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棟

湯臣棟

湯臣棟,男,1977年8月出生,漢族,籍貫浙江蒼南,全日制大學,理學學士,1999年7月參加工作,199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工程師。

歷任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黨支部書記、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項目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

現任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業局)副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臣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7年8月
  • 職業:公務員
人物經歷,任免信息,人物事跡,

人物經歷

1999年,大學剛畢業的湯臣棟來到東灘成為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一名技術人員。16年後,已經成為保護區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主任的他有一個小小理想,“明年年底能把互花米草全部治理完畢,到時候市民可以盡情享受東灘這片大好自然,免費的,但必須要來做幾天義工,在享受自然的同時也能為自然付出。”湯臣棟笑說。16年,他堅守著東灘這片大自然饋贈的淨土,踏踏實實地實現著一個個小理想,他相信,實現了小理想,才能成就大理想。
曾任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黨支部書記。
2016年9月,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業局)副局長。

任免信息

2016年9月擬任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業局)副局長。
2016年12月1日,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湯臣棟帶隊對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進行安全生產檢查。

人物事跡

主要從事濕地及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工作,從1999 年起開始從事河口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曾先後承擔、參與或協助完成科技部、國家林業局、市科委、市財政局、市綠化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環境基金(GEF)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項目近10項;主持或參與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碳的保匯與增匯技術研究與示範(增加濕地碳吸收與存儲功能的關鍵技術)、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最佳化關鍵技術研究、崇明東灘退化濕地修復關鍵技術研究、白頭鶴越冬種群生態學研究等10多個部、市項目。參與編寫論著2部,發表論文6篇。
打擊偷獵讓偷獵者成為護鳥人
1999年4月,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籌建,當年6月,剛從華東師範大學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湯臣棟,成為了單位招募的第一個員工。
上崗第一件事,不是與鳥對話,而是要“與人斗”,由於長期無人監管,東灘的鳥類捕殺問題非常嚴重。鴴鷸,這一春秋兩季都會來東灘休養生息的鳥兒,每年過境數量將近20萬隻,種類近40種,卻屢屢遭到捕殺販賣。
這讓學生物的湯臣棟感到很痛心。“鳥是沒有國界的公民,每年它們要經過一萬兩千多公里的遷徙,東灘就是它們途中的加油站,而我們的職責就是保護好這個加油站,讓鳥類可以安全著陸、覓食、再次起飛,到所需要的繁殖地去繁衍後代。這個物種就是這樣在自然中生存下來的。”
打擊偷獵成為他面臨的第一個挑戰。茫茫灘涂,240多平方公里,巢溝密布,植被豐茂,最高的地方達到3米,人在裡邊基本看不見。他和同伴們只能靠兩隻腳,去找尋捕獵者的行蹤。有時候灘涂上一呆就是一天,除了查處偷獵,還要做鳥類監測。單位剛搬到崇明時,借了村子裡一間房子,從村里到灘涂有20公里,全是泥路,車子開過去一路揚塵,後車看不到前車,一路顛簸,下了雨都是坑坑窪窪。因為距離遠,他們有時晚上就睡在執法車上。
就是這樣,年輕的湯臣棟和同事們一起,打動了崇明老百姓的心。“那時年輕,剛出校門,沒有任何經驗,除了伏擊,我們還與農民做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為何要做此事,苦口婆心地引導。”通過3年的時間,做了大量工作,終於把針對鴴鷸的捕獵行為給控制住了。在他們的感化下,一個“超級捕手”甚至成為了護鳥人,變成了全國勞動模範。
治理灘涂一年後吸引水鳥13000多隻次
2005年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自然保護區。2009年後,長江隧橋開通,機遇來臨,湯臣棟也已經成長為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領路人”。從那時起,湯臣棟和他的團隊就開始了漫長的治理生物入侵的過程。
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加快灘涂淤漲成陸,保護沿江一線海塘的安全,本市在東灘等地陸續引進種植了互花米草。這種草能夠促進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積,但繁殖力也超強,快速擴散,擠占了蘆葦、海三棱藨草等土著物種的生長空間,影響魚類繁殖,直接導致鳥類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威脅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在東灘的棲息。
破解生態難題需要勇氣和智慧。湯臣棟帶領他的團隊,總結出互花米草“圍、割、淹、曬、種、調”的生態控制“六字方針”。即築圍堰隔離後,先放水“淹死”互花米草,再抽水曬乾,並種植蘆葦等本地植物,隨後從長江引入淡水,使喜歡鹹水的互花米草無法生長。
籌集了資金,他們嘗試做了第一次生態修復,試點了1500畝的修復區域。第二年,原來只能看到白鷺的東灘在修復後的1500畝生態區內,居然吸引了近40種鳥類前來,有鷺類、雁鴨類,甚至非常珍貴的琵鷺那一年也來了10多隻,“這種鳥全世界也就2500多隻。”還出現了被稱作“凌波仙子”的美麗水雉。經監測調查,這年冬天,1500畝修復區內記錄到水鳥13000多隻次,分屬6目9科38種。
2010年後,互花米草生態治理修復工程緊接著做二期三期,效果越做越好。3年中記錄到出沒的水鳥有71種5萬餘只次。這讓湯臣棟由衷地感到高興,“覺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東灘重新實現了對水鳥招引的功能,也讓他意識到,這將成為崇明東灘將來發展的切入口。
首創模式“外行人”帶領工程順利推進
2012年底,在湯臣棟的全程參與和積極推動下,從謀劃到獲得批覆“歷經八年,擱置三年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最佳化項目“得以實施。該項目投資金額10.3億元、治理範圍約24平方公里,在國內尚無現成的經驗可循。而且,項目主體工程圍堤和涵閘建設屬於水利工程,超出了湯臣棟的專業範疇。
需要治理的區域有3.8萬畝,圍堤要做26.9公里,挑戰更大。圍堤是在海邊,漲落潮時期風浪、潮水都可能影響工程設施,甚至帶來生命危險。去年春節,一波寒潮過來,浪掀起三四米高的浪頭,一道堤壩已做到了標高,一夜之間蕩然無存。在工地上的湯臣棟心疼得不得了,“半年的辛苦付諸東海了。”沒辦法,硬著頭皮再上。
為了更好地掌握施工進度,他一心撲在了項目上,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白天查看施工現場,晚上拿著設計圖紙反覆研究,思考解決砂源等重大難題。多少個夜晚,他都是在加班加點中度過的。2014年7月,他累倒在工地上,不得不住院,可幾天之後他又急著出院回到工作崗位。正是這樣,“外行人”湯臣棟帶領著團隊完成了圍堤的修建,開始了緊鑼密鼓的修復工程。
“自然保護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湯臣棟做事不拘泥,他積極地尋求外部力量來共同保護自然。前些時候,保護區啟動了“歸去來棲”鳥類保護項目啟動儀式。這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邀請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管理,這是自然保護探索社會治理的一次大膽嘗試。“我給他們一片區域,讓他們來管理。”湯臣棟說:“我的希望就是,無論你在與不在,鳥兒都在那個地方飛。”
堅守寂寞 只為上海守護一方淨土
一眨眼,從剛到崇明到如今看著東灘變成一片“淨土”,已經16年過去了。他放棄過在市區做公務員的機會,放棄了很多能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光,是什麼讓湯臣棟願意堅守寂寞,在這片遠離上海繁華的地方守護一方灘涂?
湯臣棟說,自己的團隊來自五湖四海,都很年輕,平均年齡就是他的年齡,38歲。27個人,有博士、碩士,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事業和理想來到東灘。“沒有信念,是耐不住寂寞的。有了信念,寂寞就變得有趣了。”
16年前剛來崇明的時候,這裡還沒有馬路,手機信號很差,馬路到下午5點就沒人了。“夏天的晚上我就聽著蛙聲鳴叫,和自然對話,人家說你是不是傻,但我覺得是種享受,因為我可以聽到自然之音。”他回味無窮。
這些年的工作一直很辛苦。每年從10月份開始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冬季的嚴寒時光,要到灘涂上去值守,領導帶頭。從老堤到值守的地方有將近3公里的路,都要靠步行,深一腳淺一腳的,又冷又髒,他毫不在乎。
早上鳥類活動比較頻繁,要搞鳥類調查,都是要起早摸黑,晚上早早休息,一大清早四五點鐘就得出門,一守就是幾個小時,觀察它的行為。湯臣棟也並不覺得枯燥。
他家住在市區,過來將近90公里,時間要1個半小時,過去乘船,時間還要長。一周回去一次,孩子剛上國小的湯臣棟,基本不著家。
這樣的付出,是緣於對這片濕地的熱愛。“在我們國家,特別是上海這樣的城市,能夠幫她守護這么大面積的一片自然草灘濕地,我覺得很驕傲。”湯臣棟說,他是學這個的,保護自然,就是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能為上海保留下來這片自然的資產,在他看來就是實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