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灘村(浙江省紹興下轄村)

溪灘村(浙江省紹興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溪灘村位於浙江省嵊縣西部河谷平原上,離縣城11公里,北上2公里為崇仁鎮。西臨紹(興)甘(霖)公路,剡溪支流崇仁江自北而南沿公路蜿蜒流下。面積約1.29平方公里,有水田763畝、旱地79畝、林地196畝、茶園73畝、果園90畝、桑園10畝。村址原為一片溪邊沙灘。據崇仁義門裘氏宗譜記載,明朝中期,這裡還是一片沙灘,無人居住。崇仁裘氏十一世孫裘瑛,小時候經常帶著弟弟裘珞來這裡玩,並在沙灘的金鉤潭垂釣。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大約在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他搬到這裡,搭草棚住了下來,開始了他的創業和拼搏。此後不斷繁衍發展,建屋定居,逐漸形成村落,即名溪灘村。裘瑛為溪灘村裘氏始祖。清時屬崇仁鄉,民國時期屬馬仁鄉。1950年屬春聯鄉,1958年屬崇仁人民公社,1961年屬春聯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春聯鄉,1992年屬崇仁鎮。全村479戶、127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灘村
  • 位置浙江省嵊縣西部
  • 人口:479戶、1279人
  • 水田:763畝
  • 離縣城:11公里
歷史沿革,經濟概況,榨面致富,農村建設,

歷史沿革

裘姓從崇仁遷入後,已j經有560餘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嵊縣溪灘村
站在石馬山上看到的溪灘村站在石馬山上看到的溪灘村
第一階段從遷居於此到1949年,長達近500年,他們依靠辛勤勞作,繁衍子孫,在沙灘上建立了有200多戶、700多人的村莊。全村僅有塋會田200多畝,人均3分。糧食畝產不過200多斤,繳了租,所剩無幾。村民靠101條扁擔,自產自銷榨面,過著晴天笑呵呵,下雨就挨餓的生活。
第二階段在50年代土地改革後,溪灘人分得了土地。他們分得到土地遠在安田、江村、淡竹、柳岸畈。從此,能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生產,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終於告別了飢餓,過上溫飽生活。以後,在大躍進和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中,經營體制多變,失去了生產經營權。以糧為綱,丟了多種經營,丟了榨面扁擔,也丟了家庭副業收入。村級經濟徘徊不前,一晃20多年談不上生活設施上的較大改善。
1979年,崇仁區率先在農村推行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溪灘村開始第三階段的迅猛發展。

經濟概況

1988年後糧食畝產年年超1噸。1992年畝產1114公斤,比1979年增長39.2%。有360戶村民養了豬,養豬戶數比1979年增長2.2倍,1992年投售889頭,戶均1.8頭。榨面生產復甦,全村出現了一批農、副業專業戶,榨面生產專業戶裘軍傑,年產榨面67噸,收入1.68萬元。此外,還出現了養母豬9頭、年產小豬180頭、出售生豬140頭、淨利1.56萬元的養豬專業戶;在1.8畝土地上,一作獲利3300元的蔬菜專業戶。村里辦起兩個標牌廠,有200多個青年在縣、鎮、村工廠里當了工人。1992年,人均年收入1400多元,比1979年增長75%。
溪灘村溪灘村
正當嵊縣社隊(鄉鎮)企業開始起步時,溪灘大隊(村)、生產隊集資2000元,借國小舊校舍,辦起溪灘村標牌電鍍廠。當時只有5名職工,年產值不過3000元,靠艱苦奮鬥,技術不斷提高,生產逐年紅火,到1992年,已有職工120人,能電鍍、鍍、銅鎳鉻、銅鉻和耐磨性鍍鉻,以及3米內紡織機長軸,製造鋁、銅、不鏽鋼牌和印刷線路版、不乾膠商標等。產品銷往江西、湖南及浙江省的杭州、定海、寧波、天台、紹興等地170多個工廠。年產值108萬元,稅利10萬元。
溪灘村溪灘村
1983年在溪灘村南端,新建廠房,辦起春聯標牌廠。1991年又辦起春聯工藝絲印廠。它們被譽為溪灘村的白天鵝。
春聯標牌廠是由20戶榨面戶集資開辦的,每戶300元。由於缺乏辦廠經驗,到1985年虧損達8萬多元。後由春聯國小教師集資維持,加入校辦企業行列,逐步擺脫困境。1989年起扭虧為盈,到1992年已有固定資產52萬元,產值80萬元,稅利7.6萬元,有職工50人,專業生產鋁、塑膠、高光等裝飾標牌,為杭州電視機廠出口產品配套。他們注重信譽,能在收到要貨電報後的第二天,準時送貨上門,深受要貨單位信賴。杭州電視機廠在1991年全國54CM遙控彩電質量集中考評中名列前茅後,專程到廠衷心感謝他們的優質配套與服務精神。1991~1992年,該廠兩次獲得嵊縣人民政府頒發的重契約、守信用單位榮譽證書。1992年10月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電子工業設計委員會吸收為團體會員。

榨面致富

相傳500多年前(明朝中期),溪灘村裘氏始祖裘瑛,為了給體弱多病的母親,尋求一種軟綿可口的食品,潛心研製,以秈稻米為原料,用木架榨出了粗糙的米麵條。後來逐年改進,代代相傳,成了溪灘村裘氏後人賴以謀生的傳家寶。歷年來,溪灘人自產自銷,肩挑叫賣,兌谷賣錢,用一斤榨面換稻穀3斤,以米、面折率差額來彌補口糧不足。1949年前後,全村有木架榨面機101台,約占嵊縣的20%。1953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生產停滯。文化大革命時期,剩下6台木機,還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直至1980年後,生產復甦。1992年,全村有木機50台、鐵機6台,有300多戶從事榨面生產,40多戶從事榨面販銷,全村日產榨面4.4噸。
嵊縣為榨面之村,論歷史數溪灘最為悠久。榨面又稱米麵、米粉乾。用精秈米為原料,經淘米、浸米、磨粉、成上榨、煮麵、冷浸、分條、造型、晾乾等工序而成。形似圓盤,條細均勻,呈半透明狀,易消化,為嵊縣產婦主食和祝壽禮品。以雞子(蛋)榨面款待賓客,為嵊縣風俗。1949年後,溪灘人外出傳授榨面技術的,有裘華祥等108人。除縣內外,還被諸暨、新昌、紹興杭州武漢等地聘為榨面技師。
嵊縣榨面產地遍及六個區,能生產羊毛細版榨面的僅溪灘(含鄰村湖蔭、下應、官莊)一家。溪灘羊毛榨面以細而湯清條韌,內質鬆軟,滋味特別鮮美著稱。用開水沖泡,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可作快餐食品。1962年全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回鄉時,曾慕名向溪灘技工所在的青龍庵榨麵廠購買了幾簍榨面帶回北京,視為故鄉珍品。1992年12月浙江省農副產品展覽會上,溪灘榨面樣品被爭購一空。現在溪灘榨面已用拖拉機、大卡車運入杭州、上海、深圳市場,年銷400多噸,獲利28萬元。
溪灘村西側沙灘上已建成了榨面交易市場,村委會正在策劃採用保鮮包裝,以提高產品檔次,取得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農村建設

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沒了沙灘的痕跡,住進去的約340戶。80%的戶住上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310多戶有了電視機,屋頂上電視機天線架林立。家家有腳踏車,戶戶裝了電燈、電動家用水泵、有線廣播喇叭。有4戶村民還裝了程控電話
村委會沒有向村民攤派過義務工或勞動積累工,把每年集體企業上繳利潤貼在村民生產和福利事業上,僅1991年和1992年兩年,就化了12萬元。水田灌溉、打稻機用電全部免費,修機耕路、排灌溝渠、防治山林病蟲害、裝有線廣播等費用全部由村負擔。村委會在人民大會堂設了電視室。春聯標牌廠為村老年協會購置了進口電視機。
全村辦了2個幼稚園,免費入園,幼兒入園率占81%。已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上國中54人、高中11人、中專2人、大學1人,攻讀研究生的1人。村委會還出資讓兩名孤兒進了國中,其中一名畢業後已進嵊縣隔熱保溫材料廠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