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歷代名畫2:齊白石卷(精裝)》按編年收錄齊白石一生不同年代、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並專題論述齊白石的早期藝術,以期給讀者提供出齊白石繪畫演變的清晰脈絡。齊白石的繪畫有一個發生、發展、變化和成熟的過程。齊白石逝世五十年來,出版了許多他的畫集及有關研究、回憶的著述,但這些畫集幾乎不收或者很少收入齊白石前期尤其早年的作品,對於齊白石早期藝術的研究與著述更是鳳毛麟角,這使人們很難了解齊白石繪畫發展的歷程和全貌。
基本介紹
- 書名:湖湘歷代名畫2:齊白石卷
-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 頁數:396頁
- 開本:16
- 定價:98.00
- 作者:郭天民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629739
- 品牌:湖南美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湖湘歷代名畫2:齊白石卷(精裝)》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齊白石繪畫作品
早期
一八九三年
一八九四年
一八九九年
一九0八年
一九一0年
一九一六年
中期
一九二0年
一九二一年
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
一九二七年
盛期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期
一九三0年
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四年
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九年
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晚期
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
一九四0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晚期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0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早期
一八九三年
一八九四年
一八九九年
一九0八年
一九一0年
一九一六年
中期
一九二0年
一九二一年
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
一九二七年
盛期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期
一九三0年
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四年
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九年
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晚期
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
一九四0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晚期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0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文摘
插圖:
序言
齊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三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四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初字渭清,號蘭亭,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唯讀過半年村塾,二十七歲前還是一個走鄉串戶的雕花木匠。但他轉益多師,師古人又師造化。他以過人的天資、堅韌不拔的精神,五出五歸,衰年變法,在中國文人畫與民問藝術兩種傳統的滋養下,經歷數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堅守著從傳統藝術自身求新求變的途徑,終於成為融詩、書、畫、印,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為一體的中國畫大師。成為20世紀最富創造性和影響,位至世界文化名人的近代中國藝術家。
齊白石一生歷清末、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先後在農村和城市生活了近一個世紀,親歷了近代中國激烈的社會變革,但他始終保持著對村居寧靜生活的深情依戀。他“愛家鄉,愛家鄉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他“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裡,寫在詩里”,他花費了畢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歌詠生命與自然,讚頌勤勞樸素的人生。他的作品所創造的境界和美,不僅體現了中國的人文傳統與智慧,也表達了整個人類對生命、和平和美好自然的真誠嚮往。
齊白石唯讀過半年村塾,二十七歲前還是一個走鄉串戶的雕花木匠。但他轉益多師,師古人又師造化。他以過人的天資、堅韌不拔的精神,五出五歸,衰年變法,在中國文人畫與民問藝術兩種傳統的滋養下,經歷數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堅守著從傳統藝術自身求新求變的途徑,終於成為融詩、書、畫、印,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為一體的中國畫大師。成為20世紀最富創造性和影響,位至世界文化名人的近代中國藝術家。
齊白石一生歷清末、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先後在農村和城市生活了近一個世紀,親歷了近代中國激烈的社會變革,但他始終保持著對村居寧靜生活的深情依戀。他“愛家鄉,愛家鄉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他“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裡,寫在詩里”,他花費了畢生的精力,全身心地歌詠生命與自然,讚頌勤勞樸素的人生。他的作品所創造的境界和美,不僅體現了中國的人文傳統與智慧,也表達了整個人類對生命、和平和美好自然的真誠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