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
全市總值的38.4%。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湛江開發區支柱產業,以冠豪高新、冠
龍紙業、包裝材料公司、通電集團、喜利得公司、雙林藥業、紅珊瑚藥業、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為龍頭,形成了機電、造紙、生物醫藥、機械製造
等產業鏈,帶動了一批相關企業的發展,高新技術對湛江市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日益顯著。
經濟建設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環境優勢和資源優勢。首
先,開發區的母城湛江市居中國粵、桂、瓊3省交匯處,具有得天獨厚的海、陸
、空交通網路,湛江港是中國大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開發區坐落在市中心,與
老城區連成一片,創業者可充分利用市區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其次,湛江經濟
技術開發區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屬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擁有豐富
獨特的南亞熱帶海陸生物資源,為發展臨海工業、資源性加工業和生物醫藥工程
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母城湛江市擁有湛江海洋大學、廣東醫學院、湛江師
范學院等5所大專院校,中等技術學校10多所,科研機構30多家,是廣東省地級
市擁有大、中專學校最多的城市,可為前往投資的企業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為
了充分利用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獨特的資源優勢,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鼓勵投資者
重點投資臨海石化、海洋生物技術工程、農海產品深加工、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
技術產業等領域和項目,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廣東粵西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跨入新世紀,開發區人正在通過創新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服務,努力構築
良好的科技發展平台,通過科技發展增創新優勢。
為科技進步構築良好的政策平台。繼續貫徹落實國家、省、區、市制定的各
項支持科技進步的政策和法規,同時根據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發展的目標,
研究出台新的支持發明創造的政策。加大對科技的資金投入,努力構築以企業為
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和以各類中介機構為主體的科技服務體系。繼續落實《湛江
開發區技術創新獎勵辦法》,每年獎勵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的科技成果
及科研人員,以此帶動全區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
的良好氛圍。
發展
為科技進步構築良好的服務平台。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通過建立政務公開
、首局責任制、工作日制度、服務承諾等制度,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提高工作
效率,更好地為科技企業服務。利用政府網站的資源為企業服務,為企業建立科
技項目、信息資料庫,企業科技項目、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加大科技招商的力度
,做大做強科技企業。
為科技進步構築良好的創業平台。繼續扶持和引導區內企業建立工程研發中
心和技術開發機構,協助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並積極
申報國家、省、市各類科技計畫項目,爭取更多的科技項目在開發區企業內實施
。以政府為紐帶,以產興研的聯合穿針引線,積極做好開發區科技園區和留學生
創業園區的籌建工作,做大做強湛江開發區的科技“孵化器”,建立科技風險投
資基金,使技術資金實現強強聯合,共創發展新天地。
湛江技術開發區簡介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現與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合併後,陸地面積354平方公里,灘涂面積11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開發區之一。其中,經國務院批准的政策區面積19.2平方公里, 9.2平方公里位於湛江市城區中心。經過20多年的建設,湛江開發區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特種紙業、機械電器、農海產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等產業為支柱的外向型經濟格局,成為湛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廣東西冀最具活力的新興經濟區。
東海島是廣東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面積286平方公里,人口22萬,北臨湛江港內港,擁有世界罕有的建設世界一流國際深水大港的地理條件,環島可建碼頭岸線37公里,可以建萬噸以上深水港口、碼頭,可闢為年吞吐量1.5億噸以上的國際大港。尤其是龍騰至蔚律6.5公里岸線,水深26-44米,航道距岸僅200-300米,進港航道寬2公里,能同時通航兩對30萬噸級貨輪或進出50萬噸級油輪。目前,鋼鐵基地和中科煉化兩大項目選址東海島,投資額超過1300億元,其中,寶鋼集團與廣東省投資的湛江鋼鐵基地項目首期建設規模為年產鋼1000萬噸,計畫投資696億元;中石化與科威特石油公司合資的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規模為煉油1500萬噸、生產乙烯100萬噸,總投資額超過600億元,用地12.26平方公里(填海3.47平方公里),預計2013年底建成投產。鋼鐵和石化兩大項目將拉動投資5000億元以上,一大批上下游配套項目落戶湛江開發區,使湛江開發區成為一塊充滿商機的投資熱土。
在抓緊推進鋼鐵及其配套產業建設的同時,現正在東海島規劃建設30平方公里石化產業配套園,大力發展“油頭化尾”產業鏈,努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石化基地。充分利用鋼鐵、煉化兩大項目落戶同一園區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鋼鐵與煉化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全力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
隨著湛江城市用地結構和功能布局最佳化調整,湛江開發區建成區正逐漸成為中心城區的核心區,通過“三舊”改造,開發區建成區正加快“城中村”改造和“退二進三”的進程,發展總部經濟,打造商務中心區和金融中心區,建設環境優美的宜商、宜居城區。目前開發區建成區已完成5條城中村和45家企業的“三舊”改造規劃,涉及土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2010年有29個項目擬開始改造,其中4個項目年內動工。原東海島試驗區“三舊”改造,則配合東海島大工業、大旅遊和開闊優美的新興城市建設,充分利用“三舊”改造政策,將100多平方公里的舊鎮區、舊工業區、舊村莊和旅遊區納入到“三舊”改造規劃,把東海島建成擁有80萬人口的宜工、宜商、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區。
作為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亦落戶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充分發揮兩種優勢,利用兩種資源,實現產業轉移園與國家級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效益最大化,兩區管委會實行合署辦公,湛江市委、市政府還授予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行使地市一級的行政管治權,極大地提高產業轉移園區的行政效能。因而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擁有比其它一般區域在企業審批、項目立項、經營運作方面的更多特殊優惠。同時,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首批獲準對外商投資無船承運企業、外商投資道路運輸企業、外商投資印刷企業、外商投資建設工程設計企業、外商投資建築業企業、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和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等七項經營發證審批許可許可權的國家級開發區。還設有技術創新獎、出口創匯獎、招商引資獎和重點項目扶持基金、挖潛改造資金等。在企業所得稅政策優惠方面,一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的所得,從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二是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從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三是證券投資基金符合條件的可以享受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四是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五是符合條件的研究開發費允許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六是創業投資企業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於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抵扣等。
湛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1月,我區順利完成了機構整合,揭開了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新開發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創新管理體制,發揮功能優勢,牢牢把握住兩區整合的契機,凝聚人心,以推動鋼鐵、煉化兩大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奮力苦幹,實現了經濟社會健康平穩快速發展,新開發區迸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用實實在在的成績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譜寫出了振興崛起的新篇章。2010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130.3億元,同比增長15.8%;工業總產值181.3億元,同比增長3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98億元,同比增長48.2%;實際利用外資1160萬美元,同比增長15.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億元,同比增長25.5%。
一、2010年工作回顧
(一)以兩區機構整合為抓手,創新管理,激活機制,全力最佳化投資軟環境
一是機構改革平穩有序,服務效能極大增強。兩區整合以來,為了保證機構改革平穩有序進行,區黨委採取“任命一批、輪崗一批、競崗一批”的方式,調整任用各個職能部門班子成員和科級以上中層幹部迅速到位,確保了幹部隊伍的穩定;不斷探索後勤管理體制創新,推進後勤保障社會化進程,在人、財、物等各方面保證了整合後各個機構快速有效地步入了正常運轉軌道;兩區由原來40多個職能局整合為16個,從項目立項到落地建設均可在區內實現審批,極大地提高了行政效能,增強了我區對企業的吸引力;壓縮了20%的公務員編制,用壓縮出來的編制引進了開發區建設亟需的40名專業人才,提高了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為行使市委常委會賦予的市一級管理許可權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創新工資分配和人事管理制度,激發了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熱情。出台了《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區直部門、鎮(街)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評實施細則(試行)》和《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區直科級及以下公務員年度考核細則》,全面實行公務員工資體系向績效工資分配體系過渡,激發了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熱情,形成了一個“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局面。
三是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高了行政效能。嚴格執行《首問責任制》等9項工作制度,不定期暗訪拍攝《機關作風建設暗訪專題片》,用身邊活生生的事例對幹部進行警示教育。還深化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啟用電子監察系統,全面監控行政審批項目,對工作秩序、程式和效率等進行預警糾錯。我區機關作風有了明顯轉變,執行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二)以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為抓手,全力推進了鋼鐵、煉化兩大重點項目
1.順利完成了鋼鐵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完成了鋼鐵項目主廠區及外圍配套用地20304.685畝土地的徵收工作,徵收土
地補償款7.45億元、青苗補償款4.2億元、房屋補償款4.78億元已全部到位。鋼鐵項目安置房已於2010年4月30日正式動工建設,現已完成土方平整工程量80%;鋼鐵項目搬遷村民留用地征地工作有序推進。已有20條村莊簽訂了土地徵收協定,完成了部分青苗確認補償工作,正與剩下4條村莊協商征地協定簽訂工作。鋼鐵項目主廠區“三通一平”工作完成95%以上;投資32億元年產500萬噸球團的龍騰物流項目及配套碼頭已建成投產;重件碼頭已動工建設;建築面積85萬平方米的搬遷村民永久性安置房也已動工建設。
2.中科煉化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工作進展順利。項目主廠區及配套用地涉及7條村莊,調屋上村、調屋下村和調青南園村按計畫完成了整村搬遷工作任務;北園村已簽訂房屋補償協定329份,完成69.6%,拆除房屋232戶,完成48.8%;完成了項目主廠區用地範圍內學校撤併搬遷工作;龍騰上、下村和下藍仔村已完成搬遷人口信息的錄入工作,正著手開展搬遷人口信息核准和搬遷戶安置房選擇工作。首批搬遷村民安置小區建設用地已完成土地徵收協定簽訂工作,正著手開展青苗及地上附著物登記確認、補償和墳墓搬遷補償工作。目前,中科項目已走完了所有的審批程式,待國家發改委開會通過。
3.切實解決了被征地搬遷村民過渡期內保障問題。一是生活保障。4年過渡期,搬遷村民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補助、400元租房補貼。二是養老保障。搬遷村民全部參加了養老保險。三是醫療保障。地方財政為每人每年支付20元醫療保險費,將搬遷村民全部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體系。四是就業保障。為搬遷村莊的18-45歲勞動力提供免費培訓,並推薦就業。
4.有效遏制了征地村莊的搶建搶種行為。先後十多次組織工作隊、執法等有關部門近4000人次,採取聯合行動,依法對征地村莊近30萬平方米的違法搶建物實施強制拆除,有效遏制征地村莊的搶建行為,為征地工作的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以園區建設為抓手,精心謀劃鋼鐵、石化上下游配套產業的承接工作
在全力推動鋼鐵、石化兩大項目的同時,我區狠抓園區的申報與建設工作,做好土地資源的回收、儲備和管理,以便承接鋼鐵、石化項目上下游配套產業落戶。
一是堅持“多區合一、一區多園”的發展方向,形成吸引企業落戶的窪地。9月18日,省政府正式發文認定湛江開發區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2010年廣東省第一個獲批的省級高新區。至此,我區已實現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開發試驗區、省級產業轉移園、省級高新區四區合一。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在省組織年度考評中,排名全省第二;30平方公里的石化園區環評已順利過關,正抓緊用海報批工作;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省級海洋經濟開發試驗區、國家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申報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進行。多區合一使我區優勢疊加,資源最佳化,政策更優惠,形成了投資窪地。
二是推進了自主創新,打造高新技術高地。我區以成功申報省級高新區為契機,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工作,推動自主創新。全年獲得省高新技術產品認定4項,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4項,4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8家企業獲得湛江市自主創新企業認定,在各縣(市、區)排前列。新增4家企業產品研發中心,占全市的31%;申請專利46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6.5%,專利授權量31件,比去年同期增長8.9%。2010年1-11月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8.1億,比上年增加13%。
三是推進了相關規劃的制定、修編工作,為企業落戶清障。完成了東海島石化產業園區一、二期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正提交成果報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正在加緊編制東海島東山、民安及東海大道南側中部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東部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已提交規劃草案;正在加緊編制東海島南部填海專項規劃;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搬遷安置區一期修建性詳細規劃正在開展招標前期工作。
四是推進了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落戶提供配套條件。我區利用東海島開發投資公司、新域公司等融資平台,以省扶持的5億元作為啟動資金,運用市場機制,進行大規模融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區在東海島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49.19億元,水、電、路、管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及外圍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已全面啟動。配套產業園、污水處理廠、路網征地拆遷等六支工作隊的組建工作正有序進行。其中,污水處理廠征地工作隊於11月5日已駐村開展工作,配套產業園東參村征地工作隊也於11月底開始駐村開展工作。
五是加強了土地資源的回收、儲備、管理工作,解決了企業落戶用地問題。由區領導掛帥,組建專門工作組,加快推進“三舊”改造、非法占用土地資源從事水產養殖行為的清理整頓、私建紅磚廠的清理整頓、原東海島管委會已征土地的清查,加緊土地資源的回收、儲備、管理、盤活工作,為企業大規模落戶提供用地保障。
六是強化招商引資,推動了項目迅速上馬。通過積極開展全方位、多渠道招商活動,吸引企業落戶,推動項目迅速開工建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160萬美元,同比增長16%,超額完成年度實際利用外資任務。1-11月,我區總計立項項目34個,總投資額約40億元。在海博會期間,我區又有5個工業項目開工建設、3個工業項目奠基,投資總額達200多億元;同時還有中電投工業氣體生產項目、大中紡織貿易等11個項目進行簽約,金額約106.2億元人民幣。
(四)以“三舊”改造為抓手,推進了建成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速了中央商務區的建設步伐
一是加快建成區“城中村”改造步伐,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完成了龍潮、梧闊、霞海、平樂上和平樂下等5條城中村的修建性詳細規劃。龍潮村與榮基房地產公司、梧闊村與湛江洪星房地產公司已簽訂開發改造協定。
二是出台雙贏政策,促成了建成區工業企業外遷。出台了《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布局調整及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暫行方法》,鼓勵建成區工業企業外遷,為發展酒店、娛樂、餐飲等第三產業騰出發展空間。目前已有冠豪、雙林藥業等8家企業外遷到東海島籌建生產基地。
三是完善城市配套基礎設施,提升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拆除城中村違法建築1.38萬平方米;加大對建成區道路的改造和維修力度,完成了樂怡路等7條道路改造建設及排水工程。加大保潔、園林綠化、路燈管養力度,提升了建成區綠化、亮化的檔次,使建成區城市功能更加完備、投資環境更加完善、人居環境更加和諧。
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了中央商務區的建設。出台了《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鼓勵第三產業發展獎勵辦法暫行規定》,大力吸引金融、商貿、物流類企業,發展總部經濟。目前,建成區在建第三產業項目有廣和澳海城、江南世家、銀隆廣場、城市尚品大廈、君豪酒店、威格大廈等7家,擬建項目有湛江鉑金廣場和湛江皇冠廣場。
(五)以整合旅遊資源為抓手,推動休閒旅遊經濟發展
對旅遊資源重新進行了高標準的規劃,依託海洋、海島、海岸等自然資源,建設鄉村酒店、生態漁村、休閒農莊等,發展了特色鄉村旅遊業。龜頭村、存亮灣的漁家樂已成為了廣大市民周末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依託東海人龍舞、硇洲八音等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文化,成功舉辦了“東海島人龍沙雕旅遊文化節”,還成功承辦了第37屆世界旅遊小姐總決賽東海島採風活動。全年遊客接待量約100萬人次,其中旅遊景區(點)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東海島旅遊區25.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億多元,實現稅收3700萬元以上,旅遊經濟成為了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六)以民生建設為抓手,讓廣大民眾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穩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對全區12條貧困村實行掛點幫扶,對1200戶貧困戶實行“一對一”幫扶,區財政3年扶持每條貧困村莊40萬元。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扶貧事業,已籌扶貧款1536萬元,啟動幫扶項目17個。完成硬底化村道9.6公里,改造茅草房 63戶,改造村辦公樓3座,修建敬老院1座,興辦市場 2 個,發放農機2台、耕牛200多頭、魚苗10萬多尾、豬苗200多頭、禽苗10000餘只。培訓貧困戶人員290名,實現就業120名。全年完成脫貧748戶,脫貧率為52.34%。
二是實施教育強區戰略。整合最佳化教育資源,重新規劃和調整中國小布局,在原海濱中學基礎上的組建開發區一中,將覺民中學與東山一中整合為開發區覺民中學,完成了一批麻雀學校的撤併工作。面向全省公開招聘了8名碩士研究生、30多名骨幹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在全區範圍內進行了中學校長及中層領導競爭上崗。舉辦了校長培訓班,還培訓了中學教師689人次。
三是加大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力度,扭轉了計生工作被動局面。通過採取嚴格落實責任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嚴格兌現獎罰等措施,加強了對人口計生工作的領導,全年落實“四術”措施3099例,迅速扭轉了我區計生工作的被動局面,多次獲得上級部門的表揚。組織開展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區登記人口共342566人,出生人口3521人,死亡人口980人。各項主要數據均已通過市的審核。
四是推進了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加強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及時兌付了國家對“三農”的各項政策補貼,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投資1.37億元完成392公里農村公路改造,實現公路村村通,全區已建成生態文明村91條,建成湛江最美的村莊14條;投資3840萬元實施飲水解困工程,惠及東海島21萬老百姓。
五是加強了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工作。全區4802名低保對象、795名撫恤對象、1708名五保人員(含孤兒261人)全部實現了應保盡保;投入34萬元新建敬老院3間。投入33.8萬元開展“助醫、助學、助老、災害救助”活動,救助了2300人,籌集捐款1154萬多元。
六是全面推進了工會、婦聯、共青團、統戰、對台、宗教等各項工作,保障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加強市場價格監管,開展節日食品安全檢查,規範酒類經營行為,開展生豬屠宰專項整治,進一步整頓和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確保了城鄉居民生活穩定。
(七)以維穩工作為抓手,創建和諧開發區
一是全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的專項維穩工作。專門成立了重點項目維穩工作組,對征地村莊可能發生的不穩定因素進行全面排查。建立一對一聯繫卡制度,加強與搬遷村民的聯繫,堅持經常過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了解思想動態,按時發放生活費,堅持節日上門慰問,讓他們不管在何時何處都感受到政府的關懷,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擁護、支持重大項目的建設。目前,已征地5萬多畝、搬遷民眾近2萬人,沒有出現因征地拆遷引發民眾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實現了文明徵地,和諧拆遷的目標。
二是推動了工作重心下移,積極構建大維穩工作格局。實行信訪案件“包案”制度,落實領導接訪、下訪、巡訪制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高度重視區、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全區累計投入兩級中心建設經費210多萬元,並為每個鎮(街)中心配備一輛工作用車。全區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301宗、成功調處240宗、調處成功率80%,及時排查化解涉穩苗頭40起。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積極消除各種安全隱患。認真開展校園安全專項整治活動,確保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正常穩定。
三是強力整治了社會治安環境。開展了“春聲行動”、“粵安10”、“紫荊行動”、“平安亞運十大行動”等專項行動,集中精力打擊“兩搶一盜”、吸毒販毒、涉黑涉惡、非法持有槍枝等犯罪活動。對區內的娛樂場所、髮廊、市場、村莊採取突擊清查行動,淨化我區的治安環境,確保了我區社會治安和政治大局的持續穩定。東海公安分局在“春聲行動”中,考核總分排名全市第一。開發區公安分局在“粵安10”專項行動中,超額完成市局下達繳獲非法槍枝指標,受到市公安局表彰。
(八)以創先爭優為抓手,切實加強黨的建設
一是深入開展了創先爭優活動。在全區機關事業單位、企業、農村、社區中切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結合我區實際開展了具有特色自選動作,將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我區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陣地和主要載體,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
二是抓好機關基層黨組織的組建工作。兩區整合後,認真開展18個區直機關、事業單位的黨組織組建工作,共批准成立5個黨總支,28個黨支部,審核批准總支、支部委員161人。吸收17名同志為中共預備黨員,批准18名同志轉為中共正式黨員。組織57名入黨積極分子到市委黨校以黨的基本知識為主要內容進行集中培訓。認真開好各級黨委民主生活會,民眾滿意度較高。
三是提前謀劃,為農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做好準備工作。研究制定了《201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方案》,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了培訓,通過組織財務審計、綜治調解等方法,及時化解矛盾,從源頭上為換屆選舉掃清障礙。
(九)以廉政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一是廉潔從政,領導班子帶頭加強廉潔自律。班子成員率先垂範,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市關於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做到自省、自重、自警、自勵。在辦公經費開支方面,班子成員都堅持從自身做起,縮減開支,從而使交通、通訊、公務接待費有所下降。
二是完善制度,明確責任,推動了黨風廉政建設。出台了黨風廉政建設考核辦法、工程建設管理規定、重點項目建設問責制等檔案,從制度上加強廉政建設。
三是突出重點,加大大案、要案查處力度。把工作方向調整到服務項目建設上,加大預警和監督力度,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全年共查處了5宗涉及重大項目征地違法違紀案件,收繳贓款700多萬元,黨紀處分14人,移送司法機關3人,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受理職務犯罪舉報線索32件,線索處理率達100%,立案查處9件10人,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1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