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嶺古道

湖嶺古道

湖嶺古道歷史悠久,從平陽縣瑞安市交界處的萬全鎮湖嶺社區嶺下村上去。翻越古道,在瑞安仙降江溪的新渡橋村古渡口乘船,過飛雲江,可達瑞安城區。

原先的湖嶺鄉就是因湖嶺而得名。古代有大湖嶺和小湖嶺之分,民國《平陽縣誌》卷三《輿地誌三》:“北為大湖嶺,舊志雲‘在縣北二十五里’,高三十三丈,亦界瑞安。東為小湖嶺,舊志雲‘在縣北二十里’,又東南迤為瑤山。”湖嶺古道是大湖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嶺古道
  • 起點:平陽嶺下村
  • 終點:瑞安江溪
  • 長度:2.5 km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人文景觀,榕樹群,夫妻榕,馬燈亭,

基本信息

湖嶺古道呈東西走向,東南連平陽嶺下村,西通瑞安江溪,西北與瑞安山皇寨相通,是古時平陽、瑞安兩縣之間的交通要道。古道全長約2.5公里,寬0.8至1.2米,山路較為平緩,路面用不規整的自然塊石鋪砌而成。古道四周風景秀麗,環境清幽,其中有部分路段兩旁植有楓樹。
古道如今保存良好,對於研究平、瑞兩地的經濟往來、文化交流和交通地理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歷史沿革

湖嶺古道始建年代不詳,據嶺下村村口《重修胡嶺碑記》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曾重修。石碑原立於湖嶺古道邊的鴻臚寺的圍牆上,在20世紀60年代初,被村民抬去充當抽水機埠的石板用。
20世紀末,由於該村興修農田水利,修築了“三面光”渠道,這塊石碑才得以重見天日。石碑高91厘米,寬51厘米,厚9厘米,碑文豎刻20行字,每行40個字,共刻780個字。
《碑記》道:“胡嶺為瑞平通衢,商販往來之孔道也,邇來日就頹圮,行者艱之。予雖志欲修築,而工費浩繁,非力所及。請之於官,而又逆知其無益……”記述了修築胡嶺的重要性及其過程。

人文景觀

榕樹群

古道東南入口處的嶺下村,原屬於平陽萬全平原的宋橋鎮,這裡地處水鄉河網地帶,村口、橋邊都有大榕樹,樹冠高大,濃蔭覆蓋,樹影婆娑,其數量足有100多株之多,故有著“榕樹之鄉”的美譽。當地人給這些榕樹都取了名,如陳岙村的“獨木成林榕”、宋橋村的“四季榕”、林岱村的“雙鳳爭冠榕”、孫樓的“馬蹄榕”和吳岙村“榕樹王”等。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嶺下村的“夫妻榕”。

夫妻榕

古道附近有一座小石橋,東、西橋頭各有一株高大無柄的小葉榕,人稱“夫妻榕”,植於清道光年間,樹齡約160多年。“夫”榕體型魁梧,樹高17米,胸徑2.74米,冠蔭260平方米。“妻”榕體形苗條,樹高16米,胸徑1.72米,冠蔭240平方米。在離橋3米上空,兩榕側枝互連,氣根纏繞,形成“夫妻擁吻”的奇觀,令人稱絕。“夫妻榕”的這一自然奇觀,正是“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最佳詮釋。
2001年,“夫妻榕”被載入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浙江省林業志》,其名開始逐漸為外界所知。2003年,溫州市綠化委、溫州晚報和溫州市林業局聯合發起了“溫州市十大名木古樹”的評選活動,“夫妻榕”便名列其中。

馬燈亭

在夫妻榕不遠處的嶺下村村口,有一座馬燈亭,這是先民為供來往於湖嶺古道的行人憩息而修建的。建於清代,木構建築。坐東朝西,橫跨門前河,平面略成正方形,進深6.47米,面闊6.17米。單檐歇山頂,屋面鋪小青瓦,四角起翹。落地16柱中,除四個邊角為花崗岩石柱外,其餘為木柱。梁架為抬梁式結構,較為簡單。
亭子南北兩邊設美人靠。西邊長條石上刻有文字,“文革”時期遭毀,現已無法辨識。東邊設供奉關公、關平、周倉像的神龕,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前來點燃香燭,以祈求平安。馬燈亭東邊緊挨著亭子植有兩株有著180多年歷史的小葉榕,至今仍生機盎然。當地世代流傳著“兩岸立古榕,中央坐關公。客商亭上歇,橋下水西東”的村諺。馬燈亭的歷史沿革,現已很難考證,但根據平陽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在新建的路亭旁植風水樹的習慣,可以推斷其建造年代應和古榕樹的樹齡相仿,是清代道光年間所建。
關於馬燈亭的名稱來源,在當地村民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此亭為當地曹氏所建,建亭資金主要來源於跑馬燈賺的錢,故名馬燈亭。
馬燈亭作為鄉村公共建築,既能發揮交通橋樑的作用,又能為村民提供納涼休憩的場所,亭內又有關公神龕,加上百年古榕樹,構成一處獨特村口文化景觀。而村口景觀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是傳統村落重要的組成部分和鄉土文化景觀,馬燈亭在2010年9月14日,被平陽縣列為第十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