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頭上居住著“七姓民”中的“李”姓,以“溝頭上家”來稱呼自己的本家。
公元893年,南詔勢微,貴族段思平(白族)聯合滇東三十七蠻部滅南詔,建立了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大理政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溝頭上
- 地點: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 威寧:時稱“烏撒”
- 大理國:三十七蠻部之一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小海鎮銀光村溝頭上
威寧縣小海鎮溝頭上
威寧,時稱“烏撒”,即三十七蠻部之一,隸屬於大理國。故雖大理與威寧相隔甚遠,但歷史上曾一度往來。
為了加強統治,大理國在命當地彝族折怒管理的基礎上,又在“後理國”(段氏復興)時期,約公元1090年左右,組建了一支以白族為主的軍隊進駐威寧,和彝族共同治理威寧。今天威寧的白族即為其後裔。
威寧白族以張、蘇、李、趙、許、錢、楊七姓為族中之大姓,人數居多,故歷史上除了把威寧白族稱為“白子”、“白尼”外,還有“七姓民”之稱。1982年黨的民族識別工作政策,讓威寧白族真正意義上的明確了自己白族的身份而可以揚眉吐氣。如今,小海、羊街兩鎮境內的溝頭上、蛇街、銀華、大窪、三道河等則成了人口密集、風情濃郁的美麗的白族村寨。威寧縣境內的金鐘、爐山、觀風海、秀水等鄉鎮皆有白族居住。白族也成為威寧僅次於彝、回、苗、布依的少數民族。
為了加強統治,大理國在命當地彝族折怒管理的基礎上,又在“後理國”(段氏復興)時期,約公元1090年左右,組建了一支以白族為主的軍隊進駐威寧,和彝族共同治理威寧。今天威寧的白族即為其後裔。
威寧白族以張、蘇、李、趙、許、錢、楊七姓為族中之大姓,人數居多,故歷史上除了把威寧白族稱為“白子”、“白尼”外,還有“七姓民”之稱。1982年黨的民族識別工作政策,讓威寧白族真正意義上的明確了自己白族的身份而可以揚眉吐氣。如今,小海、羊街兩鎮境內的溝頭上、蛇街、銀華、大窪、三道河等則成了人口密集、風情濃郁的美麗的白族村寨。威寧縣境內的金鐘、爐山、觀風海、秀水等鄉鎮皆有白族居住。白族也成為威寧僅次於彝、回、苗、布依的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