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覓石就是為了欣賞大自然的奇蹟,之所以藏石就因為留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石收藏重在天然,在大發展的收藏盛世,石友們更需要放亮眼睛——源緣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源緣軒
- 位於:北京朝陽弘燕奇石城內
- 創建於:2008年
- 收藏的精品級:奇石達300多方
簡介,起源,經營理念,賞石文化,古今名石賞析,研山,鎖雲,東坡肉,小雞出殼,彌勒大佛,歲月,血膽金蓮,青蓮朵,
簡介
源緣軒位於北京朝陽弘燕奇石城內,是以收藏經營純天然精品原石的奇石館。源緣軒創建於2008年,由奇石收藏家王貴軍先生所創。自建館以來,本著只收藏純天然的經營理念,受到了觀賞石界的一致好評。源緣軒收藏的精品級奇石達300多方,很多都在全國各大石展中獲獎。尤其鎮館之寶《彌勒大佛》更是古今名奇石之一,曾多次在全國比較知名收藏類電視節目中出現。
起源
中國文人多愛石,從古至今奇石一直受到了眾多歷代文人的追捧,尤其唐宋以來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墨客都有賞石、藏石的雅情。歷史上著名的賞石家如:陶淵明、白居易、宋徽宗,米芾等。他們可謂是為石痴狂,常常因得到一方美石而狂喜,為失去一方愛石而傷痛。最典型的如宋代大文豪米芾,米芾為石成癲,因而外號‘米癲’。他把自家後院的一方太湖石稱為石兄,每天一拜,他也因為失去一方自己珍愛的靈璧石《硯山》而痛不欲生,寫出了著名的《研山銘》。從古至今愛石之人都相信‘石緣’,認為好的奇石可遇而不可求,得到需要緣分。玩石素來講究石緣,源緣軒也正因此而得名。
經營理念
源緣軒自建館以來一直本著只收藏純天然的精品原石的經營理念,廣受好評。奇石收藏講究天然,所謂奇石就指純天然有特色原石,因為奇石之根本就是在於‘奇’。那么如果是人工雕琢,打磨出來的石頭,那么還有何奇可言?好的奇石之所以難得,就是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兩塊石頭,這也就奠定了它的珍貴性。
自二十世紀末我國經濟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這也為收藏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奇石更成了收藏品市場中的新寵兒,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很多好的石種在近十年間價值漲了近千倍,奇石升值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然而在不斷升溫的奇石收藏市場中卻出現了不和諧,精品奇石之所以升值快就是因為少。這也就給一些不法商販帶來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石友們對好石渴望,迎合市場的形態而製作出了各式各樣的假奇石。從最先的打磨、拋光,到後來的噴砂、酸咬等可謂是五花八門。這讓很多石友有了後顧之憂,因為奇石收藏不但靠的是喜歡,還得有眼裡才可以。
源緣軒是最早做出‘一個星期鑑定期’承諾的石館,所謂‘一個星期鑑定期’就是指在源緣軒收藏的奇石一星期內為鑑定期,在這期間如發現所收藏的奇石有人工打磨等作假嫌疑,都可以原價退回,這在古玩收藏市場中是非常罕見的。源緣軒主人王貴軍先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之所以覓石就是為了欣賞大自然的奇蹟,之所以藏石就因為留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石收藏重在天然,所以在大發展的收藏盛世更需要放亮眼睛。
賞石文化
石器時代(距今約300一l萬年)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蒙昧時代。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使用打制的石頭工具,比較簡單粗糙,就質地而言,早期以易於加工、質地較鬆軟的砂質岩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距今40一50萬年),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岩,也有綠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早在3萬年前,峙峪人所製作的一件石墨飾物提供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例證。距今1.7—1.8萬年山頂洞人,石器加工比較精細,且已經出現裝飾品,如鑽孔石墜、穿孔小石珠、礫石等。同時還發現一枚骨針,說明已懂得用獸皮縫製衣服。距今7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有選料和加工具有相當水準的玉塊、玉環、玉璜等各種玉器。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除了個人使用的簡陋勞動工具和貼身裝飾品外,還有生產用品、裝飾品和祭器。
石器是人類對自然石形態改變的結果,石器時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實踐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地、能動的與自然抗爭的過程。石器的製造經過了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進而到定型化、藝術化的過程。舊石器時代,石器外形簡單粗糙,多為利用天然石塊或河灘軟石稍加打制就用於生產。後來隨生產的發展和所需的不同,種類繁多的石器相繼出現。石器在材料選擇上由自然石塊到普通石材,由軟質石料到硬質石料,由單一石種到多石種,由普通石種到優質石種,直到玉石、寶石。並由重外形到重質地、重色彩,各種優質石種相繼被發現、被套用。不難看出,石器的多功能、多樣化與定型化,石料選擇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尋覓石材,是經過長期選擇和實踐的結果。同時,“石器的多樣化與定型化,是歷經億萬次實踐而形成的最佳外觀形式,這種最佳的外觀形式萌生美的雛形”。因此可以確定,石器時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階段,是賞石文化的實踐階段。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製品)為現貨對象的活動方面,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據《太平御覽·闞子》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其實,遠在此前的商、周時代(公元前二十世紀),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就已十分普及。據史料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億有萬八”。而《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由於玉產量太少而十分珍貴,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國賞石文化最初實為賞玉文化的衍生與發展。《說文》云:“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之一類了。於是奇石、怪石後來也常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尚書·禹貢》曾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顯然,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邊“浮磐”都是作為賞玩之物被列為“貢品”的。很可能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寶玉或石雕、石刻製品)為觀賞對象的可移動玩物。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園圃(早期園林)的出現,賞石文化首先在造園實踐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秦、漢時代古籍、詩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宮”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東漢巨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塊景石,還被賜以三品職銜,俗稱“三品石”。南齊(公元五世紀後葉)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樓、觀、塔、字,多聚異石,妙極山水”(《南齊·文惠太子列傳》)。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朐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這幅壁畫,比著名的唐朝武則天章懷太子墓中壁畫和閻立本名作《職貢圖》中所繪樹石、假山、盆景圖,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見,中國賞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紀中葉的東漢便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紀),已達相當水平。
公元六世紀後期開始的隋唐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於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這是隋唐賞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開創了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個新時代。曾先後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紀初、中葉)手下擔任過宰相的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莊”,其中的怪石與奇花異樹在當時就極負盛名,號稱各地奇石“靡不畢致”,而奇石品種之多,僅有名號者既達數十餘種。李德裕“平泉山莊”和詩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園藝術和景石,點綴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大詩人白居易不僅有許多賞石詩文,他的《太湖石記》更是反映唐代賞石盛況及文化水準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在文中最早介紹了古代賞石品級的分等情況。他首先記述了好友、逐相牛僧孺(封號“奇章郡公”)因“嗜石”而“爭奇聘怪”,以及“奇章公”家太湖石多不勝數而牛氏對石則“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情形,接著稱讚了牛僧孺藏石常具“三山五嶽、百洞千整……盡縮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最後還介紹說:“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乙之中,丙之下’……等。在白居易眼裡,牛僧孺實為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
古今名石賞析
古今名奇石指中國從古至今最有名的奇石。它們有些是歷經了千年,有著傳奇故事的古石。有些是創造出經濟價值神話的當今名石。當我們欣賞這些古今名石時無不為大自然的神奇所震撼。當我們詳細了解每一方名石時無不讓這些石頭的收藏者故事所感動。這不是那位藝術大家精心創作的轟天巨作,也不是那位雕塑大家精雕細琢的藝術精品。他是采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華光的人間靈物,大自然孕育出的無價之寶。
研山
研山在我國賞石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據載它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著名的亡國之君李後主創製的,它是取其自然平底、峰巒起伏而又有天然硯池的天然奇石,作為硯台的別支,一般大不盈尺,而靈璧石、英石一類質地大都下墨而並不發墨,所以硯山純粹是作為一種案頭清供。據考證,這隻硯台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舊物,幾經流傳,到了米芾手裡。米芾得到硯台後,《志林》記載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極,即興揮毫,留下了傳世珍品《研山銘》。
鎖雲
鎖雲是明朝大文人米萬鐘(字仲詔,號友石)所收藏的一塊靈璧石,此石背後刻有“鎖雲”二字,落款為“萬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詔”,印為“友石”。這是一件傳承有緒、可考,國內外媒體先後作過報導的明朝供石。1965年日本知名律師佐藤觀石先生於東京一家老石店購得,2002回國,央視《國寶檔案》曾做過報導。
東坡肉
東坡肉是清末名石,是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如雞蛋大小,其礦物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此東坡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當逼真。
小雞出殼
小雞出殼為天然瑪瑙奇石,此石產自內蒙古阿拉善盟瑪瑙山一帶如拳頭大小 重92克。原收藏者張靖在2005年以500餘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北京市朝陽區政府收藏,專家估價1.3億元人民幣。 小雞出殼奇石一眼望去,就像一隻色澤淡黃毛茸茸的小雞從蛋殼的破處向外張望伸頭欲出,形象逼真、色澤艷麗 光度潤柔,此石整體的造形以及局部的體態都與實物相仿,向外張望的雙眼、細嫩的小紅嘴,以及色澤逼真的大半個蛋殼,都讓人帶來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從神態逼真向外張望的雙眼中,可以想像到它第一眼看到外面世界的奇異神情,或許它在用雙眼尋找自己的兄妹,貪婪地看著先出殼的小雞在覓食;或許看著前面剛蹦出殼外那隻小雞憨態可掬的模樣;或許是用企盼的目光在尋找著它的母親,逼真、活潑、可愛的造型,很難想像它是一塊石頭 ,是一塊天然的瑪瑙石。我們在欣賞這塊奇石感嘆它的精美逼真的同時,也在感嘆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魔力,創造出了不可思議令人驚嘆的奇蹟。
彌勒大佛
奇石彌勒大佛石種為來賓黑珍珠,是來賓石中最好的品種之一。產於中國廣西省來賓市紅水河來賓河段。彌勒大佛寬70厘米高為50厘米,厚45厘米。此石純天然形成,猶如一尊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彌勒佛坐于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華民族的形象代表!
歲月
歲月奇石約為成人拳頭大小,酷似一位西洋老婦人頭像,鼻子、嘴巴、額頭上的皺紋、頭髮宛如真人。該奇石發現於兩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地區,經歲月滄桑,由三色瑪瑙形成面容,黑色瑪瑙形成五官,慈善安詳與現代老嫗形象巧合天成
血膽金蓮
產自內蒙古阿拉善大漠的天然瑪瑙質石魚,其外觀線條優美,質地玉潤,珠光寶氣,生動傳神,且色澤莊重,喜慶,吉祥的金黃紅色更顯富貴華麗,紅鯉之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無話可說的感染力,當對光觀賞時其內部所含的血膽構成的各器官栩栩如生;而從石底部看時,紅色膽液又似一尾靈動育孕於腹腔的小紅鯉,頭兩側自然裹進的對稱小黑點形成了魚眼,令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青蓮朵
青蓮朵是圓明園內長春園茜園之舊物,現“青蓮朵”石在中山公園社稷壇西門外。在西壇門外小土山前,有一塊800多年歷史的太湖石,高1.7米,周圍3米,石上溝壑遍布,質地細密,上刻乾隆御筆“青蓮朵”三字。據考證,這座原系南宋臨安(今杭州)德壽宮中故物,原名“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