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溪柄鎮位於
福安市東南部,轄區面積128.4平方公里,下轄25個
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3.5萬人,其中畲族人口3745人,占總人口的10.7%。該鎮交通便利,距福寧高速公路互通口僅3公里,
104國道和省道下浦線交叉過境,水路有500噸級的下邑碼頭和山碼頭與賽岐港連線,電力有多條的線路和裝機容量1.0萬KW的茜洋溪電站,電訊信號覆蓋全鎮。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3.96億元,工農業產值2.94億元,財政收入651.22萬元。
氣候環境
溪柄屬亞熱帶海洋性
氣候,年平均氣溫19.6℃,
無霜期285天,年平均
降雨量1480㎜,溫暖濕潤、四季常春。
人文歷史
溪柄是閩東革命中心,葉飛、
陶鑄、曾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過武裝鬥爭,柏柱洋被譽為“閩東延安”,集紅色文化、鄉賢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休閒文化於一體,
柏柱洋紅色旅遊景區被福建省列為全省15個紅色重點旅遊景區之一,有保存完好的閩東特委、蘇維埃政府、婦女工作團、共青團等主要領導機關舊址,這裡還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福安三賢之一的南宋忠義之士——
鄭虎臣祠堂(祠內有文天祥、范光宗、張蔚然等名人的題詞),有
毛主席親筆題按語的《福安縣中農社與貧農社教訓》一文中的南山村貧農社和中農社舊址,有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獅峰寺,有“興雲寺”、“福泉寺”、“橋頭寺”、“報恩寺”等多個名寺,有十里生態綠竹走廊、茜洋溪天然浴場、千畝葡萄觀光園。
歷史沿革
民國23年土地革命時期,柏柱洋是中共閩東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駐地。1958年設溪柄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0年末面積128.4平方千米,人口315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5人,轄1個
居委會、24個村委會,1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溪柄街。1997年,面積128.4平方千米,人口3.3萬。
1990年,溪柄鎮下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143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轄溪柄村、立峰村、北山村、扆山村、田坂村、仙洋里村、港里村、
龍潭面村、長洋村、
水田村、黃瀾村、白沙村、浦後村、樓下村、
榕頭村、立新村、
三村村、東坪村、
茜洋村、溪南村、
坑口村、採花橋村、
橫坑村、墩面村24個村委會和溪柄居委會。
溪柄街居委會
坑口村 轄坑口、王仔斗、溪兜、周山、允坦油坊、允坦、長嶺、下半嶺、下坂、為家、山後樓、山溪嶺頭、上半嶺、油家山、林坑、秋竹岡、山樓、坑頭、東北岡、田水丘、甲浦林場自然村;
採花橋村 轄採花橋、大墓蘭、白梅嶺、鐵爐坑、馬頭山、秤錘坑、柴山里自然村;
橫坑村 轄橫坑、甲浦樓、林家宅、□兜、大坑、嶺仔下、大田坪自然村;
茜洋村 轄茜洋、牛田後、半嶺、亭下、大岡、坑邊、磨錄坑、龍太坑、下厝坪、潘洋、大丘頭樓、山樓、洋頭岡自然村;
白沙村 轄白沙、洋中厝、下貴洞、貴洞裡、亭下、牛角壠自然村;
黃瀾村 轄黃瀾、大洋里、坑裡、後岐自然村;
北山村 轄北山、井頭岩、馬墩、大船頭、檳樹下自然村;
葛厝村 轄葛厝、曲瀨自然村;
溪南村 轄溪南、橫路、西洋里自然村;
浦後村 轄浦後、同台、里浦後自然村;
田坂村 轄田坂、下岙壟自然村;
立新村 轄山下、竹柄、田頭岡自然村;
三村村 轄三村、田頭自然村;
東坪村 轄東山、山坪、仙人村、大林、上金竹坪、三步兜、厝埕基、洋當厝、細日山、下金竹坪自然村。
墩面村 轄墩面自然村;
水田村 轄水田自然村;
扆山村 轄扆山村、龜武自然村;
立峰村 轄馬厝、老蛇岡、寨下、東坑店、船民、坂邊、院後、九龍自然村;
榕頭村 轄洋頭自然村;
樓下村 轄樓下、後壟、半兜、大洋中、長富村、鯉魚邊、南山、蛤蟆頭自然村;
仙洋里村 轄仙洋里、龍盤下、步兜、周厝坪、爐下、知青場自然村;
長洋村 轄長洋、前坪、葛藤坪、暗彎、橫路下、碧後、猴頭、王家山、後塢自然村;
港里村 轄港里、賽岔、西林、菰樓、三峰里、橫坑、大洋、柘下
自然村;
龍潭面村 轄龍潭面、山里限、下可坑、墩兜自然村。
交通概況
溪柄鎮交通便利,距福寧高速公路互通口僅3公里,104國道和省道下浦線交叉過境,水路有500噸級的下邑碼頭和山碼頭與賽岐港連線,電力有多條的線路和裝機容量1.0萬KW的茜洋溪電站,電訊信號覆蓋全鎮。
歷史文化
溪柄鎮至今以有750多年歷史,有128.4平方公里紅色土地,有3.3萬老區人民。革命前輩
鄧子恢、陶鑄、曾志、葉飛、
馬立峰、施霖、
張少廉等曾在這裡領導和開展閩東革命鬥爭,素有“閩東延安”之稱。溪柄山清水秀,地靈人傑,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寧德地區農科所、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試點鎮、地區領導指揮田在境內交織形成農業科技網。柏柱與新興的工業小區融為一體、方興未艾。黃蘭綠竹筍、徐氏石材、任達果蔬、“五鵝”針織等享譽省內外。改革開放以來,溪柄的經濟發展,從鬆散走向集中,從閉塞走向開放,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農業,從單一經營走向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小城鎮改造呈現新貌,人民生活水平正從基本小康向富裕型小康邁進。為了實現構築福賽中部繁榮和建設“經濟強鎮、科技興鎮、文明集鎮”的目標,有著輝煌歷史具有創業心的“溪柄人”,決心乘勢而上,搶抓機遇,群策群力,奮力拚搏,為溪柄的再創輝煌而不懈努力。
經濟發展
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3.96億元,工農業產值2.94億元,財政收入651.22萬元。
溪柄是閩東農業大鎮,是
寧德市農科所和省水稻新品種中試基地,農業開發、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有力推動了農業發展。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該鎮大力發展良種種羊、種豬和水鴨等家禽養殖,已成為福安六大畜牧業基地之一。
農業
溪柄是閩東老區農業大鎮,這裡的民眾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現擁有
臍橙2000多畝,葡萄種植面積7000畝,茶葉8000多畝,綠竹1萬多畝,原省委書記現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路過溪境內看到公路兩旁連綿起伏的竹子時曾感喟並當即賦詩曰“千里綠竹起黃沙,賽江兩岸舞婆娑,不忘時傳疾苦聲,更喜添財富萬家”。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勤勞的溪柄人民根據市場調大了經濟作物尤其是水果的種植面積,這裡的優質水果如葡萄、蜜柚、臍橙、雪柑等已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一些水果苗木批發專業村、專業戶也隨之呼出,水果種植批發業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產業。溪柄不但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實的文化積澱,而且還是農業科技匯聚之地,設在這裡的寧德市農科所和省水稻新品種中試基地等單位為溪柄的農業開發、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溪柄人民大力發展良種種羊、種豬、水鴨等家禽養殖,溪柄已成為福安六大畜牧業基地之一。革命戰爭年代葉飛、陶鑄、曾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運鑄帷幄,指揮八閩兒女浴血奮戰,柏柱洋被譽為“閩東延安”。
加工業
溪柄作為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地位,且境內儲有豐富的
礦產、淡水、
森林等資源優勢,其作為福安腹地經濟的區域特色將被更多有識之士所認同,也必將有更多商賈來此投資興業。改革開放的20多年是溪柄人民不斷發展奮鬥的20多年,2005年溪柄的國內生產總值3.9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達1.06億元,工企業產值達2.06億元,第三產業產值達8000多萬元,財政收入400多萬元。雖然這些數字在全市並不突顯,但卻點滴記錄著溪柄人民不懈奮鬥的足跡,也因此溪柄集鎮所在地的溪柄村被評為“創建全國文明先進村鎮”。
特色物產
溪柄鎮是閩東地區的老區重鎮、科技新鎮、農業大鎮。溪柄人民勤勞淳樸,境內礦山、水利、農業各種資源豐富,其分布主要情況如下:
巨峰葡萄
巨峰葡萄:溪柄鎮共有葡萄5000多畝,各村均有種植,其中溪柄村有1000多畝,年產量約250噸,品種以巨峰、京亞早熟型葡萄為主,果大味甘、含水份較多、宜於鮮食,產品主要銷往山東、
廣東等地。農業結構調整後,溪柄村委帶領廣大果農脫貧致富,成立了村葡萄協會及農民行銷隊伍,為廣大果農提供資金、技術與信息服務,有效地推動當地葡萄種植業的發展。
苗木批發
苗木批發:溪柄鎮果樹苗木批發形成規模,溪柄農民依靠本鎮區域與農業資源優勢,許多農民從事名優特果樹苗木的培養與批發。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龍潭面村的農民科學家雷金生同志年批發“早種六號”枇杷苗木就有5萬多株;而仙洋里村年培養批發美國黑李(美國布郎李)、大華李、芙蓉李,各種桃李的苗林就有30多萬株,苗木批發出售時間約在當年10月至次年3月,果實上市時間約在5月至8月。
綠(簍)竹:綠簍竹是溪柄鎮一大特色產業,全鎮擁有綠竹種植面積近萬畝,各村均有分布,現形成規模的有“百竹生態園”和十里綠竹走廊。綠簍竹主要分布在溪柄鎮黃蘭村和白沙村,年可生產綠竹筍2000噸,民眾平均年收入達1000元左右,而生產大戶則年均收入達8000-10000元,綠竹鮮筍主要銷往
廣州、深圳、
浙江一帶再經各地加工遠銷海外。原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同志到該鎮視察工作,看到黃蘭、白沙綠竹喜人的生長形勢時,曾即興賦詩一首:“千里綠竹起黃沙,賽江兩岸舞婆娑;不忘時傳,更喜增財富萬家。”近年來,溪柄人民正在繼續擴大綠竹面積並摸索綠竹筍的新加工工藝。
石板材
石板材:溪柄鎮石材資源蘊含豐富,品種有
花崗石、閃長岩、方石、
片石等,溪柄紅色老區革命根據地柏柱洋曾因大洋中擁有一塊巨大柱狀乳白色的岩石而著名。溪柄鎮政府為了合理有序開發本地石材資源於1992年註冊30萬元成立了福安市天然石材開發公司,現在花崗岩、閃長岩年產量3600立方米,路基碎石,片石產量1.3萬立方米,方石年產量1萬立方米,
鵝卵石尚未開採,其儲藏量約30萬立方米。溪柄主要石材資源特點如下:a.輝石閃長岩(651、653),光澤度強,韌性、耐酸鹼性、硬度適中,主要出口日本生產墓碑。b.路基碎石、片石,韌性、耐酸鹼性、硬度符合國家交通用料標準,可用於高速公路,隧道用料。c.方石,質硬,顏色潔白,韌性較強。d.鵝卵石,規格齊全,質硬,儲量大。
藤製品
藤製品:溪柄鎮溪南村的一大特色產品是藤製品加工,70年代該村引進外省技術,創建集體
藤椅廠,至今發展為全村農產家庭編織業。品種有座椅、靠椅、躺椅、茶几、方桌、
搖籃和書架等,分工有備料、釘架、破藤、
編織、油漆藤製品等。產品美觀新款、輕便、舒適,物美價廉,年產數萬件,這不但充分利用溪柄當地竹藤資源,還使全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茶葉
茶葉:溪柄鎮共有
茶園面積1萬畝,品種還較傳統單一,主要是福雲六號、福安大白茶等。在上級指導下各村開展無公害茶園建設和茶葉品種改良工作。其中北山坂1千多畝茶園被市茶業局列為福安市無公害茶葉示範基地;而采梅村引進種植
烏龍茶60多畝,種類達15種,有鐵觀音、大紅袍、丹桂等。
瘦肉型種豬:溪柄鎮目前形成規模的瘦肉型種豬記得有8個,主要分布在立峰、斗面、山下等村,存欄量達1.5萬多頭。
旅遊資源
溪柄鎮人傑地靈,山川秀美,這裡不但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文化傳統積澱深厚。著名景點有全國十八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的柏柱洋大革命舊址,建於唐景福年間,建築風格全國少有的獅峰寺,兩山合壁,一壩截流的紅領巾水庫,奇險俊秀的龍潭百丈祭,名士鄭虎臣祠,天然渾成的流米寺和天然禪寺,水質清冽的茜洋天然浴場,九首一體的九首榕等。
民俗風情
其它:溪柄鎮的民間傳統小吃和工藝等也頗具特色,如山下的麥桿扇原由明代村中一農民始創供驅蚊納涼之用,現發展成家庭手工編織業,產品種類繁多,造型美觀遠銷省內外。田坂的糯米棕,色澤金黃剔透,口感嫩軟,棕餡品種多,可供選擇,常年有供應。而溪柄鎮水田的紅星芋頭,“旒蠐”(流蜞,學名疵吻沙蠶),仙洋里的鮮食玉米等水果蔬菜也遠近聞名。
特色村屯
“閩東延安”柏柱洋是全國18個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被列為福建省15個紅色重點旅遊區之一,也是
福安市、寧德市革命傳統和
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樓下村借紅色之旅的機遇,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而精心培育和開發,開辦與旅遊相關的商店多間,增建公廁,完善食、宿、行條件,已開始收到效益。村兩委規劃建設2至3個上檔次、上水平的農業觀光園,供遊客休閒觀光。
立足村情,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向精緻農業發展,在人均6分地上大做山地文章,搞葡萄、幼齡果園間套種,樹立起葡萄、茶葉、養殖三根支柱產業。發動和鼓勵村民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積極向外地爭取農業訂單,2008年,全村500多畝葡萄全部推廣標準化栽培,果園套種高價值蔬菜雞爪椒、密本南瓜、
檳榔芋。新種植“金觀音”、“鐵觀音”烏龍茶50多畝,新引進一家工藝茶加工企業,60多名村民被安排就業。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現鴨存欄達1萬羽,生豬存欄2600頭,僅養豬一項2008年可增加農民收入4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