的華人會越來越多,他們需要中國餐館。西湖酒樓剛開辦時規模很小,只有50個座位,但創業者都是一班充滿活力、具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他們首先推出著名的“北京鴨”,招徠了不少顧客。他們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諸如為議員競選籌款等,搞得有聲有色。西湖酒樓
漸漸出名,生意一天天紅火起來。
就在登打士街的華人們慢慢多起來,溫仲和朋友們的生意越做越多,西登打士街初具唐人街規模的時候,1967年,多倫多市政府作出一個決定,要把唐人街列為發展區。也就是說,要這一大片地方空出來,以備將來擴充城市時有發展餘地或改建花園之用。這就意味著唐人街有被吃掉的危險。訊息經傳出,整個唐人街為之震動,各商號業主深感威脅,一片恐慌。這時,溫仲顯示出他堅強的意志和出色的組織才能。他率先與餐飲業人士發起成立了“保護華埠委員會”,向市政當局交涉,闡明利害得失,又發動千餘同胞到市政府前抗議,進入市政會議廳旁聽,並呈遞備忘錄等。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多倫多市政府終於取消了原決定,唐人街在法律得到了認可,“保護華埠”行動獲得了勝利。這次行動,團結了多倫多的華人、華僑,也奠定了溫仲在多倫多華人心目中的地位。
幾年後,唐人街慢慢發展起來了。1976年,溫仲把西湖酒樓從西登打士街的一角遷到了熱鬧地段。酒樓的規模擴大了許多,裝修更加豪華氣派,比如宴會廳就由150個座席增加到了600個,西湖酒樓成為唐人街最引人矚目的大樓。此時的溫仲.,真是躊躇滿志。他常常坐在酒樓大廳里一張不起眼的餐桌旁。背向顧客,傾聽著大廳里熱鬧的喧囂聲,感受著顧客們在那裡聚餐、會友、結婚、慶賀生日的愉悅,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70年代中期,加拿大仍與許多歐洲國家一樣,禁止餐館在星期日營業。這種規定與中國的習俗大相逕庭。星期日正好是團圓、朋友歡聚的好時候,不準餐館營業,不但顧客深感不便,就是餐館業主也覺得彆扭。但多少年來沒有人提出反對。當時已是多倫多華商會主席的溫仲,挺身而出,組織業主們到市政府有關部門去遊說,曉以利害得失,說明準許餐館星期日營業對政府有百利而無一害,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在他們的努力下,政府終於打破上百年的慣例,允許餐館星期日營業。
在多年來創業的過程中,溫仲為維護華埠華人利益,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60年時,加拿大當局發起了一個調查所謂非法移民的事件,華人首當其衝受到衝擊。不但那些正在申請和辦理移民手續的華人在被調查之列,就是那些已辦理過移民手續的專業人士也在被調查之列。調查時,調查人員.直接進入民宅或辦事處搜查。移民局甚至還到香港警界請來許多警界人士協助調查,一時搞得華人社會風聲鶴唳,人心惶惶,氣氛非常恐怖。連加拿大社會許多有識人士都對華人的惡劣處境表示同情,起來抨擊當局這種不當的做法。年輕的溫仲激於義憤,與許多華人華僑一起為爭取華人華僑的合法權益而四處奔走呼籲。在這次事件中,溫仲的正直、勇敢贏得了人們的好感與信任。
華僑生活在異國他鄉,都有一個融人當地社會、適應當地風俗,同時也讓當地人民了解他們、適應他們習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一些誤會自然在所難免。在多倫多,就發生過一場所謂“燒臘風波”。事情經過是這樣的:移居多倫多的華人華僑多為粵港人士,他們愛吃燒臘食品。這燒臘食品可謂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有它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而正是這套獨特的製作方法讓一些外國人受不了,認為燒臘食品不乾淨,不符合衛生要求。於是,加拿大政府有關部門便作出了禁止出售燒臘食品的規定。為了保存自己的飲食習慣,加拿大華人華僑的燒臘業聯合起來向政府請願,多倫多市出面帶頭的就是溫仲。他們送來燒乳豬及各種燒臘食品,邀請兩院議員及新聞記者約500人集體品嘗、鑑定。溫仲與林善堂等僑領一起,進行了艱難的遊說活動。他們的努力終於獲得成功,政府承認燒臘食品是衛生的,允許上市出售。
多年來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華人華僑服務,使溫仲贏得了多倫多華人華僑的信任和愛戴。在他們的支持下,溫仲和其他人一起創辦了多倫多華裔會,他被連選為兩屆會長。後來,溫仲又創辦了多倫多華裔餐館會,並選為首屆會長。目前,這個餐館的會員已超過580個。可以說,溫仲的事業與多倫多華人華僑餐館業的興衰緊密相連,而多倫多華人華僑餐館業的興衰又與溫仲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但溫仲談到自己的這些貢獻時,總是謙虛地說:“我就是這社會的一員,我不過做了我該做的一點點事情,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如果說溫仲對華人社區的貢獻不能引起他的自豪,那么他為促進中加友誼所做的一切則足以令他引以為榮。
溫仲說過,“我首先是一個加拿大人,但我同時還是一名華裔的加拿大人。因此,我關心華人和中國與加拿大人民和國家的關係,希望雙方彼此理解、溝通、友好、合作。這是我最真誠的心愿,是一個加拿大的人的心愿,也是一個華人的心愿。為了這個心愿,我樂於作出最大的努力。”他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在70年代,加拿大人對中國不甚了解。溫仲第一個站出來倡議成立了加中友好協會,並擔任首席執行董事兼財務。十幾年來,加中友好協會在他的領導下,為促進加中兩國友好的往來做了大量重要具體的工作。1970年10月,中加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1986年,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與中國的江蘇省結成友好省,聚接著,多倫多市又與中國重慶市結為友好城市。溫仲在這些友好交往中功不可沒。
最讓加拿大人激動和難以忘懷的,是溫仲聯合多倫多各界友好華人社團一起,成功地把我國最珍貴的動物大熊貓“箐箐”和“全全”接到加拿大動物園展出。
大熊貓是地球上的一種珍稀動物,是中國的國寶。它憨態的可掬,深得各國人民的喜愛,都以一睹它的尊容為快事。加拿大人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在世界上僅存1000多隻大熊貓,除作為中國政府和首腦的禮物送給個別國家外,中國政府可不會輕易把大熊貓放出國門,更沒有作為展品借出去的先例。
出於增進加中兩國人民友誼的良好願望,溫仲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加拿大人民特別是孩子們親眼看一看中國的國寶。他開始穿梭於多倫多與北京之間,表達加拿大人民特別是兒童渴望看到中國國寶的強烈願望,並擔保大熊貓到加拿大展出一定會平安無事,保證“完璧歸趙”。面對加拿大人民的熱情要求,中國政府欣然同意。隨後,溫仲又在多倫多市各個部門及社團中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並領導成立了多倫多華人社團歡迎熊貓委員會,專門負責迎接熊貓的各項事宜,以保證大熊貓能在多倫多順順利利展出,平平安安生活,不出任何差錯。同時,這個委員會還擔負起為挽救大熊貓而籌款的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在那段日子裡,溫仲忙得不亦樂乎,連做夢都想著大熊貓。
1985年,當“箐箐”和“全全”抵達多倫多展出時,不但全市萬人空巷,就是在全加拿大也引起了轟動,不少人從各地也趕來。展出那天,動物園裡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正在加拿大作正式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為展出剪彩;更增加了熱烈和喜慶的氣氛。大熊貓在多倫多共展出100多天,觀者如潮,估計一周內就超過了100萬人。創下了多倫多市動物園觀眾的最高紀錄。一時間,熊貓熱席捲了整個加拿大,展出活動獲巨大成功。
加拿大與論一致高度評價溫仲的這一次展出活動,認為他為增進加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與友誼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同樣是在1985年,溫仲還組織一個多倫多市餐飲業交流團,到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訪門和交流活動。身為安大略省華商餐館會的創始人和前兩任主席,以及歷任名譽顧問的溫仲,自加中建交後,總想在餐飲方面與中國有所交流。於是便發起餐飲業同仁自費組織一個交流團到中國去,一方面旅遊觀光,了解中國的建設成就,另一方面與中國同行交流廚藝。報名時,人數之多出乎溫仲意料。最後組成了一個98人的龐大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中菜廚藝交流團前往中國。其中有第一個榮獲世界奧林匹克烹飪比賽冠軍的點心師,有曾為英國女王、公主的大型酒會及晚會主廚的特級廚師等。為了讓中國同行了解加拿大的中菜食物和廚藝,方便現場示範,代表團居然帶了兩噸多食物上飛機。由於這是加拿大第一個到中國來的餐飲業同仁訪問團,他們的出訪很受重視。在臨行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安大略省省長及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均有出席。加拿大新聞界對此訪問作了廣泛報導,不少記者還隨團來華進行採訪。
在中國,交流團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國務院僑辦和外交部領事司分別宴請了部份成員。交流團重點在北京和廣州與中國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在北京表演時,交流團的名廚用從加拿大帶來的材料做了34道菜,加拿大駐華大使和夫人及加國一些駐京記者都到場觀看和品嘗,大使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交流團所到之處,均受到熱情招待,當地名廚都親自下廚獻藝,請他們品嘗當地的名優特產、拿手好菜。溫仲和他的團友們的中國之行,不僅大開了眼界,還與中國同行建立了友誼。
中加兩國有關方面都高度評價了這次訪問。認為溫仲開創了兩國餐飲業交往的新篇章,促進了兩國關係向多元化方面發展。這次訪問以後;,中國經常從加拿大進口食料材料,而加拿大也常從中國進口蚝、髮菜、金針、木耳等土特產品,兩國貿易有了新發展。
但溫仲並不滿足,他仍不斷致力於促進中加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和時間。他和他的太太每年都要率訪問團來中國實地考察和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由於溫仲在擴大中加兩國貿易、文化諸方面的貢獻,他曾多次被安大略省省長和多倫多市市長邀請參加訪華團到中國訪問。作為一位加拿大公民,溫仲也不忘盡地主之誼,凡有中國代表團、訪問團到多倫多市,他都要在他那間著名的西湖酒樓設宴款待。
溫仲不僅在促進中加關係上貢獻良多,在熱心公益,支持慈善事業方面也頗有建樹。他是安大略省第一個華人慈善團體“孟嘗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從1965年開始,溫仲的西湖酒樓都要在每年春節舉辦慈善會,為“孟嘗基金會”籌款,幾十年來,從未間斷。1993年春節的慈善餐會分別在正月初七和十四兩天舉行,規模盛大,出席人數超過600人,其中包括安省省議員、多倫多市市長、市議員以及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總領事等。餐會共為“孟嘗基金會”籌得12000多加元。該基金會主席為了感謝溫仲數十年來的貢獻,特意把一塊寫著“為善最樂”的紀念牌贈給了溫仲。
1991年,中國南方發生特大水災,牽動了溫仲那顆熱愛故鄉的心。他在西湖酒樓舉辦了一場賑災籌款宴。在宴會上,他當眾表演口琴獨唱。頭一曲吹的是《念故鄉》,委婉動聽的琴聲,勾起了海外遊子們的思鄉之情,許多人紛紛當場解囊。接著溫仲又吹了一首明快輕鬆的蘇聯民歌《快樂的比翼鳥》,把人們的情緒引向歡樂的氣氛中。這次宴會相當成功,共籌得善款16000多加元。
多年來,得到溫仲支持的還有多倫多交響樂團、芭蕾舞團等。溫仲的愛心是寬廣的,這是他不但在華人社區中有威信,在多倫多這個多民族的社會中同樣享有很高榮譽的原因。
從昔日一個餐館的洗碗小工,成長為一個深受人們信賴的善長仁翁、友好使者、社會名流,溫仲的人生奮鬥是成功的。正如一位加拿大記者所指出的那樣,溫仲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他性格上的成功。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溫仲為人誠實,辦事認真,待人謙和,性格開朗,平易近人,是一位可信可親的長者。他愛好廣泛,喜歡打排球、跑步、游泳等運動,所以總是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仿佛有用不完的勁,別人都因此受到感染。
溫仲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太太是他移民加國後認識的,也是台山人。溫太是一位賢妻良母,絕對支持丈夫在外做公益事業。溫仲與太太育有一子溫威廉。他兒子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協助父親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工作。並曾兩次擔任多倫多市社區種族關係委員會委員等職。
1993年是加拿大建國125周年。在加拿大前自由黨聯邦部長、國會議員鮑勃・卡普蘭,現任保守黨聯邦部長、國會議員戴維・克羅比,參議員傑爾和著名攝影師艾爾・吉爾伯夫德等人的一致推薦下,加拿大政府授予溫仲父子加拿大立國土25周年紀念勳章,以表彰他們對國家和社會做出傑出貢獻。訊息傳來,整個加拿大華人社會為之振奮。在為溫仲父子舉辦的盛大宴會上,安省僑領紛紛發言祝賀。他們說,溫仲父子服務社區不遺餘力,創會立社,出錢出力,為促進加中友誼貢獻力量,功績卓著,深得國人的器重,此次獲得殊榮,確為我華人爭了光。加拿大政府有關官員也到會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暉以及世界各地的僑界都發來了賀電、賀信、賀詞。晚會上,人們把一面寫有“華人之光”的大鏡屏送給了溫仲父子。
對於這份崇高的榮譽,溫仲有深刻的體驗。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像我這樣微不足道的人,能夠接受加拿大最高榮譽勳章,真是受之有愧。但一想到這是中國人的榮譽,是我們全體華人的榮譽,也就心安理得了。”他還說,“勳章的得失事小,能夠為加中兩國效勞事大,這榮譽屬於我和我的家人,同時也屬於為加中友誼盡心盡力的所有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