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村家族:社區史、儀式與地方政治》敘述中國一個小小村莊中的社會生活史。作為三篇著述之合編,它從不同側面透視了一個遠離中國“核心區”遙遠的村莊的社區史,在繼承中反思了漢學人類學宗族理論的“東南模式”。
基本介紹
- 書名:溪村家族:社區史、儀式與地方政治
- 作者:王銘銘
- ISBN:7221066019
- 頁數:273頁
-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7月1日)
- 平裝:273頁
- 語種:簡體中文
- 開本:16
- ISBN:7221066019
- 條形碼:9787221066015
- 商品尺寸:22.6 x 15.8 x 1.8 cm
- 商品重量:458 g
- 品牌:貴州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溪村對作為地方政治和觀念形態的家族展開歷史和人類學研究,使我們看到一個“血緣群體”如何走出“古代”,如何進入“近代”。溪村人在逐步脫離文化母體的過程中,要面對強化的國家和“反民間文化”的“大眾文化”,要面對現代文化對於社區“小傳統”的壓抑。他們怎樣適應?怎樣在日常生活和“非常儀式”中再度創造社區生活的活力?他們那些圍繞復興傳統活力而展開的努力,對於我們這些可能已過快地適應了現代文化的人們有什麼啟發?文本的“小地方敘事”,為我們理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局部但並非無關全局的說明和啟發。
編輯推薦
《溪村家族:社區史、儀式與地方政治》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銘銘,北京大學教授。已在《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1997)、 《逝去的繁榮》(1999)、《人類學是什麼?》(2002)、《草根卡里斯瑪》(2002,合著)、《走在鄉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大量中外文著述中,論述了社會人類學與中國文化之間的“互惠”可能。在近期的論著中,也針對西方中心論和民族國家論展開一種雙重的觀念批判,並以此為基礎,探索中國“天下觀念”和 “海外民族志”的傳統與未來。
目錄
自序·反思性的緒論
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
現代場景中的靈驗“遺產”——圍繞一個村神及其儀式的考察
地方政治與傳統的再創造——溪村祠堂議事活動的考察
參考文獻
索引
序言
本書中的核心一篇,是我在1997年發表的習作《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其他兩篇,都是在《社區的歷程》發表後根據溪村資料陸續書寫出來的。其中,一篇關注復興中的地方社區儀式在“當代場景”中的意義與作用,另一篇依據筆記資料論述了溪村祠堂重建過程中不同社會力量的互動。三篇合在一起,實際就是《社區的歷程》(增訂版),這裡取了《溪村家族——社區史、儀式與地方政治》這個新書名,是因為考慮到這能更直白地反映書中包括的三種論述的問題意識與具體內容。
三種論述都是“學術性的”。既然如此,它們只能是文學家筆下的“知道分子”(王朔語)所為。文學家鞭笞得好。不過,在這個“後臭老九時代”里,多數人還是以“知道分子”為榮。“知道分子”自己也相信,說出知道了些什麼,就能部分地證實自己是“君子”。按照傳統的要求,“知道分子”所寫的東西,需與前人寫的東西“前後貫通”。於是,“知道分子”想像自己的“天職”是“通古今之變”。多數“知道分子”不怎么注意,我們所“創造”的,時常僅僅是“讀書”的後果。“讀書”不簡單是閱讀書籍。“讀書”意味著我們的“創造”通常是被“教”出來的。我理解的“教”,包括“上學”、“自學”和“學著獨立研究”。“知道分子”從國小讀到博士,從助教到教授,成為“知道分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學會模仿以便“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