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湟里
地名由來
湟里古名前皇里,簡稱皇里。據《李氏宗譜》載,唐皇族李琴軒為高祖之季父鄭孝王八世孫,官為晉陵(註:今常州)丞,黃巢起義,奉生母隱居於隔西之原遵孝鄉。母亡故,葬於此守墓不出。
黃巢起義失敗,唐表彰李琴軒,改遵孝鄉為旌孝鄉。唐天佑三年(公元九O六年)建有崇福殿,其子孫素蓄道義,傳至李琴軒八世孫李以敬,宋熙寧元年宋神宗敕征之,以敬辭不就,神宗重嘉其節,敕建坊,旌其里曰“前皇里”,皇里之名由此始。宋、元以來舊史並改皇里為湟里《李氏宗譜、皇里麻宣辯證》。
在元、明時,商船至此交易,常停泊於楊柳橋一帶,故湟里又名楊柳埠,俗稱埠頭。
行政區劃
轄三個社區:湟里社區、東安社區、村前社區。
轄16個行政村:湟里村、村西村、葛莊村、河南村、北隍村、西魯村、後坊村、東安村、武宜村、西安村、五巷村、蔣堰村、香泉村、西墅村、村前村、崗角村。
城鎮概況
現有工業企業545家,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773萬平方米),形成了鋼鐵、機械、冶金、化纖、建材等骨幹行業。2006年全鎮完成工業產值12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9.5億元,實現利稅5.1億元。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休閒、娛樂場所設施齊全,環境優雅。
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了四縱六橫的小城市道路框架;投入1.2億元,新建了省重點高中、省實驗國小各1所、創建了省示範國中2所;投入1.8億元建好了金水岸住宅小區、金鼎住宅小區、盛世花園小區;投入1.8億元的四星級賓館、大賣場主體工程也已完工;投入4000萬元的湟里醫院搬遷工程和投入8000多萬元的桃園新都住宅小區都全面開工;投入400多萬元即將完工的路燈也將使路路環通的鎮區道路呈現得“處處是景”。
湟里鎮以做優生態環境為抓手。既要GDP,更要COD,2008年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就是湟里鎮新農村建設的一大手筆。首先湟里鎮借專家智力,應對決策難題,其次借市場潛力,應對投資難題,再次借思政功力,應對民眾難題。湟里鎮採取BOT、BT投資方式完成了投資1.6億元的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建設;投資2億元完成市民廣場、金湟河駁岸休閒長廓等40項社會實事,以達到大手筆提升湟里的小城市檔次和品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湟里鎮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精心組織、精心培育,湟里鎮人民生活殷實,花卉苗木種植面積更是超過了總耕地的80%,特別是2008年7月初,丹麥草的選育人湟里鎮農民毛泉炳等人的科研成果榮獲中國林業行業最高科技水平的獎項:第二屆“梁希獎”三等獎。在物質富民的同時,十分注重精神的富民,湟里鎮投入500多萬元村村建好了健身廣場,2006年鎮老年健身隊榮獲全國健身操舞比賽一等獎,2007年榮獲全國健身秧歌比賽二等獎。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集鎮面貌日新月異,教育事業飛躍發展。擁有江蘇省重點高中1所,江蘇省示範國中2所,江蘇省實驗國小2所。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級衛生鎮”、“江蘇省級民眾文化先進鎮”、“江蘇省級教育現代化鄉鎮”、“江蘇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常州市環境優美鎮”,2006年被確定為常州市武進區新農村示範鎮和小城市試點鎮,2007年爭創國家級環境優美鎮。一個“創新湟里、魅力湟里、和諧湟里、富裕湟里、生態湟里”將展現在武進的西南大地。
經濟概況
2015年,湟里鎮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邁上新台階,建設新武進”的總要求,突出“堅持兩加戰略、深化四大戰役”的主題,與時俱進、致力創新,保持了經濟社會良好發展的態勢。2015年湟里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0.5億元;完成服務業增加值52.1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4.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26.7億元,服務業投資7.4億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2.01億元;完成工業產值376.5億元(規模以上為356.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54.0億元(規模以上為326.1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綜合能耗總量控制在96.7萬噸標準煤以內。;完成自營出口1.2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450元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220元。
湟里鎮十三五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實施一大發展戰略:常州市中心鎮發展戰略;確立一個發展定位:商埠古鎮、濱水小城、工貿重鎮;實現三大發展目標:一年起步前行,三年初具雛形,五年小城新穎;實行三大發展抓手:產業躍進發展,城鎮統籌發展,生態協調發展;著力三大加強:加強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加強民生福祉的共享化,加強黨的建設的使命化。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中心鎮發展戰略實施的起步之年。2016年湟里鎮主要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地區生產總值140億元,同比增長7.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570萬元,同比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81億元,同比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億元,同比增長7.2%;規模以上企業綜合能耗總量控制在98.91萬噸標準煤以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5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工業投資29.5億元,同比增長10.5%;服務業投資8億元,同比增長7.7%。服務業增加值59億元,同比增長13.2%;限額以上批零住餐銷售額120億元,同比增長18.0%;重點服務單位營業收入31億元,同比增長18.2%。農民人均純收入27580元,同比增長8.3%。
特色產業
在全國的花木經紀人中只要提到“草坪”二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會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因為湟里鎮是全國土地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草皮卷種植基地之一。湟里鎮草皮卷種植面積已超過2萬畝,湟里鎮草皮卷銷售將超過2000萬平方米,光種草皮卷一項,該鎮就人均增收上千元。1980年前後,湟里鎮的部分農民便嘗試種起了草皮卷。隨著全國城市綠化規模的不斷提高,草皮卷市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價格也呈現上揚的趨勢。瞄準這一市場行情,湟里鎮農民在嘗到甜頭的“先行者”的帶領下,迅速擴大種植面積,產品也非常暢銷。雖然國內草皮卷價格一路走低,但市場的需求量卻並沒有減少,湟里鎮的草皮卷仍然供不應求,即使是冬季,每天還有二三十車的草皮捲髮往全國各地。由於草皮卷種植的興起,還帶動了當地與草皮卷生產有直接聯繫的兩支專業隊伍———編草繩隊伍和鏟草皮卷隊伍,而上述行業的從業者多數為湟里鎮農民。對照湟里鎮草皮卷銷售量,按照行情,以每平方米草皮卷的鏟工和綑紮的草繩價格為0.5元計算,這兩項的總費用就為1000多萬元,而這筆錢又實實在在地裝進了當地農民自己的口袋。湟里鎮的草皮卷種類多、質量好,而且出售的草皮卷都實行三包:包種、包管、包活,許多人慕名而來。北京亞運村足球場的草坪就是湟里鎮出產的虎皮草,長江三峽工程工地上也用上了幾十萬平方米湟里鎮生產的草皮卷。大力發展旅遊業,開發生態度假村。
農業經濟
農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穩定增長。2014年完成農業總產值87692萬元,比上年增長7.39%,其中多種經營產值87469萬元。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99.75%。
全鎮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圍繞“一鎮一業千畝園區,一村一品百畝樣板”的總體目標,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2014年糧食總產量560噸,其中:夏糧種植面積804畝,單產350公斤,總產量281噸;秋糧種植面積470畝,單產594公斤,總產量279噸;油料面積453畝,單產205公斤,總產量93噸;蔬菜面積8066畝,單產1807公斤,總產量14577噸。農產品結構想適應市場需求方式調整,經營方式向高效設施專業化方向發展。全鎮花卉苗木草坪種植面積48718畝,其中花卉面積2266畝,花木面積18583畝,草坪面積27869畝。水產養殖面積16054畝,其中特種水產2280畝,池塘養殖10394畝,湖泊養殖2082畝,河溝養殖2539畝,水產品總產量9958噸。全年生豬飼養量51132頭,出欄36735頭,自宰4263頭;家禽出欄40.55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3130噸,其中豬肉2498噸,羊肉15噸,禽肉608噸’禽蛋總產量1171噸。農業項目實現新突破,今年投入630萬元,繼續實施了北隍村高標準農田,東安、武宜、蔣堰、香泉、西墅、村前、崗角、北隍等8個村農田基礎設施也得到提升。休閒觀光農業實現零的突破,湟里五洲旺農業生態園被市農委列入2014年休閒旅遊項目。
新農村建設成果顯著。全鎮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農業生產條件,農村面貌明顯改善;全鎮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總動力打36954千瓦,農田水利建設投入3350萬元,完成灌排站改造57座,節水渠建設5千米,鎮級河塘清淤5條,共清理村莊河塘41個,面積222.94畝。
工業經濟
面對嚴峻的巨觀經濟環境,全鎮上下積極開展“最佳化發展環境,服務企業發展”活動,堅持將保增長、促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集中力量化解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工業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勢態。201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46.27億元,同比增長9.72%;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03.91億元,同比增長12.65%,產品銷售收入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7.77%,實現利稅187358萬元,其中利潤總額64583萬元。
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傳統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支柱行業主導作用增強。全鎮85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326.53億元,占工業經濟總量94.3%,實現銷售收入283.02億元,占總量的93.13%,實現利稅16.93億元,占全鎮總量90.36%。規模企業有力支撐了全鎮經濟的發展,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5家,其中東方潤安、金鼎集團、長潤石油、亞飛電纜、東方龍5家企業完成產值255億元,占全鎮總量的72.8%,占規模企業總量的78.2%。2014年完成工商註冊外資2000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139萬美元,完成自營進出口1.4億美元。
第三產業
全鎮服務業功能繼續增強,產業素質大力提升。我鎮第三產業單位總數為5014家,從業人員總數為13148人。2014年我鎮服務業完成增加值501440萬元,同比增長5.1%,占GDP比重40.54%;重點服務業營業收入全年完成278625萬元,同比增長8.6%;限上批零業銷售總額完成90.15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限上零售業銷售額完成4323萬元,限上住餐業銷售額完成3076萬元。服務業投資完成6.26億元,同比增長23.7%。鎮政府已把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擺上重要位置,使產業結構更處合理,來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歷史名人
薛極(1163~1234),字會之,武進湟里村前蔣塘人。以父任調上元主簿。中詞科,通判溫州,知廣德軍。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召為大理正,刑部郎官,司封郎中、權右司郎中,遷右司郎中兼提領雜賣場、寄樁庫,兼敕令所刪修官,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刪修敕令官,拜司農卿兼權兵部侍郎,累遷吏部尚書。十五年,賜同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拜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封毗陵郡公。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端平元年,加少保、和國公,卒,年七十二。《鹹淳
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四一九有傳。
謝應芳(1296~1392)字子蘭,號龜巢,武進東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家、方誌學家。從小有大志,要求上進;鑽研理學,以道義名節自勉。
元至正初年,他在金壇縣白鶴溪上築小室“龜巢”隱居,教授鄉學子弟,其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誘,先求質樸,後講文采。浙江請他主持三衢書院,他婉言謝絕。痛感世風不正,邪惡惑世,選編聖賢格言、古今明鑑為《辨惑編》4卷,附1卷。
元末局勢動盪,避居蘇州、松江等地,攜妻挾子,蕩漾一舟。雖時時貧困, 不以為愁。吳中人士爭相聘請他去教育子弟。他見“三高祠”祭祀范蠡、張翰、陸龜蒙,很不以為然。說:吳自有三高,即泰伯、仲雍、季札。又輯《懷古錄》3卷,以表達除暴安世之志。
明初,江南平定,徙居芳茂山,一室蕭然,清貧自樂。年70餘,猶受命主纂郡、府志,成《毗陵續志》10卷。年過八旬,學行愈高,德望重於東南。官紳名士過常時,必往其茅廬造訪。他布衣韋帶,談論世情民疾,導善之志不衰。年97卒,後人建謝子蘭祠於橫山鎮西。
他的詩文典雅清麗,內涵深刻,詩作大都抒以流離之感,憂國之情。名句如“滿城風雨近重陽,籬菊花開酒未嘗。四海兵戈無了日,十年書劍客他鄉”;“故國春來晚,孤城草木寒”等至今膾炙人口。反映人民疾苦及農村悲慘情景的亦很多。晚年時局安定,心情歡暢,所作多太平年景和農家之樂。
著作有《思賢錄》(8卷)、《鄒道鄉年譜》、《龜巢稿》(9卷)及補遺1卷、《龜巢詞》、《龜巢集》(20卷)。後人輯有《謝子蘭公詩文遺稿》(3卷)。
阿甲(1907·07~1994·12·24),原名符鎮寶,又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男,武進湟里人。著名戲曲藝術家、理論家。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歷任國家文化部藝術處長、中國戲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國京劇院總導演、副院長兼藝術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京劇院名譽院長、中國導演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博士生導師。
阿甲青年時代在湟里國小任教,組織新生劇團在農村演出。曾從高僧懷舟研習書法,並拜師研討京劇藝術,30年代在滬登台演出,唱念做打俱佳,嶄露頭角。1938年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研習美術,參加革命。1939年參加魯藝平(京)劇研究班工作,曾以編演抗日新劇目《錢守常》獲得學院嘉獎。1940年任魯藝平劇研究團團長,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春,應邀到毛澤東家聽取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戲曲的指示。是年5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0月,任延安平劇研究院務委員、研究室主任、副院長。曾參加現代戲《松林恨》、《松花江上》的演出;並改編和新編歷史劇《宋江》、《三打祝家莊》、《魚腹山》等劇。1943年4月18日《解放日報》發表他的論文《關於平劇的接受遺產與服務政治問題》,對早期戲曲改革產生了一定影響。1949年6~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演出了由他編、導、演的《進長安》,受到梅蘭芳的讚賞。1955年以後,他參與編導的劇目有:《宋景詩》、《赤壁之戰》、《鳳凰二喬》、《戰昆陽》和現代京劇《紅燈記》、《平原游擊隊》、《劉志丹》等;他導演的劇目有粵劇《李香君》,京劇《百花公主》、《白毛女》、《柯山紅日》、《洪湖赤衛隊》及北昆《晴雯》、南昆《朱買臣休妻》等數十部。
阿甲的代表作是《紅燈記》、《朱買臣休妻》和《晴雯》。1964年,京劇《紅燈記》受到中共中央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其文學劇本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誌全本發表,輿論界一致認為《紅燈記》是京劇革命化的樣板,是思想上、藝術上的“一盞革命的紅燈”,開創了一條京劇這門古老傳統藝術表現革命題材的成功路子。10個月後,阿甲被江青等人誣陷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身心遭受摧殘達10年之久。1979年阿甲擔任中國京劇院名譽院長。1991年,他85歲高齡時獲得“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他的著作有《部隊文化的里程》、《談戲曲表演藝術》、《生活的真實和戲曲表演的真實》、《戲曲表演論集》、《張庚阿甲學術論文集》、《戲曲表演規律再探》等書。創作的劇本(含與他人合作)有《進長安》、《赤壁之戰》、《鳳凰二喬》、《戰昆陽》、《紅燈記》等。
陸小曼(1903·09·19~1965·04·03)女,祖籍武進湟里鎮,生於上海,人稱“毗陵才女”。父曾任北京政府度支部(財政部)司長、參事等職20餘年。隨父在北京讀書,入法國教會所辦聖心女校學習,精通英、法語言。16歲時,經校方推薦參加北京政府外事交際活動達三年之久。19歲奉父母之命與王賡結婚,後因志趣各異,24歲離婚。是年秋,與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詩人徐志摩戀愛結婚。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身亡,時年陸小曼29歲,以詩畫自娛,誓不再嫁,也不參與社交遊宴活動。1931年所作《山水手卷》,有名家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陳從周等人題跋,現藏於浙江博物館。除詩畫外,並精於京劇,曾扮演《玉堂春》、《汾河灣》等主角,名滿江南。解放後歷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國畫院畫師、市政府參事等職。
編有《志摩全集》,著有《小曼日記》、小說《皇家飯店》、與徐志摩合著劇本《卡昆崗》等。
沈九如(1903~1980年),男,湟里鎮人。出身貧寒,村前國小畢業後考入蘇州農校,20世紀20年代初,得親友資助,赴日本上田蠶絲學校學習專攻絹絲化學。1928年學成回國,受聘任浙江蠶絲改良場技師,並在浙江農學院蠶桑系任教授,曾多次發表論文,如《廣東輪月種蠶絲化學研究》、《生絲檢查法》等。1929年在西湖博覽會展出了他的研製成果蠶絲胺基酸,這在我國是首創性的。1932年至1937年任浙江蠶桑場場長並主持浙江省蠶絲統制委員會工作,以科學方法指導蠶種改良、栽桑、繅絲以及統一購銷繭子、生絲等工作卓有成效,從此浙江省得以優質絲綢在國際市場與日本抗衡,直到杭州淪陷為止。
1938年到上海開辦上海月成絲廠,但日本人深知他是蠶桑的行家,千方百計拉攏他,他重民族氣節,拒不合作,毅然停廠離滬。
抗日戰爭後直到解放前夕,組建了福華絲業公司,自任總經理,下設“緯成公司”,“天章綢廠”,“上海福華內衣廠”等。這期間他捐助6萬元,建造博文中學校舍(湟里中學前身),捐田100畝作為校產,並出資2000元作清寒學生的助學金,博得家鄉人民的好評。
1949年杭州解放,他相信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於當年9月23日第一個復廠復工,解放後歷任杭州市工商聯第一、二、三、五屆執行委員,民建杭州市第三屆委員,福華絲綢廠第二經理兼任第二廠長,杭州市福華絲綢廠副廠長,杭州市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委員。
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他被錯劃為右派。可貴的是他堅信黨的領導,堅信歷史會對他的一生做出公正的評價,始終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的工作。1958年和工人同志一起分離蠶蛹、絲的胺基酸組織,成功地獲得了酪氨酸、丙氨酸等多種醫藥上、國防上都需要的胺基酸。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2月,在省政協會上提交了一份關於綜合利用蠶絲下腳,“變廢為寶”的建議書,並和同事一起研製出較高的絲氨酸,為進一步搞大輸液打下基礎,為我國缺補了一項空白,對此,《浙江日報》、《杭州日報》都作了報導。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下去,由於勞累過度得了重病,於1980年3月3日逝世於杭州,享年77歲。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