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萬清

湯萬清

湯萬清,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自幼熱愛繪畫,從虛心臨摹古代名作中打下紮實基礎,從李可染大師的真傳中領悟到國畫真諦,從定居海外游跡西歐中吸取西洋畫精華,從人生閱歷和與大自然的對話中激發創作靈感。2010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美術館舉辦個展。2018年1月13日夜,湯萬清先生於北京去世,終年八十六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萬清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醴陵市
  • 出生日期:1932年
  • 逝世日期:2018年1月13日
  • 職業:畫家
個人介紹,相關事件,名家推薦,陳立言,陳慰民,王凱,作品照片,

個人介紹

如此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造就了他在山水畫領域的傑出成就,形成了他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對繪畫藝術的不懈追求使他在藝術造詣達到巔峰的古稀之年迸發出更加旺盛的創作激情,作品呈現出更加精湛的技巧和更加不凡的氣度。 近幾年來,推出“八十變法,隨感成象,筆墨精神,自家畫境的《心境畫集》”。所有新作都是大幅水墨大寫,橫塗縱抹,妙趣天成,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水墨的意象特性,不求形似,而通過筆墨關係求象外之意、弦外之音,表現藝術語言的節奏與韻律,表現神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幅幅充滿真情的意象山水畫貫穿著藝術家豐富的精神世界,有強烈的抽象性,但始終沒有走到絕對的抽象。他筆下的意象繪畫,又有他個人獨特的面貌和新的時代氣息。其作品面貌追求與古人的畫、與別人的畫、和自己過去的畫拉開距離,發揮筆墨造型,淡化形象,強調筆墨意趣,進入自由境界,畫自己心中的畫,無論山水、花卉、人物等等,都是畫家由感而發,從自己胸中流出的獨特的風格。在爐火純青中追求創新,在宏大氣勢中完美細節,這就是湯萬清的水墨大寫意。令人耳目一新的湯萬清作品在國內外屢受好評,並引起收藏家的關注。。
湯萬清

相關事件

1932年湖南醴陵市出生
1942年10時開始臨摹馬駘畫譜和芥子園畫譜,並學習和臨摹家中所收藏的古字畫
1947年中學時拜當地名師潘樹棠先生學習西畫
1952年在湖南省湘潭市建設報發表12幅“新法接生”連環畫
1958年在武漢任美術編輯和記者
1962年任武漢工藝美術研究室專業秘書
1965年從事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工作所創剪紙作品參加國內外大展,並多次在全國報刊發表
1968-72年任武漢中國書畫院仿古畫創作設計組付組長,期間大量臨摹中國歷代名家名畫,參觀學習全國各博物館中國畫收藏展
1973年深入全國名山大川實景寫生,開始創作新畫
1975年學習和臨摹當代名家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石魯,錢松磊的作品
1977年中國畫“桂林山水”四幅出版
1978年參加李可染親授“山水畫學習班”學習,之後一直受到李老師的親臨指導
1979年拜訪請教當代名家吳作人崔子范,屢師白,梁樹年何海霞張仃白雪石
1983年應新加坡邀請參加“中國六畫家聯展”
1984年應中國工藝美術創新大展邀請創作巨幅山水畫“灕江秀色”長12m×寬3m,展後北京京西賓館收藏
1985年拜見法籍華裔世界抽象畫大師趙無極,受到大師的親臨指導
1986年“灕江秀色”中國畫由湖南省美術出版社出版為單幅年畫全國發行
1986年仿宋大家“雪景寒林”山水畫獲省級二等獎,湖北省美術出版社出版為中堂年畫全國發行
1990年應日本東京邀請進行藝術交流,在東京參加中國美術家書畫展
1992年應邀參加日本第28回亞西亞現代美術展(國際展)
1992年在日本東京都江戶川區綜合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1993年在日本橫濱“中國畫廊”舉辦個展
1993年在廣東省順德市、東莞虎門、惠州市、汕尾市四地舉辦個展
1994年在廣東汕頭市、中山市分別舉辦個展
1994年“92-93中國藝術收藏年鑑”四幅作品入選
1995年“93-94中國藝術收藏年鑑”兩幅作品入選
1996年《湯萬清作品集》武漢市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7年個人傳略收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和《世界名人錄》
1998年個人傳略被收入《世界美術家傳》
1998年創作巨幅《萬壑來泉》通景畫屏被收入《世界美術集》
2001年在廣州市番禺博物館舉辦個展
2003年《南國水鄉》獲陝汽杯全國名人書法、繪畫邀請大展金獎;同年創作巨幅山水畫《黃山飛瀑圖》
2004年廣東省江門市舉辦個展
2005年應邀參加日本第41回亞西亞現代美術國際展
2006年應邀參加日本第42回亞西亞現代美術國際展
2007-2008年在日本東京進行中國水墨畫藝術交流活動,並多次擔任美術作品評審委員
2009年應邀參加赴法國第九屆中國文化藝術交流展中榮獲“金獎”同時並授予“傑出藝術家”和“中歐文化藝術特使”稱號
2010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美術館舉辦個展

名家推薦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藝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豐厚積累大器晚成
一一湯萬清的中國畫創作
湯萬清先生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他1932年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自幼喜愛繪畫,中學時開始學習西畫,曾拜潘樹棠先生為師。後來做過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在剪紙藝術上做出過突出成績,多次有過其他職業的選擇,但他始終懷著一腔熱情,堅持著對中國畫的痴迷和熱愛, 他虛心地臨摹古代名作、虔誠地向名師求教和向大自然學習,廣泛地與海外交流,不斷探索和追求,終於在山水畫領域取得傑出成就,建立起獨特的個人面貌,更在古稀之年大器晚成,迸發出旺盛的創作激情,作品呈現出精湛的技巧和不平的氣度。
湯萬清早期的山水很工整,1977年創作的四幅《桂林山水》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近景的石階、樹葉、寺廟,中景的民居、涼亭、大橋,遠景的寶塔、帆船和起伏的山巒,以及水面的波紋……一筆一筆,細細密密,平平實實,細緻得像民間刺繡。這種用寫意技法畫工筆的方法,雖然缺少了寫意畫的筆墨意趣,但是頗有裝飾性,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一種繪畫形式。《桂林山水》嚴謹、工整的畫風,反映出他嚴肅的創作態度和堅實的繪畫功底,說明他具有雄厚的藝術潛力。謙虛、好學的他,在取得初步成績之後,繼續拜師求索,以求新的突破。
1978年,湯萬清參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畫學習班,這段學習經歷對他爾後的藝術道路有重要意義。他說,可染先生要求大家作畫態度必須十分認真,要像“無鞍乘野馬,赤手捉毒蛇”那樣對待創作;學習傳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在創新上,提倡“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可染先生並贈湯萬清條幅“峰高無坦途”加以勉勵。
湯萬清80年代創作的許多山水畫,如《柳岸蟬鳴》、《千里暮雲平》、《漢江遠眺》等,具有不同於早期作品的鮮明的特點:創作以寫 生為基礎,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筆墨語言更為豐富、精妙,點擦皴染之間頗有傳統藝術的情趣;畫風開始走向自由、瀟灑,顯得輕鬆、活潑。也許正是畫風走向輕鬆、活潑這一點,預示了他下一階段藝術面貌的變化。
90年代,湯萬清的山水畫轉變成和原先迥異的抽象風格:狂放不羈,瀟灑縱情。這時,他從趙無極的藝術中獲得啟發,並拜訪了這位他敬慕己久的抽象派大家,向他請教。在湯萬清的《山水抽象系列》中,確實有一些趙無極的影子。他擺脫了形的束縛,馳騁於意象與抽象之間的境界之中。他大膽地運用色彩,大塊面的赭石、硃砂、曙紅交融的暖色,夾雜著一些土黃和枯墨,一片宇宙洪荒的意境。他之所以如此敢於在藝術創作中放棄原有的模式,顛覆自己,另闢蹊徑,固然得益於李可染先生韻言傳身教,另一方面也與他敢於冒險、勇於求新的性格有關。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對傳統藝術的不斷鑽研中,對中國文論中的“意象說”,對道家“大象無形”的理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似乎在趙無極的繪畫中,體悟到這種理論的現代實踐成果,從而產生新的創作激情。至於說到他個人性格與他藝術上不斷追求之間的關係,我以為他有是一位對外界事物變化有敏捷反應、並有藝術包容精神的人。同時,還由於他多才多藝,對運用各種繪畫語言的表達方式既有一種令人稱羨的自信,並有可貴的自我質疑精神。
在湯萬清的抽象山水受到廣泛好評時,他並沒有就此停步,而在90年代上半期又一次進行了藝術風格的蛻變,以完全不同於抽象山水的裝飾性田園小景畫,讓大家刮目相看。而這次蛻變的直接動因,來自於他在嶺南旅遊中所獲得的啟發:南國鬱鬱蔥蔥、叢林疊翠的花草樹木,讓他大開眼界。那些純粹、鮮亮的色彩,給了他強烈的視覺印象。他敏銳地發現了大自然中另一種與他內心恬淡、安閒感情相呼應的景象,激發起他創作的靈感。他用胸中積蓄己久的詩意化的裝飾性語言,加以表達,創作出具有東方情趣的田園小品,清新、淳樸,生動、活潑,如夏日的陣陣清風,沁人心扉。這些田園小景畫大多採用方構圖,墨線稚拙而厚重,以濃墨為主,勾線設色,色彩單純而強烈,有大俗大雅的氣度。
輪迴,其實時時存在,一天是一個輪迴,一生也是一個輪迴。湯萬清從工整裝飾性繪畫開始,經歷了肆意的抽象,狂放的寫意,現在似乎又回到起點一一帶有裝飾趣味的田園畫。但是,此裝飾己非彼裝飾,這是一種自覺的回到初始狀態的復歸,是歷盡探索之路後的返璞歸真。我們能從中讀到他對自然的那種飽滿的熱情,能感受到作品中傳遞出的那種純粹的意蘊。
當人們揣測這種風格的繪畫將是湯萬清藝術創作的“歸宿”時,他在2009-2011年間推出的新作給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那遠不是他藝術探索的終點。近幾年裡,他在原有創造成果的基礎上,嘗試把他運用過的各種圖式和技巧融合成新的繪畫語言,其中包括水墨的蒼潤與墨色交融的和諧關係、繪畫的抽象意味與斑斕色彩、剪紙造型語言的強烈,以及繪畫的裝飾趣味,等等。這時,他更重視心靈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傳統中國畫歷來強調師造化、師古人,而解決造化、古人與創作關係時的中介,則是畫家的心靈世界。自然界萬物的美感,古人的藝術成就,都要靠創作者的心靈與體悟、去吸收。因此,對藝術家來說,師心非常重要。數十年來,湯萬清在師自然、師古人和師心中,花費了他大量心血。進入古稀之年後,他更突出些領悟到師心的作用。他把“心境畫集”作為最近出版的一本作品集的標題,就充分說明這一點。
湯萬清2009—2010年的新作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水墨的意象特性,不求形似,而通過筆墨關係求象外之意、弦外之音,在筆到意到和筆不到意到之間,表現藝術語言的節奏與韻律,表現神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某些美學的思考。這一幅幅充滿真情的意象山水畫,有的以讚頌大自然的力和美取勝,有的以揭示自然界的神奇與多變引人關注,有的則帶有禪意和其他隱喻的因素……而貫穿其中的則是藝術家豐富的精神世界. 頗有意思的是,湯萬清的新作有強烈的抽象性,但始終沒有走到絕對的抽象,這恐怕是由於他對傳統中國美學理論和繪畫實踐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吧!當然,由於他有廣闊的國際藝術視野,有鮮明的個性,他筆下的意象繪畫,又有他個人獨特的面貌和新的時代氣息。
湯萬清年近八旬時,能創造出有如此磅礴氣勢、意蘊深遠、情趣兼備的作品,不僅是因為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的儲備,還在於他有不同凡響的勤奮和探索精神,更在於他有過人的藝術悟性。
湯萬清正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在藝術領域內奮力前進相信他不斷會有新的奉獻!

陳立言

--著名畫家 原湖北美術院院長
志氣和平,風規自遠
山水畫名家湯萬清先生將近年的竟興之作彙編成冊,題箋“心鏡畫集”。封面上開宗明義四句話,“八十變法,隨感成象,筆墨精神,自家畫鏡。”讀來令人心胸為之一振,萬清兄謙謹一生,不善張揚,更不作驚人之語,今日所言,頗感自扈。然而稍加思忖,這十六個字卻也準確反映了老畫家當下的心態。畫鏡本於心源,心境促成法變。充實、豐碩,超邁本身就構成藝術的意蘊,是時代為老畫家振起的一種精神境界。作為老友、知己、我深深地祝賀。八旬畫家有如此巨冊付梓,是一種福分。
披覽畫冊,昂揚大氣撲面而來,確實變了!所有新作都是水墨大寫,橫塗縱抹,妙趣天成。是雨後晴嵐、是山澗飛瀑、是天橋響雪,是出谷泉聲,是春渾花繁、是秋肅寒林,是曉霧初開,是秧田春社,是雲山相戀,是夏蔭啼鶯,是橫斜疏影,是黑夜驚雷,是湖灘閃電,是稻香千里,是老屯豐釀。或者是破曉、是靜穆、是不朽、是混沌、是淨界、是流螢、是佛光、是高秋、是恍惚、是禪頌、是空靈、是鐵壁、是聳峙、是危岩、是天界。亦真亦幻,有虛有實,一切在具象和抽象的認知中產生,在審美主體和客體的交融中存在。形神百態都是畫家用筆、用墨、用色、用水在宣紙上操作所留下的痕跡。乾、濕、濃、淡,抑、揚、頓、挫,平、圓、留、重、變,都是腕底功夫,一切效果有賴長期積累與臨池發揮。故爾黃賓虹先生論藝有“以一生作一畫”之說,白石先生有“漏曳造化秘,奪取鬼神功”的楹聯。萬清兄畢生為藝,從報刊設計、刻花剪紙、仿古創匯、寫生創作,尋師學藝,專擅水墨,旅展東瀛,定居嶺南。寒來暑往,每一步都付出艱辛才有所建樹,已成畫格本屬清峻秀美一路。而今突變而成雄健暢達、豪邁浩蕩、浪漫飛揚、奔騰開合,交融混響,磅礴氣勢,無容置疑,是羽化飛升,是自家境界。可稱“頓悟”,頗俱禪意。
中國畫壇,盛倡大器晚成,衰年變法。是“漸悟”還是“頓悟”難以明辯。白石山翁蛻去八大之冷峭遺風,還原“紅花墨葉”熱烈厚重、稚拙天真,雅俗共賞,譽滿京華。大千張爰海航歐美,法演中西,傾盆潑彩,險夷互彰,華裔眾生刮目相看。著述達一百三十餘部的理論家黃賓虹,畫到八十歲才辦了個人畫展,始以畫名。因畫風奇特、“黑滿歪怪”,觀者瞠目,論家結舌。然而,不出半個世紀,情勢大變,今日中國,畫家、藏家,若不懂黃賓虹,恐難免被人白眼嗤笑。因此逼得不少的人不懂裝懂,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藝術的創作者和欣賞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所以常說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藝術。齊白石遇不上陳衡恪就不會有六十變法。張大千不浪跡歐美就談不上潑彩畫法。黃賓虹不與金石彝器學家為伍,也創不出渾厚華滋,蒼拙古奧一派。依此類推,湯萬清如果遇不上改革開放,就沒有八十變法。國政開放則有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則有創作自由。三十年間時潮滾滾,各領風騷。文思在古今,中外、雅俗、新舊博亦中馳騁,自有敏悟,自有取捨、自有皈依,自有創意。先生晚年以隨感作畫,反射出一種自在的筆墨精神。孫過庭書譜所謂“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風規自遠”。以此境界度萬清藝術,我以為是洽合的。淺嘗即語,是為序。

陳慰民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顧問、湖南收藏協會書畫委員會主任
博採眾長借古開今物象心象
——讀湯萬清先生的作品
2010年10月中旬,在長沙芙蓉美術館舉辦的“湯萬清王健美作品展”上,見識了湯萬清王健美夫婦,並賞讀了他們內蘊深遂,形式風格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讓人流連忘返,愉悅和振奮。特別是和年近八十,筆墨耕耘六十餘載的湯萬清先生的交談中印象深刻,清瘦幹練,嚴肅認真、溫柔堅毅、激情內斂、不事張揚,感悟出他老和藹可親、虛心若谷,對藝術不停攀登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觀湯萬清先生的山水畫,首先他把握了大自然的山川勝景,宇宙氣象、地域風貌人文環境的特徵與作者觀察體驗生活時心靈,情感,意趣,進行了水乳交融的神會。他為了創作出自己心中的山水畫,師造化是非常重要的,他每年都要花一定的時間到祖國的名山大川,登五嶽、上黃山、赴灕江、游三峽,在那裡實地寫生深入觀察和體驗。說:“要奪天工就必須師造化。”當然也不是畫實景即止。崔子范先生說得好:“實景不是藝術……要畫你心中的灕江。”藝術家的客觀現實生活是第一位,也是基礎的。描摹實景,不是藝術形象,必須經過由物象到心象的轉化過程,也就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藝術升華。藝術心象通過藝術語言,藝術圖式創作加工後方成為藝術形象。湯萬清先生的山水畫無疑完成了由物象——心象——藝術形象不斷升華精進的過程,遵循了藝術創作的規律。作品《月亮潭心一粒珠》《山居圖》《山寨之春》《響雪》等作品,都是對這一規律的解讀與詮釋。
藝術作品自然流淌出是藝術家藝術人生,藝術感悟和審美追求。湯萬清先生的作品真實地表現出了他博採眾長,虛心學習古今中外藝術大師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湯萬清先生年輕時酷愛民間剪紙和民間繪畫。如《老屋》和《陌上花香》等南國水鄉系列的作品。頗具現代構成意識的裝飾點彩水墨畫。以寫實、概括、誇張的造型手法,粗筆墨線勾畫出外形,以大青綠設色,間以水墨淺底,有強烈的剪紙韻味,水墨的蒼潤,抽象的點朵,色彩的斑斕把現實生活繁亂的形色,單純化,秩序化和詩意化。
湯萬清先生認真揣摩過中國古代名家的書畫作品。從荊、關、董巨李唐郭熙、馬、夏、元四家、明唐寅、蘭瑛、清四王和遺民畫家的作品都一一臨摹研習,從而奠定了對中國畫筆墨,程式理解和運用。在他不少作品中仍保持了宋元繪畫的不少元素。這在他的《山居圖》《瀑泉圖》《山沖》等作品中,都是在“師造化”的基礎上溶入了古人的不少技法,例如畫樹葉還是古人創造的點葉、夾葉、針葉……等,畫山石還採用了大小斧劈皴。大小披麻皴、折帶皴、解索皴……等程式。湯老認為:“把傳統技法完全推翻不要是不對的,也是錯誤的,關鍵是怎樣變化,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根據真山真水,樹木山石,流雲霧氣,瀑布急湍,如何運用、怎樣變通。我認為藝術作品不論以什麼樣的表現語言,只要真實自然地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並把客觀的物象演化為屬於自己的心象,再經過藝術加工升華為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這也是古人常說的“不似之似”“巧奪天工”的境界,追求創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不斷地研習從印象派到抽象派大師的作品,從莫奈、西斯萊、畢沙羅、梵谷到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大師的作品中去尋找新的突破點,創造他作品的新風貌。湯萬清先生特別迷戀頗具東方藝術精神的抽象派大師趙無極先生的油畫作品,通過反覆地尋覓和學習。在他的水墨山水畫裡呈現出大氣磅礴,大象無形的氣勢和情境。這在他的作品《光泉奏》《高秋》《響雪》等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有宣洩熱情的熱抽象的意味,作品《月亮潭心一粒珠》卻又有冷抽象的理性意味。走過七十年藝術探索歷程的湯萬清先生,歸納起來是走的一條博採眾長、借古開今、由物象到心象不斷升華的對美的追求軌跡。

王凱

---作者系日本國際書畫評論家協會會長、畫家、美術評論家
春水渡旁渡夕陽山外山
——湯萬清山水畫的[藝法自然]與[真情妙悟]
[凝神遐想,妙悟自然]。這是中國繪畫創作和欣賞心理的高度概括,它指出了審美觀照及審美主體的精神的高度集中,同時也是審美主體想像的高度活躍。這種集中和想像排除了外界的雜念和超越了個人的私慾。顯然,這種思想亦可與老莊思想相提並論,不管是從審美對象的個體來講,還是從創造的主體來說,其關鍵的一環都離不開[藝法自然]。[自然]這一概念,尤其在中國山水畫中,是一個極至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範疇。對於山水畫來說,[自然]就是[真·善·美],也就是[生命]。我結識的一位山水畫家湯萬清先生就是通過[藝法自然]力求對山水畫的發展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試圖把握山水畫美學脈絡之根本而進行著默默地耕耘。
與湯萬清先生的相識還是數年前的事,那一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我在東京映像畫廊舉辦個展時一對年邁的夫婦領著一家老少來到了我的畫展,說是從報紙上看到畫展的訊息,特意從很遠的地方趕來,他們認真的看了我的畫。說真的,當時我很忙,沒能接待他們,甚至不知道他們也是從事繪畫的同行。在那之後,我又接到他們打來的電話,這才知道夫婦二人也是畫家,是武漢書畫院的高級畫師,定居日本。從此,我們就開始了頻繁的交往,從友誼中認識和了解到這位老畫家的人和畫。
湯萬清又名水一,1932年生於湖南省醴陵市。幼時喜愛繪畫,早年拜潘樹棠先生學習西畫。在動盪不安的生活環境下,他始終如一地筆耕藝田,不輟畫業。1978年他有幸成為中國繪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的門下弟子,得其山水畫的親授,那亦是他的畫業騰圖之契機。此後他在藝術的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畫佳品,在藝術變法過程中追求新生事物。他喜愛趙無級的繪畫,特意登門拜訪過趙無極先生,求得藝術創作的指點。從他眾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變化的三個階段,傳統寫實、抽象奔放、意趣裝飾。但歸根還是包容在[藝法自然]里。古人曾有[妙於生意能不失真]之名言。嘗問如何是生意?曰:[殆謂自然]。其問自然,則曰,[不能異真者,斯得之矣],[且觀天地生物,特一氣運化爾,其功用秘移,與物有宜,莫知為之者,故能成於自然],如今湯萬清的畫有形有色,求物比之,乃為追及自然者,他愛農村的自然風光,從自然中去風采生意。他的[生意]是真情,用其真情來[藝法自然],對於[自然],前人亦總結有[自然之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妙造自然]等,看得出湯萬清也是以[度物象而取其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求藝精神。他在嶺南等地進行了大量的寫生繪畫,無不說明[藝法自然]這一道理在他的山水畫中體現出本體地位。他的大量作品也證實了他的恩師李可染先生的[廢畫三千]之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把握了[藝法自然]這一概念範疇,無疑就把握了中國山水畫的特點和本質。他創作的[山中一夜雨]、[千里暮雲平]、[霜葉紅於二月花]、[漢江遠眺]、[峽江雲]、[月點潭心一粒珠]等作品以傳統的造形方式表現了自然美的意境。[藝法自然]這一範疇在中國山水畫美學中如果去追根溯源,從老莊美學思想體系中亦可找到其最早的歸宿。老子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法自然]就是指[道]以自然為法則,[自然]是整個宇宙普遍規律,
自然和人間必須遵循這一法則才能達到和諧。這一思想卻為[天人合一].把人之性情納入了這一規律體系。藝術無疑是以表現人生,表現人之心靈世界,表現宇宙萬象作為目的和對象。為此湯萬清的作品[山水抽象系列]又走向了一個新的台階。他驅使筆墨,重情個性,但仍是傾向於[藝法自然]的性情表現,以通向對[道]的觀照和把握這一特點將自然當作至美對象和至真對象,以此來描述和表現。他的另一部分作品群[翠谷垂練]、[九寨溝一瞥]、[夏日清幽]、[南國水鄉]等更加以民間剪紙的裝飾手法來構成。畫面的氣分完全改去了傳統的格調,用色濃重,突顯新意。但仍不失[藝法自然]。莊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聖人的[觀於天地]就是觀照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因為美就在於大自然之中,觀天地之萬象,於此獲得美的感覺,從而進入與自然融為一體,並把握住[道]的審美境界,所以大自然成了求道者探源尋根的故土,是求美,求真者賞心悅目的審美形象。因此,[道]在自然,[美]在自然,[真]也在自然。湯萬清的藝術作品態度即是[胸襟流露],[卓然天成]的自然之真情。他在自然中求得妙悟,即用[藝法自然]對[自然]進行審美觀照,企圖把握作為宇宙本體的[自然]之[道]。在湯萬清看來,[道]存在於山水的形質之中,或者說山水以其形質閃耀出[道]之光環,所以畫家通過[應目悟心],心與山水同化,就能從中領悟到[道]的存在。就主體方面來說,要想得到一個審美的意象,[藝法自然]是極至必要的。就是說主體必須具有一個虛靜空明的心境,這個虛靜空明的心境是實現審美觀照的必要條件。就客體方面來說,首先必須有[象]。[象]就是審美形象,就是自然山水。在觀察[象]的同時尋求[道]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湯萬清看來,審美觀照的實質乃是對於宇宙本體和生命[道]的觀照和把握,至於移神定質,輕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無形因之以生]亦說明了[象] 乃是通向[無形]的[道]。此[道]是無形的,亦是無盡的坎坷。李可染先生曾特意為湯萬清題寫了[峰高無坦途]的字句,並付[此吾七十總結印語與萬清共勉]字樣。這一[坦途]即指的是[人生]的[道],又指的是[藝法自然]的[道]。繪畫是主體的內在精神與客體的外在形式的高度統一,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並以外在形式的相對有限性去把握無限的精神內容。此所謂:[靈之所見,故所託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自然山水顯現著太虛的[道],把握了自然山水的靈質。因之,山水畫當以法自然為本。古人也曾對其審美意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外以[造化]為師,內以[心源]為藝術創造的動力,既肯定了[造化]和[自然]的重要性,同時說明的主體的創造性是不可缺少的機體,至此,看湯萬清的作品,無疑感受到他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美學,尤其是[象]和[道]的探求。主體和客體相融為一,心手相融為一。畫家摒除了世俗的利害私慾,物與心同化。
湯萬清先生作為一個山水畫家對自然山水有直接的多角度的審美觀照。這是發現自然山水審美形象的唯一的途徑。要想對自然山水做到深入的觀照,並[奪其造化],則必[業精於勤],[飽游飫看],只有這樣才能集自然山水之氣象萬千於一體,而物我兩忘,是至[目不見涓素,手不知筆墨]。否則[所養之不擴充,所覽之不淳熟,所經之不眾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紙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顛哉?主客體不能相融,不能達到高度統一,其結果必[以一蓋全,不見整體,下筆見其形似而神不分,實不知何謂華山,何謂泰山]。因此,[欲奇山水之造化。莫精於山水,精於心目,精於筆墨,情于山水,情系萬物之氣象,忘乎物我而以氣韻充之,布之,氣韻足則神自顯,而形似自在其間矣]。湯萬清總結前人的經驗,在不斷地默默探索。他已年高七十有三,但卻有[志在千里]、[羊鞭不用自奮蹄]的精神。真可謂,[春水渡旁渡、夕陽山外山]。他為人誠實,謙虛和善,對待繪畫事業兢兢業業,在藝術的變法和創作上他有獨特的認識和見解;[我以我法,畫出我對生活的感受]。是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畫的。

作品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