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湘月1
長溪楊聲伯典長沙楫棹2,居瀕湘江3,窗間所見,如燕公、郭熙畫圖4,臥起幽適。丙午七月既望5,聲伯約予與趙景魯、景望、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大舟浮湘6,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煙月交映,悽然其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7,或彈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筆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8,於雙調中吹之。鬲指亦謂之“過腔”,見晁無咎集9。凡能吹竹者,便能過腔也。
五湖舊約10,問經年底事11,長負清景?暝入西山12,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13。倦網都收,歸禽時度14,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15,畫橈不點清鏡16。
誰解喚起湘靈17,煙鬟霧鬢18,理哀弦鴻陣19。玉麈談玄20,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暗柳蕭蕭21,飛星冉冉22,夜久知秋信。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2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湘月:詞牌名,
姜夔自註:“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於雙調中吹之。”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長溪:古縣名,在今浙江霞浦縣南。楊聲伯:長溪人,姜夔好友,生平不詳。典長沙楫棹:任主管長沙水上船舶的官職。
湘江:水名。源出廣西省,流入湖南省,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燕公:宋代姓燕的名畫家有
燕文貴,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精於山水,見
劉道醇《宋朝名畫錄》。又有燕肅,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工山水寒林,《
宋史》、《
圖繪寶鑑》均有傳。郭熙:五代北宋間人,善山水寒林,見《
宣和畫譜》。
丙午: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既望:農曆十六日。
趙景魯、景望:被約的同遊人。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均為
蕭德藻的子侄,姜夔妻子的兄弟輩。
綀(shū)服:粗布衣。綀,粗麻織成的布。
鬲指:即隔指,古音樂術語,謂蕭管或笛子聲間隔一孔。
五湖:此指江蘇太湖。
底事:何事。
暝入西山:謂暮色進入西山。暝,日落。
夷猶:從容自在。
時度:按時。
容與:悠然自得貌
畫橈(ráo):有畫飾的船槳。清鏡:指清澈的水面如鏡子一般。
湘靈:湘水女神,即
舜帝的妃子
娥皇和
女英,傳說其善於鼓瑟。
屈原《楚辭·
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
煙鬟(huán)霧鬢(bìn):形容鬢髮美麗。
“理哀”句:指彈奏琴瑟,發出飛鴻的鳴聲。鴻陣,指鴻雁飛行時發出的叫聲。
玉麈(zhǔ)談玄:東晉士大夫常執玉麈高談玄理。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晉大臣王衍‘妙於談玄,恆接白玉麈尾,與手都無分別。’”這裡用以形容同游坐客有名士風度。
蕭蕭:象聲詞,形容風聲。
冉冉:形容天宇群星緩緩降落。
“鱸魚”二句:意謂家鄉的風味定然很好,往日的賞心樂事誰人了解。《
世說新語·識鑒》載,晉人張翰在洛陽任職,一日“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遂命駕便歸。”
白話譯文
長溪人楊聲伯任職於長沙,主管水上的船舶,居住在瀕臨湘江的地方,從窗戶上望去,景色如同燕公、郭熙的山水畫一般,起居十分幽雅自在。丙午七月十六日,楊聲伯約我和趙景魯、景望、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幾人,乘大船同游湘江,行至江心,但見山野空闊,江水清寒,煙霧月色交相輝映,一派蕭瑟的秋光。船中坐客都頭戴小帽、身著布衣,有的彈琴,有的高歌,有的飲酒,有的提筆寫詩。我創作這首曲子,乃是《念奴嬌》的鬲指聲,改為雙調吹奏。鬲指聲也叫“過腔”,見於晁無咎詞集。凡是能吹奏竹笛的人,就能過腔。
曾在太湖相約,問這一年發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願,長久辜負了這清美的景色。太陽落入西山,漸漸聽見有人呼喚我,大家悠閒自在地坐在船上。勞累的漁民大都收網回家了,水鳥按時歸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靜。待船行至中流,更加從容舒緩,人們停止搖槳,水面澄清如鏡。
誰能喚起湘水女神,搖曳著如煙似霧的長髮,撥弄著琴弦,彈奏出幽怨的琴曲。同游坐客高談闊論,感嘆在座之人,都是風流雅士。風吹柳枝發出蕭蕭之聲,夜空中星星緩慢墜落,夜深才知道現已經是秋天了。想起家鄉的美味,往日的賞心樂事誰會去了解。
創作背景
根據此詞詞序,此詞作於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七月十六日,姜夔好友楊聲伯任職於長沙,邀請其與其他文人雅士前往湘江泛舟遊玩。遊玩十分盡興,姜夔雅興大發,乃自度“湘月”詞牌,寫成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宛如一篇充滿情趣的月夜泛舟游江記,詩情畫意十分深濃。
詞的上片用一問句開頭。到太湖攬勝,早有所約,卻一直未能成行,詞人為自己長年奔波勞碌,無暇親近山川勝景而感到悔恨,反襯出這次出遊的難能可貴,和作者對這次出遊的重視,因而興致勃勃。接著觸景生情寫出遊經過和江上風物。夕陽西下,暮色蒼茫,遊伴們相互招呼著坐上一艘大船,乘興打槳,從容向江心駛去。“暝入”三句點明傍晚應邀乘舟出遊,“一葉夷猶乘興”一句表現出自在悠閒、雅興盎然的風致。此時,勞碌了一天的漁民都收網回家歇息去了,只有歸鳥不時掠過水麵。月輪漸漸升入長空,四周便萬籟俱寂了。岸邊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煙月輝映下靜靜地躺著,顯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見四周水平如鏡,一片空明。詞人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槳,讓船慢悠悠地隨水漂行,唯恐損壞這美的畫面和靜的氛圍。“畫橈不點清鏡”一句妙處在於以虛寫實,主要寫靜景,而靜中有動,景中有人,成功地勾畫出那種特有的優美環境和恬適的心境。
下片轉而從想像入手。換頭三句呼應詞序中的“或彈琴”。從湘江上響起的琴音聯想到湘靈鼓瑟的古老傳說,於是思緒象脫韁的野馬一樣奔騰不息:是誰喚起那“煙鬟霧鬢”的湘靈,在這裡理弦奏曲。琴、瑟、箏,同是弦樂器,湘靈亦出於想像,故不妨活用,令其彈箏。以下由幻境收回到實境,說座中遊客都是當時的風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讚嘆的賞心樂事,坐客們揮動著玉柄的麈尾拂塵高談闊論,“或彈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筆搜句”,婉麗的女神與悠然的名士雅集,正可互相映襯。詞接下來由近而遠,把筆觸再伸向自然界。夜色漸濃,岸邊的柳樹叢被涼風吹得瑟瑟作響,遙掛在藍天上的星星曳著長長的尾巴向下墜落。這秋的信息容易引發人懷念故土的情思,結尾“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蘊含兩層意思,既是同行人遊興勃勃,大有樂而忘歸之慨,故曰“誰省”。而反問語氣,又隱隱流露出自身懷思“舊家樂事”之心情。
這首詞通篇記游寫景,像是一幅長長的畫圖。畫圖上的景物,不論是山是水,是鳥是樹,是月是星,是遊船還是漁網,都在搖曳著融成一片,籠罩在清冷的輝光里,顯得淡雅而又有些朦朧,結尾處的懷舊情思尤為朦朧。總的來說,這首詞是作者通過寫月夜泛舟湘江,來抒發自己的感想。
王國維說姜夔寫景的作品“雖格調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
人間詞話》)。其實,霧裡看花,別有一番風味,未必就比“不隔”遜色。就構造意境的功能來說,它似乎高明得多。因為詩詞作品純然為寫景而寫景的極為罕見,它們大都緣情而發,或睹物思情,或借景抒懷。這樣,出現在作品中的“景”就不再是純自然的東西,而帶有濃厚的主觀因素,被情的“煙雲”所繚繞。借用《
談龍錄》里的話來說,它已由首尾爪角鱗鬣畢具的常龍化作屈伸變幻莫測的“神龍”。神龍穿行雲中,忽隱忽現,故而顯得興象玲瓏。寫景的詩詞只有達到了如此境界,才可能有超然於畦封之外的恬情雅志。這首詞含蘊深厚,讀後有悠悠不盡之感,引人入勝,原因蓋在於此。詞中所描摹的清幽景色,和詞人幽遠的情懷相表里,相契合,恰如覆蓋其上的朦朧月色,使之搖曳變幻,風姿別具,從而構成迷離渾化、耐人尋味、使人流連忘返的美妙境界。
名家點評
明代詞人
楊慎《
詞品》:《湘月》詞云:“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從柳子厚“綠淨不可睡”之語翻出。
清代詞論家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白石《湘月》云:“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冷。”寫夜景高絕。點綴之工,意味之永,他手亦不能到。
作者簡介
姜夔(1155~1221)南宋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
鄱陽)人。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複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於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淒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
白石道人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