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洋莊氏家廟又稱“莊府”、“錦繡山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洋莊氏家廟
- 別稱:“莊府”、“錦繡山莊”
- 地址:永春縣湖洋鎮錦繡山南麓
- 建造時間:清·乾隆元年(1736年)
位於,結構,詩,
位於
永春縣湖洋鎮錦繡山南麓的,原為唐末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故居,曾為南宋少師莊夏府第。2002年1月被列為永春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孫莊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之改名“錦繡山”,遂有桃源莊氏“御墨錦繡”、“錦繡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莊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莊府巷即因莊府而得名。
千年以來,莊森的後裔繁衍昌盛,播遷海內外,總數達百萬之眾。英俊輩出,自五代至清登進士第者達96人,其中文武狀元4人(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榜眼2人(莊奇顯、莊存與),堪稱盛族。
莊夏開府泉州後,子孫星移,經元至明,永春故宅盪棄殆盡。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吏部尚書莊欽粼等裔孫合資重修永春府第,稱“蓬萊堂”。清·乾隆元年(1736年),於舊址建祠,是為“莊氏家廟”。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毀於火,同年復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遷居晉江青陽、惠安山腰的莊氏裔孫集資再為翻建,家廟煥然一新。
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孫莊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之改名“錦繡山”,遂有桃源莊氏“御墨錦繡”、“錦繡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莊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莊府巷即因莊府而得名。
千年以來,莊森的後裔繁衍昌盛,播遷海內外,總數達百萬之眾。英俊輩出,自五代至清登進士第者達96人,其中文武狀元4人(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榜眼2人(莊奇顯、莊存與),堪稱盛族。
莊夏開府泉州後,子孫星移,經元至明,永春故宅盪棄殆盡。到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吏部尚書莊欽粼等裔孫合資重修永春府第,稱“蓬萊堂”。清·乾隆元年(1736年),於舊址建祠,是為“莊氏家廟”。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毀於火,同年復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遷居晉江青陽、惠安山腰的莊氏裔孫集資再為翻建,家廟煥然一新。
結構
莊氏家廟為五開間,二進深,單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猶存宋明建築和雕塑風格,頗具名祠風韻。
祠門前左側壁,豎嵌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時所立《示禁碑記》,由甘肅西寧道台莊俊元撰,當時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細述桃源莊氏家廟及先祖墓葬變遷情況,告示周邊居民保護文物之戒例。
大門前石柱刻聯曰:“自唐代發祥以來,看鼎甲簪纓鵲起蟬聯,靈鐘錦繡無雙地;由閩中著姓而後,任吳齊浙粵支分衍派,本溯桃源總一家。”
正門兩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築。牆中垛皆由細雕之白色花崗岩石板砌成,與輝綠岩之窗雕相映和諧。
兩旁下壁垛用整塊白色花崗岩石板浮雕一對麒麟。右邊門額匾題“御墨”,左邊門額匾題“錦繡”。
正中大廳兩邊壁書莊氏家訓“忠孝”、“廉節”大字。廳中柱聯曰:“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冢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廳上懸掛著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狀元”匾共四面,莊奇顯、莊存與“榜眼”匾共二面。
祠門前左側壁,豎嵌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時所立《示禁碑記》,由甘肅西寧道台莊俊元撰,當時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細述桃源莊氏家廟及先祖墓葬變遷情況,告示周邊居民保護文物之戒例。
大門前石柱刻聯曰:“自唐代發祥以來,看鼎甲簪纓鵲起蟬聯,靈鐘錦繡無雙地;由閩中著姓而後,任吳齊浙粵支分衍派,本溯桃源總一家。”
正門兩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築。牆中垛皆由細雕之白色花崗岩石板砌成,與輝綠岩之窗雕相映和諧。
兩旁下壁垛用整塊白色花崗岩石板浮雕一對麒麟。右邊門額匾題“御墨”,左邊門額匾題“錦繡”。
正中大廳兩邊壁書莊氏家訓“忠孝”、“廉節”大字。廳中柱聯曰:“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冢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廳上懸掛著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狀元”匾共四面,莊奇顯、莊存與“榜眼”匾共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