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

為進步一加強湛江生態市建設水平,確定建設總體思想和主體方向,經湛江市環保局、規劃局協同配合,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為編制單位編制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
  • 檔案類別:建設規劃
  • 地點:湛江
  • 內容:生態城市
《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基本情況,《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的主要亮點,

《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基本情況

2008年10月,廣東省湛江市政府根據市城市規劃局的請示,批示將原由市城市規劃局承擔的組織編制《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工作移交市環保局,並要求10個月內完成。
市環保局受領任務後,立即組織人員與市城市規劃局對接,經過調查詢問,在市城市規劃局預選的三家編制單位的基礎上,再函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參加投標。2009年2月,經招標篩選確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為編制單位。
廣東省湛江市
2009年2月至8月,以中科院地理所張義豐研究員為組長,約30人的《規劃》編制專家組,前後5次到湛江實地考察,時間逾100天。
專家組調研了各縣(市、區)的生態敏感區域和各類經濟開發區,走遍了重點鄉鎮,聽取了各縣(市、區)領導和各部門有關工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並分別與市四套領導班子、市直各局、駐湛科研和企事業單位等進行座談交流,先後召開各類座談會100餘次。完成了《規劃(徵求意見稿)》包括文本、說明書等總計約70餘萬字。
2009年9月至10月,《規劃》進行了公開徵求修改意見,發出近150份徵求修改意見函,徵求對象涵蓋了所有座談的單位和市人大常委會所有成員,收回徵求意見書143份。反饋意見顯示,各單位(個人)除提出修改補充意見外,均對該《規劃》給予較高的評價。
《規劃》經編制專家組修改完善後,於2009年12月27日,順利通過了由環境保護部主持,李文華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論證。

《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的主要亮點

(一)湛江城市發展定位的突破。長期以來,湛江城市的發展都定位在濱海城市,忽略了城市發展的整個自然空間特徵和發展趨勢,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湛江城市的科學發展和布局。本《規劃》經過詳細的實地調研和嚴格的科學論證,提出了湛江建設“生態型海灣城市”的發展定位,實現了湛江城市發展定位上的突破。
海灣是指彎曲的海岸線形成的被陸地包圍的水域面積要等於或大於以灣口兩角連線為直徑的半圓面積。海灣城市首先必須要具備海灣的基本定義,其次城市的發展要以海灣為基礎進行城市規劃和開發。不具有海灣特徵的城市不能稱之為海灣城市;具有海灣特徵,但城市發展空間上沒有按海灣進行組織的,嚴格意義上也不能稱之為海灣城市,但隨著城市的拓展和功能的轉移,這類城市是可以發展成為海灣城市的,比如廈門就成功的從海島型城市轉變成為了現在的海灣城市。海灣城市是濱海城市的一種,但受到其定義的嚴格限制,我國海灣城市在濱海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極少。
經過專家組的考察和研究,根據湛江灣內部和外圍存在著硇洲島、南三島、東海島、東頭山島、特呈島等眾多島嶼,稱之為“湛江群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湛江獨特的“島—灣—港—城”之間的和諧關係。同時,目前湛江城市出現了“擁灣發展”的空間態勢,提出建設“生態型海灣城市”的發展定位。《規劃》對湛江市的定位完全符合湛江城市發展的自然本底和空間特點,將對湛江城市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意義在於:(1)提升湛江城市的資源稟賦價值和優勢特色,為湛江市在“十二五”及今後更長一個時期,爭取省、國家的相關產業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吻合湛江城市“一灣三岸,擁灣發展”的基本空間態勢,順應了湛江經濟大發展的趨勢和發展階段要求,有利於促進城市功能的耦合最佳化和市區經濟的平衡發展。
(二)建立了一套符合湛江特色的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本規劃打破了傳統生態市(縣)建設規劃指標體系制定的傳統,突破了環保部制定的相關參考指標體系,在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上進行了創新。突出了以下四個特點:(1)綜合性:以國家級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建設指標體系為指導,參考國家、廣東省、湛江市生態示範區建設指標,構建市—縣—鄉鎮—村四位一體的綜合指標;(2)可比性和特殊性:既能反映湛江熱帶海陸一體化的特點,又具有橫向可比性;(3)可操作性:能夠通過統計數據收集、調查和監測獲得,並能夠通過對本規劃決策執行和項目的實施實現達標;(4)階段性:能夠動態地反映本規划動態執行過程,並與規劃的階段目標相一致。
在此基礎上,將指標體系分為基本條件指標和建設指標。其中基本條件指標包括湛江市範圍內的生態區建設規劃編制情況、環境保護機構建設情況和生態示範區創建情況等3大類12個指標;建設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等3大類28個指標。
目前湛江市已有10項指標基本達標,達標率為35.7%;按規劃至2015年末可望有20項達標,達標率將達到為71.4%;至2020年末,所有生態市建設約束性指標全部達到,參考性指標達標率達到80%以上。2020年至2050年為生態市建設指標完善和維持階段。
(三)生態城市形象建設的創新——湛江彩龍。本規劃把生態城市形象建設納入到生態市建設的基本框架內,在全國生態市規劃領域屬於首創。通過對湛江市自然、資源、經濟、產業、文化等稟賦優勢的分析和研究,《規劃》以視覺傳達的方式展現並突出了湛江生態城市建設的品牌形象。
通過對“湛”的挖掘,發現“湛”字裡面包含著“江”字,同時結合湛江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和在粵西區域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對“湛”字進行了形象化設計,配上湛江傳統的“藍、綠、紅”三色,形成“湛江彩龍”形象標識。
(四)堅持環保與生態建設並重主題思路。傳統的生態市建設規劃往往把重點放在環保方面,而對涉及區域發展的重大生態問題關注不夠。本規劃堅持生態建設與環保建設並重的思路,加強了影響湛江可持續發展的若干重大生態問題的研究和規劃。
(1)提出生態市建設的本質是生態經濟市建設的觀點,對影響湛江市經濟發展的若干重要產業類型的生態化發展進行了研究和規劃,彌補了傳統生態市規劃只重環保項目,而忽視生態產業項目,只重生態保護,而忽略區域經濟發展的不足。
(2)從陸地生態系統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及生態信息化建設等角度,加強了湛江生態安全格局系統建設的規劃,提出了保護和建設“湛江群島”、“紅樹林綠色屏障線”、“沿海防護林綠色生命線”等重要概念和理念。
(3)從生態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加強了湛江生態縣(市)、生態鎮(鄉)和生態村建設的規劃內容,提出了建設生態城鄉人居環境體系建設的空間架構。同時提出要重點加強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打造“人地和諧”的生態意識。
(五)加強項目建設,突出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為實現湛江生態市建設的目標,加強《規劃》的可操作性,《規劃》圍繞生態產業、資源保障、環境保護、生態文化、生態城鄉人居環境和生態形象等專題,分別設計了近期和中遠期建設項目。同時,還重點規劃和設計了影響全市生態市建設的重點工程和各縣(市、區)重大工程,其中包括:湛江市生態與環境建設重大支撐項目13個,生態市發展戰略研究項目5個;縣(市、區)優先建設項目30個,重點建設項目23個等。突出了項目建設,尤其是重點項目建設在生態市建設中支撐作用。
(六)因地制宜提出湛江生態市建設的七大生態帶工程。
生態帶是保護湛江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線和防護線,《規劃》結合湛江產業發展和區域布局規律,提出了七大生態帶建設重點工程,即:沿海防護林、灘涂紅樹林、森林公園、交通綠色長廊、江河水源涵養林、城區公園綠地和工業園綠化緩衝區等建設工程。
(1)沿海防護林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是湛江市生態市建設的綠色長城線。要以雷州半島東西兩岸的防護林建設為重點,加強以木麻黃為主體的沿海防護林體系的恢復和建設,提高防護林防風固沙、綠化美化等作用。
(2)灘涂紅樹林建設工程。湛江市紅樹林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是湛江生態市建設中最具有特色的生態資源之一,保護和建設好紅樹林這道綠色屏障線具有重要意義。重點建設通明海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建設工程、特呈島紅樹林生態公園建設工程、雷州九龍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工程和沿海紅樹林生態恢復工程等四大工程。
(3)森林公園建設工程。重點以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為核心,在全市範圍內建設若干不同層次和主題的森林公園,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城鄉生態環境,同時開展森林公園生態旅遊,提高森林公園的生態教育價值和經濟效益。
(4)交通綠色長廊建設工程。構建以環島綠色交通線為主體的交通綠色長廊是湛江生態市建設的重大任務。只有建立環島綠色交通線才能使湛江真正實現海陸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發展。環島綠色交通線總長度為538.4千米,可藉助現有公路的長度為73.09千米。涉及鄉鎮43個,路經兩個大的港口(海安港和湛江港),小港口42個,出海口11個。
(5)江河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重點以鑒江、九州江和南渡河三大流域為主體,加強以水源涵養林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流域建設,構築湛江市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命線”。同時要加強鶴地水庫等重要水源節點周邊的水源涵養林建設。
(6)城區公園綠地建設工程。重點加強湛江市區及各縣城環城綠帶建設、居住區綠地建設、交通幹道綠地建設、城市密集地帶屋頂綠化及單位庭院綠化美化建設等。加強對城市公園的美化建設和改造,提高城市公園的觀賞和休憩價值。
(7)工業園綠化緩衝區建設工程。湛江市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大發展的時期,將不可避免地對城市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為了保持湛江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尤其是大氣環境的穩定,緩解城市環境與人口之間的矛盾,《規劃》提出了在產業聚集區域與人口居住區域之間建立生態緩衝區的概念。重點在東海島及各主要工業園區周邊建立綠化緩衝區。
(七)重視縣(市、區)生態建設,從更大的視野考察區域的生態發展問題。《規劃》不僅在湛江市域層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設計,而且充分考慮到了湛江11個縣(市、區)各自不同的特點,在規劃中專門加入縣(市、區)生態建設專題,分別從發展定位、生態產業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信息化建設和重點項目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總篇幅占到了全部說明書的四分之一,這是全國其他生態市建設規劃所沒有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