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土話

湘南土話

湘南土話,湘南土語,又稱之為湘南語,其內部是由一群十分複雜的語言群組成。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市和永州市,內部差異較大。與粵北土話,桂北平話有親屬關係,統稱之為土話。湘南土話不同於流行於湖南省大部分地區的湘語,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方言。湘南土話的形成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性。對於湘南土話的歸屬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是湖南省四大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話、湘南土話、贛方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南土話
  • 外文名:The Tuhua in Southern Hunan Province
  • 別稱:湘南土語、湘南土說、湘南語
  • 語系漢藏語系
  • 使用人數:約1100萬
  • 語言代碼:ISO 639-1 zh
  • 代表方言資興說、嘉禾話、東安話
  • 親屬關係:粵北土話、桂北平話
  • 現函闊地區:湖南省郴州市、永州市
歷史成因,概括地區,方言概況,湘南土話分布,層次分析,土話部分,

歷史成因

在楚國未成立前的遠古時代,應屬於百越部落的地區。
周朝“楚”諸侯國建立至秦朝統一之前,發生在秦滅六國之戰(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這片土地上,國與百越部落中的南越部落所接壤。楚國於楚吞百越之戰(公元前740年)之前,最初是由一個周朝在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於公元前1115年建國(楚語最初的成因)。經過春秋戰國不斷發展壯大最後形成“楚地千里”的國家直至秦滅六國,楚國滅亡。
在楚國建立至楚吞百越至秦朝統一(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來看,可以發現楚國是通過戰爭的方式使楚國的領土擴充到“楚地千里”的情況。那么,不可避免的,經過移民、文化融合、經商等方式通過時間的流逝。直接導致在先秦時期,當地語言就已經出現過語言過渡的情況。所以在湘南地區出現有史書記載中的客家人之前,就有過在史書無記載發生過的大規模移民情況。

概括地區

湖南南部的衡陽市、郴州市、永州市通常被稱為“湘南地區”。這一地區東與江西省、西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南與廣東省交界。其中的郴州市、永州市境內的不少縣市,包括郴州市所轄的桂陽、嘉禾、宜章、 臨武、汝城、資興 6 縣市,永州市所轄的芝山區、冷水灘區、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10縣區一共 16 縣(市、區)存在一 些與當地的“官話”截然不同的“土話”,我們統稱之 為“湘南土話”。

方言概況

湘南地區除少數民族語言外,主要使用漢語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將這一地區的漢語方言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西南官話(列為西南官話湘南片),包含十六個市縣區:桂陽、宜章、臨武、嘉禾、北湖、蘇仙、新田、藍山、寧遠、江華、江永、道縣、雙牌、東安、芝山、冷水灘。
(2)湘語,列祁陽一縣。
(3)贛語,列安仁、永興和資興三縣市。
(4)客家話,列汝城、桂東二縣。
(5)土話,指“西南官話湘南片十六個市縣區對外講西南官話,對內講土話。各市縣區的土話不一致,彼此不易通話。”這一區域的土話目前系屬不明,暫稱“湘南土話”。
湘南地處五嶺山脈,境內群山密布,這是導致湘南地區方言“五里不同音”的自然地理因素。湘南古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現仍居住著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有瑤族自治縣1個(江華瑤族自治縣)、瑤族鄉25個。

湘南土話分布

(一)湘南土話在郴州市的分布
郴州市2區1市8縣中,北湖區和蘇仙區主要講西南官話。永興、安仁、資興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劃歸贛語,資興方言土話特點也很突出,本文將之納入土話範圍考察。桂東、汝城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劃歸客家話,有學者認為這二縣方言屬湘南土話,另有學者認為“汝城話與桂陽燕塘土話極為相似”,同時“汝城話的客家色彩尤為濃厚”,傾向於認為汝城話屬客家話。本文暫將汝城話納人土話範圍考察。這樣,郴州市的土話主要分布在嘉禾、臨武、宜章、桂陽、資興、汝城6縣市,每縣的土話又可劃分小片,嘉禾5小片,臨武5小片,宜章3小片,桂陽5小片,資興5小片,汝城2小片,共25小片。
1、嘉禾縣
(1)廣發土話小片分布在嘉禾縣西部的城關鎮(珠泉)、廣發鄉、坦坪鄉、蓮荷鄉、盤江鄉、鐘水鄉、石羔鄉、車頭鎮、田心鄉、袁家鎮(北部)10個鄉鎮。
(2)石橋土話小片分布在嘉禾縣北部的石橋鄉、蕭家鎮(部分)2個鄉鎮。
(3)普滿土話小片分布在嘉禾縣東部的普滿鄉、龍潭鄉、竹廊鎮、蕭家鎮(部分)4個鄉鎮。
(4)塘村土話小片分布在嘉禾縣南部的塘村鎮一帶。
(5)伴頭土話小片分布在嘉禾縣東南部的洋頭鄉、袁家鎮(南部)2鄉鎮。
2、臨武縣
(6)城關土話小片分布在臨武縣南部的城關、武水、南強、土橋、雙溪、西山林場、花塘(部分)等鄉鎮。
(7)楚江土話小片分布在臨武縣西部的楚江、武源、花塘(部分)等鄉鎮。
(8)麥市片分布在臨武縣北部的麥市、三合、鎮南、萬水、東山林場、大沖(部分)、香花嶺(非礦區)等鄉鎮。
(9)汾市土話小片分布在臨武縣東部的汾市、土地、同益(部分)、大沖(部分)等鄉鎮。
(10)金江土話小片分布在臨武縣東北部的金江、接水、水東等鄉鎮。
3、宜章縣
(11)赤石土話小片分布在宜章縣東北部的瑤岡仙鎮、長策鄉、里田鄉、新華鄉、平和鄉、赤石鄉以及楊梅山鎮的部分村莊,當地叫作“上鄉話”。
(12)梅田土話小片分布在宜章縣中部鐵路沿線的麻田鎮、梅田鎮、漿水鄉等鄉鎮。
(13)一六土話小片分布在宜章縣南部的迎春鎮、一六鎮、岩泉鎮、黃沙鎮、栗源鎮以及長村鄉、東風鄉、白沙鄉、笆籬鄉、天塘鄉、關溪鄉、莽山鄉等鄉鎮,當地叫作“下鄉話”。
4、桂陽縣
(14)流峰土話小片分布在桂陽縣西北部的流峰、歐陽海、蓮塘、光明、華泉、華山、楊柳、白水、塘市、四里、板橋、灑洲等鄉鎮。
(15)飛仙土話小片分布在桂陽縣西部的飛仙、余田、十字、古樓、六合、樟木等鄉鎮。
(16)洋市土話小片分布在桂陽縣北部的洋市、東成、雷坪、青藍、和平、敖泉、橋市等鄉鎮。
(17)仁義土話小片分布在桂陽縣中東部的仁義好、銀河、樟市、浩塘、黃沙坪、方元、燕塘、團結好、城郊、正和等鄉鎮。
(18)荷葉土話小片分布在桂陽縣南部的荷葉、太和、清和等鄉鎮。
5、資興市
(19)興寧土話小片分布於資興市中部興寧、坪石、何家山、青市、連平、厚玉、舊市、龍溪等鄉鎮,當地叫作“街上聲”。
(20)東路土話小片分布在資興市東北部的皮石、湯市、蘭市、彭市、煙坪、州門司、波水等鄉鎮,當地叫做“東鄉音”。
(21)南路土話小片分布在資興市南部的東坪、黃草、滁口、渡頭、清江等鄉鎮,當地叫做“二都調”。
(22)西路土話小片分布在資興市西部的碑記、木根橋、鯉魚江等鄉鎮,當地叫做“文昌話”。
(23)北路土話小片分布在資興市西北部的團結、七里、寥市、三都、香花、高碼等鄉鎮,當地叫做“北路腔”。
6、汝城縣
(24)城關土話小片汝城縣除南部的盈洞、延壽、東嶺、熱水等鄉鎮確認為客家話,西部文明一帶接近宜章土話,可獨立成片,其他鄉鎮的土話與城關土話差異不大,可合為城關土話小片。
(25)文明土話小片分布在汝城縣西部文明鄉一帶。
(二)湘南土話在永州市的分布
永州市除祁陽縣(劃入湘語)外,永州市其他十縣市都有土話分布。謝奇勇(2002)將永州市的土話分為南北兩大片,北片7小片,南片26小片,共33小片土話。
永州市北片土話分布在北部東安縣、冷水灘區,芝山區等3縣區,可分為7小片土話,其中東安4小片,冷水灘2小片,芝山1小片。
1、東安縣
(1)花橋土話小片分布在東安縣北端南橋鎮、大盛鎮、花橋鎮。
(2)新圩江土話小片分布在東安縣北部的新圩江鎮。
(3)井頭好土話小片分布在東安縣中、東南部的井頭好鎮、白牙市鎮(部分)、大江口鎮(部分)、石期市鎮(部分)、水嶺鄉(部分)。
(4)高峰土話小片分布在東安縣南端的橫塘鎮部分村莊(多屬原來的高峰鄉)。
2、冷水灘區
(5)普利橋上話小片分布在冷水灘區北端的普利橋鎮(部分),花橋街鎮(部分)。
(6)嵐角山小片分布在冷水灘區南部的嵐角山鎮(部分)。
3、芝山區
(7)接履橋小片分布在芝山區北部的接履橋鎮的部分村莊。按照地域與語音接近的標準,普利橋小片可以並人花橋上話,接履橋小片可以併入嵐角山小片。
永州市南片土話分布在南部7縣:新田、藍山、寧遠、道縣、江永、江華、雙牌。可分為26小片,其中新田4小片、寧遠7小片、藍山4小片、道縣4小片、雙牌1小片、江永3小片、江華2小片。
4、新田縣
(1)南鄉土話小片分布在新田縣南部的城東(部分)、梘頭、十字、金盆圩、茂家、三井、石羊、知市坪、大坪塘、高山、新圩、新隆、陶嶺等13個鄉鎮。
(2)北片土話小片分布在新田縣西部的田家、冷水井、毛里三個鄉。
(3)“桂陽土話”小片分布在新田縣東北部與桂陽縣(屬郴州市)相鄰的蓮花、金陵、門樓下、知市坪、大坪塘、新隆6個鄉鎮。因與相鄰的桂陽縣土話相同,當地稱為“桂陽土話”。
(4)“嘉禾土話”小片分布在新田縣東南部與嘉禾縣(屬郴州市)相鄰的新隆(部分)、陶嶺兩鄉鎮。因與相鄰的嘉禾縣土話相同,當地稱為“嘉禾土話”。
5、寧遠縣
(5)東路平話小片分布在寧遠縣中部的舜陵、天堂(部分)、冷水三鎮(《寧遠平話研究》一書記錄了逍遙岩村土話,逍遙岩村屬舜陵鎮)。
(6)北路平話小片分布在寧遠縣北部清水橋、鯉溪、柏家坪、保全、仁和、禾亭、太平7個鄉鎮。
(7)西路平話小片分布在寧遠縣西部的中和鎮各村。
(8)南路平話小片分布在寧遠縣南部的水市、灣井、天堂(部分)三鎮。
(9)張胡賀劉土話小片主要分布在寧遠縣東部冷水鎮的部分村落。因村莊和姓氏不同,這種土話在當地分別被稱為“張家土話”、“胡家土話”、“賀家土話”、“劉家土話”。
(10)王駱單土話小片主要分布在寧遠縣東部太平鎮的部分村落。因村莊和姓氏不同,這種土話在當地分別被稱為“王仲胡話”、“駱全土話”、“單家土話”。
(11)下墜土話小片主要分布在寧遠境內東端太平鎮的部分村落。當地稱“下墜土話”(“下墜”為村名)。
6、藍山縣
(12)楠市土話小片分布在藍山縣西北端的楠市鎮、祠堂好鄉、藍屏鄉以及正市鄉、總市鄉的一部分地區。
(13)城關土話小片分布在藍山縣中部的城關鎮(塔峰鎮)、竹管寺鎮、龍溪鄉以及總市鄉、火市鄉的大部分地區。
(14)太平土話小片分布在藍山縣東北部的太平壞鄉、土市鄉、大洞鄉、洪觀鄉,另有毛俊鎮的栗江頭、沙溪等村和尚屏鄉的禾家田等村的唐姓村民均說此種方言。
(15)新圩土話小片分布在藍山縣東部的新圩鄉、早禾鄉、田心鄉(即現在的新圩鎮)以及大洞鄉部分村子。
7、道縣
(16)小甲土話小片分布在道縣東部的白芒鋪鄉和蛤壩鎮(小甲村屬白芒鋪鄉)。
(17)祥林鋪土話小片分布在道縣西南部的祥林鋪、新車、清塘(部分)、營江(部分)、萬家莊(部分)、審章塘(部分)5個鄉鎮。
(18)仙子腳土話小片主要分布在道縣西北部的仙子腳鎮。
(19)梅花土話小片主要分布在道縣北部的梅花鎮、壽雁鎮。
8、雙牌縣
(20)理家坪土話小片分布在雙牌縣南端的理家坪、打鼓坪、江村三鄉,這些地方原屬道縣,當地稱這些地方的土話為“道縣土話”。
9、江永縣
(21)城關土話小片分布在江永縣東北部的城關、廠子鋪、井邊、允山、千家垌、上江圩、銅嶺山7個鄉鎮(場)。
(22)引夏層鋪上話小片分布在江永縣南部的夏層鋪、冷水鋪兩鄉。
(23)桃川仁話小片分布在江永縣南部的桃川、藍溪、城下、粗石江、清溪、上洞、源口7個鄉鎮。
(24)松柏土話小片分布在江永縣東南部的松柏、黃甲嶺兩鄉當地又稱“七都話”(松柏一帶)、“六都話”(黃甲嶺一帶)。
10、江華縣
(25)“梧州話”小片主要分布在江華縣西部的沱江、大路鋪、橋市、白芒營、濤好、河路口、小抒、大好以及東南部的碼市,共9個鄉鎮。又稱“寨山話”。
(26)“八都話”小片主要分布在江華縣西部的大路鋪、橋市、白芒營、大石橋4個鄉鎮。
湘南土話分布示意圖湘南土話分布示意圖

層次分析

《宜章縣誌》中有一段話具體描述了當地方言的複雜情況:
民多漢語,亦有鄉談。軍音類茶陵,商音類江西,新民音類福建。除土話外,其操官音者亦積久而訛,驟聆之不解為何字,……輕重清濁略異。近城方二十里內皆操官話,惟語尾輕重,章水流域與黃岑水流域稍異。平阿一洞十餘村皆土話,其中楊性獨操官話。……各區鄉各有特殊之土語。
所謂鄉談,即土語;漢語、軍音即官話,軍音是守軍帶來的官話,表明這裡土語與官話並存,且土語複雜,“各區鄉各有特殊之土語”,官音在此也產生了訛變,以至“驟聆之不解為何字”。此外還有類江西的商音,類福建的新民音。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該地方言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從而形成了土話的複雜局面,這種情況在整個湘南極具代表性。湘南土話的構成成分中,還有古代少數民族的底層遺留、古方言、古通語成分,以及湘語、客家話成分。這種種成分堆積在一起,使得湘南土話的面貌顯得複雜斑駁。顯然,這些成分形成於不同歷史時期,若能用歷史的眼光加以審視,分析這些語言成分的歷史層次,將有利於認識土話的面貌。本章擬從辭彙角度分析湘南土話的歷史層次。
第一節:湘南土話辭彙的底層分析
底層語言成分的產生必須有民族底層作為前提,在分析湘南土話辭彙的底層成分之前,先回顧一下湘南地區(並湖南)的民族底層。考古成果證明,商周時期湘資流域與玩澄流域分布著兩個不同的部族集團,前者屬百越集團,即後來發展為壯侗語族的先民,後者說法紛紜,童恩正認為“應該是楚地蠻族之後,也是近代苗瑤語族各民族的先民”。去、關一於湖南(尤其是湘南)有過百越分布的歷史,傅舉有曾認為:“湖南古代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湘南地區,是經過越文化的一支-楊越文化,再向楚文化發展的。”②史書的記載如,《戰國策》卷五秦策:“吳起為楚悼王罷無能,廢無用,……南攻楊越,北並陳蔡”。《後漢書·南蠻列傳》:“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戰國策》具體指出是南平楊越,而《後漢書》則更明確地指出是洞庭、蒼梧。洞庭在湖南的北部,蒼梧即今湖南南部的九疑山一帶。湖南有過苗瑤等族先民分布的歷史則史書多有記載,史書記載湖南蠻叛的歷史,多提到桂陽蠻、零陵蠻、長沙蠻、武陵蠻,桂陽、零陵即包括今湘南地區。這些蠻族即今苗瑤等族之先民。至戰國時,越族、蠻族受到楚國的吞併,“至諸夏勢力之侵入湖南,則要始於戰國初吳起相楚悼王,南並蠻、越,取洞庭、蒼梧之地,於是湖南之東部湘、資二流域人於楚。其後復西向併吞玩、澄二流域,曰巫中,而湖南之全部皆入於楚矣。”③這些被吞併的民族一部分滯留原地,慢慢被強大的華夏民族漢化,一部分則退避到偏遠山區,其領地日漸縮小。湘南地處偏僻山區,少數民族滯留的時間比湘中、湘北要長,現在湘南地區的偏遠山區中,還居住著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的後裔。因此底層民族遺留下來的底層語言成分,湘南地區明顯多於湘中、湘北地區。“底層語言成分”的含義是:當一個地區的語言被另一種新來的語言取代的時候,“戰敗”語言的某些成分有可能殘留下來成為戰勝語言的底層成分。④底層語言理論是十九世紀義大利語言學家雅科夫·布列茲托爾夫(J.H.Berdsofrf,1790-1841)最先奠定的。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研究語言底層的著作很多,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研究較多的是今南方方言吳、閩、粵語中的古越語底層成分。為與同源詞現象相區別,一些專家研究古越語底層詞、底層現象一般遵循以下一些原則,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湘南土話底層辭彙現象的原則。
1、這一類型底層母語與習得語言的關係屬於“戰勝”與“戰敗”的關係,而且底層母語已死亡。所以,有必要假設一個與“戰敗”語言有血緣或直接繼承關係的現行語種為研究的參照點。擬議中的古百越語是指今侗台語族及其他東南亞語種分化之前的母語,所以可以以現今侗台語族或其他東南亞語種作為研究的參照點。
2、底層成分必須有歷史人文背景。即古百越語的底層只能在古百越族活動棲息的範圍內尋找。考古學、歷史學研究表明,古百越活動、棲息的範圍大致在今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所以,漢語裡的古百越底層成分只能在今長江以南的漢語南方方言中尋找。
3、在文獻記載中,這些成分僅使用於南方,今天仍為漢語南方方言和侗台語族、東南亞有關語種所共有,而不見於漢語北方方言。
4、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為漢語南方方言和侗台語族、東南亞有關語言所共有。
5、古代字書、韻書等雖有記載,但未說明通行區域,從漢語本身的發展歷史又無法說明和解釋的,今天不見於漢語北方方言。
由於湘南地區的底層民族有古百越與蠻族兩個民族集團,研究湘南土話的底層成分時,用子比較的現行語種是與這兩個民族集團有繼承關係的壯侗語族與苗瑤語族的語種。湘南土話的底層辭彙現象主要表現為三種情況:(1)底層殘留現象體現在詞語的語音形式上;(2)辭彙意義上的底層詞;(3)語法意義上的底層詞。
第二節:湘南土話辭彙中的古語層
一種方言的基本辭彙中,不僅有古代共同語(古通語)詞,也有古方言詞,當然也有不少近現代共同語的詞語和方言詞語。湘南土話中,不少古通語詞與古方言詞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口語中,體現了土話存古的特點。下面分別分析土話中的古方言詞與古通語詞(古通語詞只分析那些不為現代共同語通用的詞語)。
一、古方言詞語
揚雄的《方言》記錄了秦漢時期的漢語方言,書中多次出現“南楚”、“江湘之間”、“南楚江湘之間”、“湘玩之會”等地名,記錄了這些地方的方言詞語,這些地點大致就在古楚語流行的範圍之內。古楚語包括湖北、湖南(南楚江湘之間)和長沙中游南岸一帶,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今天湘語的前身。古楚語同時也是湘南土話的前身,這從《方言》所記載的古楚語詞至今仍為湘南土話沿用得到證明,例如:
  • 崽者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也。”(《方言》卷十)按:今湘南土話、湘語普遍稱兒子為“崽”,這是湘南土話與湘語共有的一個重要特徵詞,也是湘南土話與湘語共源頭的重要例證。
  • 母姼、父姼“南楚瀑涯之間,母謂之媓,謂婦姚曰母姼,稱婦考曰父姼。”(《方言》卷六)按:“南楚瀑匡之間”即今湘南與粵北交界地域,這裡古稱妻子的母親為母姼,稱妻子的父親為父姼。這一稱謂沿用至今意義有了改變,今湘南粵北土話普遍稱外祖父為姼公,稱外祖母為姼婆。湘語與其他周邊方言均無此稱謂,因此“姼公、姼婆”成為湘南土話(包括粵北)區別於其他方言的一個重要特徵詞。同樣見於《方言》的古楚語詞,“息”在湘語中沿用下來了,而“姼”則不見於湘語,只在湘南土話(含粵北)中傳承下來,這一事實說明當時的古楚語也存在地域差異,發展演變至今,湘語與湘南土話的差別越來越大。
  • 缸㼻[kaŋ13ts`au44] “㼻,㽇也,江湘之間謂之㼻。”(《方言》卷五)按:“缸㼻”為瓮壇類器皿,見於宜章土話。
  • 僄口[p'iau53k'ai53] “𠆩音凡飄零輕也。楚凡相輕薄謂之相𠆩或謂之僄也。”(《方言》卷十)按:“僄口”義為自我吹噓,見於宜章土話。
  • 多農多農[nau21nau21] “孔反多農奴動反晠多也。南楚凡大而多謂之郺或謂之多農,凡人語言過度及妄施行亦謂之多農。”(《方言》卷十)按:嘴裡噥噥的表不滿狀謂“多農多農”,見於宜章土話。
  • 夥咪子[haw53mi13`tsj] “碩沈巨濯吁敦夏於大也,齊宋之間曰巨曰碩;凡物盛多謂之寇,齊宋之郊楚魏之際曰夥……”(《方言》卷一)按:螞蟻謂“夥咪子”,“夥”,多也,見於宜章土話。
  • 土話中有些古方言詞見於古籍記載的其他方言中,如:
  • “蜀人謂母曰姐。”(《說文·女部》)按:湘南土話中謂母曰姐的有新田茂家、藍山太平、藍山新圩、嘉禾廣發;謂母曰姐姐的有嘉禾塘村、嘉禾行廊;謂母曰娭姐(或作娭毑)的有東安花橋、桂陽銀河、資興興寧。
二、古通語詞
見於古籍記載卻又沒註明使用範圍的,一般是古通語詞。有一些古通語詞現代漢語已不使用,或不能獨立成詞只能作為語素使用,在湘南土話中卻仍然作為詞語沿用。這其中有三種情況:(1)不見或少見於外區方言的古通語詞;(2)普遍見於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的古通語詞;(3)只在少數點或個別點使用的古通語詞。下面分別說明。
1、在湘南土話中普遍使用卻不見或少見於外方言區的古通語詞
辭彙特色詞中的“隘”(窄)、“覷”(看)、“恐”(害怕)、“憷”(痛)、“樵”(柴)、“鐺”(鐵鍋)、“領”(件,量詞)等,均為古通語詞,今普遍用於湘南土話,卻不見或極少見於外區方言。特色詞中的部分古通語詞或見於個別外區方言,如“話”(說)又見於贛語,“息”(曾孫)、“食”(吃)、“著”(穿)、“嶺”(山)又見於客家話,“钁頭”(鋤頭)又見於客贛方言,“卵”(蛋)又見於閩、客贛方言等等。這些古通語詞在湘南土話中的分布及源流考釋見第二章辭彙特色詞分析,此不贅。
2、在湘南土話中普遍使用同時也見於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的古通語詞
有一些古通語詞,湘南土話普遍使用,同時也見於其他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這些詞如:
繩子。《廣韻》入聲鐸韻蘇各切:“盡也,散也,又繩索。”今湘南土話繩子多說“索”、“索子”或“索仔(崽)”。
臉。《廣韻》去聲泉韻彌箭切:“向也,前也,顏前也。”《說文》:“顏前也,從百象人面形。”今湘南土話臉說“面”。
扌芻執持。端。《集韻》上聲有韻側九切:“持也。”今湘南土話把屎、把尿多說“扌芻屎”、“扌芻尿”。
烤。《廣韻》人聲昔韻之石切:”說文曰炮肉也,從肉在火。”今湘南土話烤火多說“炙火”。
站立。《廣韻》上聲紙韻渠綺切:“立也。”今湘南土話站立多說“徛”。
澆。《說文》:“以水沃也。”《玉篇·水部》:“水澆也。”今湘南土話澆水、澆糞多說“淋水”、“淋肥”。
圓的,完整的。《廣韻》平聲桓韻落官切:“團圞,圓也。”今湘南土話沿用“圞”,如雞蛋吃整的,整“圞”。
3、只在少數土話點甚至個別點使用的古通語詞
《五音集韻》豪韻五豪切:“廒,倉廒也。”《字彙·广部》:“廒,倉廒。”按:廒即糧倉,見於藍山太平、新好、嘉禾行廊、宜章赤石、資興興寧等土話中。
東司廁所,見於宋代。《宗門武庫》:“錢弋郎中訪真淨,說話久,欲登涵,淨令行者引從西邊去。錢遵云:“既是東司,為什麼卻向西去?”《張協狀元》十齣:“做殿門由閒,只怕人掇去做東司門。”鄉廁所說“東司”,見於湘南下述土話點:嘉禾塘村、藍山太平、藍山新好、桂陽銀河。銀河還有“東司麻拐”一詞,謂“蟾蛛”,因蟾蛛常伏廁所旁得名。本地人解釋“東司”是因廁所位於住房的東方而得名,即“東方的廁所”。“司”本字當為“茨”,《廣韻》脂韻疾資切:“茨,茅茨。”“茅茨”本為“茅屋”義,廁所多為簡陋茅屋,故“茅茨”後世多指廁所。“茨”湘語多念51,音同“司”,故“東司”之“司”實為同音字,本字應為“茨”。廁所說“東司”也見於外區方言。《漢語方言大詞典》“東司”見於徽語(浙江建德)、吳語(浙江浦江、壽昌、溫州)、贛語(江西蓮花、福建建寧)、閩語(廣東潮洲、汕頭)(第一卷1192頁)。
《廣韻》人聲屋韻方六切:“腹肚”。即肚子。《莊子·逍遙遊》:“堰鼠飲河,不過滿腹。”“腹”今口語已不獨立運用,作為構詞語素構成的口語詞也極少,但在江永城關土話中,“腹”[pu5]參與構成一大批口語詞,“腹”位於腹腔內,因此可以比喻引申出“裡面”的意思,從而又可構成一大批詞或短語(這時往往加音節“緊”合成“腹緊”,表示“裡面”的意思)。
《廣韻》人聲屑韻胡決切:“窟也”。今土話表示孔、洞的意思,有的土話加詞尾“古”構成“穴古”。“穴”聲母念[f]或[x]符合匣母今讀常例。
《廣韻》平聲支韻府移切:“木名,似柿。”今湘南一些土話中稱呼柿子。
嘴。《集韻》去聲遇韻朱戌切:“咮,喙也。”江永稱嘴巴為“咮夾”。
回。《廣韻》平聲微韻舉韋切:“還也。”寧遠平話有“歸去”。
大碗。《廣韻》上聲旨韻居洧切:“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江永有“簋碗”。
梯子。《廣韻》平聲皆韻古諧切:“階,級也。釋名曰,階,梯也。”寧遠:“搬階來上樓。”
喝,飲。《廣韻》人聲薛韻昌悅切:“茹也。”寧遠平話有“啜水”、“啜酒”。
每個土話點都可以舉出一批至今仍活躍在口語中的古通語詞,此不一一贅述。以上略舉湘南土話中古方言詞與古通語詞數例,窺一斑而知全豹,以此來了解湘南土話辭彙基礎層中地域性與存古性的特徵。
第三節:湘南土話辭彙中的湘語層
如前所述,湘南土話與湘語有共同的來源,即源於古楚語,二者有著十分密切的血緣關係。湘語作為一種強勢方言,對湘南土話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以辭彙而言,湘南土話與湘語的接近率最高,這其中,有土話、湘語與共同語共同的成分,也有湘語滲透融人土話的成分。後者在下面舉例說明。
一、一些具有湘語特色且構詞能力很強的語素融入了土話
如“婆”、“崽”,這是兩個具有湘語特色的語素,這兩個語素在湘語中構詞能力很強,在湘南土話中也有很強的構詞能力,下面稍加分析。“婆”是女性或雌性標誌,在湘南土話中可構成女性稱謂詞,如“寡婆”、“顛婆”(女瘋子)等,可構成雌性動物詞如“牛婆”、“雞婆”等。“崽”本義指兒子,可構成男性小輩稱謂,如“孫崽”、“外甥崽”,也可構成幼小動物名詞,如豬崽(豬崽子、豬崽崽)、雞崽(雞崽子、雞崽崽,“崽”或寫作“仔”)。在廣泛的構詞活動中,“婆”、“崽”的語義泛化以至虛化,最終語法化成詞尾,可構成大量的無性別,非動物的詞,“婆”、“崽”不表實義,如“奶婆”(乳房)、“虱婆”(虱子)、刀崽(小刀兒)、沙崽(沙子,“崽”或寫作於“仔”)。關於“婆”、“崽”的詞尾用法,我們在“構詞方式”一章中有詳細論述。“婆”、“崽”構詞能力極強,由此形成的湘語特色在湘南土話中顯得十分突出。下面列舉湘南土話與湘語中幾個帶語素“婆”、“崽”的詞進行比較,以小見大,說明“婆”、“崽”在湘南土話與湘語中的使用情況。
二、一些具有湘語特色的詞融入了土話
鮑厚星先生在論述湘語的特殊辭彙時認為意(兒子)、女(女兒)、禾線子(稻穗)、口(tsai)雨(琳雨)等都是湘語中內部比較一致的特殊詞語。此外像家爺(公公)、家娘(婆婆)、滿滿(叔父,本字為“晚晚”)等,也都是湘語中內部比較一致的特殊詞語。這些詞語也為湘南土話廣泛使用,下面列表說明(“崽”、“女”並稱為“崽女”,即“兒女”的意思,表中用“崽女”一詞)。
三、詞語讀音上的湘語特徵
湘語的突出語音特徵是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不論平仄,一般不送氣。永州境內的土話大多具備這一特徵,如東安、道縣、江永、江華、新田(南鄉)等地的土話(東安花橋土話保留了濁音,同南片湘語;冷水灘嵐角山土話大多念濁擦音,也可以視同南片湘語)。上述湘語特徵具體體現在詞語的讀音上,使詞語的讀音帶上了濃厚的湘語色彩(例見下一節表6-2)。總之,湘南土話與湘語地理上相連,今處同一行政省區,孕育於同一母體-古楚語,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二者相生相伴,與其他方言比較,湘語與湘南土話的關係是最密切的,湘語對湘南土話的影響也是最大、最早的。從詞語讀音的角度來看,永州境內的土話湘語色彩更濃。
第四節:湘南土話辭彙中的客贛語層
受移民的影響,湘南土話辭彙中也滲人了贛客成分。湖南在歷史上曾接納過大量外來的移民,其中以江西移民為大宗。“江西移民自唐末五代始,宋元遞增,至明代而大盛”,①最終形成“江西填湖廣”的局面。如譚其驥先生所說:“湖南人來自天下,江、浙、皖、閩、贛東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東方之什九。”江西移民的大量進人,必然給湖南方言包括湘南土話帶來贛語的影響,就湘南土話而言則還有客家話的影響。譚其壤先生對湖南人由來研究的結論之一是:“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北部”。③而江西南部為部分客家先民在第二次遷徙時(唐末)駐留之地,從而形成贛南的客家話區,客家先民在以後的遷徙中自東往西,自贛南而湘南,在湘南的邊境地帶形成零散的客家話分布點,從而帶來了客家話對湘南土話的影響。下面分述贛語、客家話對湘南土話辭彙的影響。
一、贛語對湘南土話辭彙的影響
從純辭彙的角度來看,很難列舉為湘南土話吸收的贛方言特徵詞,這恐怕和贛語與湘語、客家話關係比較密切因而較難提取贛語特徵詞有關,如湘語中的“崽”、“女”、“婆”贛語也廣泛使用。因此從詞語的語音形式入手分析,更便於了解贛語對湘南土話辭彙的影響。贛語語音的突出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時,一律為送氣清音。湘南土話古全濁聲母的今讀有很多種類型,最主要的是以下四種類型:(1)濁音不送氣型,如東安花橋土話。(2)清音不送氣型,如江永城關土話。(3)清音送氣型,如藍山新好土話、臨武麥石土話。(4)業定母不送氣、群從澄崇母送氣型,如宜章赤石土話。其中第3類與贛語一致,第4類業定母不送氣在上文我們分析為古越語的底層遺留現象,而群從澄祟送氣則受贛語的影響。因此,湘南土話中凡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送氣的詞語,均打上了贛語的痕跡。下面列舉部分例詞(見表6-2,表中黑體字為送氣音節)。表格中土話點的順序從西向東排列,西部永州境內的東安、冷水灘、道縣、江永、江華、新田基本不送氣,中部的寧遠、藍山有送氣現象,而東部郴州境內的所有點都存在塞擦音聲母字讀送氣音的現象。很顯然,送氣現象是源於東部贛語的影響,自東而西推進,其影響力尚未波及湘南的西部。因此,從詞語讀音的角度來看,郴州境內的土話贛語色彩濃厚一些。
二、客家話對湘南土話辭彙的影響
客家話對湘南土話辭彙的影響十分明顯,土話特色詞中有一部分詞語便源於客家話的影響,如源於古通語的“息”(曾孫)、“食”(吃)、“著”(穿)、“嶺”(山),後起的“地”(墳墓)、“擔竿”(扁擔)等(見特色詞分析)。此外如下述在土話中運用較廣泛的詞語也來自客家話的影響:姑丈(姑父)、姨丈(姨父)、姊丈(姐夫)、衫(衣)、洗身(洗澡。下面略加分析。
姑丈、姨丈、姊丈
大部分土話點稱姑父、姨父、姐夫分別為姑丈、姨丈、姊丈。稱姑父、姨父為姑丈、姨丈,見於客家話(如梅縣)和粵語(如廣州)、閩語中,稱姐夫為姊丈只見於梅縣、建匝話中(《漢語方言辭彙》290頁、293頁、299頁),《客贛方言調查報告》中,大部分客家話點說“姑丈”、“姨丈”、“姊丈”(335頁、336頁、338頁)。可見湘南土話中“姑丈”、“姨丈”、“姊丈”的說法主要來自客家話的影響。
衫、衫褲
湘南土話部分點稱“衣”為“衫”,稱“衣服”為“衫褲”,這些土話點如江華濤抒、宜章赤石、資興興寧、汝城壕頭等。“衫”、“衫褲”還可構成一大批詞和短語,如江華濤好土話。“衫”、“衫褲”主要見於客家話、粵話、閩語(見《漢語方言辭彙》141頁、142頁,《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三卷3726頁、3727頁),而客家話對湘南土話的影響最直接。
洗身
洗澡說“洗身”,客家話、粵語、閩語均有這種說法(見《漢語方言辭彙》379頁,《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三卷4387頁),受這些方言尤其是客家話的影響,湘南部分土話點也有這種說法,如藍山太平、嘉禾塘村、廣發、新田茂家、宜章赤石、汝城壕頭等地洗澡說“洗身”,相應地擦澡說“抹身”。
第五節:湘南土話辭彙中的官話層
湘南土話區在語言使用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本地人一般能同時使用兩種方言,對內使用土話,對外使用官話,形成土話與官話並用的雙方言現象。這樣,官話與土話的互相影響便不可避免了。而官話作為湘南地區各縣之間的通用語,對土話的影響尤其顯著。官話進人湘南地區的歷史較晚。湘南地區的官話屬西南官話,有兩方面的來源,其一是來自廣西的西南官話的影響。周振鶴、游汝傑曾有過論述,湖南官話的影響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從湖北來,……
二是從廣西來,這一路影響分成兩支。……另一支自西向東進人湘南。”①廣西的西南官話形成於明朝,見梁敏、張均如的論述:“西南官話是明朝傅友德、沐英等人平蜀征滇、調北填南之後才大量進人廣西的,歷史比平話短得多。”②廣西桂北與湘南地理上相連,其官話傳人湘南是自然的現象,湘南本地人說,他們與桂林人說西南官話,幾乎沒有多大差別。關於湘南西南官話來自廣西桂北,范俊軍也有過論述:“西南官話在湘南是後來者,最早也在明末以後由西南經桂北進人湘南。”③湘南西南官話來源之二是宋、明時期的守軍。張偉然認為:“關於這一地區官話的由來,史籍中缺乏直接記載。筆者認為與宋、明時期屯戌於此的軍戶有未。”作者列舉了宜章和永州的資料,如宜章明初遷來的53個氏族中,有51族因軍屯而來,而軍戶應該是講官話。“由此可見,這裡官話流行主要是因為存在大量的衛所屯丁。”西南官話對湘南土話產生影響,其表現是多方面的,以辭彙而言,大致有兩方面的表現:一是官話對土話詞語讀音的影響,二是官話詞語的借入。
一、官話對土話詞語讀音的影響
官話對土話詞語讀音的影響有語音系統變化帶來的影響、音類的影響、官話音、土話音共存等現象。
1、語音系統變化帶來的影響
湘南土話音繫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古全濁聲母清化(只有東安、冷水灘等受湘語影響大的點保留濁音),而與之相連的南部湘語一般保留濁音,很顯然,湘南土話古全濁聲母清化是雙方言中官話影響的結果。聲母清化帶來聲母系統的簡化,從而向官話系統靠攏。湘南土話各點的聲母與該地官話的聲母大多在數量與音值上接近,有的甚至相同。韻母與聲調的情況複雜一些,官話與土話的差異相對大一些,但官話對土話的影響明顯存在。王福堂先生曾分析過臨武城關官話與土話語音系統上的關係:兩種話的聲母完全相同,韻母和聲調數量差別很小,韻母類別、元音音值、調類分派和調值的差別也不大,語音系統非常近似。大量音值相同的聲韻調組成音值相同的音節,使官話和土話在語音面貌上漸趨相同。而這種音系的接近是強勢的官話向土話滲透的結果(當然,臨武官話和土話語音系統的趨同,並沒有導致字音的趨同,即就單字音而言,二者的區別還是明顯的)。①官話對土話語音系統的影響,最終會落實到詞語的讀音的,導致土話詞語的讀音慢慢向官話靠攏。當然這種滲透影響是非常緩慢的,也是不均衡的,有些土話區,官話、土話趨同的速度稍快,如臨武;有些土話區,官話、土話趨同的速度慢,如江永(王福堂,1999)。就湘南地區目前的整體情況而言,官話與土話的差異還很大,一般無法對話。
2、音類的影響
上述官話對土話語音系統的影響帶來的是語音系統內部聲韻調配合成音值相同的音節,使官話和土話在語音面貌上趨同。音類的影響指在官話與土話的接觸過程中,官話音影響了土話詞語音節的某個音類,或聲母,或韻母,或聲調,而不是整個音節,從而產生異讀現象,與原有的土話音形成文白異讀,可分為聲母的文白異讀,韻母的文白異讀,聲調的文白異讀。文讀音接近官話音,是官話影響的結果。如宜章土話中聲調的文白異讀現象:這裡的文讀音為官話聲調,白讀音為土話聲調,說明文讀音是受官話影響產生的。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沒有雙方言帶來的官話的強勢影響,土話也會出現文白異讀現象,正如同非雙方言區存在文白異讀一樣,這與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北人南遷以及共同語的普及密切相關。相反,湘南地區官話的引進,卻讓有些土話中文白異讀現象減少,因為雙方言區的人們有官話對外交流,土話不需要對外交流,所以土話可以固守原狀,較少文白異讀出現,如陳暉認為:“在官話土話並存的雙語區,許多字都有兩種讀音,一個是官話音,一個是土話音。從某種意義上講,官話音就是文讀音,土話音就是白讀音,但我們只將梗攝這種一字兩讀的現象看作文白異讀。”可見真正屬於土話系統的一字兩讀的文白異讀現象不多。我們在調查土話時也發現很多土話一字兩讀的情況不多,倒是存在一個字只有文讀音(往往見於書面語用字)或只有白讀音(往往見於口語用字)的現象。總之,文白異讀現象比較複雜,需要專文探討。
3、官話音土話音共存
在官話土話並存的雙方言區,一般的字(詞)都有兩種讀音(只要是官話土話都說的),一種是官話音,一種是土話音。儘管這時官話與土話是兩個不同的語音系統,官話系統並沒進入土話系統,但畢竟這裡存在著一個字(詞)有官話音土話音共存的現象,不同於其他方言,而這一現象是官話對詞語讀音所產生的影響。《臨武方言》(李永明,1988)《辭彙》章列舉了官話詞與土話詞,其中大量詞語官話土話同形,可以之為例:官話音與土話音一般總有程度不同的區別,但在調類調值相同的情況下則有可能一致,如“光”的官話音土話音都是[kuaŋ33]。
二、官話詞語的借入
一些書面色彩濃的詞語和新詞語,土話往往照般官話,從官話中直接借人,如藍山太平土話中的例子:太平土話中,上述詞語只有官話說法,沒有土話說法,人們在土話交往中說到這些詞語時,便用官話,將這些詞語連音帶義借人土話。關於日期的表達,土話區人們有官話和土話兩套用語,說公曆(一號、二號……)用官話,說農曆(初一、初二……)用土話,因公曆是後起的日期表達法,而農曆是千百年沿用的“老黃曆”,下面是太平土話關於日期表達的兩套用語:以上是土話辭彙中的官話借詞舉例。我們在調查單字音時,發現《方言調查字表》中有不少非口語用字、不常用字也沒有土話說法,只有官話說法,這些字不好說是土話中的官話借詞(字),因為這些字土話一般不說。作為一種官話現象,在此提及。以《方言調查字表》第25頁效開三宵韻在藍山太平話中的調查情況為例,霄韻字共88個,其中只有官話音的字35個,占總字數的39.7%。這個比率雖然不全等於整個字表中官話字的比例,但也可以大致反映這種情況。
下面將這些官話字開列出來。總之,官話作為一種通用語言的引進,給土話詞語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同時也使各縣土話失去了交融的機會,其差異、分歧得以保留下來。
第六節:土話創新詞
湘南土話在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創造出新詞語來豐富自身。這些詞語既為創新詞,就應該是土話特色詞,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該詞語所代表的事物、現象為各方言區共有,只是命名有土話特色,如我們在“辭彙特色詞”中分析過的六穀仔(玉米)、水襪(襪子)、花錢(錢)、紙炮(爆竹)、扯箱(抽屜)、椅子凳(椅子)、夢夢(做夢)、話話(說話)、搖(動)等詞語。一種是代表湘南特有事物、現象的方言詞語,下面舉例分析後一種類型。
一、表示湘南地區特有建築的詞語舉例
上天屋/上堂屋/上廳屋下天屋/下堂屋/下廳屋天池下/天井神龕/神台天屋門/大門巷道門巷道廂房屋/一棟屋間子這是湘南地區有關老式民居的一些詞語。湘南地區老式民居比較獨特,整棟房子是一個炮樓式的四方體,一般為上下兩層,一樓從正門進,正門叫“天屋門”或“大門”(不同的土話點叫法不同,並非同一種土話中有幾種叫法,下同),正對大門的是大廳,大廳被中央的天井隔成里外兩部分,裡面部分叫“上天屋”或“上堂屋”、“上廳屋”,外面部分叫“下天屋”或“下堂屋”、“下廳屋”,中間的天井就叫“天井”或“天池下”,天井是一個正方形的池子,用於接屋檐水,有的地方天井裡還堆放垃圾。上天屋的盡頭是神完,又叫“神台”,是供祖宗牌位的地方。廳堂的兩側是廂房,每側各有5間房屋,這些單間房屋又叫“間子”,每間房屋有兩扇門,一扇通往廳堂,一扇通往屋外的巷子,通往巷子的門叫“巷道門”,巷子叫“巷道”,地面是石板路。這樣的一棟房子叫“屋”或“一棟屋”,一棟屋可以住幾代同堂的一戶人家。每棟房子之間由巷道隔開,房屋的布局十分密集。據我們的調查,道縣仙子腳、蛤壩、新田茂家、嘉禾行廊、塘村、桂陽銀河、汝城壕頭均有這些說法,有的地方還保留了這種民居,有的地方因這種民居已絕跡而不說這些詞語了。嘉禾塘村鎮保留了比較完整的老式民居,下面附塘村鎮民居平面圖。
二、表示湘南地區特殊飲食的詞語舉例
釀豆腐:湘南地區特色菜餚。將豬肉剁成肉泥,和以作料,填人方塊油炸豆腐內,在油鍋內稍煎,再加水炯熟而成。湘南地區普遍有這種菜餚。寧遠諺云:“寧遠釀豆腐,名揚永州府。”有些地方(如蛤壩、太平)還用同樣方法釀製辣椒、苦瓜,稱“釀辣椒”、“釀苦瓜”。
血腸:湘南地區特色菜餚。將鮮豬血灌人洗淨的豬腸中,煮熟,切片,再加工成菜餚。有的地方叫“灌腸”、“血灌腸”。
血鴨:湘南地區特色菜餚。宰鴨時,把米醋酒人鴨血中,使其成為不凝固的血漿,拌入作料,然後將鴨肉切成小塊,投入血漿燴炒,色似紅燒。
黑糊子酒:藍山特產。將糯米酒封壇鄉放豬、牛欄糞肥中漚幾個月,使酒在壇中升溫,溫度可達上100度。開壇後濾酒飲用,酒色變黑,味甘醇,酒性烈。
倒缸酒:嘉禾特產。將水酒兌人釀製好的江米酒中封存而成。寧遠叫“拖缸酒”。
油茶:藍山特產,道縣、嘉禾等地均有。將凍米、核耙(切塊)、花生、豆子、芝麻等用茶油炸過,加入鹽、姜、茶葉,沖人沸水即成。
三、反映湘南地區特殊婚俗的詞語舉例
坐歌堂:湘南婚俗。女子出嫁前,村鎮上的姐妹姑嫂們陪伴女子輪番唱歌,叫坐歌堂。歌堂即唱歌的地方,可以是女子閨房或堂屋。也有說“擺歌堂”的(江永)。
嘈屋江永:新娘出嫁前三天邀女伴聚會的一種儀式,唱歌哭別。
哭嫁:出嫁女子唱哭嫁歌告別親友。
哭歌江永:新娘出嫁前舉行的一種儀式,又唱又哭,與親人告別。
小歌堂江永:新娘出嫁前兩天哭歌的地方。
大歌堂江永:新娘出嫁前夕哭歌的地方。
走火藍山:女子出嫁前夕,人們持香火蠟燭,唱歌跳舞送別新娘,叫走火。
為更好地了解湘南婚俗,下面轉錄《江永方言研究》中的幾節《伴嫁歌》歌謠。
伴嫁歌
一張抬子四四方,
一個豬頭擺中央,
兩邊坐起唱歌女,
中央坐起媳婦娘。
媳婦娘媳婦娘,
還未開聲哭你娘,
哭了爺娘哭姊妹,
哭了姊妹坐歌堂,
坐起歌堂慢慢唱,
一唱唱到大天光。
送姊送到荷葉塘,
摘匹荷葉包砂糖,
砂糖好吃路途遠,
姊妹好要路途長。
總之,湘南土話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兼收並蓄,層層累積發展演變而成今天的“特殊之土語”。

土話部分

1、體例說明
方言本字考釋的主要依據,一是《廣韻》、《集韻》、《說文解字》等著作對本字的釋義和注音,二是流峰土話與中古音之語音對應規律和字義的相關性。考釋體例如下:
(一)先例本字,用國際音標註音,再解釋字義,並舉流峰土話的例句,而後列出古代文獻里有關對本字的注音及釋義,最後對流峰土話語音與中古音的對應關係加以說明。
(二)方言例句超過一個的,用“|”隔開,句中重複出現本字的,一律用“~”代替;句中一些難懂的方言字,用小字加注說明。所求本字按流峰土話聲韻調順序依次排列。
2、本字考釋
【疪】pi42 久坐後肢體麻木。如:坐大半天嘞,腳感覺好~ 喔∣我腳和手好 ~。《集韻》去聲質韻幫母必至切:“~,足氣不至病。”《說文》:“~,足氣不至也。”徐鍇《說文系傳》:“今人言久坐則足 ~ 也。”本義是久坐後因血氣不至而產生的腿部麻木,今流峰話泛指肢體麻木。中古幫母今流峰話讀[p]聲母,質韻幫組字今讀[i]韻母。
【潷】pi42 擋住器物的邊沿,把液體或殘渣倒出去。如:~ 淘米水冒不要拿把米一起 ~ 出去嘞。《廣韻》入聲韻鄙密切:“去渣”。又《集韻》入聲質韻逼密切:“去渣”。中古幫母今流峰話讀[p]聲母,質韻幫組字讀[i]韻母,古清聲母入聲字今讀陰去調。
【菢】p‘e44 孵蛋。如:老雞婆 ~ 嘞一窩雞崽崽。《廣韻》去聲號韻薄報切:“鳥伏卵。又《集韻》去聲號韻薄報切:“鳥伏卵”,兩書注音及釋義相同,本義指鳥孵蛋。並母今流峰話一律清化為送氣聲母[p‘],效攝字今讀為
[e]韻母。
【滮】p‘ie33 液體往外噴射、流淌。如:水桶爛嘞個眼洞,水一下就 ~出來嘞。《廣韻》平聲幽韻皮彪切:“水流貌”。又《集韻》平聲幽韻皮虬切:“《說文》:水流貌”。並母今流峰話一律清化為送氣聲母[p‘],幽韻部分字今讀[ie]韻母。
【湓】p‘en44 水滿了之後向外溢出。如:倒茶冇不要倒得太滿,哈都 ~出來嘞。《廣韻》平聲魂韻蒲奔切:
“水涌也”。 又《集韻》上聲魂韻步奔切:“水溢也”。 並母今流峰話一律清化為送氣聲母[p‘],魂韻今讀[en]韻母。
【沕】mi42 潛水。流峰話把潛水稱作潛 ~,如:你好厲害喔,潛 ~能潛幾分鐘!《集韻》入聲質韻莫筆切:“潛藏也”,潛藏即潛入水中隱藏。明母今流峰話讀[m]聲母,質韻今讀[i]韻母。
【渳】mi42 小口地喝。流峰話中的“渳”相當於國語里的“抿”,如:燒酒咯的度數蠻很大,~ 一口就可以了。《集韻》上聲紙韻母婢切:“飲也”。又《廣韻》上聲紙韻綿婢切:“水貌;《說文》:飲也”,意為飲用。明母今流峰話讀[m]聲母,紙韻於唇音前今讀[i]韻母。
【碓】tuε31 舂米。流峰話除指舂米用的石碓外,也用作動詞,指用碓舂米。《集韻》去聲隊韻都內切:“《說文》:舂也”。又《廣韻》去聲隊韻都隊切:“杵臼”,杵臼是舂米用的一種工具。端母今流峰話讀[t]聲母,隊韻今讀[uε]韻母。
【蘯】t‘aη31 將盛在器皿中的液體用手搖盪,也指將衣物之類的東西在水裡洗滌。如:白糖還唔曾沒有溶解,你~一下。∣衣衫儘是泥巴子,你拿到江里~ 一下。《廣韻》平聲唐韻徒朗切:“滌器也”。《說文》:“滌,從皿,湯聲”。流峰話古全濁聲母今清化為送氣清音,定母讀[t‘]聲母,唐韻今讀[aη]韻母。
【捼】lo24 用兩手揉搓。流峰話:衣衫儘是泥巴,你拿出去 ~一下。《廣韻》平聲戈韻奴禾切:“《說文》:兩手相切摩也”。流峰話中古泥來母今混為[l]聲母,戈韻今讀[o]韻母。
【鐪】lu31 用火進行修補。流峰話今有鐪鼎、鐪鍋等詞,指鍋或鼎破了小洞之後用火進行修補。《廣韻》入聲屋韻狼古切:“釜屬”。來母今流峰話為[l]聲母,屋韻今讀[u]韻母,流峰話的中古次濁入聲字今讀上聲。
【惀】len44 對某件事進行推測、揣摩、回想。流峰話:去年咯的事情我 ~唔不起來。此外,也有提醒、暗示的意思。如:記得幫我 ~渠他兩句,要渠他把錢還我。《廣韻》去聲諄韻力遁切:“欲曉知也”,指試圖知道某件事。來母今流峰話為[l]聲母,諄韻於幫組、泥組、端組前今讀[en]韻母,去聲按中古聲母的清濁分陰陽,陽去調值為 44,“惀”屬來母字,故讀[len44]。
【攎】lu24 把東西收集起來。“~ 柴”即用一種有木齒的工具把乾柴草收攏。此外,流峰話也指通過不正當手段斂財,如:拿人家咯的錢總是往自家自己兜里 ~。《廣韻》:平聲模韻來母落胡切:“收斂也”。來母今流峰話讀[l]聲母,中古模韻今讀[u]韻母。
【癆】le44 中毒。如:水裡有毒,~ 死好多魚。《集韻》號韻來母郎到切:“癆,《說文》曰:朝鮮謂飲藥毒曰 ~”。《方言》卷三“凡飲藥,服藥而毒,北燕、朝鮮謂之 ~”。中古來母今流峰話讀[l]聲母,效攝字今讀[e]韻母。
【圞】luan24 圓形的,也指完整的雞鴨魚等熟食。如:十五月亮最 ~|今日吃 ~ 雞 ~ 鴨。《廣韻》平聲桓韻落官切:“圓也”。中古來母今流峰話讀[l]聲母,桓韻讀[uan]韻母。
【篸】tsan42 用針線縫補衣物。如:我衣衫上咯的線路開了,你幫我~兩針。《廣韻》上聲勘韻作紺切:“以針 ~ 物“。以針 ~ 物,其實就是用針縫物。精母今流峰話讀[ts]聲母,勘韻今流峰話讀[an]韻母。
【灒】tsan42 液體濺出,也指水擊中人或物。如:鍋里咯的油滾沸騰得好起,一下就 ~嘞蠻多出來。∣今日我被滾水沸水 ~倒嘞。《廣韻》去聲寒韻則旰切:“濺也”。又《說文》:“淤灑也,一曰水中人,從水,贊聲”。精母今流峰話讀[ts]聲母,寒韻今讀[an]韻母。
【揰】ts‘eη31 用手使勁推。流峰話將“推”叫做“揰”:你~ 嘞我一下,差點跌倒我嘞。《集韻》去聲用韻崇用切:“推也”。莊組字今流峰話讀[ts‘]聲母,用韻讀[eη]韻母。
【黢】ts‘io33 黑乎乎的。該字在流峰話里不單用,主要用作形容詞詞尾,與“黑”搭配:黑~~。如:外面黑 ~~,你出門咯的時候記得帶手電筒。《集韻》入聲術韻促律切:“黑也”。清母今流峰話讀[ts‘]聲母,部分術韻字讀[io]韻母。
【噍】ts‘ie44 咀嚼。流峰土話管咀嚼叫做噍,如:骨頭~ 唔不爛。《廣韻》去聲宵韻才笑切:“嚼也 ”。從母今流峰話一律清化為[ts‘]聲母,宵韻今讀[ie]韻母(知二照二後面為[e])。
【爨】ts‘uan33 一種用烈火燉煮的烹飪方法。流峰話指用肉類食物放一定量的水做成湯:精肉 ~湯、雞肉~ 湯。《集韻》平聲桓韻七丸切:“炊也”。清母今流峰話讀[ts‘]聲母,桓韻今讀[uan]韻母。
【搊】ts‘ε33 用手把某物端起、提起、抱起。流峰話:把爐子 ~到一邊。《集韻》上聲有韻莊母側九切:“~,持也”。清母今流峰話無論洪細皆讀[ts‘]聲母,有韻精組少數字讀[ε]韻母。
【牸】ts‘i44 未成年的雌牛。流峰話將成年的母牛叫做“牛婆”,將未成年的母牛叫做牛牸。《廣韻》去聲志韻疾置切:“牛牝也”,即年幼的雌牛。精母今流峰話讀[ts‘]聲母,志韻今讀為[i]韻母。
【坼】ts‘a31 土地或皮膚因乾燥而開裂。流峰話:田裡半個月唔曾沒有放水進,已經起 ~嘞 。∣皮膚好乾喔,快起 ~嘞。《集韻》入聲陌韻恥格切:“《說文》:裂也”。中古陌韻知組、莊組字今流峰話讀[a]韻母。
【鉎】siaη42 鐵鏽。流峰話將鐵鏽稱做“鉎”,如:鋤頭淋雨淋多嘞,起了好多 ~。《廣韻》平聲庚韻所庚切:“鐵鏽”。《集韻》平聲庚韻師庚切:“鐵衣也”。 莊組字今流峰話讀[s]聲母,庚韻部分字今流峰話讀[iaη]韻母。
【蟈】ku藜誰31 蛙類動物。流峰話里稱青蛙為“蟆 ~”。《廣韻》入聲麥韻見母古獲切:“~,蛙別名”。《集韻》入聲德韻見母骨獲切:“~,蟲名,蟆也”。中古見母今流峰話無論洪細讀[k]聲母,中古麥韻、德韻部分二等今流峰話讀[u藜誰]韻母,清聲母入聲字今讀上聲。
【羹】kaη33 糊狀的、比較稀的食物。流峰話主要指稀飯。如:午飯我就吃兩碗 ~,再吃點鹹菜。《廣韻》平聲庚韻古行切:“《爾雅》:肉謂之 ~”,《現代漢語詞典》: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中古見母今不分洪細流峰話讀[k]聲母,庚韻幫組、見組字今多讀[aη]韻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