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河鎮

溢河鎮

嵐皋縣溢河鎮地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宮山腳下,距縣城10公里,207省道穿鄉而過。全鄉轄9個村,72個村民小組。1662戶6883人。2005年人均生產糧食520公斤,人均純收入1850元。全鄉總面積98平方公里,退耕還林後有耕地面積7000畝。境內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地下礦藏30餘種;各種中藥材600餘種,僅名貴中藥材杜仲就有5萬餘畝;有大鯢、麝、鷹、雕等各種珍稀動物,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AA-森林公園——南宮山,有“陝南第一村”之稱的宏大村,有3000餘畝的庫區湖面,有具有優美傳說的“天池”,有高聳入雲號稱“鐵打江山”的羊角寨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溢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98平方公里
  • 人口:6883人
簡介,地理位置,人口面積,行政沿革,自然條件及資源,水 文,經濟概況,社會發展,醫療衛生,交通概況,人文情況,

簡介

嵐皋縣溢河鎮地處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宮山腳下,因境內河流溢河而得名。是“全省生態鄉鎮”“全省衛生集鎮”“全省民政工作先進鎮”、“全市平安鄉鎮示範鎮”、“全市升級晉檔先進黨委”。

地理位置

溢河鎮距縣城15公里,地處國家4A級森林公園南宮山腳下,位於縣城以東,北與藺河鎮接壤,南與花里鎮相連,西與滔河、城關兩鎮為鄰,東鄰平利縣洛河鎮。有“陝南第一村”之稱的宏大村,有3000餘畝的庫區湖面,有具有優美傳說的“天池”,有高聳入雲號稱“鐵打江山”的羊角寨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的旅遊資源蘊藏著發展潛力和後發優勢。

人口面積

全鎮轄9個村,72個村民小組。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63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50人。總人口中,男性3654人,占58%;女性2646人,占42%。2011年人口出生率8.8‰,死亡率6.19‰,人口自然增長率2.61‰。轄區總面積9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96平方千米,占98%;水域2平方千米,占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4.3人。

行政沿革

1996年鄉鎮機構改革,將原磚坪區轄溢河、上溢、洋溪三個鄉合併組建溢河鄉,2011年鄉鎮機構改革,溢河鄉更名為溢河鎮。2011年末轄溢河、新灣、高橋、宏大、佘梁、台子、天池、展望、新建等9個村民委員會。
2015年撤銷溢河鎮,將溢河、佘梁、新灣、高橋、宏大、台子、天池、展望8個村劃歸花里鎮,合併設立南宮山鎮。

自然條件及資源

境內山大人稀,溝壑從橫,境內最高海拔2267米,最低海拔512米,最高點為南宮山頂峰,海拔2267米,最低點為南宮湖海拔512米;屬暖溫帶季風區中的大陸性氣候,受季風的影響,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4℃,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溫差小,冬季溫差大。境內地下礦藏有金、銀、鐵、鈾、磷、重晶石、煤炭等30餘種。水利資源豐富,有3000餘畝南宮湖,水產養殖及發展旅遊產業潛力巨大。

水 文

由於境內藺河口電站建設,形成了3000餘畝的水庫——南宮湖。有上溢河和洋溪河兩條支流注入,上溢河發源於南宮山,全長15公里,洋溪河發源於老黎明,全長22公里。

經濟概況

耕地面積11406畝,其中水田2082畝,人均1.8畝,以種植玉米、水稻、土豆、紅薯等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3982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魔芋烤菸。2011年魔芋種植面積4841畝,烤菸1050畝。畜牧業以豬、羊、家禽、水產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9224頭,山羊飼養6806隻,家禽飼養15.4萬隻。發展網箱養魚1580箱;境內受地形和資源限制沒有規模以上工企業。2011年壯大企業2個,新增企業5個;建成宏大、高橋兩個旅遊新村,啟動新灣、溢河兩個旅遊村建設。發展鞏固農家樂100家,農家賓館100家,年接待遊客60餘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00餘萬元,是全縣旅遊大鎮。

社會發展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7個;有床位20張;固定資產總值5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6名。9個村村民踴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社會保障:2011年151戶211人困難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350戶 935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改擴建敬老院1家,實現集中供養無保100人,集中供養率50.5%。實施大病醫療救助400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8萬元。兌現90--99周歲老年人保健補助1.2萬元, 80-89周歲老人老人年生活補助6.6萬元。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任務3100人。

交通概況

境內有207省道、南宮山旅遊專線公路等2條主幹線,各村均實現通水泥路目標,全鎮共有公路60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35公里,連戶路16公里。

人文情況

筆架山地處溢河鎮境內東南方向,距離集鎮19公里,通判李聰在《磚坪地理志》里描述到:“筆架山。在廳東,距廳城百里。三峰聳拔,頂有方池,大旱不涸。下有寶蓮洞,鄉人就此建廟。廟外向左數武,兩石對立,中有小徑,名石門子,出此睹雞公石挺立,石筍高標。下即蓮花盆,又有古木奇石,互相掩映。此皆天造地設,令人交絕,真仙境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