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海會寺

湘潭海會寺

海會寺位於湘潭市大湖街(舊名大墨巷)側,始建於元末明初,建築面積4760平方米,盛時長駐僧眾百餘人。該寺共有大殿3個:前為彌勒殿,中為韋馱殿,後為大雄寶殿。右側為齋堂,左側為禪房,後廂房為方丈住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潭海會寺
  • 建立時間:元末明初
  • 建築面積:4760平方米
  • 地點:湘潭市大湖街
建築布局,歷史概況,

建築布局

大殿正中,有主佛3尊,即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主佛兩帝,站著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大殿兩廂,有二十四位諸天、十八羅漢.佛龕兩側,掛著黑漆鑲金字對聯:
鹿苑早傳燈,信般若真如,華方妙諦,大千界恆河濁世,相期普證菩提,村化七家余,數桐葉為秋,幾歷罡風消浩動;
龍池今雨會,溯南湘佛地,無代禪,五百年滄海桑,何幸一新蓮社,堂開三個後,看綠陰無恙,好憑香火結良緣。
主佛靠背,是千手觀音,雕塑精美,全身耀金.相傳塑這尊觀音共花去白銀8000餘兩,觀音前有一副對聯:
現三十二身而說法,遍灑醍醐,瓶里楊枝含淨水;
出五百雙手以指迷,仰瞻纓絡,空中蓮蕊葉慈雲。
在千手觀音像前,常有佛門信徒和遊客頂禮膜拜。
民國元年,興辦僧學堂。民國五年改為海會國小,複式班二間教室,面向社會招生,由海會、西禪、白雲峰、大傑、龍巖等寺分攤經費,1949年後併入公立國小。抗日戰爭時期,因敵機濫肆轟炸,房屋遭破壞。1949年後,住持僧靈悟回原籍,後參加劇團工作。

歷史概況

1952年,尼僧蓮藏、紹宗為首,集資350元,湘潭市人民政府民政科撥款1000元予以支持,在紫雲宮開辦“僧尼生產自救工廠”。隨即工廠遷回海會寺,改稱“紅旗棉織廠”,有工人52人(其中僧尼32人)。次年改組,非僧尼工人退出,由僧慧明、尼紹宗任正副主任。1956年,全廠僧尼加入“湘潭市織布供銷生產合作社”為社員。1957年,中共湘潭地委批准,地委統戰部撥款修復大殿,像匾裝飾一新,改名為“海會織布生產合作社”。僧拂雲任理事會主任,社員43人(其中僧尼34人),有手搖織機25台,月產棉布780尺。先後有宗禪、蒼生、碧悟、悟戒、定圓、拂雲、悟覺、碧定、運藏等在社內評為勞動模範,定圓、運藏評為先進生產者,1959年,與熱愛制線合作社合併成立“大信線帶廠”。1964年改為“湘潭市線帶廠”。“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像遭到破壞,僧眾受到衝擊,後改為“湘潭市絲綢廠”,稍後絲綢廠分出,仍恢復為市線帶廠。房屋由工廠和相鄰劇院占用。工廠為僧尼職工建宿舍樓,凡17套間,僧尼工人全部退休。
三中全會以後,落實宗教政策,線帶廠於1987年遷出,所占用房地歸還寺廟管理,相鄰劇院所占用的房地(13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00平方米)付給人民幣二萬元,作為海會寺的補償。90年代發來,在政府支持下,迄1998年止,海會寺先後興建和整修了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等;新塑了高四米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以及觀音和彌協菩薩像;還有阿難尊者像、迦葉尊者像、韋馱護法像、四大天王像等。
海會寺現任監院淵博法師,36歲,1984年出家,師從菩生法師,畢業於四川尼眾佛學院,兼任湖南省湘潭市佛教協會會長,湘潭市政協常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