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海南科研基地

湖南農業大學海南南繁科研基地坐落於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鎮,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湖南農業大學農業科研利用海南冬季溫光資源進行研究,歷經50年的發展,規模由小到大,研究條件由艱苦到完善,研究的作物由單種到多種,從套用研究發展到基礎研究。
1. 歷史沿革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校老一輩科學家康春林老師、鄒美栽老師等,開始在三亞市藤橋鎮龍樓村進行水稻育種研究,購買三亞市南田農場東方紅隊4間平房作為研究人員的生活工作用房,租用龍樓村和東方紅隊的稻田做試驗,與東方紅隊的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八十年代後期,參與南繁的科研老師自己上山打柴、單獨做飯,一直沿襲到1998年。
1998年10月,與龍樓村村民李業生合作,李業生出地基,學校出資共同建房,建築面積為150m,房屋產權雙方共有,學校使用權為20年,20年後房屋所有權和使用權歸李業生;因研究內容的拓展,研究人員的增加,2002年與李業生再次合作,加建一棟80m的生活用房。合建的兩棟房子質量可靠,目前由李業生負責管理,學校還可以使用。
2. 建設現狀
隨著蔬菜、芒屬、菸草等作物加入南繁研究隊伍,原有的科研生活條件已經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學校決定建立長期、固定、獨立的研究基地。經與農戶、龍樓村、海棠灣鎮協商,三亞市政府同意,建成目前規模的湖南農業大學南繁科研基地。與農戶簽訂長期租用宅基地協定,一次性付清使用費,用於建房的宅基地3.5畝,圍牆與其他主體隔開,建有科研生活樓、工具房等680多平方米,配套有曬坪,活動區等。租用科研稻田50餘畝,一次性付清款租賃費,建有通透式圍牆,契約期至2027年。新基地交付使用10年多來,基地人員團結協作,與周圍鄰居關係融洽,得到了當地政府支持,工作開展順利,科研成果比較突出。
3.研究功能
南繁工作最開始是單純的育制種,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大平台,幾乎所有農業科研單位在海南建有研發基地,為資源信息技術交流、成果展示轉化、種質資源收集交換等提供方便;三亞的生態、生產條件與東南亞國家相近,在三亞培育的品種可以輻射東南亞。
湖南農業大學的南繁科研工作是以水稻為主,棉花、玉米、菸草、大豆、蔬菜、能源植物等多種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工作為重要一環,南繁育種科研基地也是學校科技成果孵化和研究生培養基地之一。學校的海南育種科研工作,自1972年就已經開始,先後育成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水稻、棉花、玉米等農作物品種80多個,在生產上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0億畝,創社會經濟效益200多億元,成為了我校科技創新的主要優勢和重大特色之一,為湖南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4.發展規劃
湖南省政府統一南繁規劃,在海南陵水建立湖南南繁中心,科研用地、專家樓、科研設施等設施在穩步推進。學校向湖南省南繁管理中心已經申請科研用地100畝,專家樓10套。目前該項建設任務已經啟動並進展順利,預計2019年底開始運行,屆時,湖南農業大學擁有三亞海棠灣和陵水鞍馬洋2個南繁科研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