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四須䰾,Barbodes lacustris (Wu et Lin,1977),鯉科四須䰾屬的一種魚類。主要產地在雲南撫仙湖。體細長兩側扁,背部向吻端傾斜。背部灰黑,腹部灰白,體側鱗片都具有黑色的周緣,背鰭及臀鰭條間膜末段黑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湖四須䰾
- 拉丁學名:Barbodes lacustris (Wu et Lin,1977)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科: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屬:四須䰾屬
- 種:湖四須䰾
- 分布區域:雲南撫仙湖
- 編號:5939
-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基本信息,分布地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基本信息
中文亞科名 䰾亞科
拉丁亞科名 Barbinae
拉丁屬名 Barbodes
中文屬名 四須䰾屬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 Wu et Lin, 1977
原始屬
原始文獻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245-246.
模式產地 雲南撫仙湖
俗名
英文名
生境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 雲南撫仙湖
國外分布
備註
資料來源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245-246.
分布地區
雲南的撫仙湖。
形態特徵
背鰭條4,8;胸鰭條1,16-18;腹鰭條1,8-9;臀鰭條3,5。鰓耙13-16。下咽齒3行,2.3.5-5.3.2。側線鱗45[(7-8)/(4-5-V)49,自側線鱗至腹面正中6.5-7.5鱗片;背鰭前鱗16-18;圍尾柄鱗18-20。
標準長為體高的3.7-4.8(x±s=4.4±0.43)倍,為頭長的3.6-4.0(3.8±0.13)倍,為尾柄長的4.6-5.7(5.2±0.36)倍,為尾柄高的11.0-13.7(12.2±0.80)倍。頭長為吻長的2.6-3.4(3.0±0.26)倍,為眼徑的3.9-5.3(4.7±0.45)倍,為眼間距的2.9-4.1(3.4±0.39)倍。
背鰭外緣內凹,未根不分枝鰭條成為強壯的硬刺,具有粗的鋸齒,僅頂端有極短部分柔軟,硬刺的長等於從鼻孔至鰓蓋後緣的距離;背鰭起點距尾鰭基比距吻端稍近。胸鰭長比頭長為短,後伸不達腹鰭的起點,其間距有2-3個鱗片。腹鰭起點在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之下,距尾鰭基比距吻端為近,後仰不達臀鰭起點,其間距約4-6個鱗片。臀鰭外緣斜截,其起點距腹鰭起點比距尾鰭基為近,後伸不達尾鰭基,其間距6-6個鱗片。尾鰭叉形,最長鰭條為最短鰭條的3倍。
側線平直,伸至尾鰭基之正中線。鱗中等大小,鰓峽及胸部鱗片較小,腹鰭基部有狹長的肢鱗,背鰭及臀鰭有淺的鱗鞘。肛門緊接臀鰭起點之前。鰓耙片狀,呈三角形,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齒細長,頂部稍大,有構形斜面,頂端稍彎。鰾2室,前室大而後室較細長,後室長為前室的l.5倍。腸短,略長於體的全長。腹膜銀白色。雄魚的吻側在鼻孔之前及吻端有極顯著的珠星。
背部灰黑,腹部灰白,體側鱗片都具有黑色的周緣,背鰭及臀鰭條間膜末段黑色。
生活習性
淡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