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檳榔是一種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淨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藥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由此,湘潭檳榔逐步得到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鄉檳榔
- 產品:檳榔
- 地區:湘鄉
- 記載:《湘潭市志》
簡介,特點,
簡介
伴隨著湘潭檳榔的發展,檳榔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一些地方花古戲、“贊土地”和婚慶之喜等民間包事都無不有檳榔的贊語,如《潭州竹枝詞》寫道:“風流妙劇話情楊,艷姿嬌容雅擅長;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台下擲檳榔。”形象地勾畫出湘潭檳榔與地方文化藝術的緊密關係。這也恰恰說明湘潭檳榔文化是湘潭檳榔發展的產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孕育著上層建築(文化藝術)的產生,反過來,文化藝術又推動著經濟的騰飛,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當然,從整個檳榔文化來看,一首優美動聽富於濃郁的民歌風格的《采檳榔》正是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人民民眾對檳榔特殊的感情。
特點
湘鄉檳榔是一種純天然植物口香糖,是一種神奇的口腔嗜好品,能刺激交感神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興奮、快感與滿足。嚼食檳榔在湘鄉等地已成為全民性的嗜好,不論是學生或是教師,不論是官員或是百姓,都離不開檳榔,已形成特殊的檳榔文化景觀。檳榔性味溫辛、無毒,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等多種功效,對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水腫及腳氣等症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據說還有益壽、美容之功效。
檳榔鮮品青綠而堅,不能嚼用,需加工成黑褐色後切瓣點上膠狀心子方能嚼食。一棵檳榔之好壞固然與產地及肉厚紋細有關,但點“心子”就大有學問了,如薄荷香型,桂花香型,芝麻、桂支油,石灰檳榔等等。
嚼檳榔何以會“醉”、會臉發紅呢?據醫家推斷,一是檳榔本身所含之生物鹼,二是點檳榔的“心子”中含石灰汁、飴糖、酒、香精等混合物,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引起植物神經興奮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