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即滿山紅烈士陵園,位於鶴峯縣城婁水河畔,全稱為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因滿山紅土鵑花盛開而得名“滿山紅”,1962年建園,1978年重修,立有高22米的“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紀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鶴峰蘇區牲犧的英雄兒女而建的滿山紅烈士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 又名:滿山紅烈士陵園
  • 建園時間:1962年
  • 重修時間:1978年
陵園背景,歷史沿革,陵園全貌,

陵園背景

192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南昌舉行震驚世界的“八一南昌起義”失敗之後,起義總指揮之一的賀龍同志,放棄去蘇聯學習的機會,向黨中央提出返回湘鄂邊,在洪湖桑植、鶴峰一帶組建中國工農工軍,得到黨中央的同意。1928年3月,賀龍、關回響、段德昌等人在洪湖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1929年初,賀龍率領紅軍主力解放鶴峯縣城,在鶴峰創 建了湘鄂西第一個縣蘇維埃政府,賀龍同志11次進出鶴峯縣城,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馳騁於湘鄂邊,開展了與國民黨軍隊長達數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後於1934年奉黨中央之命由貴州轉戰北上,與中央紅軍在陝甘寧會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成為中國革命鬥爭歷史上一支重要的黨的武裝。
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從鶴峰蘇區走出的廖漢生、張才千、賀端齋、關回響等成為共和國將軍,賀龍軍長也成為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其女賀捷生現為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少將。
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歷史沿革

烈士壯歌
段德昌,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彭德懷的入黨介紹人。1928年,段德昌領導公安暴動,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歷任縱隊長、師長、軍團長,是我黨建軍初期的傑出軍事家。1933年6月15日,段德昌在巴東縣金果坪不幸犧牲。新中國建立以後,毛澤東主席親筆為他的家屬簽發了第一號《犧牲的革命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王炳南,1919年參加賀龍領導的革命隊伍,1927年任北伐軍團長,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工農革命軍大隊長、紅四軍第一路指揮長、紅二軍團第四師師長、湘鄂邊獨立團團長、紅三軍第九師參謀長等職務,是湘鄂邊蘇區的創始人之一,1933年6月20日在鶴峯縣中營鄉麻水村不幸犧牲。
賀英,賀龍元帥的胞姐。早年,賀英曾率領農民武裝不畏強暴,打擊地主豪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賀英成為創建湘鄂西蘇區的重要軍事幹部之一,並親率桑鶴游擊隊,依靠人民民眾配合主力紅軍,為保衛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進行長期艱苦的鬥爭。1933年5月6日,賀英在其居住地遭敵襲擊,為掩護隊友撤退,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青山處處埋忠骨,綠水悠悠緬英靈。段德昌、王炳南、賀英只是湘鄂邊革命鬥爭中千千萬萬個英雄的代表。當時,只有6萬人的鶴峯縣,有2.5萬人投身革命鬥爭,其中3000多人獻出了生命。

陵園全貌

1928年到1935年,鶴峯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開闢革命根據地,建立、發展和保衛紅色政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959年,中共鶴峯縣委、鶴峯縣人民委員會為了緬懷先烈,激勵、教育民眾,決定在城南滿山紅建立烈士陵園。1978年,陵園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並正式定名為“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陵園的主要建築物包括樓牌、賀龍銅像、烈士祠、紀念碑和主墓群。
進入陵園,沿著台階向上約50米,便是賀龍元帥銅像。基座與銅像高約兩米,矗立在綠草紅花叢中,顯得高大偉岸。在銅像的一側,便是烈士祠。祠內陳列著包括蹇先為、徐錫如、陳連振、陳宗瑜等人在內的80多位烈士的畫像及簡介。
拾級而上,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位於整個烈士陵園的中心,磨光青石碑面上鑲嵌著“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12個大字。21.8米高的紀念碑舒展高聳,以簡潔巨大的形體,象徵著先烈們磊落坦蕩的胸懷和崇高偉大的獻身精神。
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
從紀念碑向上走到山頂,便是安葬著段德昌、王炳南、賀英三位革命烈士忠骨的主墓群。主墓群靜貯於萬年青、雪松叢中,漢白玉大理石等雕花裝點其間,顯得格外莊嚴肅穆。主墓的後面是由賀龍元帥題寫的“革命烈士們的事績永遠鼓舞著我們前進”的漢白玉大理石屏風,點明了陵園的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