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鎮介紹
川東門戶第一鎮——溪口鎮
區位優勢明顯。廣溪路、儀北路、襄渝鐵路由北至南穿鎮而過,西去慶華火車站3公里(三級站),是原
南充、
廣安的
交通樞紐,系有“川東門戶”之稱。隨著成渝經濟合作的逐步加強,成為偉人故里——廣安對渝合作的前沿區域。
溪口鎮產業
礦產資源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等,煤炭探明儲量達5000萬噸,可持續開採100年,現已建成錦春、
林豐、溪口等煤礦3個,年總產煤約80萬噸。石灰石資源儲量巨大,現已建成永益水泥公司、五岔溝水泥公司、溪口水泥公司、
華鎣水泥廠等水泥生產企業4個,年產水泥約200萬噸。軍工企業閒置廠房利用空間大,現有可利用廠房面積2萬平方米,廠房水、電、路設施全面配套,建成長城、燎原工業園區,引進生產耐火材料、蓄電池產品、建材等企業9家,總投資規模達1.7億元,年產值2.5億元。
旅遊資源
旅遊業迅猛發展。溪口鎮境內旅遊景點密布,既有寶鼎佛教聖地,又有
仙鶴洞、瑪琉岩瀑布等自然景觀,此地還是當年華鎣山游擊隊戰鬥的遺址,具有
紅色旅遊文化內涵。現已配合華鎣市
旅遊總體規劃,引進深圳洪濤旅遊開發公司,對寶鼎
大雄寶殿、光明寺等景點景觀 進行恢復性建設,可望2008年形成接待能力。
城鎮功能設施完善,溪口鎮於95年被列為
四川省級試點小城鎮,城鎮開發成效明顯,新建成功能完善、管理有序、人氣活躍
商業街7條,鎮內共有可供開發的存量土地150畝,場鎮功能完善,建日供水
基礎建設
5000立方米自來水廠1個,液化氣充裝站1個,居民約50%使用天然氣。電力豐富,110KV桐子梁變電站位於溪口鎮回龍橋村。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鎮內教學、醫療、文化娛樂設施齊全,衛生院住院部擴建工程竣工,
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2%,文化建設被省命名為“文化先進鎮”,廣播、有線電視覆蓋全鎮。平安建設深入推進,全鎮社會治安良好,風清氣正,政通人和。
溪口鎮氣候
借得春光花正紅。開明開放的溪口熱忱期盼各位成功人士蒞臨考察,投資置業,攜手共謀發展大計,同創豐碩成果。
溪口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林木較多,外山人造
松林,覆蓋面積達50%以上。每年6月至9月最熱,最高氣溫38℃,10月至次年5月多雨,最低氣溫零下3.5℃,年平均氣溫20℃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1282毫米,適宜農業生產。但高山和
平壩溫差較大,物候象徵,山頂比山腰以下農作物,要遲一至一個半季節。有“山下打穀,山上才出”的農諺。
溪口鎮歷史
溪口鎮的發展,是和當時社會政治脈搏相通的。在明末清初,它和四川其它各地一樣,有過衰落時期。統治階級明王朝和清王朝,對農民起義軍
張獻忠進行殘酷鎮壓,以致人口銳減,地廣人稀。清政府不得不採取從外省移民入川的政策。清
康熙、乾隆年間(公元1662年至1795年)大量從
湖南、
湖北、廣東、
福建、江西移民入川。當地居民中,祖籍多是“湖廣煤填四川”時遷入。鎮上的
禹王宮(現為鎮國小)是湖廣人建。華鎣煤礦內還有
江西會館遺址。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是這裡的興旺時期。《華銀山志》載,清高宗乾隆十六年於大溪口置順慶府通判署(遺址在華鎣煤礦內),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省並。又載:大溪口場市在今溪口場西街口,舊在
東林寺側,
河西對岸,街地遺址尚存。乾隆年間,移場市入今地。大溪口有寺廟35座,可證其興旺概貌。
1978年以前,溪口鎮僅是一個小集市場。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條街,230戶人家,2130多人。從1978年到1993年,溪口鎮的發展、建設,走過了一條曲折艱辛的道路。
由於1958年生產大躍進,華鎣山13萬畝森林(約56萬立方米木材),被砍伐殆盡。到1962年溪口煉鐵廠停辦,煤窯關閉。在農業上,由於受“浮誇風”及單一抓糧食的“左”的錯誤思想影響,未能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農業糧食畝產長期徘徊在300斤左右,致富無門,仍過著用錢靠貸款,吃糧食返銷的苦日子。粉碎
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
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800多斤。人民的溫飽得到了根本解決。在“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鼓舞下,溪口農工林牧副漁,很快得到發展。以集鎮為依託的鄉鎮企業,在國營骨幹企業的帶動下,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遍布鎮區。
1993年建區後,溪口鎮的發展建設突飛猛進,
新興工業、旅遊業,特色農業以及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如今溪口鎮不僅是引進巨桉業主,在工業、旅遊等產業發展上,該鎮變傳統發展為依託自身實際,堅持科學發展,做大做強“資源”文章,經過不斷探索,該鎮1至9月,實現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669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26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90669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5941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250萬元。在同期增加一個規模企業的基礎上,同比增加205%、106%、1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