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態 一年生
草本 ,高30-60厘米,莖肉質,直立,不分枝或分枝,乾時有條紋,下部節膨大,具多數纖維狀根,上部被疏短柔毛。
湖南鳳仙花 葉近膜質,互生,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3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尾尖,
邊緣 具粗圓齒或圓齒狀鋸齒,齒間具細剛毛,基部狹成長2.5-4厘米的細柄,中脈背面明顯,被疏微毛,側脈5-6對,弧狀彎,上面綠色,被疏貼生短糙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有短毛。
總
花梗 單生於上部葉腋,明顯短於葉,勁直;3-4花,排成疏總狀;花梗細,長5-10毫米,
果期 幾不伸長,基部具苞片;
苞片 三角狀卵形,長2-3毫米,凹,肉質,稍鈍,宿存。花黃色,徑2.5-3厘米;側生萼片2,斜卵形或近圓形,較厚而不透明,徑約5毫米,頂端以下具小尖頭,具明顯5-6細脈。旗瓣圓形,徑10-12毫米,頂端凹,背面中肋具雞冠狀突起,冠突三角形,急尖,頂端具小尖;
翼瓣 長25毫米,具短柄,基部裂片圓形,上部裂片較大,稍長,斧形,頂端圓形,背部具半卵形,反折的小耳;
唇瓣 囊狀,長達3厘米,基部急狹成長10-12毫米,鉤狀或內卷的距,口部斜上,長15毫米,先端急尖。花絲線形,上部扁平;
花葯 尖,藥隔分裂。
子房 紡錘狀,略呈鐮刀形,長3-4毫米,尖。蒴果(未成熟)長2.5厘米,棒狀,頂端尖;種子多數。
近種區別 該種外形酷似雲南產的
滇南鳳仙花 (
I. duclouxii Hook. f., )但以葉近膜質,較小,具5-6對側脈;花2-4;萼片斜卵形,近頂端具小尖頭,有5-6條明顯細脈;翼瓣背部具半卵形反折的小耳與後者相區別。
前曾將采自湖南武崗雲山的植物誤列於滇南風仙花,顯然是不適宜的。雖然《中國植物志》編委們未看到所引證的標本,但從上述的標本與該種的原始記載相比較,無論在葉的質地,或是側脈的數目和花的各部形態都有所不同。
滇南鳳仙花
產地生境 產中國湖南、江西(
全南 、
九連山 )、廣東(連山、
連縣 、
連南 、
新豐 )。生於山谷林下河邊或岩石上,海拔700-800米。模式標本采自江西九連山。
生長習性 《
廣群芳譜 》中亦云“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隨時可再種。即冬月嚴寒,種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於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後代。
栽培技術
播種 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
覆蓋 一層薄土後,再噴水保濕,然後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乾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衝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
避免 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小過於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
分苗 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後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緩苗後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經過50天至60天,鳳仙花就會
綻放 出
嬌美 的花朵。
病蟲防治 斑點病 為害症狀 :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
初生 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大小2-5mm。後病斑中央呈淺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
孢子 器。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
枯死 ,葉緣焦灼。
發病特點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
翌年 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⑴及時
清除 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
百菌清懸浮劑 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
代森錳鋅 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白粉病 貝苞鳳仙花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莖和花。葉片染病 菌絲體生在葉兩面,形成白色放射狀圓形氈狀斑片,後來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滿
白粉 。秋末,病部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子囊殼。莖、花染病產生與葉片類似的症狀。近年該病發生普遍,5-9月均可發生,受害
嚴重 的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變黃提早枯死。
湖南鳳仙花 病原菌形態特徵 :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壁細胞大,不規則形。附屬絲絲狀,比子囊果短的全褐色,比子囊果長的基部褐色,向上顏色漸淺,頂部五色,粗細不均,基部略粗,常與菌絲體交織在一起。
發病特點 :病菌以
閉囊殼 在病殘枯枝葉中越冬,翌年夏季產生子囊孢子,成熟後隨風雨飛散傳播,侵染葉片。發病後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動態 :氣溫適宜,空氣
潮濕 時,病菌
大量 繁殖。該病包頭7-9月發生、河南5-6月及10-11月發生,浙江多發生在9-10月間。通風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⑴秋季蒐集
枯枝 落葉,集中燒毀。⑵精心養護,鳳仙花屬長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時間12小時以-上,有利於形成花芽,日照時間長,有利於增強抗病力。⑶發病初期噴灑5%多硫化鋇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達科寧懸浮劑600—700倍液、20%
三唑酮 乳油2000倍液,對三唑酮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12.5%
腈菌唑 乳油3000~3500倍液、40%
福星 乳油7000倍液。
植物文化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
康熙 皇帝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
廣群芳譜 》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雖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
頑強 的
生命力 和
獨特 的
風姿 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
情有獨鐘 ,更有
文人 不吝
筆墨 吟詠鳳仙。
唐代詩人李賀在《
宮娃歌 》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
清人趙學敏所著《
鳳仙譜 》是一本園藝特色的著作。在趙學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
罌粟 、
虞美人 、
雞冠花 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質陋,然鳳仙花無二者之病,故當為著專譜”可見其對鳳仙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